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案

时间:2023-03-17 14:50:06 教案 投诉 投稿

《论语》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教案集锦15篇

《论语》教案1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论语十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教案 ) 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教案课后反思: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读懂——能见“言”而知“意”;读熟背诵——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形成语感;积累词句——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语和句式。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论语》教案2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论语》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

  四、教学用具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

  明确: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不亦乐乎(高兴);

  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

  于我如浮云(像);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

  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

  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

  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

  可以为师矣(做)。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重点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1)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品德修养: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④子曰:“贤哉,回也……”

  ⑤饭疏食,饮水……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六】总结课文,感悟蕴含哲理

  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稳固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七】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的?

  生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生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不会转而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也不会迷失自我。

  生丙:我不太赞同以上二位的意见。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八】课堂练习

  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九】作业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论语》教案4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一、预习检测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记住知识要点。

  1、孔子:

  2、《论语》:

  3、注音

  说、论、省、逾、罔、殆

  愠、箪、堪、肱、笃

  4、重点词语理解

  时习:愠:

  信:传:

  立:天命:

  耳顺:罔:

  殆:逾:

  川:乐(之者):

  曲肱:于我如:

  焉:斯:

  笃:

  二、自主学习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

  二、交流展示(略)

  三、检测反馈

  1、填空

  《论语》是一部___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____和______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______,字___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__,鼓励人们________,即“出来做事”。开___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_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_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关于交友目的、对象和态度等的观点。

  2.对孔子的交友观作出自己的评价。

  3.掌握“与、友、谅、责、斯、数、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司马迁《史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ppt①)

  《周而不比》记录了孔子说的14句话,这14句话讲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交友。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见孔子之为人”。

  二、探究文本

  (一)交友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请问你最好的朋友是谁?你为什么会和他成为至交?

  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本,来看看孔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以友辅仁”,其中“以”表示“用、凭借”。孔子认为交友的目的是“用朋友来辅助仁德的培养”。那么孔子说的“仁”又是指什么呢?

  南怀瑾《论语别裁》:“所谓‘仁’就是爱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自处的高度修养,也可以说是做人的艺术。”(ppt②)

  (二)交友对象

  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战国时期苟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友者,所以相有也。”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那么交怎样的朋友才能帮助我们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呢?

  明确:“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中“友直”“友谅”等中的“友”是意动用法,表示“以一…为友”。“直”指“正直”,“谅”指“诚信”。孔子认为交朋友应该有一定标准,那就是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博学多闻的人交友。

  同时孔子又指出了三种“损友”——有害的朋友:便辟(谄媚逢迎)者、善柔(假装和善)者、便佞(巧言善辩)者。整句话可理解为: “与谄媚逢迎的人交友,与态度伪善的人交友。与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为什么和这三种人交友是有害的呢?

  明确(结合历代名家的注解加深对“损友”的理解):

  ①便辟(pianbi):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马融《论语马氏训说》)②善柔:谓面从而背毁者也。(皇侃《论语义疏》)③便佞(pianning):辩而巧也。(皇侃《论语义疏》)(ppt③)

  孔子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试想。连自己都很少具备仁德修养,又怎能辅助朋友呢,只能让人“近墨者黑”。所以和这三种人结交有弊无益。

  (三)交友态度

  北师大教授于丹曾说过: “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智慧的世界,能够让我们的人生具有光彩。”在和朋友交往方面,大圣人孔子有一位自己的“偶像”。此人和孔子同时代,长得又矮又小,而且相貌猥琐,叫晏平仲。孔子赞扬他“善与人交”,而且达到了令别人“久而敬之”的程度;甚至连司马迁也说: “如果晏平仲在世,我给他挥挥马鞭赶赶车,也是很高兴和向往的事。”

  在孔子看来,我们怎样做才会成为像晏平仲那样的“善交者”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孔子给我们的建议。

  1.子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明确:“躬自”指“自我”,“责”可理解为“要求”,“厚”后省略“责”,与“薄责”相对。孔子认为和朋友相交,就应该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待别人的过错,就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格,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远离朋友的怨恨了。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子贡问友。子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明确:以上两句讲的是如何把握朋友相交之度。“数”读shu,可译为“频繁”,指侍奉君主或和朋友相交烦琐无度;“忠告”是指“对朋友忠言相告”。“道”意为“劝导”,“毋”指“不要”。前一句可理解为:“侍奉君主,(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相交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后一句可理解为:“(如朋友有过失),对朋友要好言相劝,不听就作罢,不要自讨羞辱。”

  朱熹《论语集注》:“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ppt④)

  你能接受孔子这样的观点吗?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有一个故事叫“刺猬取暖”:一群刺猬挨在一起希望用对方的体温温暖自己。但靠得太近了,彼此的刺会产生伤害;离得远了,又不能相互取暖。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它们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位置。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互相“辅仁”,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要有一定限度,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而不应该声色俱厉。你好好给朋友提意见,但是“不可则止”,朋友一定坚持己见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所以,和朋友交往,有时“距离能产生美”;在给朋友提意见时,应注意把握时机和火候。只有掌握一定分寸,才既能适当地提醒朋友,又能和朋友和谐相处。

  4.或日:“以德报怨、何如?”子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明确:大小多少、以德报怨是老子哲学中一种调和、化解矛盾的思想。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孔子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在逻辑上作了一个论辩。他说:“人家对我好,我又该怎样报答呢?”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以直报怨”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 “儒家思想有一点侠义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脚;你对我不好,我不理你,这很直嘛!……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张明辨是非的。”(ppt⑤)

  所以“直”可理解为“正直的行为”,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对我好的当然对他好,对我不好的当然不理他,只有这样,才更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恶。

  三、交流评述

  你对交友目的、对象的看法和孔子的观点相同吗?你怎么看待孔子在交友方面提出的建议?

  明确:这个问题不必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解读,唤起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引导学生在生活感受中达成评判。进而化经典为经验,突显《论语》的当代文化意义。

  四、结束

  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孔子的交友态度去结交朋友,就叫“周而不比”。“周”指“朋友相交以道义合”,而“比”指“以利益合”,整句话可理解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北师大教授于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pp⑥)

  我想,能够结交到好朋友。能和朋友快乐地相处,通过朋友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情操,这也是一种人生真谛。

《论语》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

  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

  二、教学内容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活动形式:请一生讲台为大家介绍。

  2、初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活动形式:男女生擂台赛。

  全班齐读

  3、翻译

  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②翻译。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

  4、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虚词“而”的用法;成语。

  第二课时

  一、自学内容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

  二、教学内容

  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

  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

  教学反思:

  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论语》十则精品教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语文网。

《论语》教案7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2.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 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演讲,由学生的.理想引入教师职业,进而介绍孔子及《论语》。

  二、教师简介孔子及《论语》等有关文化常识(结合注释)

  1、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三、诵读欣赏。

  (一)诵读篇

  1、一读文句,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听清字音、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3)全班齐读

  2、二读文句,读懂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喜爱的文句并翻译意思,教师适当点拨,归纳总结。

  a、 “子曰”——“ 孔子说”

  b、逐则梳理句意

  (2)男女生赛读:男生读1—4则;女生读5—8则。

  3、三读文句,读出感悟。

  这八则语录哪句给你的启发最大?指名学生朗读感受最深的文句。(参考句式)

  “我喜爱,因为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感受到了) ”

  4、四读文句,读浓情味。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朗读,读浓情味。

  (二)欣赏篇

  1、这八则语录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态度。请同学们小组探究: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哪几条

  是说学习态度的?(学生互助完成、教师归纳)

  明确: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

  明确: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明确:“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类: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①表示顺接 表示并列关系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②表示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三)朗读欣赏:全班齐读。

  四、课外拓展

  1、还有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朱熹

  2、你还知道《论语》里其他的名句吗?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五、巩固练习:

  学生自由诵读,试背诵其中几则。

《论语》教案8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论语》教案9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自学提纲

  (一)自主学习

  1、解决生字词读音

  论语说愠三省罔殆女凋恕

  业亦矣已己是知也自省弘毅

  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

  4、关键字词理解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时:习:之:亦:说:

  B、愠: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E、交:不信:传:

  F、温故而知新(温:故:

  G、可以为师矣(可:以:

  H、罔:殆:

  I、诲女知之乎(诲:女:

  J、是知也(是:知:

  K、见贤思齐焉(贤:齐:焉:

  L、必有我师焉(必:

  M、善者:从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

  P、死而后已(已:

  Q、岁寒:凋:

  R、行之者乎:

  S、其恕乎(恕:

  5、翻译原文

  6、阅读课前导读,按照下面三类把内容划分类别:

  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7、搜集整理本课的成语。

  (二)、合作探究:

  1.用文中的话回答对待“贤”与“不贤”我们应该怎样做?

  2.曾子认为“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行?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称之为“士”?

  3.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4.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己所欲”时就要“施于人”吗?

  二、拓展学习:

  以下是《论语》精华选读,读读背背,让自己的心灵沐浴在经典智慧的光芒中。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7.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8.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9.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1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1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2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21.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22.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23.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2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2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2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27.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8.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9.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是可喜的事情,也是可惧的事情。

  【资料附注:孔子的学生】

  孔子的学生很多,《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就是说孔子学生有3000人,成绩优异者72人。

  颜回,字子渊,以德行著称,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夸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路,即仲由、季路,以勇武著称,性子急,脾气大,常挨孔子骂。

  子贡,即端沐赐,以言语著称,是办外交、做买卖的好手,是树孔子为“圣人”的主要弟子。

  曾参,字子舆,孔子的继承人。

  四、自学测评

  1、孔子,名,字。(朝代)国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学派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一部书,共有篇,是(学派)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词语

  不亦说乎五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翻译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教案10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诵读,品味文章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在合作中探究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走进其中的一部分,研读《<论语>十二章》。(板书标题)

  (二)问题探讨1:文学常识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和影响的相关文学常识需要掌握。

  【要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在实现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屡屡受挫,最终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问题探讨2: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前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提示:

  (1)“乎”“矣”“哉”“也”“夫”均为语气词。“乎”,一般在问句结尾,或反问、或疑问,根据上下文而定。“矣”“哉”“也”不翻译,“也”的用法与《咏雪》一课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不同。“焉”有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它的用法则不同,在书上已经有解释了。

  (2)“之”与“下车引之”的“之”用法一样,都是代词,所代内容根据文本而定。“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内容)”,“知之者不如好之(代学问和事业)者”,“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其不善者而改之(代缺点)”。

  (3)“而”“其”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也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含义而定,这个字出现的较多,因此我们放在文中解释。

  (4)圈出三类字:通假字,如“说”“有”。古今异义字,语义与用法与今天有所区别的字,如“传”“故”“新”“乐”“饭”以及需要我们重点理解的字。

  (四)问题探究3:结合注释,疏通前六则文意

  【要点】

  1.子曰:“学而时习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④乎?”(《学而》)

  注释:①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②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③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

  2.曾子曰:“吾日①三省②吾身:为③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④乎?传⑤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日,每天。②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③为,替。④信:诚信。⑤传(chuán):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法度。

  翻译: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理解: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渐提高的过程。他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注释: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疑惑。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学习方法)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②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注释: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②堪:忍受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个人修养)

  六、课时作业

  复习、背诵、默写并翻译前六章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背诵后六章。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论语》第七到第十二章。

  (二)问题探讨1:诵读入境

  理解文言,首先要读准文言。配合音乐,读准字音和节奏,读出古文韵味。

  【要点】

  1.结合注释,自学后六章的大意,圈出各章中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

  2.将文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及自己无法理解的词语标注出来并提出。(通过板书或投影展示出来)

  (三)问题探讨2:结合注释,疏通后六则文意

  【要点】

  7.子曰:“知①之②者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注释:①知:懂得、了解②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

  翻译:孔子说:“懂得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理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8.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述而》)

  注释: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对,对于。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理解: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注释: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学习态度)

  10.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注释:①川:河,河流。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这,指河水。舍,舍弃。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匹夫: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①笃(dǔ):坚定。②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情。③仁:仁德。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四)问题探究3:梳理所学

  《论语》语言精警生动,充满智慧,格言警句,美不胜收。十二章中,哪几句是讲学习方法?哪几句是讲学习态度?又有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要点】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问题探究4:《论语》现实意义

  《<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了哪些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要点】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变。

  (六)课时作业

  1.背诵《论语》十二章。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教案11

  学习目标 1.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课堂核心 核心

  知识 《论语》中包含的道理。

  核心

  能力 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核心

  方法 1.知人论世。

  2. 反复诵读。

  《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四则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⑨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pián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译文:

  (2)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论语》十则复习试题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和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在内心自己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论语》教案12

  学习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

  2、背诵。

  教学设想:

  1、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

  2、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

  3、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语句。

  4、熟记成诵。

  教学流程:

  读——(用)说——背。

  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2-3分钟)

  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是《论语>十则》

  二、熟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

  2、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

  3、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

  4、齐读一遍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

  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拨。然后学生默记重要知识点。然后投影提问:(小组间竞赛抢答)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基本条件是

  ②学习强调独立思考的是

  ③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④强调求知态度的是

  ⑤强调做人要有骨气的`是

  ⑥在与人相处虚心求教时应持有的态度是

  ⑦号召大家树立“仁”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是

  ⑧儒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的是

  3、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搞一个说话活动,学以致用。(板书)

  请你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小组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总结:学生说出很多,略作总结,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哪些?我们这一课又积累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成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准备后,先组内交流,后畅所欲言)

  四、背诵喜欢的语句(越多越好)。

《论语》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②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 :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二、认定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注意以下词语:不亦说乎 不愠 三省吾身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诲汝 是知也 弘毅 死而后已 后凋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五、重点探究: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 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 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提出要求: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需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诲女知之乎!

  六、课堂训练:

  1.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2.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3.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4.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5.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七、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八、布置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三省

  2、翻译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课文探究:

  理解后五段内容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需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300字左右。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论语》教案15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 2、合作 探讨 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 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六、 板书设计:

  七、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三省

  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50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课后反思:

【《论语》教案】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2-01

《论语》教案范文08-26

《论语》教案16篇03-01

《论语》教案(15篇)02-17

《论语》教案14篇02-12

《论语》教案15篇02-11

《论语》教案(14篇)03-11

《论语》教案2篇03-13

《论语》语文教案08-04

《论语》教案(通用1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