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3-03-17 19:01:01 教案 投诉 投稿

《人类的语言》教案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类的语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类的语言》教案7篇

《人类的语言》教案1

  教法展示

  1.布置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观点

  速读课文时要求阅读完一部分之后停下来,联系文前的小标题和练习一列出的有关句子进行思考,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加以体会。(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参见设计A·2)

  2.分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二

  分小组讨论前,要明确讨论的“话题”——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指定负责人。讨论中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各抒己见,作好全部发言人的记录。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发言记录,形成一篇“纪要”。

  3.由教师补充《有物、切题、真实、适量》(见于根元、王希杰著《语言学——在您身边》,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内容及观点,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物、切题、真实、适量”是作者从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语言表达的“八字方针”。其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有物,就是说的话有内容,能够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题,就是切合讨论的对象,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

  真实,就是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

  适量,就是给予对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教案点评

  作为社会的一员,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但是,我们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下功夫去学,以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激发同学们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可结合练习一列举的几句话和学生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展开一次有益的讨论。

《人类的语言》教案2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语言简练、准确、缜密、条理清晰、概念明确,逻辑性强的科学语体特色。

  二、学习本文深入浅出说明事理的特色。

  三、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重点:

  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能够用语言相互沟通,平日里,我们不会去注意语言是什么,人类的语言与动物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呢?它有什么特点呢?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作了讲解。

  二、题解:

  1、作者:

  吕叔湘,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学家,在语文教育、词典编纂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2、出处: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语文常谈》是一本关于语言文字的通俗读物。

  三、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部分、主要次要、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特点用途)

  3、说明方法:

  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四、阅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1、生字:

  yīngwǔyǐ

  鹦鹉倚

  2、解词:

  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音素——语音中最小的单位。

  连缀——联结。

  倚赖——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也写作“依赖”)

  稀松——无关紧要。

  意念——念头、想法。

  五、思考:

  A、全文共三段,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B、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C、给第二段标出句数,划分层次。

  D、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够随机应变(用自己的话解释)

  E、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够表达无穷的意义。

  F、语言有哪些优越性?

  第二课时

  分析讨论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具体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明确文章各段的内容:

  1、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

  2、人类语言的特征。

  3、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

  二、具体分析:

  本文的文体:事理说明文

  我们知道在学说明文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住五个方面:

  1.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

  3.说明方法(与学生一起复习巩固相关知识)

  4.说明顺序

  5.说明语言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人类的语言(属事理说明文)

  ★人类语言的特征是: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第二段中第10句话。

  第二段中才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那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呢?(引入下一步)

  (一)分析第一段

  请同学读第一段。

  ★第一段所写的内容是说明人类的`语言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

  ★在全段表述了几个意思?

  (1-2)点出语言好像是稀松平常的事,但细想却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3-7)解释语言为什么了不起。这里明确了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这种区别的?

  ——吃饭,走路,说话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

  小结:第一段与原题的照应更为密切(“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二)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是全文的中心,它说明了人类的语言的特征

  1、同学们已经标出了句数,请同学们给第二段划分层次。

  (1-4)提出问题

  (5-9)承上,分析二者与人类语言的区别

  (10-14)归纳:人类语言的特点。

  2、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够“随机应变”?

  一方面

  向学生解释音素音节词汇表意

  另一方面

  3、找出中心句:第10句

  4、说明方法:作比较

  5、小结:

  本节是中心段,开头引出“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的说法,为下文分析比较作了辅垫,接着分析“鹦鹉能言”,“猩猩能言”的说法,并与人类的说话作比较,指明只有人类语言才能够“随机应变”。然后推进一层,说明人类语言之所以能“随机应变”的两个原因。最后用“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作结。并点明“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全段行文从容不迫,层次井然,严密完整。

  (三)分析第三节

  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人类的语言是靠什么来传达的呢?——是声音

  那么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说明这个原因,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用手势和图画与声音相比较。

  手势和图画都有局限性,相比之下声音更有它的优越性。

  不受光的影响不稳定

  不受距离阻碍优点不足

  解放出双手不持久

  速度快

  三、总结:

  人类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来说平常得几乎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它又是复杂得让人难于去理解的。吕淑湘先生的文章从人类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说起,让我们了解: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语言的特点以及其所用的表达手段的优越性更让我们认识到人类语言的伟大,让我们去珍惜语言,善用语言吧。

  附板书:

  人类的语言

  吕叔湘

  概括1、不平常(人类别的高等动物)

  2、鹦鹉不会变化

  没有语言(人类鹦鹉、猩猩)

  猩猩只懂符号语言作

  人有语言音素组合——组成变化无穷的语音比

  将语言配意念——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较

  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特征

  具体3、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及结果

  说明顺序(4个优点,1个局限性)(前程万里)说明方法

  事理说明文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题。

  2、重点段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完成课后题。

  结合一、二题,理解本文的科学语体特色。

  二、重点段阅读理解:(第三段)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

  2、“语言诉之于听觉”的意思?

  3、概括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优点?局限性?

  4、这段文字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进行比较双方是?

  5、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6、本段最后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课后小结:

《人类的语言》教案3

  教学目的

  一、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二、学习本文用平实、缜密、严谨的语言多角度地深入浅出地说明情况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二、重点讲清用平实、缜密、严谨的语言进行类比、对比的说明方法。可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作者将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言。文章标题中的语言是比喻,使作者表述的内容生动形象和富有吸引力。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

  板书课题。

  《人类的语言》是吕叔湘写的一篇说明文。作者深入浅出地将语言的本质、特点和运用这一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表述得清楚、明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指导预习

  1.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中三个段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

  (2)试说明三个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2.解释下列成语:

  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自己的主见。一般含有贬义。云,说;亦,也。

  随机应变:掌握时机,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

  前程万里:前程远大,不可限量。

  三、讲析、讨论

  1.默读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第1段中哪些词语用得缜密、准确?表达上有什么效果?讨论,归纳:作者用了好像可是实在只有这一类词语来说明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好像与实在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再用可是将前后两个方面的转折关系表达出来,引起读者思考,继续用实在和只有等词强调了语言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是区别于其他高级动物的本质特征。语言平实,用词缜密、严谨,加强了文章的逻辑性。

  (2)这三件事儿指的是哪三件事?这三件事的说明顺序能不能随意调换?为什么?

  讨论,归纳:这三件事指的是吃饭、走路和说话。这三者的说明顺序不可调换,因作作者的目的是在于说明说话的不平常,用吃饭、走路的平常,对比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反映了作者叙述条理的清晰和严密。

  (3)人类与别的动物的特征各是什么?

  归纳:

  人类:会说话;吃熟食;上肢与下肢分工,直立行走。

  别的动物:不会说话;吃生食;走路时身体与地面平行。

  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理,作者在第1段中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从课文中找出实例加以说明。

  讨论,归纳:比较说明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同类事物的比较叫类比,如第1段中将说话与吃饭、走路比较;不同事物的比较叫对比,如将人类吃熟食、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与别的动物吃生食、走路时身体跟地面平行以及嘴只会吃东西作对比。

  2.归纳段意: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

  3.齐读课文第1段,理解句子间的内在联系。

  四、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2、3段;

  2.用好像其实只有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讲析第2段

  1.指名朗读第2段,并讨论层次。

  讨论,归纳:第2段是全文的重点,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记得问题。第二层:鹦鹉能学人说话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第三层:一句话办不到的。

  2.第一层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归纳:这一层是记人叙事,引用小学读书时一位能文的大师兄的两句话,提出要说明的问题:人类的语言与其他动物的能言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叙事引出说明的问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能文一词加上引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因为这位大师兄在作文中的两句引文,并不完全准确。佩服一词,是对大师兄感到有可信之处,但并非完全敬重和十分信服,因而作者只是佩服而并非敬佩,用词之准确可算是用心良苦。来历一词,说明大师兄的话是出处的,事隔多年,作者竟能查出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出处,并纠正其谬误,可见治学之严谨。问题则是说禽兽能言,与事实相违。自然地引出第二层对鹦鹉及猩猩能言的分析。

  3.第二、三两层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主要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归纳:二、三两层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

  这两层中,第二层是采用对比说明的方法,将人类的语言与鹦鹉学舌及猩猩的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作比较,从而说明了人类语言的特征,突出了中心思想。第三层是第2段的总结。一句话,是总结性的语言,指出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再一次说明人类语言区别于其他动物能言的本质特征。

  第2段中,引号的用法有两种:一类是引用,如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及鹦鹉学舌等;一类起强调作用,如意念等。

  第2段中的三层意思,联系十分紧密,先提出问题,继而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行文条理清晰。

  4.归纳段意: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二、讲析第3段

  第3段可分为几层?各层次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结构关系?

  讨论,归纳:第3段总共八句,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人类语言偶然的,总提本段论述的中心;第二层:人类的视觉最发达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将诉之于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的得失从五个方面进行对比,从而来论证中心;第三层:总之发展,总结深化论述中心。不难看出,第3段的三个层次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三、总结全文

  1.课文说明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指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及其表现手段。

  2.这篇说明文,不足1000字,却把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特点和赖以表达的手段说得十分清楚。主要是借助于条理分明的行文结构、深入浅出的表现手法和周密干净的语言。

  全文3段,每段说明的中心十分明确,第1段说明语言的意义,第2段说明语言的特点,第3段说明语言的表达手段。条理清晰,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中心突出。

  表述方法深入浅出,如叙家常,如说故事。例如,开头说语言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接着将它与吃饭、走路作比较,说明看似平常,其实极不平常;第2段以一位能文的大师兄文稿中的两句话引入,极其浅显地说明了人类语言特点,亲切、自然,既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又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语言的平实、缜密、严谨除在第1段中得到充分表现外,第2段中讲对大师兄佩服、随机应变、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词的选用都是匠心独运,第3段中,将声音与手势、图画作比较,也显得干净利落,毫不啰唆。

  作比较是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本文较多地采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成为本文的一个重要特色。作者精确地选择比较的对象和确定比较点,或类比,或对比,尽力使抽象艰深的道理变得生动具体。例如,第1段将语言与吃饭、走路类比,又将三件事与别的动物对比,突出了语言这一看似平常又极不平常的人类特有的功能;第2段将人类语言与鹦鹉、猩猩的能言对比,十分鲜明地说明了人类语言的特点;第3段将声音与手势、图画比较,选择光线、距离、速度、超越障碍及能否同时做其他事等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为手段绝非偶然。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理解·分析题一,口头完成揣摩·运用题七。

  2.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段落、层次、说明方法)。

  附:《人类的语言》艺术三题

  《人类的语言》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科学说明文,选自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第一章第一部分。原标题是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现在的课文标题是教材编者所拟。这篇文章在写作艺术上成功之处颇多,以下三方面是更加值得探讨的。

  一、举例艺术

  本文是解剖语言学抽象事理的说明文,所以精选例子至关重要。例子选得好,就能寓抽象于具体之中,因为读者可以从作者的举例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对有关的抽象事理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文章的第2段,在说明只有人类的语言才能随机应变时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举得十分巧妙而且自然,从拉家常回忆自己小学里读书时班上一位同学的作文谈起,举出了鹦鹉学话的例子。指出:鹦鹉能学人说话,可只是作为现成的公式来说,不会加以变化。第二个例子举了猩猩。猩猩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的语言。这个例子举得很典型,是用西方学者先进的科学试验的结果来说明的,有根有据,很有说服力。这两个例子,一个说鹦鹉学话能发出声音,但不会加以变化;一个说猩猩会一点符号语言,但不能把它变成声音。一句话,它们都不能随机应变。而这正是动物和人类的根本区别所在:动物没有真正的语言,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这样就为下文理论上阐明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随机应变作了很好的铺垫,让读者在头脑里初步获得些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吕叔湘先生历来非常重视文章中例句的选用,他说过:在任何一本语法书或一篇语法论文里,例句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时候甚至是主要的部分。例句选择得好,说明的话就可以简单些,读者能从例句上悟出道理(规律),说明部分只要点一下就行了。反之,如果没有很好的例句,说明部分使多大的劲也不容易让读者完全领悟。吕先生所说的选例句虽然是对写语法论文而言,但同样适用于写剖释抽象事理的说明文,我们可以从本文所举的例子中悟出这个道理来。

  二、比较艺术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分得出事物的高低。本文采用比较说明的方法是突出的,其中有的属于类比,有的属于对比。例如第1段为了说明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别的动物的特征之一,作者先把语言跟吃饭、走路作类比。因为这三件事都是人类区别于别的动物的特征之一,就很有说服力了。接着作者又通过人与动物的对比来具体说明这三个特征:别的动物都是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别的动物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这样一项一项地进行对比,目的是要衬托出最后一项,突出本段的说明中心。作者行文从容不迫,如数家珍,看似信手写来,其实完全是基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

  又如在第2段,作者举了鹦鹉、猩猩两个例子之后,就把它们同人类作对比,从而自然地得出结论:人类的语言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任何其他动物所办不到的。

  再如第3段中说明为什么人类语言要采用声音作为手段时,首先通过视觉、听觉在与光线的关系上的对比,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手段优越于采用视觉手段;然后通过声音手段与手势之类的对比,进一步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手段优越于采用视觉手段。这样一对比,读者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三、语言艺术

  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色是:活泼轻快,明白如话,娓娓动听,趣味盎然。首先,作者采取同志式的平等态度,拉家常的谈话方式,不摆架子,不绕弯子,尽量少用语言学的名词术语(比如语言,也就是说话,而不说语言就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或语言就是口语和文字之类),而且不搞什么寻章摘句,旁征博引。

  作者在《语文常谈》序言里说:这些文章既平淡无奇,行文也没有引经据典,当不起概论、基础之类的美名。委实是自谦之辞。其实,这正是本文的一大优点。本文属科普文章,读者对象是具有一般文化程度的人,包括中小学教师、青年学生在内,我们读这篇文章时就被作者的娓娓而谈吸引住了,感到亲切自然,饶有兴味。这就是效果。吕先生能用极其通俗、一清如水的语言在不到1100字的篇幅内,把比较深奥的语言学知识和抽象的语言学事理讲得如此清楚明白,而且要言不烦、直截了当,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实在难能可贵。

  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深厚功力,而且反映了作者的群众观点和优良文风。其次,这种特色还表现在:多用口语,句子简短,句式活泼,语调轻快。我们读过不少语言学方面的文章,发现有的文章读起来就比较吃力,读完了,自己的理解有时还跟作者的原意捏不到一块儿去。可是读吕先生的文章却颇有轻松感,一点不感到吃力。

  请看文章开头一段文字: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动物的特征。这段文字,句式之活泼轻捷,语调之明快轻松,在同类文章中是见得不多的。作者尽量把书面语化成口语,如不说无关紧要平平常常而说稀松平常,字数减了一半,就容易上口得多了;又如三处用了儿化韵,使口语色彩显得极为浓烈。

  此外还善于换同义词语,如前面用了仔细想想,后面再说不去仔细想时,就说不去想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又如前面用了了不起的,后面再说同样意思时,就说是极不平常的。这些同义词语的灵活变换,有效地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呆板,大大增强了语言的生气和活力。另外,我们还发现作者极善于将复句化成紧缩句。如不说别的动物只要有几条腿,就使用几条腿,而说有几条腿使几条腿;不说人类的嘴除了能吃东西之外,还会说话,而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不说声音则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而说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不说手势之类,如果距离大了,就看不清楚,而说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不说如果打手势,就要比说话慢;如果是画画儿,那就更慢了,而说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等等。

《人类的语言》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法

  讲授法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重点分析第一小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说明文的阅读要点入手,分析怎样阅读说明文,从而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语言学家吕叔湘

  (三)检查预习题第三条

  查词典,大体辨析下面各组词。

  意图组合障碍倚赖

  意念连缀阻碍依赖

  意思组成

  意义

  (四)通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

  ------------。(特征,特征之一)

  2、。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表达变化无穷的---------。

  3、人类语言采用--------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五)用一句话归纳三小段的大意

  第一段:强调人类的语言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之一。

  第二段: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第三段: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六)师生共同阅读第一小段

  1、请同学朗读第一小段

  2、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子。

  3、一小段共有几句话,可分几个层。

  4、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好象”“稀松”“可是”“实在”?

  5、第三句话到第七句话是什么关系?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6、为什么先比吃饭、走路,后比说话?

  7、讨论读中提示

  8、总结这一小段

  (七)小结本课内容

  (八)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高等动物

  1、人类会烧熟了吃1、别的动物都吃生的

  2、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2、别的动物让身体跟地

  条腿走路,把上肢解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

  放出来干别的、更重

  要的活儿。

  3、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3、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

  还会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小段,讨论有关练习。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二小段

  1、指名朗读这一小段

  2、用一句话归纳人类语言的特点

  3、给这一小段分层次

  第一层:叙述作者对两句的认识过程。

  第二层;通过对比,分析这两句话的说法。

  第三层: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人类语言能“随机应变”的原因

  4、讨论第一层次

  思考这两句错在哪里?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5、讨论第二层次

  通过鹦鹉、猩猩和人进行比较,说明了什么?

  讨论这一层次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讨论读中指示

  6、分析第三层次

  (1)这一部分是什么结构?

  (2)第8、9两句从什么角度分析人类语言的特点?

  (3)第10句总结特点

  (4)体会第11句的作用

  7、讨论这一小段中几处括号的作用

  8、讨论读中指示

  9、小结这一小段

  三、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1、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为什么要加上“别的”二字?)

  2、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上肢”改成“手”行不行?为什么?)

  3、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极其有限的一点”对“符号语言”起了什么作用?)

  本人意图

  4、形成无数的“意念”

  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意图”与“意念”有什么区别?“意思”与“意义”有什么差异?)

  五、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条:

  阅读第2段,想想为什么先说鹦鹉、猩猩的所谓“语言”,为什么从大师兄的作文说起。

  六、小结本课

  七、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点

  内部结构:音素——音节——多音节

  连缀组合

  (一方面……又……再……)变化无穷

  “随机应变”表达功能:无数意念,配以语音,综合运用(一句话)

  (另一方面……又……然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第三小段;体会说明文的结构的层次;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三小段

  1、齐读这一小段

  2、思考这一小段可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指名中心句

  第二层:说明为什么语言用声音作为手段?

  第三层:总结归纳全文。

  3、分析第二层次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把声音与形象进行比较?

  声音的优点是:A白天和黑夜都能发挥作用,且不受阻碍;

  B声音的有效距离大

  C声音可以把手解放出来

  D声音的速度快

  声音的缺点是:没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形象的优、缺点是什么?

  5、分析最后一句的作用。

  A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B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本文三段都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说说运用这些方法对具体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7、讨论文中的读中提示。

  三、联系全文,分析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四、观全文,说说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结全文的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的说明。

  2、语言特点。

  六、吕叔湘先生曾批评下面一些语句不够准确,你能看出毛病来吗?

  1、7月底到8月中旬的非洲,阳光灿烂,繁花似锦……

  七、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八、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人类的语言》教案5

  教材简析:

  课文选自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撰写的语言文字家通俗读物《语文常谈》一书,原题材是“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全文不足千字,却把人类的语言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赖以进行的手段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教学目标:

  1、理解本篇说明文的内容,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学习和掌握课文中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语言,学好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和掌握用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目标导读与练习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机及已制幻灯片(有条件也可用电脑幻灯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导语:(以俗语导入)不知同学们是否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显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鼓励学习说,主要含义是:人言不同于兽语。)那么,人言与兽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吕叔湘先生写的文章——《人类的语言》。(显示课题、作者,简略提问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情况。)

  2、引导学生明确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⑴设疑:根据单元的学习要求,本课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呢?

  ⑵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

  二、新课教学。

  1、围绕“学习目标1”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本篇说明文的内容。

  ⑴显示练习。

  一、浏览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课题揭示本篇说明文的xx。

  2、请用波浪线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3、第一段说明了人类语言的xx:第二段说明了人类语言的xx:第三段说明了人类语言的xx。

  4、请概括回答:人类语言有什么特征?

  ⑵引导学生明确习题材要求,进行练习。

  (“浏览”即要求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取较多的信息,要围绕习题,阅读必须专注。

  ⑶检查练习完成的情况,

  (第1、2、3题主要面向中下基础的学生,第4题主要面向基础较好的学生。结合检查的情况,显示相关的内容。

  ⑷小结:课题明确地揭示了说明的对象,即本篇说明文要说明什么;课文三段文字分别在段中、段尾、段首各有一个中心句,概括了各自的说明内容,即“人类语言的重要性”、“人类语言的.特点”、“人类语言的手段”;人类语言的特征是:人类语言是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它以声音作手段,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2、围绕“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⑴显示练习。

  二、逐段阅读课文,回答下面各题。

  1、课文第一段除了用说话与吃饭、走路进行比较之外,主要还用动物与人从xx、xx、xx等三个方面作比较,从而说明xx。

  2、课文第二段开头的叙述有什么作用?人类语言与动物发声有什么不同?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3、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课文第三段是怎么样进行说明的?这样说明的目的是什么?

  ⑵指导学生逐段阅读,并通过回答问题学习和掌握本课运用的说明方法。

  ⑶小结:课文为了说明人类语言的特征,阐释“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这一事理,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一段通过作比较,说明人类语言非同小可,它使人类有别于其他的动物;第二段,通过作比较,说明了人类语言的特点,从而揭示“人类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这一事理;第三段通过声音与画画儿、打手势作比较,说明人类语言能够前程万里地发展的内在原因。可见,说明方法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阐释事理——即实现说明目的服务的。

  三、堂上练习。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承上小结提问:那么,本篇说明文的说明目的是什么呢?

  四、总结。

  结语: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吕叔湘先生的《人类的语言》。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类的语言是多么了不起啊!它使人类有别于一般的动物,它用声音作手段以变化无穷的声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我们人微言轻人类的一分子,应该热爱自己的语言,学好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学好语言文字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课后作业。

  显示:

  课后作业:

  1、分析课文第三段的结构层次。

  2、思考:本文采用怎么样的说明顺序来安排说明条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人类的语言》教案6

  教法展示

  1.设计导语

  人之所以高出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他会说话,有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人类自会说话始,就逐渐产生了语言。语言是怎么回事呢?它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学好语言呢?课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我们解开了这些谜。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三个部分各自的中心句,并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①“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这种工具表达思想所产生的结果”。②“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或“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③“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3.介绍“语言”知识,完成练习一

  在介绍“语言”知识时,可根据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水平”而定深浅多少。下列知识点可资选择:

  ①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②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

  ③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

  ④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

  ⑤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

  ⑥语言的分类(参考有关专著)。

  4.课外完成统习二,即写一篇短文,用一两个实例阐述“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

  教案点评

  本文论述的虽然是学术问题,但作者并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力求通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使人容易接受。依据这个特点,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然后介绍有关语言的一些知识,如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等,结合练习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实现教学目标。

《人类的语言》教案7

  教法展示

  1.用导语引入新课(“导语”见设计A)

  2.逐节阅读、分析、归纳

  课文要点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由牛顿、瓦特、马克思的独到发现,引出“语言中也隐藏着很深奥的秘密”这一话题。接着“从人们最平常的说话谈起”,列举“看”字句,分析句子的构成规律。最后用“字盘”一喻形象地论述了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第二部分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作者于开篇列举非洲一民族特有的现象后,围绕“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展开分析,举例,字里行间告诉读者:语言具有社会性特征。

  第三部分一开讲使用“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承接上文,用“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引起下文,既有比较分析,又有分类说明,还有典型举例、逻辑推理,使全文的观点水到渠成。

  3.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理解课文中的一些句子。选择句子以练习一的几例为基础,适当扩展。

  4.试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几篇语言学论文,任选下面一题作为课外作业。

  ①给“语言”下个定义(为基础一般者设计)

  ②谈谈我对“语言”的理解(为中等水平的人设计)

  ③“语言”的昨天、今天、明天(为尖子学生设计)

  教案点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条理清楚,深入浅出,不少概括的甚至抽象的知识,总是用“就近取譬”的办法讲得浅易明白。因而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论述的层次,品味行文的技巧。

【《人类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人类的语言》教案06-22

语言,人类的骄傲高考作文02-23

人类的进化教案04-03

《人类的好朋友》教案01-19

大班水与人类教案03-23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02-24

教案:人类的起源和发展03-12

《人类的老师》教案03-08

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