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搭石》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石》教案1
【教材分析】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的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21课《搭石》,(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当中知道什么?(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也很会提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在课文内容中都有答案,只要大家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这些疑问都能解决,明白了吗?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自由的大声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咱们看一看在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谁会读?(指名领读)把词变成字还会读吗?谁来试一下?
(指明读、齐读。)
2、读得都不错,看来大家的识字能力都很强,那课文能读好吗?咱们来检查一下!
(指5名同学读。)
3、课文读完了,大家听得非常认真,能不能评价一下?你觉得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哪里还需要提醒一下?
(学生评价。)
4、书读到这里,前面提到的问题能解决了吗?谁来说说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解决,教师擦掉已解决问题。)
四、精读课文,研读品味,发现美,感受美
1、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很会思考问题,刚才的问题都解决得非常好。搭石不过是方方正正的、二尺间隔摆放的天然石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石块呢?大家读课文2、 3、4自然段,把特别能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想一想哪些地方打动你?
(学生边读边勾画。)
3、谁来把感动你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4、这么多打动你的地方,都少不了谁?(搭石)难怪作者说这普普通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书读到这里,你能说说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吗?(学生畅所欲言)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板书: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靠的是什么?(板书:用心)下面,用我们的心再次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好好的体会这风景里饱含的美!
5、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到美的句子,并简单的写出自己的感受。
6、一边读一边理解这也是读书的好方法。谁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
⑴ 上了点年纪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招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这几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一种美,谁能读出这种美?(一名学生读)老师听到这位同学在读无论、只要、一定这些词语时,都加重了语气,我们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把那些词语读得重一点,更能体会到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美。(学生说,)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比刚才好?
(指生读、齐读。)
⑵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风景美、音乐、动作协调。)
②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老师范读。)
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我们感受了动作的协调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节奏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让我们感受到了风景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一段美美的读一遍。
(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⑶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收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被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学生说:互相谦让,尊敬老人。)
② 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你在平日里做过帮助老人、尊敬老人的事吗?
(找一两个学生说。)
③ 你在帮老人做事时,你想过得到别人的表扬了吗?你们也像这个村子里的人,把尊敬老人看成是平常事,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 你们自己读一读,把感受的美读出来。
(学生自读、指一名学生读。)
7、读到这里,你觉得搭石在你的心中还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块吗?
(学生说。)
搭石虽然还是那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但是它默默无闻,任人走,人任踏,不仅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人任踏,它们连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请同学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课后延伸,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我们的心灵在平凡的搭石这一事物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也在乡亲们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感受到了(美)。我想问问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搭石这样普通的事?你发现了吗?
(学生说。)
小练笔:这么多普普通通的事都能感受到他们中间有美,我们不能一一都说出来,那就把它们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用心
21搭石
美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针对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我的课堂反思如下:
1、课堂的调控上不够灵活,不能很好的驾驭整堂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反思,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2、讲课的语调平缓,没有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3、课准备得太仓促,心理上还是较为紧张,底气不足,很多设计好的环节没有把握好,一带而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4、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感悟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表达。
整体感觉教学设计还应多一些预设,课堂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还应该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
这堂课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再次谢谢大家!
《搭石》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绰”、“伏”以及关联词“无论……只要……一定……”会用“假如……总要……”说几句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重点语句的理解,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重陶。
教学难点
1、从字里行间,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山里人朴实、善良的人性美。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刘章爷爷的家乡有一条潺潺而流,清澈见底的水溪,每当刘章爷爷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小溪中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引导质疑
1、师范读第2—4自然段
搭石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估计学生能领悟出搭石很美)
2、过渡:课文的第二自然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我一找。
生找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并齐读
相机板书:一道风景
3、引导质疑: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想不想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随家乡的人们,走进课文,一块去发现搭石的美。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生带着问题,默读2—4自然段,圈划出你认为很美的语句。
出示问题:你感受到文中哪些画面描写得美?美在哪里?
请大家带着问题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美丽的波浪线划出美的语句,并有感情地读读。
(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轻声读,培养语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师:老师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2、生读读自己发现的美,师引导感悟美
.(指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品析美)
(1)体会老人摆搭石为人着想的心灵美。
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着急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衡,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找出文中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
再用上关联词读一偏。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抓住老人摆搭石时动作的词语“放下”、“搭上”、“踏上”体会作者的留心观察和老人的细心、为人着想)
这是一道为人着想的风景。
相机板书:为人着想
②指导朗读: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2)体会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的和谐美。
过渡语:这里的人心灵真美。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家乡搭石的美?
出示语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找的是十分优美动人的画面,请大家轻声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浮现什么情景。
①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
理解“协调有序”
文中写什么“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师生配合着读,选一组配合。
(不好走啊,注意节奏要跟上、要读得“协调有序”,读不好,可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速度渐快,反复三次)
师:一行人这样走着,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是不是有人指挥呢?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②这句话中你还从哪几个词体会到画面的美的?
“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一生声情并茂读词语,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身临其境去感受)
师小结: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之美、声音之美、人影映入小溪中的影之美,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美,这是一道和谐的.风景。
相机板书:和谐
③配乐朗读:多么美的画面,犹如一首清丽的小诗,请大家用读诗的韵味,读出这幅美的画面。(师在句子下用“/”画出提示)
(反复朗读,层层感悟,这样,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让学生体会出其蕴涵的感情。)
(3)体会谦让、敬老美
师过渡: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①学生读语句“如果两个人……才相背而行”
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淡淡你对这画面的感受吗?
(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板书:让搭石,谦让(或互助,团结)
师:好一个谦让,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请男同学一起来感受份美。
男生读
2、过渡: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哪些词语能打动你,理解“伏”“理所当然”
②齐读“伏”字遍,理解字义
③活动加深理解:现在老师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
请个小伙子
男生弯下身子,师手搭在生的背上
你真是个很棒的年轻人,有了你,老人定能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得过小溪。
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老人没有道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想象:这位老人年轻时他也一定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老人。
④透过“伏”“理解当然”看出这里的人怎样的情感?
师小结:家乡的人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尊老敬老淳朴民风,这是一道尊老敬老的风景。
板书:尊老敬老
小结:这里有淳朴的乡风、民风、景美情更美,这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⑤拓展:展开你们的想象,这一种排搭石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馨的场面?
口头说话:
(出示提示)假如__来走搭石,__总会__,人们把这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如:胆小的孩子,外乡人,残疾人等)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说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过渡:这美撞击着刘章爷爷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出示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作者赞扬什么?(搭石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的什么?(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心灵)
从哪里体会到这些?(联系上文)
相机板书:美好心灵
(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
2、齐读这一句,读出内心的赞叹与感动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过渡: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伯不起眼的小事中.
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美的小事
请大家读读句子: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一把雨中的小伞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一句风中的问候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一个关怀的眼神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弯腰捡纸时的身姿
……
……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回家后把你在生活中发现的美写出来。
(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板书设计:
为人着想
和谐
一道风景互相谦让
心灵美
尊老敬老
《搭石》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小溪间的搭石,你们可知道?(老师一边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一边介绍美景,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作者刘章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和一颗感受美的心灵,他将把我们带到他的家乡认识搭石,并引领我们通过平凡的搭石感受到人性的美。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整理预习成果,对照要求自评。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词、句等,没解决的提出请教;已解决的提醒注意。
(CAI 出示: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便于学生在自主识字的基础上,组内互相检查,做到人人参与,字字落实。)
2、指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引导学生提出学有困难的字词,难点在涨和间是多音字,俩跟两有区别,要提醒学生读准确。
3、指名分段读课文。朗读和评价的要求:读正确、流利。若学生将一行人读作了 yí háng rén ,应暂停在这一段,引导学生反复读,指几名读 yí xíng rén 的学生和读 yí háng rén 的学生辩论,联系上下文根据意思判断读音为 yí xíng rén 。
(师不要越俎代庖,若学生能统一认识,进入第5环节;若学生不能统一认识,则进入第4环节。)
4、师:大家对搭石,对课文的了解还不够)小组内分段轮读课文,讨论:
围绕搭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5、师:大家对搭石,对课文的认识较深入。文中哪里集中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边读边标记相关词句,表明我已明白什么是搭石了。
2、全班交流,互为补充纠正。
3、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此段,边读边想象;如果是自己过搭石,什么情形?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此段,描述自己想象的内容。
(捕捉学生发言中让人感觉到美的词句加以品味。)
5、小结:
下节课我们继续阅读课文第2至5自然段,从更多的地方感受到美!
四、课堂练习
1、近义词:
间隔──距离 谴责──指责 必须──一定 协调──和谐
2、反义词:
懒惰──勤快
3、多音字:
涨、间。
4、听写词语:
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第一自然段,明白什么是搭石了。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什么是搭石。板书简笔画口。)
师小结:自深山中凿磨而出,从江河中冲刷而来,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搭石,构成了人间最美最美的风景。
我们初步感知了全文,这篇课文美极了!美在哪里?(在口中标记?)这节课让我们带着发现美的慧眼和感受美的心灵走进课文2至5自然段。
二、指导品读,举一反三
1、自由读课文,划出文中哪些让我们感到美的地方:
出示阅读要求:
⑴ 抓重点词句品位、想象,感受美;
⑵ 通过有感情的读、说,表现美。
(不动笔墨不读书,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练读练说。)
2、学生首先提出哪段美,就先示范学哪段:
(孩子的认知程度、经验储备等是良莠不齐的,因此在开放的课堂上,老师也无法预测学生会首选哪段文字汇报。)
如:示范品读第二段(这一段中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可以统领学习2至4自然段)。无论怎样只要一定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生动刻画出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去掉这些词语与原文对比,指导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这些词语传递的生活画面,感受原文描写的生动和文中蕴涵的人性美。
再如:示范品读第三段(这一段描绘的是看得见的具体的美,而二、四段则侧重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师读,生闭眼,抓住关键的词句,边听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结合紧走搭石慢过桥指导学生想象假如是自己过搭石呢?哪怕掉进水里也是一种情趣。
又如:示范品读第四段(这一段用如果和假如引出了两幅和谐的画面,侧重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抓住理所当然的事让学生谈谈自己把什么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乡亲们把什么当作理所当然的事。师小结:当一个人把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看得像早起必须刷牙、洗脸、吃早点一样的理所当然时,心灵的美好就会从眼神里、行动中流淌出来。通过读,想象山里纯朴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的画面。鼓励学生也用上如果和假如说说自己想像到的和谐画面,如帮抱小孩的妇女接过孩子,提起行理过搭石的情景等。
三、小结方法,自主品析
1、师生共同小结第X段的学习方法。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新课标强调三个维度,更为注重过程与方法。因而,其他段落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出示三把学习的金钥匙,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⑴ 我知道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⑵ 我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体会到了美;
⑶ 我有感情的读,你听我能表现美。
2、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3、汇报学习成果。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水本无纹,相荡则成涟漪。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无论前面的学习学生是否谈及第五段中的美,最后要点明第五段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
5、师小结:
希望大家也学做默默奉献的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敬老(总结学生发言时提炼板书的词语,画一颗大大的心将这些内容圈起来)。愿你我善良的人性美光辉构筑起和谐中国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四、课外拓展,即兴练笔
我们带着发现美的慧眼,感受美的心灵走入的课堂。(板书上的问号不擦。)我们仍要带着捕捉美的慧眼,体验美的心灵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本不算起眼的事物却蕴涵着美,我们也来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搭石》教案4
【教材解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本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教学中通过记录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交流阅读体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集中注意力,遇到不影响内容理解的词语,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回读。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访”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明确要求
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
(1)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请同学们先自读第二单元导语页,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单元导语页)
语文要素
(2)学生交流。
预设:①图上画的是沙漏,里面装着的是一本本书……②这个单元要求我们做到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③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④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2.联系实际,交流体会。
(1)提问:同学们平常阅读时有没有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有什么好处?
(2)指名交流。
预设一:平时我喜欢看书,但不太关注自己的阅读速度。遇到自己喜欢的、容易读懂的书籍,读得会快一些;遇到生字多、不太好懂的文章,阅读就会慢一些。阅读速度快,相同的时间,读的书就会更多些。
预设二:有时向别人借一本喜欢看的书,归还时间紧,就会快速地看,只看主要情节。精彩的部分也没办法回看,更没有时间摘录好词好句。
3.提出要求,激发期待。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还能尽量去读懂文章内容,这个习惯非常好!阅读是一种本领,有许多的窍门。有些文章值得细细品味,而有些文章适合“鲸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小学阶段默读的速度要达到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怎样做到既读懂,又读得快,还能读得多呢?学习了这一单元,我们会掌握一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帮大家实现读懂、读得快、读得多的愿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单元导语页,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标。谈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阅读经验,再告知学生课标要求,使学生知需求与不足,对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充满期待,产生学习动力。
板块二
初尝速读,激发兴趣
1.
阅读背景,初试身手。
引导: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默读屏幕上的文字,说说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
1977年年末,刘章来到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工作。当他见到人们抢着挤公交车,无序地横穿马路的时候,便想到家乡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当他见到马路上有砖头或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肯弯腰拾起的时候,他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过后,自觉摆搭石的情景。他觉得搭石上有心意、有美、有情,便在1980年2月写了短文《搭石》,向人们展示山里人勤劳、无私奉献、互助礼让的美德。
2.学生交流。明确:这段话介绍了《搭石》的写作背景,作者写这篇文章来赞美家乡人民勤劳、无私奉献、互助礼让的美德。
3.方法提示:我们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猜读,不停下,不回读。这节课,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课文《搭石》。
语文要素
【设计意图】阅读课文的写作背景,尝试快速阅读,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为理解课文的主旨打下基础。
板块三
导读提示,阅读检测
1.学习提示,尝试运用。
(1)导入:我国当代诗人、作家刘章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描写了家乡人们的生活。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根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
①指名读学习提示。
语文要素
教师强调:记下阅读所用的时间,是指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所用的时间,而不是目光扫过文字所用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地读,读的时候不分心,不被干扰;读中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学习猜读,跳读,不要回读。
②学生默读课文。课件计时器启动。
③学生完成阅读任务,记录阅读时间。
2.检测效果,了解搭石。
(1)阅读后检测。
课件出示:
r·搭石是(小溪里横着摆放的一排平整方正的石头)。
r·搭石的作用是(任人走,任人踏,方便人们过河)。
r·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r·课文围绕“搭石”,主要写了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
r·搭石不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学生自我检测,全班集体订正。
(3)引导交流:请不同阅读时长的同学汇报完成题目的情况,分享阅读收获。
预设一:我读这篇课文用了3分30秒。我读懂了什么是搭石,搭石的作用是什么,知道了乡亲们是怎么摆搭石、走搭石的。还完成了检测题,并且全对。
预设二:我读得快,只用了3分20秒,但完成检测题时,又回读了课文,最后做对检测题,用了4分多钟。我想以后不能只读不想,要边读边思考,记下一些关键的`信息。
3.阅读分享,交流方法。
(1)引导:同学们初次阅读课文,不仅能感知文章的基本信息,了解文章的内容,在提高阅读速度上也进行了初次的尝试。那么,还有什么好办法能提高阅读速度?看看我们的学习伙伴怎么说。
(2)指名朗读课后第一题,读两位学习伙伴的分享,并说说受到了什么启发。
预设:遇到不理解的词句不能停留太久,如果不影响理解,就不再回看。回读会使阅读速度变慢。
(3)回忆自己刚才的阅读过程,你们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有没有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回读的现象?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一:刚开始读时,我不太理解“出工、收工”是什么意思,但我没有停下来,读完后我猜测是上班、下班的意思。
预设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稍微一分心,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词句,需要返回去再读,所以集中注意力很重要。
(4)教师点拨阅读方法。
①“集中注意力”,不因为其他事,而将目光离开文章,同时,边读边想,不分神。如果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回读。注意力不集中,只读不想,会使理解不准确。
②“回读”是指阅读中目光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回读的次数越多,阅读速度就越慢。所以阅读中要尽可能减少回读的次数。
4.默读练习,巩固方法。
(1)引导: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记录阅读时间,完成阅读任务。
课件出示:
·“走搭石”与过真正的桥的方法不同,二者的区别可以用“(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俗语来概括。
·“走搭石”时人们动作的协调有序表现在(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2)自我检测,集体反馈。
(3)引导:请同学们汇报阅读时间,反馈阅读任务完成情况,说说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你是怎样做的。
预设:我用了58秒的时间来阅读这段文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集中了注意力,因此感觉比以前读得快。“人影绰绰”这个词我不理解,而且字音也读不好,所以我就跳了过去。
【设计意图】默读之前,提示学生注意阅读要求,初步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阅读,不回读。接着让学生进行速读实践,用测试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提高阅读的速度是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比原来阅读的速度更快一些,而不是过分追求速度,忽略对课文的理解。
板块四
自学字词,检查反馈
1.过渡:认识和理解了生字词,我们能再次提高阅读的速度。下面我们学习生字词。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3.检测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
汛期
间隔
唯独
谴责
懒惰
平稳
平衡
联结
山洪暴发
脱鞋挽裤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1)指名读。相机正音。
清波漾漾(yànɡ)人影绰绰(chuò)
(2)集中注意力,迅速找出下列每组词语中不同类的一个词。
课件出示:
A.汛期
防汛
喜讯
汛情
B.懒惰
惰性
偷懒
勤快
C.协调
威胁
协助
协作
D.衡山
平衡
衡量
均衡
(3)圈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谴责:责备;严正申斥。本课指如果哪一处没有搭石,人们会批评、责备那里的人懒惰。
②清波漾漾:清色的水波在荡漾。
③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绰:(体态)柔美。
④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本课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是应当做的事。
4.指导写字。
课件出示:
汛
访
鞋
挽
隔
懒
惰
稳
衡
协
(1)引导:你想提醒大家写好哪个字?(指名说)
预设:①“懒”“衡”中间部分的最后一笔为了避让右边,都要变成点。
②“汛、访、挽、隔、惰、稳、协”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③“隔”右部的“鬲”下面被包围部分是一横,不能写成两横。
(2)学生练写生字。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理解字词的能力强,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交流中指导学生分享学习生字的成果。
板块五
问题导读,布置作业
1.围绕问题,默读课文。
(1)思考: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
(2)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相关句段旁边写下批注。
2.作业:做好阅读批注,准备下节课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快速读文,抓住中心句。
(1)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指名读出课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交流)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幅幅画面,赞美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相机板书:摆搭石
走搭石)
2.回顾课文,想象画面。
(1)思考: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小组内学生交流。
预设:乡亲们摆放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画面都让我印象深刻。
3.全班交流,体会情感。
学生交流预设:
(1)交流画面一:心有他人摆搭石。
课件出示: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无论……只要……一定……”“合适”“踏上几个来回”“直到”等词语中,体会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调整、摆放搭石非常用心、细致,心里想的是他人。
②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读出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为他人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
(2)交流画面二:协调有序走搭石。
课件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这些文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预设:课文最美的画面就是一行人协调有序走搭石的情景。“协调有序”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动作美,“嗒嗒的声音”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画面美。
②品读“协调有序”,想象画面。
a.教师追问:“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如果不协调有序会怎么样?(联系“紧走搭石慢过桥”来体会)
b.指名说一说:结合文句,你是怎样理解“协调有序”的?
c.教师点拨: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没有人指挥,可是,一行人走得就像有人指挥似的,那么轻快,那么整齐,那么有默契,那么有序,那么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
d.指导朗读。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速度一次比一次加快)
e.引导学生小结:所以,一行人走搭石,每个人心里要——想着别人。这段话不但写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动作美,还写出了——声音美,写出了——画面美,写出了人们的——心灵美。
③再读这段话,结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想象画面。
a.“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怎样的画面?(指名交流)
b.学生配乐朗读,读出家乡的人们协调有序走搭石的美好画面,心中有他人的美好情感。
(3)交流画面三和画面四:互相礼让走搭石,尊老爱幼过搭石。
课件出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引导:这些句子描写的是两人走搭石的情景,从中你体会到乡亲们什么样的情感?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②指名回答。
预设:从“止步”“招手示意”“让”“等”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的相互礼让;从“俯下”“背”可以体会到年轻人很尊敬老人。
③指导朗读。
a.引导:用你的朗读,读出这种互相礼让、尊老敬老的淳朴乡情吧!
b.学生朗读文段,读出感受。指导读好“总会”“伏下”“理所当然”。
【设计意图】以课后第二题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品味词句,体会情感,积累语感。
板块二
拓展写话,升华情感
1.引导: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提示写一写。
课件出示:
·遇到孩子走搭石,大人总会(抱着孩子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遇到搭石被水冲得七零八落,人们总会(重新把搭石整齐摆好),大家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看到走搭石的妇女抱着孩子,拎着东西,人们总会(帮忙拎东西或抱着孩子),大家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学生反馈交流。
2.读着这一幅幅画面,刘章爷爷有怎样的感叹?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学生交流反馈。
预设:刘章爷爷感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读着一幅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点睛之笔,赞美了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结尾借物喻人,起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理所当然”展开想象,拓展写话,加深学生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尾的作用,学习结尾借物喻人的写法。
板块三
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1.思考:回顾全文,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写出作者对乡亲们美好品质的赞美的呢?
预设: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什么是搭石,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品质的赞美之情。课文通过写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具体事例来突出乡亲们的品质特点。
2.引导学生看板书,一起说说人们是怎样摆搭石、走搭石的,再次感悟写法。
3.小结: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借助“搭石”这一平凡的事物,描写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几件具体事例,表现出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结尾处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搭石的美,让作者铭记于心,流淌于笔下的文字中。家乡人们的美好情感让我们感动于怀,烙印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指导我们的行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再次回顾全文,总结出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引导学生学语言,悟表达。
【板书设计】
5搭石
【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文质兼美,要让学生在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中,想象画面,感悟人们的美好品质,品味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的美好的意境,读是最根本的方法。
首先,本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多个环节的读,每次读的目标很明确。一读明确目标,知道本单元要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学习借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特点;二读体验方法,借助背景阅读,激发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兴趣;三读感知内容,运用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四读体会情感,围绕核心问题,读中想象画面,感悟人物品质;五读拓展读写,总结全文,感悟读与写的方法并拓展运用。
其次,在引导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读懂课文的同时,特别注重创设读写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更利于激发学生读与写的表达灵感。例如,围绕“理所当然”,创设孩子、妇女走搭石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拓展写话。
《搭石》教案5
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搭石的教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教师呈现乡村图挂在黑板上。
师: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
板书课题,读题。
板书:搭石
二、初步感知
1、师: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师:细细地听读课文。要求:一边听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3、师: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提示:精心摆放搭石老人调整石块一行人走搭石同时过溪,招手礼让偶遇老人,背负过溪
三、识词学字
1、学习词语: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 平整方正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懒惰 谴责平稳俗语 平衡 伏下四、作业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考察生字
2、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搭石》这篇课文,什么是搭石呢?
板书句子:秋天、乡亲们,根据水的深浅…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个解说搭石是什么,另一个动手来搭一下石,把纸石块搭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搭石的简图。
3、师过渡:石头搭得平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风景渗透着无限的美感。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二、例段指导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善良。
3、指导朗读。
三、自主学习
2、3、4自然段师: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
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推荐几种学习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
板书:学习小帮手我想读一读课文中的美文。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悟。我想画一画文中的美景。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我想邀请同学(老师)一起……我想……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4、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例:一生读(课文片段):“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这样做可以使后来的人走起来方便。
生:他们是为了后来的人。
生:因为他知道自己还要经过这搭石,如果这次不搭好,等他回来的时候,可能更不好走了。
师:你的意思是,他这样做,既帮助了自己,又给了别人方便,对吗?
生:对。
师:老师想起一个故事,以前可能跟大家讲过:《盲人点灯》。
生:没讲过。
师:从前,有一个盲人,黑夜里走路,总要提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眼睛看不见,为什么还要点上灯呢?这不是白费灯油吗?”同学们猜,他为什么要点上灯?
生:他是为别人照路。
生:虽然他看不见灯光,但别人能看得见。这样他走路的时候,别人就能看见他,就不会撞着他。
师:真是这样!他给别人照亮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学习好的同学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讲解习题,帮助了同学的同时,自己也锻炼了思维,发展了语言;同桌互相批改生字词,你批、改、再批的过程中,已经悄悄地复习巩固了字词。就让我们多学学搭石的人,学学提灯笼的盲人吧。
5、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美。说明:个人感受不同,不强求统一的答案。随机板书:勤劳、和谐、谦让、尊老。
6、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说明:读书是师生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四、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1、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齐读最后一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五、走向生活——发现美
1、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随机板书:友善美、团结美、奉献美、无私美、敬业美……
六、总结全文——传承美
1、师:老师送大家几句话。板书: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不朽之名誉独存于德言行在于美不在于多学生朗读这三句话,老师解释句子意思。要求学生记背。
2、播放《爱的奉献》歌曲,结束。说明:“美”作为全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板书设计: 搭石助人为乐美,协调有序美,默默无闻互相谦让美,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美。
《搭石》教案6
【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设计特色】
以“美”作为全文的主线,以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美
(估计用时2分钟。)
1、点击课件,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眼前出现一幅幅乡村美景图。
2、教师配以深情的语言: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3、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板书课题,读题。
(课堂伊始,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萦绕于教室之间,为整堂课奠定了“和谐”的基调;抬起头,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地跨过小溪──简笔画摆放在黑板上,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感知,也帮助他们理解“搭石”的含义。)
二、初步感知──寻找美
(估计用时4分钟。)
1、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3、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课件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
精心摆放搭石,老人调整石块,一行人走搭石,同时过溪,招手礼让,偶遇老人,背负过溪。
学生每寻到一处美,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的'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三、品读体味──欣赏美
(估计用时28分钟。)
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1、例段指导:
(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
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⑵ 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善良。
⑶ 指导朗读。
(例段的指导意在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
⑴ 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⑵ 推荐几种学习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
出示课件:
学习小帮手
我想读一读课文中的美文。
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我想画一画文中的美景。
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
我想邀请同学(老师)一起……
我想……
(推荐学习方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⑶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⑷ 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评议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并结合评议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落在实处,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⑸ 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美。
(个人感受不同,不强求统一的答案。)
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勤劳、和谐、谦让、尊老。
⑹ 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读书是师生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3、学习中心段:
(最后一段。)
⑴ 课件再次出示几幅画面。思考:
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⑵ 齐读最后一段:
①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② 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在学生对文中所流露出的人性美有了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来理解句子,句子含义就自然出来了。)
四、走向生活──发现美
1、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随机板书:
友善美、团结美、奉献美、无私美、敬业美……
五、超越文本──传播美
1、听故事:
《一个承诺》。
2、谈感受:
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
3、升华情感;
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4、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在温情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
(“美”作为全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附:板书说明】
该课板书为一幅风景画: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地跨过小溪,每一块石头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写着──善良美、勤劳美、和谐美、谦让美、尊老美、团结美、奉献美、敬业美……
《搭石》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间”,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
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从具体事件中,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学
难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间、谴”等7个生字,会写“汛、挽”等10个生字,理解“无名、汛期”等词语。
2.快速阅读课文,不回读。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受到熏陶。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出示题目,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并说出你们的问题。(出示课件1)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它有什么用呢?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板书:搭石)
【设计意图:用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出示课件2)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互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出示课件3)
谴责
俗语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汛期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出示课件4)
师:(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放。
(2)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师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2.学习2-4自然段。(出示课件5)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风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
生读,师总结:
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好好体会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下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精读课文这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学习的基础上,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带着上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1.xùn
qī()就要来了,请大家做好准备。
2.他改掉了lǎn
duò()的毛病,目的是wǎn
huí()自己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谴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影绰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速读下面句子,选择对它理解正确的一项。
()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
A这句话告诉我们,这两个人的话非常多,等过了河还在说。
B这句话告诉我们,这里的人们善良,互让,民风很淳朴。
【答案】
一、1.汛期
2.懒惰
挽回
二、谴责:斥责,责备。
人影绰绰:形容人影多,姿态美。
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
三、B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以及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心灵美,并受到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复习、质疑。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同学们从中读懂了哪些内容?(出示课件7)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新授课。
1.师: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搭石的美,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出示课件9)“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这句话,思考:这句话说了什么事?体现了家乡人的什么特点?
生思考,讨论
师总结:秋凉人们摆搭石,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勤劳摆搭石)
“上了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读段落,想象:上了岁数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
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出示课件11)欣赏第二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真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谈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你能把这美感读出来吗?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
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人们摆搭石、换搭石、走搭石的情景,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搭石的美?
(出示课件1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交流,师总结: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指名学生说出答案和感想,并有感情地读课文。师相机指点。)
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谁能把亲切感读出来?(再指名读)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三、用朗读来理解最后一段。
生速读第五自然段。(出示课件13)
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赞美了搭石的什么?
(板书:热爱家乡赞搭石)
师:还赞美了谁?
师:对,还赞美了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乡亲们有哪些美好的感情?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吧。(生小组讨论,师指名回答)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乡亲们,而写搭石呢?
再读第五自然段。
(在反复朗读练习中,指导学生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四、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
五、总结写作方法:(出示课件15)
1.仔细观察,
生动描写。
2.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课件,针对中间句、段,设计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速读课文,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带感情朗读,有利于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受到熏陶。】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的写作方法进行总结,能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为学生的写作打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16)
1.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2.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能巩固所学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写作能力。】
板书
内容
【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选字组词。
平(横
衡)
(邪
协)助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
2.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3.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三、填空。
文章从两方面体现了“美”: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一、衡
协
二、1.闻名
2.勤劳
3.失衡
三、景色美
人们心灵美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串课堂始终,从看得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我注重朗读、速读。通过一次次地朗读、速读练习,让同学们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
教学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这次教学中存在着几点遗憾: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修搭石,走搭石等一幕幕情景,文章语言朴质,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以及一心为他人的人性美。
【作者介绍】
刘章: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
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目前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刘章散文选》等诗文集28部。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搭石:是人们在过往没有架桥的溪流、河沟,或浅水枯河、泥泞路面等地用石块铺设的一种简易通道。所选石块一般为天然呈方形或平顶状,所有石块按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不很平稳,走快才能保持平衡。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1.为了保持píng
héng(),他不得不伏下身子,降低自己的高度。
2.班长发动大家xié
zhù()小明改掉lǎn
duò()的毛病。
3.xùn
qī()刚过,大家赶紧投入的(去掉)家园重建当中,所以,wǎn
huí()了不少损失。
二、选词填空。
间隔
隔开
1.这座山把他们(
)。
2.石头按二尺左右的距离(
)正合适。
唯独
孤独
3.大家都有,()她没有,这样是不是显得不好?
4.这位老人弯着腰慢慢走在路上,显得非常()。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无论怎样着急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仿写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乡亲们_____搭石,_____搭石,______搭石等情景,不仅体现出_________美,更体现出乡亲们的____________美。
五、重点段落品析。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仿写词语。
人影绰绰(ABCC)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引用
B比喻
3.选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场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人们往往借助一件事物来表达情感,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借助一件事物来体现一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平衡
2.协助
懒惰
3.汛期
挽回
二、1.隔开
2.间隔
3.唯独
4.孤独
三、1.无论怎样生气,只要看到孩子有进步,他就会笑逐颜开。
2.如果你不努力,就会被落下。
3.落叶像蝴蝶在空中飞舞。
四、摆
修
走
景色
人性
五、1.天网恢恢
生机勃勃
文质彬彬
2.A
3.走搭石。
六、示例:粉笔盒见证了老师的辛劳。
刚开始的时候,一整盒粉笔整齐地排列在一起,一节课下来,有的粉笔就变成了粉笔头,几天下来,粉笔盒里就只剩下粉笔头,还有盒子上落下的一层粉笔灰。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以读带讲,读中感悟。
因为本文文质兼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人们的人性美的赞美,所以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来设计“读”这一环节的。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个性朗读,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初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你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读中找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再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在书上找一找。”通过学生的理解朗读,很快就能体会到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很麻烦,从而明白了“脱鞋挽裤”的含义,知道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什么过小溪。
3.品读课文时,我的问题是:“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搭石的美,就好像走进了作者的心里。
4.抓住重点段落,通过朗读升华情感。例如文中第三段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语句很优美,学生们在朗读时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它像一首清新的小诗。
二、读练结合。
让学生当堂消化文章的写作特点。这一目的我是通过仿写来完成的。
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通过不显眼的、平凡事物的美赞美具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然后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着这一句话来表达的。作者描写的这些都是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者在写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因此在这时我就势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课堂的调控能力我还是有欠缺的。在本节课的最后,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每个孩子都强烈地想表现自己,所以一度有点失控。
课堂调控能力是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之一,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搭石》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的句段“每当……”。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身边平凡的事物,表达真实情感。
教学过程:
一、母语三分钟
师:一些普通的事物,在艺术家的眼里就有了思想,有了灵魂。不仅图画如此,请看:
1.诵读《山》“山很有风度,站得脚酸了,都不说一句话。”
2.《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师:婀娜的杨柳,漫天的大雪都引起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一块普通的石头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以《搭石》一课为例接着学习第七单元——学习关爱。
二、引导质疑──体验美
1.默读课文,寻找美丽风景。(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师:上节课,刘老师带领大家统读了本单元的课文,还布置大家按课后第二题的要求去寻找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美。完成了吗?现在咱们交流一下?
(精心摆放搭石;老人调整石块;一行人走搭石;同时过溪,招手礼让;偶遇老人,背负过溪。)(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预设一:摆搭石,助人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才肯离去。”
(1)了解什么是搭石。老人在干什么?
(2)朗读体会美。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体会到的美吗?你想象出那幅画面了吗?
(3)复述提升美。提示:“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看图复述。
师:急着赶路的老人,只要发现搭石不稳,就会停下匆匆的脚步调整搭石,他一心为他人着想,助人,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二:走搭石,和协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学习“协调有序”。①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找找什么是协调有序?
结: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②学习“序”。组词;释义:《说文解字》中说“序,东西墙也。”;书写。(庭院围墙的拱门,进入家园的第一道门。予就是放行的意思。)
(2)积累“人影绰绰”式词语。
朗读词语。积累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类型的词语。
(3)体会美。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美?你能读出美吗?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师: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诗情画意,和谐,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出示名言: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预设三.走搭石,敬老美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伏:出示字的演变。造字本义猎手带猎狗隐蔽狩猎。
2.说话训练:假如……总要……理所当然……
师:一个个理所当然代代相传,无声的教育,构成了家乡的一道亮丽风景。
诵读名言: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预设四:走搭石,礼让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才相背而行。”
过渡: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礼让,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刘章爷爷将自己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也写成了一篇文章《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打开自读课本上,你能找出课文描写的这一幅幅画面吗?
三、拓展延伸──巩固美
1.学习《写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中“当我见到人们……”一段。
师:人们挤公交的杂乱无序与乡亲们走搭石的协调有序形成了对比,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2.朗读《搭石》结尾:“一排排搭石……”
师:作者当年一天要走64回搭石,他记住的是乡亲们之间的那种互相关爱。默默奉献的精神啊!再读结尾。
师: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美。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让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感悟美、记录美。
四、布置作业——升华美
1.熟读课文《卡罗纳》解决2个问题:①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是怎样做的?用笔画下来。②这些平凡人的身上哪些平凡的、细小的举动让你感动?说一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2.阅读《爱的教育》中的《小石匠》一文(自读课本)。
《搭石》教案9
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设计特色:
以“美”作为全文的主线,以自读自悟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
设计流程:
一、激情导入——感知美(估计用时2分钟)
1、点击课件,伴着轻松明快的音乐,眼前出现一幅幅乡村美景图。
2、教师配以深情的语言: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3、瞧!这放在小溪里用来帮助人们踩踏过河的石块就是搭石。板书课题,读题。
(课堂伊始,一曲明快轻松的乐曲萦绕于教室之间,为整堂课奠定了“和谐”的基调;抬起头,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地跨过小溪——简笔画摆放在黑板上,不仅唤起学生对“搭石”的感知,也帮助他们理解“搭石”的含义。)
二、初步感知——寻找美(估计用时4分钟)
1、这些小小的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它,睁大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2、细细地读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3、说说你仿佛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课件随机出示相应的画面:
精心摆放搭石老人调整石块一行人走搭石
同时过溪,招手礼让偶遇老人,背负过溪
学生每寻到一处美,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黑板的石头上写上一个“美”字。
(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的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三、品读体味——欣赏美(估计用时28分钟)
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搭石。
(一)例段指导(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仔细听,在书上圈画你认为最能体现美的.词句。
2、说说你从课文中感受到怎样的美,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的。
重点体会“平整方正”、“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中体现出来的乡亲们心中有他人的美德。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善良。
3、指导朗读。
(例段的指导意在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自主学习2、3、4自然段。
美丽的画面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来欣赏欣赏?
1、学生从2、3、4自然段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为单位欣赏,体会其中流淌着的美。
2、推荐几种学习方式,自己有更好的方式也可以。
出示课件:学习小帮手
我想读一读课文中的美文。
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感悟。
我想画一画文中的美景。
我想演一演文中的情景。
我想邀请同学(老师)一起……
我想……
(推荐学习方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提供了创新的契机。)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从中发现有创意的学习方式。
4、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议。
(评议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与感受。并结合评议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感悟落在实处,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5、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美。(个人感受不同,不强求统一的答案。)
随机在石头上板书:勤劳、和谐、谦让、尊老。
6、随机指导各种形式的朗读,以求达到品品读读、以读促悟的效果。
(读书是师生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在学生对“搭石”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三)学习中心段。(最后一段)
1、课件再次出示几幅画面。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齐读最后一段。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搭石和乡亲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文章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在学生对文中所流露出的人性美有了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来理解句子,句子含义就自然出来了。)
四、走向生活——发现美
1、是啊!美无处不在,有看得见的美,看不见的美,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你现在对美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艺术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中寻找美。)
随机板书:友善美、团结美、奉献美、无私美、敬业美……
五、超越文本——传播美
1、听故事:《一个承诺》
2、谈感受。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
3、升华情感;
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
让我们将真善美撒播到每一个角落,让世界因我们而充满爱。
4、课件播放《爱的奉献》,在温情的音乐声中结束全课。
(“美”作为全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学生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附:板书说明
该课板书为一幅风景画:几块形态不一的石头平整地跨过小溪,每一块石头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写着——善良美、勤劳美、和谐美、谦让美、尊老美、团结美、奉献美、敬业美……
《搭石》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等10个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难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
1、刘章爷爷是当代诗人,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对搭石的印象非常深刻。三十年前,刘章爷爷来到大城市工作,当他看到人们抢着挤公共汽车的时候,看到人们无序地忽然横穿马路的时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乡潺潺的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他突然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1980年,他写出了散文《搭石》,把他心中长留的那份景、那份情传达给我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面对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3)思考同学们刚提出的问题,找到关键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检查反馈,指导“惰、衡”的写法。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简要地说一说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摆放”搭石的画面、“调整”搭石的画面、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老师、同学听。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搭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孩子们,如果你是刘章的乡亲,你能不能用书中的话语告诉大家什么是搭石?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抓住“方正、二尺左右”体会人们精心选择搭石,细心摆放搭石。
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日常生活会怎样?
扣住“脱鞋挽裤”反复朗读去感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地读文。抄写生词3遍。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说搭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谁来为大家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二、细读文本,品搭石。
(一)品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搭石,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搭石很美,谁能找出来?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细读课文,边读边想,搭石构成了怎样的风景呢?你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边想边画出相应的句子,如果有感受及时写出来。
2、学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在你们的理解中,“协调有序”是什么意思,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
(2)文中的“协调有序”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自由地再读一读这两句话。
(3)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速度再渐快)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也没有人指挥,一行人走得既轻快又整齐,那么默契,那么有序,那么的和谐,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3、你还可以从什么词中感受到走搭石的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1)绰字在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
A.宽裕,缓B.舒缓柔美C.外号
在“人影绰绰”中,“绰”是什么意思呢?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这两个词,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溪水,溪水中怎样的人影?
(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我们可以由词联想到画面,同样也可以由画面联想到词:
出示画面:杨柳()白雪()明月()
4、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同时想象:你还看到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蓝天、白云、晚霞、绿树、青草、红叶、夕阳……人们的欢笑的声音,谈话的声音,孩子歌唱的声音……)
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二)品味: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统观全文,文中还怎样评价了搭石?
(1)学生读出这样的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搭石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你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这样的情感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呢?画一画句子,想一想感受以备交流。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老人踏上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是怎样的呢?你此刻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表达,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总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招手示意、说家常话是一种习惯;乡亲们谦让的品格、和睦的情感。)
(3)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A、这里描写年轻人动作的的词“伏”。这个字的意思是:趴,脸向下,体前屈
学生站起身做一下这个动作,师:你伏下身子准备做什么?你伏下身子时是什么心情?(尊敬老人)你为什么要背老人过搭石?你期待老人感激你吗?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B、假如你是一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你还愿意帮助谁,并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在这里你又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尊老爱幼)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
假如——
三、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搭石上传递。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有一天下课时,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弯着腰,睁大眼睛,仔细认真地帮一位小妹妹找她丢失的一个发卡,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吧!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2、结合具体事例写一写身边令你感动的事。
《搭石》教案11
一、设计理念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及任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确,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显得更为重要。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上着重体现了以下指导思想。
(一)、紧紧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阅读教学必须摆脱以情节分析为主线,以提问应答为载体的低效模式。《搭石》一文极富感情,更不宜分段训练,层层分析。那样反而会搞得支离破碎,破坏文章的整体性,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从整体着眼,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来整体解读课文,感悟课文,并从中获得语言和精神的整体共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从本质上讲,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搭石》一文截取了农村生活非常平凡的镜头,但平凡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令人感到情致淳厚,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情感因素,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二、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奠定情感基调。
首先我们以小诗导入,
教师配乐声情并茂地朗读小诗,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听后猜猜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家乡给你留乡下了怎样的印象?朗读学生自己喜欢的句段,在反复的朗读中,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浅的解读,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为学生学习下文奠定了基调。
第二课时:抓住“美”的主线,朗读感悟文本。
以“美”作为这篇课文的主线,贯穿课堂始终。。
以“寻找美”统领全文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全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以“美”为切入点,带着学生走进了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欣赏“搭石”,寻找美的画面: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
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
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
以“欣赏美”感知全文
欣赏画面:抓住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欣赏“调整搭石”,“走搭石”,“相互礼让”,“背老人走搭石”等画面,使语言文字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等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深化文本:为了让人物形象在脑际丰富起来,为了让学生对“搭石”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教学中,我们运用多种手段。如在让学生体验诉说“
调整搭石”画面时,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练习说话,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是学生能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如让学生从“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助人为乐美
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
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和谐美
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
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
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强化朗读: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使其感悟体会“搭石”的美,欣赏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而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目的。如中心句的理解,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停留在表面上,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进行多次出现,反复朗读,层层感悟,这样,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让学生体会出其蕴涵的感情。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以“发现美”延伸课文:
教学的最后环节安排小练笔:是啊,美无处不在,就连搭石这么不起眼的小事物都有美。“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美在平凡的小事中。以“发现美”延伸课文,使读写真正落到实处。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搭石》教案1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并从中受到熏陶。
3.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去过哪里旅游?觉得哪儿的景色最美?
可是,无论哪儿美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美。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美景?
二、导入
刘章爷爷也觉得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刘章爷爷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溪水潺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在轻音乐中边叙述,边在黑板上画上小溪、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和刘章爷爷一起,走进小村庄。
三、读文,寻找“美”,欣赏“美”
1.请大家打开课本103面,自由读课文,用心去品味文中流淌着的美。
2.拿起你们的笔,默默地、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能够感受到美,觉得它是一道风景,就把那几句话画下来。
3.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体会这其中流淌着的美。
4.交流勾画的句子,欣赏“美”。
⑴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想象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师语言描述,范读,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来;生练读,指名读。)
过渡:踏踏的声音,漾漾的清波,绰绰的人影,这是看得见、听得见的具体的“美”。课文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美”,同样也是一道风景。哪些同学找到了?
⑵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⑶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读的时候,你注意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采访大伯。指导朗读。)
⑷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这幅画面感受到什么?)
⑸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抓住“理所当然”体会,体会到什么?)
5.升华,感动于“美”
这一块块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迎接着过往的乡亲,任人走,任人踏,无怨无悔。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不只是一块块普通的搭石,它们是――
感情朗读每五段。
四、拓展延伸,发现“美”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刘章爷爷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他从这不起眼的搭石中看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也拥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我们身边的美。
指名说说身边平凡事物的美。
五、布置小练笔,留住“美”
《搭石》教案13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21 搭石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挂图“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1.小黑板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抓住重点词语“无论 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美。)
二、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小黑板上出示的短文《一个承诺》。“这是美国东部的—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推销员克雷斯的汽车坏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区,野地四处无人,克雷斯焦急万分,因为如果不能离开这里,他就只能活活冻死。这时,一个骑马的中午男子路过此地,他二活没说,就用马将克雷斯的小车拉出雪地,拉到一个小镇上。当克雷斯拿出钱对这个陌生人表示感谢时,中年男子说:“我不要求回报,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也尽力去帮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克雷斯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将那位中年男子对他的要求同样告诉了他所帮助的每一个人。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骤然发生的洪水围困在一个小岛上,一位少年帮助了他。当他要感谢时,少年竟然说出了那句克雷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话,“我不要求回报,但是我要求你一个承诺……”克雷斯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四、各学习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搭石》教案14
一、 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情境图)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乡永嘉楠溪江。永嘉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地方,村里的人们走亲访友总要过这条清澈的小溪。以前,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呢?搭石教学实录课堂实录教案
师:请看村里的人们就是依靠这一块块石头过小溪的。
师:我们把这一块块石头就叫做搭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刘章爷爷每次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也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听明白了吗?开始吧!
师:好,/同学们书读得很认真,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师:你找得真准确。
师:孩子们,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的,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就很不便、很麻烦甚至会很辛苦的,可那些都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过小溪了。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读读什么叫搭石。
师:好的,了解了什么是搭石。读了课文以后,搭石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是的,这种渡水的方式给家乡人们带来了方便。
师:是呀,你也有感受。
师:哦,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师:是吗,你们都有自己的体会。
师:方便的、还有很美的、你们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也有一句话写了搭石很美,找找看。
师:是的,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的眼里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还够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块去欣赏欣赏这道风景呢?那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跟着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吧。
师: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article/找一找描写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有关语句,用波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吧。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师:(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两句。(行变红)这有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师:不敢肯定了。想一想: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师: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那叫做
师:齐读两遍。
师:这还有几个生词,谁来读一读?(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这样吧,男同学来读一遍。
师:读准了,要注意整齐。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从哪儿体会美了呢?
师:是吗,协调有序的动作是一种怎样的动作?
师:哦,这是你的理解,这样吧,让我们一起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师: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师:后面的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师:像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的同学走前面,这边的同学走后面。
师:前面的
师:后面的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并没有人指挥,这样的动作,那样的默契,那样的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师:体会得多好呀。/sjbwz/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美呢?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了吗?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它是第几种意思呢?出示:
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
师:好的,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好的,还有一个成语叫绰绰有余,这个绰又是什么意思?
师: 绰是宽的意思?再想想看。
师:哦,老师告诉你,绰绰有余是宽裕、富裕、有余了这才叫做绰绰有余。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句子,那么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师:你体会得真形象,这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师:还有吗?
师:你体会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真不错,像画一样(打开手势)你来读读这两个词语。
师:你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到画里呢?
《搭石》教案15
【教学目标】
1、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乡村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
2、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善于从生活细节发现情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乡亲的情怀。
【教学难点】
能从生活平常的事物里发现不平常的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学生介绍搭石。
二、品读重点句,质疑自悟
1、出示课文重点句。
2、请学生反复朗读,并提出心中的疑问。
三、模块教学,体悟情感
模块一:修搭石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回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情境对话。
2、指导想象朗读:
模块二:走搭石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请大家细细读读上面的这几句话,品一品其中的.词语,说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1、抓住重点词协调有序,感受配合默契的美。
2、抓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感受节奏的美。
3、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诗意的美。
模块三:搭石上的故事
1、读句子,谈感受。
2、抓住重点词理所当然品味。
模块四:回归整体
1、看板书小结。
2、读课文。
四、书写美
1、发现美:
出示:
美就在那平凡的小事中:
美是瑟瑟秋风中,伏下身子背老人走搭石。
美是 , 。
美还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练笔。
3、交流小结。
五、名言结课
1、一个不为别人奉献的人,无权要求别人为他奉献。
2、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做一块铺路的小砖,未来的道路就会多添一些平坦。
【《搭石》教案】相关文章:
《搭石》教案01-05
《搭石》优秀教案03-10
搭石优秀教案02-15
搭石的优秀教案03-08
关于《搭石》的教案08-25
搭石优秀教案04-17
《搭石》教案15篇01-05
《搭石》教案(15篇)01-05
搭石教案(精选3篇)03-08
《搭石》教案(集合15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