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3 09:49:22 教案 投诉 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汇总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三张饼的最佳烙饼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解决问题最优的意识。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中寻找出最优,初步体会优化的,形成优化的意识。

  教学难点: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形成优化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请大家猜猜老师的平时业余爱好有哪些?(出示老师在厨房里烙饼的情境)

  师:厨房里会有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出:“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师:根据以上信息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如何烙一张饼?两张饼?各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从简单入手,通过烙一张与两张饼的时间对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同时能够烙两张饼的锅里,一次烙一张饼在时间上是显得多么的浪费,为下一个环节“三张饼“的最优化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实践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双数饼

  师:“烙1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6分钟。

  师:“烙2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生:“还是6分钟。把两个饼一起放进锅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师:“如果烙4张饼最少要用多少分钟?怎样烙?”

  生1: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两张,6分钟,两个6分钟共12分钟。

  生2:烙1次用3分钟,4张饼共8个面,每次两个面,共烙4次,4×3=12分“6张呢?8张呢?请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写一写。交流方法。

  :当饼的个数是双数时,怎么计算时间?所需时间与烙2个饼所需时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都是每次烙两个饼,前两个饼的两面都烙熟后,再烙后两个饼。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同时”“节省时间”,渗透优化的。通过老仪仗兵让学生进行比较,明白“同时烙两张”会“节省时间”,从而初步感知“优化的”。

  (2)探究单数饼

  师:“现在要烙3张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怎样烙?”

  预设

  如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不对!烙3个饼不应该是12分钟,只要9分钟。”

  师:“你为什么认为只要9分钟?”

  生:“如果像他这样烙,在烙第三个饼的时候,锅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这不浪费了时间吗?我把前两个饼烙熟一面后,马上换上第三个继续烙;然后将取出的那一个放回锅里和第三个一起烙另一面。锅就不会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钟。”

  ①合作探究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这种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动手试一下吧!为便于操作,建议各小组在试验中给每个饼编号、并记录烙饼步骤及所需时间。”

  (如没有学生想出这种最佳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②交流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用“饼”演示。

  ③用课件:

  第一次:烙1、2号饼的正面,用3分钟。

  第二次:把2号饼暂时取出,把3号饼放入,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又用3分钟。第三次:取出1号饼,放入2号饼,烙2、3号饼的反面,用3分钟。

  一共用9分钟。

  加载中...

  师:这种烙法为什么会节省时间呢?

  我们注意了充分利用锅,不让它有空的时候,所以节省了时间,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如何尽快地烙三张饼,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试一试,烙一烙,说一说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尽量不让锅空着才是最优。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方法的合理性。

  ④探究单数饼计算时间方法

  师:“那么烙5个饼你打算怎么烙?先烙几张?再烙几张?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

  生:先烙2张用6分钟,再烙3张用9分钟,一共15分钟。

  师:烙7个饼呢?……”自己试着写一写,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当饼的个数是单数时,所需时间有什么规律?怎么烙?”

  预设

  生1:“只有烙1个饼时锅才空着一部分,而烙两个以上的饼都有可通过合理安排始终不让锅里出现空位。所以每增加一个饼,时间只增加3分钟。”

  生2:“实际上烙2张也好,3张也好,都是为了使这口锅在烙饼时一直不会有空位。”

  师:为了能节省时间,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时间和空间。

  设计意图以两三个饼的最优化方法为基础,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优化,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研究发现规律,进一步体现了学习的

  (四)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说说学习感受。

  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我们要善于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归纳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1.联系实际,建立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

  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例1教学图形放大、缩小的含义,先观察在电脑上放大长方形的现象,分别研究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长、宽的关系。然后联系长方形放大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教材依次讲了三句话:首先是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这是对长放大到原来的2倍,宽也放大到原来2倍的概括。然后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用比描述图形放大时边的长度变化。这里把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称为对应边,宽也称为对应边,必须把放大后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前项,原来图形的边的长度作为后项。最后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让学生体会由于放大后与放大前两个长方形的对应边的长度关系是2∶1,因而把图形的放大说成2∶1。这里还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范表述按2∶1的比放大。

  在初步理解图形放大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主动迁移,认识图形的缩小。让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原来长方形的几分之几,解释图形按1∶2缩小的含义,初步形成图形缩小的概念。

  例2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是《标准》的要求,因为方格能直观显示每条边的变化情况,操作方便,有利于概念的应用和巩固。教材引导学生在画图前先思考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长、宽各是几格,应用概念进行推理,为正确画图做准备。在画图以后,还要观察原来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再次体会图形放大、缩小时,每条边的长度都按相同的比变化。练习九第1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图形放大、缩小的概念。方格纸上的⑤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因为⑤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图形长、宽的3/2;③号图形是①号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因为③号图形的长、宽分别是①号长方形长、宽的1/2。而②号、④号图形与①号长方形比,各条边没有按相同的比变化,它们都不是①号长方形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可以写出许多关于线段长度的比。在例3的情境中,长方形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是9.6∶6.4,宽的比是6∶4;放大前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6.4∶4,放大后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9.6∶6。前面两个比在例1和例2里已经多次接触,例3引导学生写出后面两个比,利用这两个比教学比例的意义。先分别计算6.4∶4和9.6∶6的比值,从比值都是1.6得出这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6.4∶4=9.6∶6或6.4/4=9.6/6,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突出比例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然后让学生思考放大后与放大前两张照片长的比和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经历写出比、算比值、发现比值相等、组成比例的过程,体会比例的意义。练一练的四组比中,如果同组的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如果比值不相等,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概念。

  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相等,是例1教学的图形放大的含义。在例3中,又发现长方形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相等,从新的视角体会了图形放大的含义。例3既从放大前长与宽的比和放大后长与宽的比组成比例,又从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组成比例,引导学生利用比例的意义进一步完善图形放大的概念。

  除了图形放大与缩小,从常见的数量关系中也能找到比例。练习九第3题,一辆汽车上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与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能组成比例。第7题购买同一种铅笔,总价与数量的比能组成比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些素材能加强对比例的理解,还为以后教学正比例作了铺垫。

  2.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大致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在按比例缩小三角形的情境中写出一些比例,为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准备充分的素材;第二步教学比例的内项和外项,这是认识比例基本性质必须具备的概念;第三步观察已经写出的几个比例,初步发现比例的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第四步重新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具有同样的规律,并在字母表示的比例上概括这样的规律;第五步指出发现的规律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在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上体会这一性质。

  把三角形按比例缩小,联系图形缩小的含义,学生可能想到缩小后与缩小前两个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或者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还可能想到缩小前、后每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相等,或者高与底的比相等。于是,在交流时出现四个不同的比例。教材指出3∶6=2∶4里的3和4是比例的.外项,6和2是比例的内项,让学生说说其他三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各是几。学生容易发现,如果6和2同时做比例的外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内项;如果6和2同时做比例的内项,那么3和4是比例的外项,从而体会这几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再写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检验前面四个比例的规律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比例。通过更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所有比例的共同规律。在此基础上,把比例用字母表示成a∶b=c∶d,写出ad=bc,概括了上面的规律,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表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试一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6∶1.8和0.5∶0.25能否组成比例。思考线索应该是: 如果这两个比能够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应该相等;如果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那么3.60.25的积与1.80.5的积不相等。于是分别计算3.60.25和1.80.5,并比较两个积的大小。练一练是试一试的延伸,由于612=418,所以6、4、18和12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而4、5、6和8这四个数不能组织积相等的两个乘式,因而它们不能组成比例。把6、4、18和12组成比例,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外项,4和18同时作内项,也可以把6和12同时作内项,4和18同时作外项,一共能写出8个不同的比例。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只要求写出一个比例,并在交流时知道还能写出其他比例,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写出8个比例。

  例5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图形放大的实际问题,包括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列出比例,以及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两个内容。先根据照片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比和宽的比能组成比例这个知识写比例,发现要写的比例里有三个项是已知数,另一个项是未知数,于是想到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列出比例解决问题。这个比例也是一个方程,教材写出了解方程的第一步6x=13.54,让学生思考这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体会这里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还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试一试解写成分数形式的比例,进一步熟悉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写出1.2x=引导学生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体会这是解比例的关键步骤。练一练解分别由整数、分数或小数组成的三个比例,要应用整数、分数或小数的乘、除计算。教材里没有出现分数与小数共同组成的比例,是因为《标准》不要求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乘、除计算。

  3.以图形的放大、缩小为基础,教学比例尺。

  平面图是把现实的平面按一定比例缩小绘制成的,从平面图想像实际平面的数学活动是把图形放大,比例尺刻画了平面图和实际平面之间的放大、缩小关系。

  例6教学比例尺的意义,首先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这些是与比例尺有关的概念。其次分别写出草坪长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在写比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统一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便于写比和化简比。通过交流,体会把实际距离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整数比,把图上距离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量,写出的是小数比,前者比后者更方便一些。例题的教学重点是建立比例尺的概念,先指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平面图的比例尺,由于学生已经两次写出这样的比,所以建立比例尺的概念是感性认识的抽象提升;再用数量关系式进一步表达比例尺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教材里同时出现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这是对比例尺1∶1000的意义作出的具体解释。教材让学生说出这些关系,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意义。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间的倍数关系,还能得到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米,这就引出了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线段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都是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题从数值比例尺引出线段比例尺,练一练第1题分别解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两种形式的比例尺之间的关系就能得到沟通。第2题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学生在例题里进行过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并化简的活动,应该有能力独立完成这道题。

  例7已知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求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由于学生对比例尺1∶8000的意义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可能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的学生会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把数值比例尺转换成线段比例尺,列式和计算比较方便。例题还引导学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题,表示比例尺意义的数量关系式是列比例依据的相等关系。试一试里根据已知的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虽然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与例题不同,但解题思路是一致的,对比例尺的意义作出具体解释是思考的关键,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思路选择解法。要注意的是,试一试要求在例7的平面图上表示出医院的位置,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后解题并没有结束,还要在学校正北方3厘米处作个记号表示医院,并在学校与医院之间连条线段。

  4.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发现面积与长度变化的关系。

  《面积的变化》分三段设计实践活动。第一段的活动有:分别测量放大前、后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根据图形放大的含义写出对应边长的比;估计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利用测量得到的边的长度计算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

  这一段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图形放大的概念,体会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与边长扩大的倍数是不相同的。第二段的活动有:依次测量正方形、三角形、圆放大前、后的有关长度;分别计算各个图形放大前、后的面积,把长度与面积的数据填入教材的表格里;研究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边长比与面积比之间的关系。这一段活动要通过几个实例的研究,发现图形放大,面积扩大的倍数是长度扩大倍数的平方。第三段在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里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图上的长度,算出实际占地面积,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因为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所以实际面积是图上面积的倍数就是1000的平方,计算必须细心,防止错误。当然,也可以利用图上距离与比例尺,先算出实际距离,再计算实际面积。不过,这种方法没有应用发现的规律,要尽量引导学生采用前一种方法,体验发现规律的乐趣和应用规律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 理解一些事物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感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会找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和老师做个游戏,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懂了就和老师一起玩。拍手、拍肩……拍手,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想到的?

  评价:你们真会观察。

  2.谁能像老师这样领着大家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游戏?(2个)

  好玩吗?一会课上会有更有趣的游戏等着你们呢。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比赛中感知规律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游戏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激趣导入,感知规律:

  1.同学们,我们先来男女生比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都记下来,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开始。

  预设:女生记得快。

  问:女生记得这么快?为什么男生记不下来?

  生1:女生记得是重复的或者有规律的。

  生2:女生记得简单。男生记得乱。

  小结:奧,原来不是男生的记忆差,是女生总是记得兔蘑菇,兔蘑菇是有规律的。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找规律。(补充板书:找规律)

  二、情境中发现规律

  1、创设情境: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看(出示主题图),这些孩子把教室布置得多漂亮呀,他们都是用什么布置的?在漂亮的彩旗、灯笼、小花中还藏着数学秘密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把你发现的秘密说给同桌同学听。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最快乐的时刻,在此创设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2、观察,同桌交流

  3、发现规律,汇报:

  那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1)彩旗:一黄一红

  ①充分让学生说,(学生肯定回答较为哆嗦如:是一个…一个…一个…一个…)。

  ②谁和他发现的一样,再说说。

  老师把你看到的贴出来,一黄一红、一黄一红、一黄,问:下边贴什么?贴个蓝的行吗?为什么?接着说下去,一黄一红,一黄一红……评价:他们观察的可真仔细。

  ③把老师贴出的一齐说说,师打节拍生读。

  ④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老是这样)问:哪样?什么意思?总是这样,就是重复。

  ⑤追问:谁在重复?老师圈圈,画竖虚线,用手指黑板,一组一组出现,就是重复。

  师小结:彩旗是按照一黄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你们找到了彩旗排列的规律。谁来完整的说说彩旗是按什么重复排列的。

  (训练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叙述完整的话语)

  (2)灯笼、小花方法同彩旗教学方法一样。(每说出一个规律课件跟上)

  灯笼是按照一紫一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后面两个呢?小花是按照一绿一红为一组重复排列的。问:中间两个呢?指一组生接着往后排。

  注意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达出灯笼、小花的.规律。

  (3)小朋友队伍:看,这些孩子在自己布置的教室里练习舞蹈呢!你从小朋友的队伍里发现了什么秘密?(抽生说并表扬生:你的规律找得好。)(一男一女或一女一男)师:他们是围成一圈跳舞,如果以男生为开始,就是一男一女,如果以女生为开始呢?(一女一男)

  小结: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刚才,通过观察,你们不但从彩旗、灯笼、小花中找到了他们颜色上的排列规律,从小朋友的队伍中找到了性别的排列规律。

  (4)不同颜色数量不同

  如果这样布置教室呢?

  你觉得有规律吗?读出来。问:你是按什么不同找到规律的?后边该是什么色的灯笼?

  (5)形状不同

  如果这样布置教室呢?规律吗?读出来。问:你是按什么不同找到规律的?后边该是什么?

  (6) 观察比较,这两组图形都有规律,有什么不同?

  小结: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颜色的变化,还要注意到形状的变化,甚至还要注意数量的变化。

  4.那再和前面的小花、彩旗、灯笼比一比,又有什么不同?

  小结:看起来,规律不是单一的,同一形状,不同颜色重复排列有规律,不同颜色,数量不同重复排列也有规律,同一颜色,形状不同,数量也不同重复排列还有规律,那我们就说,只要不断重复排列就有规律。

  三、操作中创造规律

  1.接下来,想不想自己动手摆一摆,创造出新的规律。

  听清要求: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摆出更新的一组规律。我们看看谁摆出的规律又漂亮又与众不同。

  2.同时指名到黑板上摆规律。

  汇报展示:

  (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拼摆出规律的图案。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这个环节体现了新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

  (本课的教学没有停留于寻找规律和创设规律上,而是适时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寻找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类似规律。使学生从规律之美感受数学之美,获得灵活性的思维磨炼。)

  四、练习中巩固规律

  导语:你们能够创造出这么美的规律,下面快来判断判断。

  1.判断,这是不是有规律的排列?

  讨论、交流

  评价:你们可真会交流。

  2.快想一想,这三组图形如果每组按规律排下去,哪组第6个是红色的?

  学生猜,老师问: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或问为什么?)

  五、作业中运用规律

  看书88页例1我们讲过了,例2说一说,89页例3和下边的做一做涂色。

  六、生活中欣赏规律

  1.我们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很多,谁能说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 轴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15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 彩色卡纸 平行四边形纸

  一、 情境导入

  1. 谈话: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非常开心。

  课件出示不对称“脸图”问:“这张脸可爱吗?”

  生:不可爱!

  课件演示脸图由不对称变为对称,问:现在呢?

  生:可爱!

  师:看来,人人都喜欢美丽的东西。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欣赏。

  2.图片欣赏 (课件出示对称图形图片)

  看完图片后师问:这些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它们两边完全一样。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后说明:它们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

  看,这是笑笑自己剪的一棵对称的小松树,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呢?(课件出示小松树的剪纸图形)

  生:想!

  师:老师和你们来一场比赛,看谁剪的又快又好,开始!

  师生同时动手剪,完成后教师把自己剪的.贴在黑板上。

  请剪的最快的学生拿剪出的小松树展示,并让他给到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指导学生演示方法)

  问演示学生:你怎么让大家知道你剪的小松树是对称的呢?

  生:我把它对折(生边说边演示)(师板书:对折)

  师:同学们跟他一起把自己剪的小松树对折,对折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师板书:完全重合)

  师演示左右对折并讲解,像这样把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出示概念,补充课题:轴对称

  图形)

  生齐读概念

  2.认识对称轴

  师:把你们的对称图形打开,观察图形中间有什么?

  生:有一条直直的折痕。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出示感念,生齐读。

  师演示并带领学生画对称轴(强调用虚线)

  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轴对称图形,现在这位新朋友在和我们玩捉迷藏呢!

  三、 实际应用

  1.看一看,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课本13页图)

  生应用所学知识判断,教师点评。

  师:这位新朋友留给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了它,你们能把这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吗?

  生动手画对称轴,师巡视指导,完成后订正。

  师:轴对称的图形不单单生活中有,在我们天天接触的数字、汉字、字母中也同样存在,看,这儿还有轴对称图形吗?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课本14页第1题)

  生找出轴对称图形,并说说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聪明的同学们能找轴对称图形,聪明的你们会画轴对称图形吗?

  3.出示课本14页第3题

  师用第一个图演示讲解画轴对称图形的要点:一看对称轴;二找关键点;三定对应点;四画对称图。

  生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选择一个动手画,完成后展示成果,全班点评。 师:同学们既能找,也能画,那肯定也能判断了。请看(课件出示)

  4.下面哪些图形中的红线是对称轴?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很多轴对称图形,

  (出示导课时的“脸图”可爱

  的笑脸也是轴对称图形,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的轴对称事物呀?

  生找身边的轴对称事物。

  四、全课小结

  我们身边轴对称的事物还有很多,轴对称的图形是美丽的,漂亮的,请同学

  们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收获。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收获吗?(想)

  老师今天收获了一份愉快的心情!

  板书设计:

  完全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重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第4-9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能正确地计算并能验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能正确地计算并能验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明确练习内容。

  我们已经学过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这节课就练习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更加掌握商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并且要能用学过的验算方法,检查算得对不对,提高除法计算的能力。

  3.提问:在除法笔算里,商的数位上什么时候要商0?

  二、除法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4题。

  (1)除到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就要在哪一位上面商0。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方法,按笔算法则计算练习十四第4题,并且验算。

  先让学生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4人板演,学生分四组练习,每组一题。

  (2)集体订正。

  提问:第二小题为什么百位、个位上都是0?第三小题为什么末尾有两个0?

  第一小题是怎样验算的?第三小题呢?验算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做练习十四第5题。

  (1)在课本上找一找,每道题的计算对不对,不对的在课本上改正。

  (2)指名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是怎样改正的。(老师在小黑板上改正)

  3.对比练习

  (1)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一组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二小题有余数?

  (2)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二组题。

  练习方法与第一组题相同。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两题商里两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3)做练习十四第6题第三组题。

  练习方法与上面第组相同。

  集体订正后提问:这两题商里0的位置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通过这三组题的对比,我们更知道了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面商0,不能写错或随便调换位置。计算时还要注意有没有余数。

  4.说出下面每题的商是几位数,哪一位上要商0。

  306÷3360÷31÷42041÷4

  追问:哪几道有余数?

  5.做练习十四第8题。

  要求学生笔算后在书上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集体订正。

  三、课堂

  今天这节课练习了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谁来说一说,笔算除法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在什么情况下要在商的这个数上写0?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7、9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正方体,认识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 能够动手制作正方体的模型。

  3. 培养探究能力、归纳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生活中的实物(长方体和正方体),小正方体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一)复习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基本特点

  1. 分类:媒体演示

  2. 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生操作:顶点,手指点一点

  棱,手指画一画

  面,手掌摸一摸

  (二)比较中引入

  1. 辨析: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点

  出示表格,填一填

  2. 小结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样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

  二、探究正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

  1. 导入: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有各自的特点,填表。

  2. 探究

  师:我们下面来重点研究正方体的顶点、棱和面的特点。

  (1)猜想:搭一个正方体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2)思考:同桌互相说说准备怎样搭?

  (3)验证:动手操作

  (4)交流

  口答要求

  ①我选用了()根小棒,()个小球来搭。

  ②这些小棒是()。

  ③我先搭(),再搭()。

  (5)媒体演示:搭正方体的过程。

  (6)小结并板书:我们可以用8个小球,12条一样长短的小棒搭一个正方体。

  想一想:8个小球就相当于这个正方体的什么?小棒相当于正方体的什么呢?

  3. 提高

  (1)出示:要搭成正方体,还缺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出示完整的模型和残缺的模型比一比)

  (2)出示:1个小正方体

  ①猜想:至少用这样的几块小正方体可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

  ②小组合作搭一搭。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正方体吗?为什么?

  ③交流:用()块小正方体搭成了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3)描一描:把正方体的每个面在白纸上描一描,看看是什么图形?有什么关系?

  三、练习提高

  1. 填空

  (1)正方体有()个面,每一个面都是()。每个面都有()个直角。

  (2)用小棒和小球搭一个正方体,一共需要()根同样长的小棒,()个小球。

  2. 下面哪些图形是正方体?

  说说:为什么(2)、(3)号图都不是正方体?

  3. 下图中,要想搭一个正方体还需要多少个小球?多少根小棒?

  师:试一试把这两个正方体补画完整。

  4. 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其教学的生长点是整数乘法。然而,“按整数乘法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则需要经历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教材安排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的生活中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07-12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03-31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荐】小学数学教案01-06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02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5

小学数学教案【热】01-09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09

Copyright©2013-2024duanmeiwen.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