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时间:2023-03-02 17:26:04 教案 投诉 投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00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2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

  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33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1>: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4分钟)

  (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3>:赏析文章妙句。(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12分钟)

  (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四、课堂训练: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六、预习作业布置:看教材63——64页,预习写作训练。10分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3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⑴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⑵ 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⑴ 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⑵ 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所谓品文就是品赏文章。所谓品人就是品评人物。

  品文是从教书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从育人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评价标准】

  只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点收获,就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并作出适时的恰当的评价。

  如: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会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达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能问题及预案

  一、导入新课(竞猜题:猜猜他是谁?)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们就要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梁启超。

  二、课文分析(品文与品人)

  问题设计:

  梁实秋是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就当这篇文章是平常人──你,我,他写的,大家试着批改他的文章,给它写评语,作旁注。

  教师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明事知理

  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步骤:

  1、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生生、师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

  3、生生、师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就某一个问题阐述本组观点,以求最终解决问题。

  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积极思考,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事理。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学会分析与概括,学会表达与交流,并赏析文章写人的技巧

  让学生明事知理。

  学生对答案是否有统一标准,可能会有疑虑。此时教师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以实现阅读的个性化目标。但要强调一点:任何观点的背后,都得有论据作为支撑,你得自圆其说。

  学生的感悟可能会有很多,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作业布置】

  片段作文练习:

  运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写作第三单元:“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

  1、从肖像、语言或神态等方面对班上同学进行刻画。

  2、模仿本文写作:记××老师的一次讲课。

  (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板书设计】

  品文:即品赏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

  品人:即品评人物。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4

  【三维目标】

  1、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4、揣摩分析,借鉴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或展示台和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是谁?引出作者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介绍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该文阅读的兴趣

  三、推进新课

  听录音带并提出以下问题:

  1、在你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梁先生的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

  自由朗读,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从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有什么特点?作者梁实秋是怎么表现人物特点的?

  2、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四、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如何品味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

  3、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4、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查找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言,要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这精彩而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文章让我们感受了一位历史伟人的真实而又崇高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六、布置作业

  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 人物特点

  形象 有学问

  幽默 有文采

  动情 热心肠

  率真 幽默率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生活动设计】

  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所以应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生字词卡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 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从情感态度方面看,把握作者对恩师梁启超先生真挚深厚的情感,进一步了解梁启超的为人为学;

  2、从内容方面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梁启超演讲的特色,以及成功的原因

  2、对梁启超人格魅力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感知性阶段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民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他是谁?(梁启超)非常正确。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师,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2、相信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我想找四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生字

  莅()临戊戌叱咤()风云精悍()激亢()箜()篌()蓟()北

  3、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简介梁实秋和梁启超

  明确:梁实秋(1902—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等。主编过《时事新报》和《新月》月刊。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提倡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的文学主张,与左翼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对立,批判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否认其本身的价值。他所谓的人性本质上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即以理性为代表施加自我的控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

  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另有《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共同领导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从此就用“饮冰室主人”这个笔名。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反映了他对国难当头的忧国忧民之思。

  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终觉政治黑暗,潜心学术。在文学、历史、经济、音韵学等方面都又建树。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长达一千四百万字左右。可以说他树立了一个时代的丰碑。

  曾有人题赠挽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这是对梁启超一生的很好概括。

  4、好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过文章了,我想请问大家,这篇散文究竟是写人还是记事()明确:通过记一次演讲写人。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学仿照课后习题一,做旁注。(3分钟)

  板书:开场白独特外貌短小精悍

  声音沉着有力梁启超:有学问

  内容丰富有趣有文采、有热心演讲博闻强识、旁征博引、

  表情表演酣畅淋漓肠手舞足蹈、生动有趣

  5、有学问、有文学,大家都能看出,我想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回答

  第二课时

  (二)理解性教学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我给同学们留下一道题,不知大家思考怎么样了。(提问)

  明确: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把握几个知识点:文中的三处引用(1)《箜篌引》,请同学朗读。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事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

  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箜篌引》这一纯系发自内心的作品,没有雕饰,作为乐曲用的是哀伤凄婉的瑟调,乐器又是以悲著称的箜篌。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

  表现了梁启超至情至性

  (2)《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通过以上三处引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就不难理解热心肠的含义了。

  2。再好的材料和情感都事通过语言表达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语言特点。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二题,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义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中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本文篇幅短小,语意简练,梁启超事迹很多,但作者只是写记忆中中学的一次演讲。文中有四处对比写出了记忆深刻的原因(1)梁启超政治影响与他学术的对比(2)达官显宦的演讲和他的对比(3)梁文章、笔锋和演讲的对比。文章结尾于是我想到从前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照应开头,言简意赅。

  但是文章有的地方似乎有的紧。如作者描写自己在茅津渡的情景就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这里似乎可以写详细点。结尾好像也有点简单了点。当然同学们可以又自己的看法。一千个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3。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有病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明确: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4。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用语要准确生动。同时也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师,大家的文章也有错,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写文章和阅读时要树立正确的批判价值观,要仔细检查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5。作业: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或哪位同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7

  高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 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 他是广东新会人

  2、 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 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 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他是谁呢?——梁启超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主编《新月》月刊。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先后倡导、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代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戊戌政变后,他东渡日本,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广泛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学说,影响和启迪了整整一代人。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先后入阁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和财政总长,特别是组织策划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并思考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段到第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四、深度探究

  1.默读课文并思考,梁启超演讲时有什么特点?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2、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⑴ 外貌:

  ① 身材──短小精悍

  ② 眼神──光明四射

  ③ 步履──稳健

  ④ 气质──潇洒

  ⑵ 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 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5、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五、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六、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同步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显宦(huàn) 莅(lì)校 屏(bǐng)息以待

  B.步履(lǚ) 沉着(zhuó) 涕(tì)泗交流

  C.潇(xiāo)洒 蓟(sū)北 大汗淋(lín)漓

  D.精悍(hàn) 激亢(kàng) 手舞足蹈(d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宏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机缘 酣畅 沾襟 博闻强记

  3.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______长袍,步履______,风神潇洒,______顾盼,______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A.肥大的 稳健 左右 光芒

  B.瘦窄的 稳健 前后 神采

  C.瘦窄的 沉着 前后 光芒

  D.肥大的 沉着 左右 神采

  4.下文加粗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A.倒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

  B.倒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也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C.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实在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

  D.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体验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桃花扇》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其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梁启超的形象特征,了解其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李宇春是在坐很多人的偶像,她有一首歌叫《少年中国》,歌中有这样一句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就曾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类似的壮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这个人是谁?——梁启超。他是今天我们语文课堂的主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记忆走近梁启超。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三、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文,标记文章段落。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标注生字读音。

  戊戌政变(wùxū)显宦(huàn)叱咤风云(zhà)莅临(lì)

  迥乎不同(jiǒng)短小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

  酣畅(hān)蓟北(jì)涕泗(sì)

  四、研习课文:

  1、据作者回忆,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们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不同。为什么他的演讲能让人记忆犹新?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何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习题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明确:①外貌:其貌不扬(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设问:“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略带贬义,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任公会不会影响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分析:真实地描写,个子矮小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却说“浓缩是精华”。

  分析:这句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貌不惊人的梁先生就是用其内在的光芒点亮整个会场。

  ②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设问:“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分析:这是一个欲扬先抑式的自我介绍。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而他的自信又是建立在学贯中西、通古博今的基础上的。

  分析:这个开场白非常独特,演讲者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③神态:生动有趣(自信、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④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⑤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⑥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设问:写先生背书时敲打自己的秃头这一细节有何妙处?

  分析:尽显其率真、风趣的个性,细节描写格外生动。

  ⑦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设问:为什么说“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分析: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喜怒哀乐皆行于色,感情相当投入,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总之,这次演讲是相当成功的,演讲者、演讲内容、演讲时的表情神态甚至是演讲时的一个小动作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通过这次演讲,我们也认识到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直爽率真,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

  信,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2、以上是我们分析的梁先生的形象,在文中作者也用一句话概括了梁先生的形象,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该如何理解?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有热心肠”该如何理解呢?他讲《桃花扇》时的“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以及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以看出他对社稷民生的热心肠。《桃花扇》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个人离合之悲,写大明王朝的兴亡之感,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悲从中来,怎不会痛哭流涕呢?杜甫之诗,言官兵收复失地,青春作伴还乡之乐,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后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可见,他的悲欢皆关社稷民生。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热心肠”一词不免使人想起“饮冰室”的由来,“饮冰室”是梁启超故居书斋。“饮冰”一词源于《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呀。

  他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这也是“热心肠”的体现,热衷于学术及教育。

  3、同学们在文言文单元学习了一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本文中梁启超的形象是如何展示的?

  明确: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侧面描写如:作者对梁先生演讲的深刻记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的演讲效果

  等。

  4、我们已经给一代大师的文章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他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①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②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③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

  四、写法探讨

  梁实秋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这句话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确实简练是一种很好的文风,但语言简练,并不等于语言贫乏。梁实秋是自觉追求文体简洁没的作家,全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却字字珠玑,富有

  文采,以形传神。你能找出哪些简洁而传神的.语言?

  明确:写演讲过程中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眼睛向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在背诵记不起下文时,“敲打他的秃头”;“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活画出了一位富有激情又睿智的学者形象。

  演讲完后,写“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

  文章最后一段,收束有力,不拖泥带水,使人意犹未尽。

  五、小结

  这篇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

  六、知识链接

  1、《箜篌引》这首诗歌据说是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

  古今注: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一天早晨,霍里子高去撑船摆渡,望见一个披散白发的疯颠人提着酒壶奔走。眼看那人要冲进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后面呼喊着不让他渡河,却已经赶不及,疯癫人终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拨弹箜篌,唱《公无渡河》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其声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把那歌声向妻子丽玉作了描绘,丽玉也甚为悲伤,于是弹拔箜篌把歌声写了下来,听到的人莫不吞声落泪。丽玉又把这个曲子传给邻居女儿丽容,名字就是《箜篌引》。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第二联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第三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像是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3、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相关故事:

  ①1925年阴历七月初七,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启超反对他们“使君有妇”、“罗敷有夫”之间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梁启超答应出席证婚。但在婚礼上梁启超却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厉声训斥,滔滔不绝,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不得不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

  ②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

  ③不同寻常的宽容:1926年3月8日,梁启超因尿血症入住协和医院。经透视发现其右肾有一点黑,诊断为瘤。手术后,经解剖右肾虽有一个樱桃大小的肿块,但不是恶性肿瘤,梁启超却依然尿血,且查不出病源,遂被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一时舆论哗然,矛头直指协和医院,嘲讽西医“拿病人当实验品,或当标本看”。这便是轰动一时的“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案。梁启超毅然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公开为协和医院辩护,并申明:“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回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9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基本内容不难理解。文章通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做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但是文章似浅实深,因为三处韵文的演讲表现的不仅仅是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更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形成的满腔的爱国热情。

  【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包括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早期的政治经历比较熟悉,对演讲的第三处韵文——杜诗也很了解。学生对前两处韵文——《箜篌引》和《桃花扇》不是很清楚,课文对这两处本身的内容没有解说,也没有做注解;因此,他们可能比较难理解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所体现的任公先生的深层情感。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热心肠”(爱国热情)。

  2、学习运用“评点法”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评点赏析,从中感受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2、理解三处韵文、特别是《箜篌引》和《桃花扇》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从而感受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这是难点。

  【教学设想】

  1、介绍评点的基本方法,唤起学生评点尝试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评点赏析。

  2、以小组成员互帮互促的方式进行核心活动,让所有同学真正参与进来。

  3、对于难点,由教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仔细揣摩,评点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圣叹这个人吗?金圣叹是才子,是文豪,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我想,同学们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他评点了一部《水浒传》,他还评点了《西厢记》,他的评点精彩、生动、富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我请大家也来当一回才子才女,做一回评点,评点赏析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评点示例。

  1、 金圣叹评点《水浒》示例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

  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金圣叹评点: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如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只拖一条絮被,则明林冲明日原要归来,今止作一夜计也。

  2、评点基本方法小结

  选取细节

  挖掘内涵

  简洁表达

  三、学生合作探究,自由评点,感受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和情感。

  1、自读课文,选取人物的细节描写,揣摩这些描写表现了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作简单批注。

  2、分组合作探究,对选取的细节挖掘内涵,简洁表达,批注在文字周围空白处。

  合作探究要求:

  ①快速推选组长组织本组评点,主要是监督组内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做到人人开口说动手写;

  ②任选三处进行评点,每处在每个成员发言完后将意见集中形成简短的文字;

  ③评点完后,推选一位组员发言,将本组评点得最精彩的一处展示出来。

  3、推荐发言,交流评点。

  4、自由发言,补充评点。

  5、教师对照前面介绍的评点方法的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评点进行小结。

  四、教师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再次探究,使评点中对内涵的挖掘更深。

  (一)关于《箜篌引》

  1、朗读体会感情

  2、解读内容

  公无渡河。——劝诫:不该渡,不能渡,这一点甚至连渡河人自己也清楚。

  公竟渡河!——质疑:不能渡,最终还是毅然渡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渡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了悲剧。

  其奈公何!——追思:我们又能对他做些什么呢?

  3、问题探究

  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任公先生在讲这首诗时表现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

  种情感?

  (二)关于《桃花扇》

  1、简介内容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

  2、问题探究

  任公先生在讲这处韵文时为什么会有“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这样激烈的表现?

  (三)总结三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的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

  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

  (四)教师对第二阶段的评点进行小结。

  评点赏析还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经历、遭遇,这样,评点就会更深刻,更精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评点的方式赏析了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从中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性格、气质,还有他的“热心肠”,也就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们看到,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关键是抓细节,于细节的揣摩中见人物性情。评点法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只要是自己的书,同学们不妨在阅读时随时圈点批注。等什么时候你把一本大部头的著作评点完了,说不定另一个“圣叹”就产生了,他也许不姓金,但可以姓李姓王姓刘什么的。

  六、课堂反馈。

  让学会简单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比如是否有了评点的意识,是否基本学会了评点。

  【板书设计】

  [ 讲《箜篌引》:悲理想破灭

  情感 悲同志牺牲 ] 爱国

  热心肠 [ 讲《桃花扇》:哭国家衰亡 ] 热情

  [ 讲杜诗: 笑失地收复 ]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第四步——教师引导探究后,由于感到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没有进行小结。其实,还是应该提醒学生:评点赏析、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要善于知人论世。这是犹豫造成的遗憾。

  2、课件中的板书设计在上课时没有展示给学生,这是疏忽造成的遗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

  1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 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 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三、教学难点 :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方法:

  赏析法 讨论法 朗读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 投影片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 《文学的纪律》 《秋室杂文》 《莎士比亚全集》 《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2)回答思考问题

  A 明确:音容笑貌 学者风度

  B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5、朗诵课文

  6、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八、课后作业 :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九、板书设计 :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 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 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十、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 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直接表达

  A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

  A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 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三、课文学习

  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特点:(见板书设计)

  总之,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

  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4)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5)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3.提问:梁启超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疑级语句

  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传说梁启超北京话说得太差,光绪听得十分吃力仍不明白,便让他办理译书局去了。语言的障碍使梁启超失去了大胆建言的可能,这确令他抱恨终身。后来,梁启超请夫人教他学习“官话”,等到清华演讲时,人们听到的大概就是这种广东官腔了。

  提问: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而在梁任公先生的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流’。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四、理清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单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先生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二段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他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和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三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先生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先生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先生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任公先生演讲过程。

  第四段写梁任公先生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任公先生的开场白,足以见出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的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先生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任公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任公先生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双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先生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先生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他的演讲稿,都是为了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

  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任公先生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

  五、思考探究

  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明确:(1)直接的表达。

  ①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③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①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②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的表达。

  ①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落。

  ②“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③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启超,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六、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先生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七、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三题。

  【板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潇洒自信),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2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作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梁启超又会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他的精彩演讲,去感受他的独特之处。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散文家、文学评价家、翻译家。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梁启超

  请同学读注释①的相关介绍,教师补充。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三、板书本课字词

  戊戌 wù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hóng 蓟 jì

  四、具体研习课文

  1.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深刻印象。

  点拨: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2.思考: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提示:梁任公先生演讲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整理归纳后板书。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3.通过对梁任公深坑特点的分析,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让人难以忘怀的老师,更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其貌不扬,却潇潇自信,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却严谨谦虚,他感情丰富,又不乏幽默睿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明确: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4.讨论:梁启超的形象在文中如何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5.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点拨:孔尚任《桃花扇》-----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教师补充:我们听这样一个人的演讲,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景仰与敬佩、爱戴。因为他那颗真性情,炽热的爱国心是不变的!

  五、课堂总结

  他有一篇《少年中国说》,同学们一定很熟吧。学生齐读此段,来感受梁启超的豪情。

  小黑板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 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六、布置作业

  梁实秋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笔描述出来。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演讲

  (特点)

  声音 -----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 -----丰富有趣

  表情 -----感情丰富,成为表演

  肖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外在(身材、外貌衣着)-----平凡普通

  人物

  (特点)

  内在(步履、风神)

  神态:生动有趣(谦逊、自负)

  语言:幽默、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3

  学习目标:

  1、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字词落实及相关背景资料,请参照“状元桥”)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3)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探究明确: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热心肠”,本义:待人热情,做事积极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热肠,文中“热心肠”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热血,一腔爱国热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学术人格的魅力来感染人,教育人。照应第8段。

  4、评点大师:作旁注: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三、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通览全文,找出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见,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样突显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外貌神态特点——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

  (4段)独特的开场白(谦逊自负)描语言。

  (5段)深情朗读《箜篌引》(意韵丰厚)。

  (7、8段)演讲时敲头回忆(自然可爱)动作特点。

  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自由洒脱)举行动。

  我们在细节描写中看到了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风范,他语言的诙谐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的动作。这里不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乃至众人对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这次演讲中,除了这些细节的刻画,还有哪些侧面能够显现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在听完先生这篇演讲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生动激昂,意韵深厚的演讲深深地打动着人们,而作者从侧面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洒脱的梁启超,这其中融会着他人生的感悟以及潇洒不羁的真性情。

  小结: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听众及作者的感受来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写人显情中透露着方法,我们要学在描语言、立外貌、举行动、抓侧面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下面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六、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4

  一、导入──认识梁启超

  1、我所知道的梁启超:

  请学生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

  2、梁启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灯片:梁启超青年、中年时期的活动及其照片,梁启超子女的照片。

  3、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课──走进梁启超

  1、听课文录音:

  伴随深情地课文朗读,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礼堂,大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听完录音,请大家谈谈感受。

  2、学生谈初步感受。

  3、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品人:

  活动:

  请同学补充:一个 的梁任公

  让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并尝试用对联形式概括。幻灯片出示胡适致梁启超的挽联。

  品文:

  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热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出示: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4、总结

  三、拓展──缅怀梁启超

  幻灯片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同学们齐读,感受青年梁启超的豪情,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⑴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⑵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齐读生字词:

  戊戌(wù xū) 叱咤(zhà) 莅临(lì) 迥异(jiǒng)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 hóu) 酣畅(hān) 蓟(jì)北

  5、回答思考问题:

  ⑴ 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⑵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5、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6、朗诵课文:

  7、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8、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⑴ 直接表达:

  ①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③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⑵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①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②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⑶ 完全含蓄的表达:

  ①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②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③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相关文章: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01-2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08-26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优秀教案01-17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5篇01-26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15篇)01-27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08-3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合集15篇)03-11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集合15篇)01-3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集锦15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