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培养学生学生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3、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
品味细节,感受课文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饭后散步——一般都谁去?喜欢去什么地方?意见一致吗?记忆中争执最激烈的一次是怎样有]的?结果呢?
【设计理念:阅读为写作服务。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 “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一家人有分歧,到底怎样解决?有一位莫老师也遇到这类似的事,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的?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我”是个中年男子。③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设计理念:阅读感知是最必要的一步,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对文章的理解。这种理解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散步的原因。 )
②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老了,走远了会累 )为什么又出来了呢?(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对儿子怎样?(母亲也很听话)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
③“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④最后,我打算怎么办?(委屈儿子。)
为什么?(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摸摸 )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⑤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⑥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理念: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新学期开始了,希望这篇初一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能够帮助各位老师与同学。祝大家学习愉快!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领悟“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主要人物衬托次要人物的写法。
(三)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做到有长处、优点不自夸,善于向他人学习。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论语〉六则》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其中讲到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是哪几句?(指名背诵,说说自己得到的启发。)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提出这样深刻、精辟的见解,实在难能可贵。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位古代大学问家欧阳修,他巧妙地借一则故事《卖油翁》也阐明了这个道理,与《论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其作品
1.学生们从课本注释中知道了作者的哪些情况?
2.教师补充介绍: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作很多,著有历史专著《新五代史》等。《欧阳文忠公集》是他最重要的著作,收入各种杂著、散文、诗词等,计有一百五十三卷,文忠是他的谥号。
(三)引导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习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①检查生字读音(投影出示)。
咨 矜 睨 矢 颔 圃 杓
②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难读句子,教师点拨朗读。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同座讨论完成思考题。
(1)投影出示自读思考题:
①文中写了哪两个人物?你认为主要人物是谁?
②这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长?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读后交流,引导初步认识陈尧咨的善射和卖油翁酌油技术的高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教师点拨学习课文第1段。
①词语理解:自矜、释担、睨、但、颔,教师着重讲解“颔”在句子中名词作动词用,意为“点头”。
②重点句子: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而自以为了不起。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点了点头。
③学生尝试翻译第1段。
(2)学生4人一组,理解第2段,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①解释下列词语:忿然、乃、置、覆、徐、沥、遣
②说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尔安敢轻吾射?(看轻、轻视)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接着)
③整理文中“以”、“尔”的意思。
公亦以此自矜(因为)
以我酌油知之(凭)
徐以杓酌油沥之(用)但手熟尔(通“耳”,罢了)
惟手熟尔(同上)
尔安敢轻吾射(你)
④学生读熟并互相提示、检查,帮助记忆上述各类词语的意思。
⑤学生提出难理解的句子,教师适当点拨翻译。
⑥学生在小组内练读课文,并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第2段。
(四)评选黄金拍档,巩固自读成果
1.各大组推荐两名同学作为最佳拍档,一人读原文,一人当场翻译。
2.从4对最佳拍档中评选出“黄金拍档”,颁发奖品。
要求:①朗读正确流利,句读恰当。
②翻译准确到位,语言流畅。
(五)布置熟读课文,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理解寓意,品味欣赏
1.指名朗读课文,说说文中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不夸耀
2.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词句,并思考原因是什么。
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
原因是卖油翁看射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卖油翁》教案》,来自网!
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变化的原因是他看到卖油翁酌油技术很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3.卖油翁用冷静的评语和短暂而精湛的表演,让陈尧咨明白了什么道理?
讨论明确寓意:熟能生巧,技高也不该自夸,自以为了不起。
(二)模拟情境,表演升华
1.课文中哪几处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神态?(睨之、但微颔之;忿然、笑而遣之)
2.如果要给文中第2段两人的对话加上表现神态的词语,你能否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境,补上合适的词语?
投影出示文中语句,师生共议:
康肃傲然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翁不以为然答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翁不瘟不火答曰:“以我酌油知之。”
……
(翁)因淡然一笑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提供道具,推荐3位同学表演。两人分别扮陈尧咨和卖油翁,一人读白。
表演后师生点评,着重评议表情、动作、语气、语调等,表扬处理较恰当的,点评有所欠缺的。
(三)拓展延伸,提高认识
1.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
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如学器乐演奏,看妈妈织毛衣,欣赏厨师做菜等。交流后归纳:多练——手熟——技绝。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你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
(四)点将过关,知识迁移
1.填空。
①《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
②卖油翁是个的劳动者。
陈尧咨是个的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以我酌油知之。
③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读下列小寓言,完成填空。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①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②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③财,其④家甚智其⑤子,而疑邻人之父。
(1)解释句中的“其”字。
①②③
④⑤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板书设计
卖油翁
陈尧咨善射自矜
卖油翁酌油技精“惟手熟尔”熟能生巧
技精不自夸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充满诗意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的风格,借鉴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教学过程:
―、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1.检查作业,背诵美文。
要求学生上台背诵自己积累的《雨的四季》中描写雨的句子。
2.激发想象,赏析美文。
其他学生在欣赏同学背诵的同时,展开想象,赏析同学背诵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同学背诵的句子所描绘的画面。
示例:
(1)句子: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过后,树从寒冬苏醒过来,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
(2)句子: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春雨到来后,小草复苏、空气清新、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的景象,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人以无尽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
(3)句子: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淫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赏析:这里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冬天带给人们“冷冽”“刺激” “干涩而苦的气息”,冬雨却带来了 “温暖”和“湿润”,“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给人以希望。表达了作者对于冬雨的喜爱。
3.总结方法,指导写作。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什么作者可以写出如此诗意的画面?除了细心地观察之外,大家发现还有哪些方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观察的角度(不同角度,正面侧面)
景物的特征(不同时间,不同特征)
具体的描绘(善用修辞,推敲字词)
思维的拓展(展开联想,丰富想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赏析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之妙,进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模仿写作打好基础。
二、学习方法,模仿创作
刘湛秋在《愉快的自白》中说:“把自己的眼睛投向天空和大地,又去寻找更美好、欢乐、更富有创造性的生活。”在《雨的四季》中有很多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请参照示例,展开想象和联想,运用修辞,选择我们初学本文时老师展示的4幅画中的其中一幅,写一句话。
示例:小草——蚯蚓: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 沙沙声。
学生仿照示例,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描写画面,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在上环节句子赏析和方法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写作,为了降低难度,用了课文中的示例,同时继续沿用导入时候用过的,动用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师生点评,提升写作的质量。
三、想象情景,续写段落
1.引导学生继续采用上面学过的写作方法,以“雨季”为题,想象情景,为未完成的一段文字续写一个完整的片段。
未完成文字:雨季来时,石头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在一片未干枯的苔上正开着小小的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河水在石缝间流出——
方法:
(1)四人小组合作,先讨论省略的画面景物(可以采用思维导图)。
(2)小组成员分景物描写。
(3)将小组成员各自描写的内容组合成一篇短文。
(4)组员讨论修改,升格短文。
2.各小组展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进一步加大写作的难度,从写一句话,提升到续写一段话;从看图写话,提升到续写段落。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共同讨论省略的画面景物,小组共同创作,小组共同修改,小组共同展示成果,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总结提升,余钟磬音
《雨的四季》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出了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写出了雨无穷的魅力,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和喜爱,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我们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感受了作者诗意的语言,学习了作者写景的方法,还尝试了写作。在我们看似寻常的生活中,珍藏着许多美丽。让我们学会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生活之美,用我们的笔去描绘生活,让我们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作业:
1.课后阅读刘湛秋的诗歌,进一步学习他诗意的语言。
2.课后捜集其他作者描写雨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3. 尝试写自己看到的雨,以“_______ (地点)的雨”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设计意图:课后巩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刘湛秋写作的语言风格。比较阅读其他作家笔下的雨,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积累写作方法。再尝试运用学过的方法,写写自己看到的雨,让学生学会用心去观察生活,用心去描绘生活。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教学过程:
第一则《期行》)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译重点词、句。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注意省略的成分)
二、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5〉假如第二天陈大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
第二则《乘船》)
一、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俱:一起。幸:(古义:幸而、恰巧)、(今义:幸福)。尚:还。
辄:当即。可:肯、同意。舍:抛弃。守:难道。
所以:……的.原因。邪:相当于“吗”,表疑问。遂:于是,就。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罢了。
二、合作交流: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三、质疑讨论
1、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3、比较《期行》和《乘船》有什么不同?
4、比较《期行》《乘船》的写作特点:
(《期行》行文简洁,故事情节紧凑,中心意思深刻,耐人寻味。)
(《乘船》行文简洁,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比,揭示了文章中心。
总结:
通过本文两个小故事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
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课堂检测: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编写的。(2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6分)
⑴俄而雪骤(俄而:)
⑵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⑶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日中:)
⑷太丘舍去(舍去:)
⑸尊君在不(不:)
⑹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
3、《咏雪》中两个比喻哪个更好?(4分)
4、《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4分)
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4分)
6、《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入门不顾",怎样理解元方的行为?(4分)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3、体会准确、生动的词语运用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的表达效果。
4、体味作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怎样运用恰当的手法表现景物特征,抒发内心的情感。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也是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根据抒情散文的特点,本教学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2、拟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审美想象,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大自然从花开到花落,从草长莺飞到万木凋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的自然奇观,也给人们以无尽的感慨与遐想。但即使面对大自然的同一景观,人们的感想和寄寓的情感也不尽相同。面对美不胜收的春景,唐代的两大诗人――白居易和杜甫却流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流露的是无尽的喜悦,而杜甫在《春望》里则因春景引发了无尽的忧思。这就是所谓的“景因情变,情因景生”。那么,同样面对春景,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借景抒情的散文――《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书上有注音的字,另外还补充几个字音。)hé(和蔼)
zhǎng(水涨)hè(应和)
涨和huó(和面)
zhàng(涨红)hu(和药)
hú(和牌)
2、学生再次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课文(读出轻声、儿化)。提醒学生注意
4、学生交流老师朗读时与学生朗读时有哪些不同,并讨论老师这样读的作用。并请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5、教师补充:轻声、儿化朗读,读出了作者渗透在文中的“对春天的喜爱、高度赞美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6、全班同学在把握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再齐读课文,要求一定要读出“对春天的喜爱、高度赞美的那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地方,并进行简要的概括。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盼春――喜爱)
2、作者为什么喜爱春天,并盼望春天到来呢?
【因为春天是新的、美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赞〈颂〉春――赞美)】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新〉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美〉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力〉
3、将以上两部分以“因为‘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所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春天的脚步近。’”的形式朗读。
三、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1、以上文字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师补充“抒情”的有关知识。)
①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②抒情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③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作者不是直接抒发对人物、事物的感情,而是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渗透自己的强烈感情,或者借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间接抒情有以下三种方法:通过叙述抒情,通过描写抒情,通过议论抒情。
2、作业
本文除了以上直接抒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的文字外,中间的许多文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四、附本课时板书
东风来新
―――直接抒情美
脚步近力(壮)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
从景物描写入手,理清课文的内容、结构,体味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回忆上课时的主要内容,学生齐背课文最后三段。
二、自主学习
检查作业情况。请学生回答:本文除了第一段和最后三段外的其它文字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对春天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的、细致的描绘――绘春,间接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看作者在文中,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
(山、水、太阳、草、花、风、雨、人)
注意:也许有同学要回答“蜜蜂、蝴蝶、鸟、树……”。对此,老师不能完全否定,而要以此引出正面描写(写本体物)与侧面描写(写联系物)这两种描写方法。
2、再读课文,交流课文在描写以上景物时,哪些写得简略,哪些写得详细?
教师以此引出“概括性描写”与“细致描绘”的有关知识。
山、水、太阳(概括性描写)
绘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细致描绘)
3、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本课时板书)
盼春(东风来、脚步近)①――喜爱(直接抒情)
概括性描写(山、水、太阳)②
绘春春草图③
春春花图④喜爱、赞美(间接抒情)
细致描绘春风图⑤
春雨图⑥
新⑧迎春图⑦
颂春美⑨――赞美(直接抒情)
力⑩
4、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利用已了解的课文内容和结构,快速的背诵课文。(只要能在课堂上背出前后两部分,中间五幅图画的次序不颠倒即算达到目标。)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文中的几幅春之图描写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为什么?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解决学生怎样写景的问题。
教学流程:
一、检查作业情况
抽同学当堂背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
1、在文中描写的几幅春之图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请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加入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传授有关的写作知识。)
主要注重以下方面的引导:
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景。让学生明白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如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②让学生明白怎样运用联系物突出本体物。
春花图中写蜜蜂、蝴蝶是为了突出“花繁”、“花艳”。
③有层次的描写景物,运用动静交错、虚实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等方法写景。
一幅春花图从树上写到地上、从实景写到想象等。
④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觉,从多种角度描写景物。
春风图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方面,写出了春风和暖、轻柔和清新的特点。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⑤准确地运用词语写出景物的特征。如文中的“钻”、“逼”,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春雨沐浴后的“青”直送眼前的特点。一个“闹”字生动地写出了蜜蜂的“多”等。
2、在了解了每一幅图画的描写方法的基础上,分段背诵课文。并谈谈自己有何感受。
三、总结写景的要点
第一、细致的观察。
第二、抓住景物的特点,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
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种写景方法描写。
四、当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以“秋天的田野”和“冬天的小河”为写作对象,运用以上写景方法中的任意两种,写两段文字。
本教案设计说明:
本教案设计以阅读课型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朗读――感悟――探究――写作”的流程进行,以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目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字词的释义。
3、品味鉴赏诗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4、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小常识
1、按内容:
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战争诗、叙事诗
2、按形式: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格律诗分为绝句(每首四句)和律诗(每首八句),字数有五言和七言。律诗注重格律,对偶工整。每一首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部分。
③词
④曲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他这次途径北固山去游吴中,“江春入旧年”,快到除夕的时节,虽然江南山水如画,但时近年关,远离家亲人,旅次北固山下,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不能不催人乡关何处之思,于是写下了这首传 世佳作。这首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三、朗读:停顿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理解诗词大意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游客在青山之外,航船在绿水中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褪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乡的音讯什么时候能到达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五、简要概括诗中四句话的内容。
1、首联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的景色。
2、颔联写春潮涌张、江水浩渺,波平浪静、视野开阔的景色。
3、颈联写在江上行舟即天亮时的景色。
4、尾联用“鸿雁传书”集中表达作者思乡之情。
六、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湖水平缓,两岸之间江面宽阔,风平浪静,一片白帆高高悬挂。(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赏析:"平”、“阔”、“正”、“悬”四个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四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阔大和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
七、“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择一角度,作简要赏析。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八、用自己的话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展现的画面。
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
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句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思念故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十、请从内容和感情的角度,谈谈你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
十一、主旨
本诗写诗人泊船北固山下时所见江南的景色及感受,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十二、写作手法
1、寓情于景,即景生情。诗人善于借用景物特征表达情思。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阔”字,抓住了江湖这一景物特征;“生残夜“入旧年”中的“生”与“入”,写拂晓日出,突出表现江南早春的特征,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写法生动、传神。
2、景中出情,景中出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但“日”“春”却具有新生美好事物的品质。作者本意说理,但写景抒情的句子里却蕴含理趣,妙不可言。
3、语言清新,意境开阔。诗人用淡雅的文字描述了途中大江两岸的青山绿水,为读者勾画出一幅江南舟行图,表现出江南风光壮美的一面。
十三、作业。
十四、板书设计:
首联:青山绿水难掩旅途的抑郁之情
颔联:写景名句,以大景传小景之神。
颈联:哲理名句,时序变迁,季节更替
尾联:主旨句,思乡之情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7
一、成功学习
(一)成功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作品和元曲相关知识。
2、理解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情感抒发与景物描写的关系,感受词人写景的妙处。
4、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成功自学
1、宝贝们,请你们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孩子们,下面快速读作品,找出文中所运用的意象,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等方式,小组交流讨论,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再选择其中的一句充分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细致刻画一下,解决目标2,加油吧!
3、孩子们,请你们借助工具书和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说说作品中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的关系。宝贝们,再想想小令的第二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来解决目标3吧!
4、孩子们,相信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已经会背诵这首小令吧?快把它默写下来吧!同桌互评,解决目标
《天净沙·秋思》赏析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成就,不妨作以下的比较赏析。据元人盛如梓《老学丛谈》记载,马致远的《天净沙》实有三首。
其一为:
瘦藤(《乐府新声》作“枯藤”)老树昏鸦。
远山(《乐府新声》作“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斜阳(《乐府新声》作“夕阳”)西下。
断肠人去天涯(《乐府新声》作“在天涯”)。
其二为:
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其三为:
西风塞上胡笳。月明马上琵琶。那(“那”字疑误)底昭君恨多(“多”字疑误)。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
二、三首,虽然也都写的是秋景,也都用较少的文字,写出七八种以上的景物,但都没有《天净沙秋思》里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的气氛,第二首有景无人,第三首引用典故,有恨有愁,但秋意不浓。至于第一首中的“瘦藤”“远山”“斜阳”“去天涯”等词语,可能是马致远的初作,也可能是传抄之误。如果与《天净沙秋思》作比,且不说,“瘦藤”中的“瘦”,“远山”,“斜阳”中的“斜”和“去天涯”中的“去”,在音韵上是否恰当,仅就这一些字词的意义来说,远不如现在所见的《天净沙秋思》精当。“瘦藤”与“枯藤”相比,“枯”更富有苍老衰败的特征,“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动物,很少见于描述草木,而且此处用“瘦”字,与下文“瘦马”重复,显然不妥;“远山”与“小桥”相比,结合上句来看,枯藤、老树、昏鸦,是一组紧密连接的景物,小桥、流水、人家,也是一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见小溪流水,则应是近景,“小桥”比“远山”更为恰当;“斜阳”与“夕阳”相比,“斜阳”又称日斜,“夕阳”是傍晚的太阳,用夕阳更加准确;“去天涯”与“在天涯”相比,“天涯”在这里作异乡讲,游客所处的环境本已是异乡,“在异乡”自然比“去异乡”更为真切。
古人称千锤百炼的诗文为“一字不易”。经过上述比较,我们更能体会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遣词造句的功力,也更可见出其表情达意的艺术匠心。
《天净沙·秋思》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品味文章充满活力的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猜猜它们跟哪个季节关系最密切。(生欣赏几幅图片,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衡的《夏感》。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1、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并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以字词,句读,情感三方面为评判标准(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点评朗读。
2、感悟:请以“这是一个____的夏”,说说自己听后的感悟。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这是一个具有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夏,这是一个生机蓬勃的夏,这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夏,这是一个属于劳动人民的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析作者是如何写的。
三、研读课文,品析文句
请你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并说出理由。
(一)品味句子老师先给我们同学做个示范:
范例:(一)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示范:“沸腾”二字让人体会到夏天的热烈,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且虚实结合,形象地写出从春到夏的过程。
范例(二)
(2)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示范:烘烤:太阳温度高。扑打:写出了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美。此句抓住了夏天典型的景物来描写
范例(三)
(3)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示范:从色、味几方面描写麦浪、表现了夏天的热情。
同学们,从这些俊美的文辞中,你读出了作者蕴涵其中的一份怎样的情感?
(二)体味情感
请完成下面的句式:这是一份____的感情。
师小结:这是一份热爱自然,热爱夏季的感情,是对旺盛生命力的讴歌。这是一份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人民的感情。讲到这里,老师心中还有个疑问,(打出大屏幕:
(三)质疑探究: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你是如何理解的?夏天的色彩难道只有金黄的吗?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学生发表见解)作者选取金黄作为夏季的色彩,是否有其特殊的用意呢?请看下面材料。
(四)材料补充(便于了解本文作者和他在本文中体现的思想感情)
(1)作者简介:
1946年生于山西
现任:
①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②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③全国记者协会常务理事
(2)梁晓声在《静夜时分的梁衡》里对梁衡的评价:
①梁衡很谦虚
②梁衡待人诚恳
③梁衡品格高尚得令人心颤
④梁衡的百姓心不需要强调
(3)就在林(则徐)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他是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人,不管是烟害、夷害还是水害都挺着身子去堵。 ——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师小结:正是因为梁衡有着一颗不需要强调的百姓心,所以他关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同情百姓的疾苦,讴歌百姓的辛勤。也只有这样,他才能为我们展示一个“见害就除,见民有难就救”的林则徐,为我们描绘一幅八百里秦川火热的夏季劳作图。这真是文如其人啊。
欣赏完北方的夏,我们再来品味品味南方的夏。
四、拓展延伸: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师小结: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课堂小结
下面老师想用这样几句话为我们这节课,也为梁衡的这篇文章作个小结:
梁衡有心创《夏感》,词铿句锵显情意。同学何幸赏佳作,摩拳擦掌见活力。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要求:
1、注意写景方法
2、体味作者感情
(2)写作要求:
1、紧扣住夏的一个特点进行描写。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夏感
梁衡
紧张急促热烈
自然景物普通劳动者
热爱赞美
向往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9
整体感悟: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类文章写作成功的基础是先
把景物写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本文写景哪里写得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总结,可以将问题总结到以下几点上来: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顺序
3、景物描写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研读赏析:
此阶段要紧承上阶段的讨论总结,以解决上面列出的问题,本阶段主要在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体会文章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描写的角度
花形(像一条瀑布;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颜色边上浅下深)
花态(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在笑,嚷嚷;)
描写的顺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体——局部。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泛着点点银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上深下浅,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记叙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西湖这么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丰子恺先生有一天去西湖游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会怎样?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山中避雨》。
二、简介作者:
丰子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浙江同乡人,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自由朗读、认读字词:
寂寥(liáo)嘈杂(cáo)冗(rǒng)长里弄(long)
工尺(chě)陶冶(yě)乐(yuè)以教和
四、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1、标号自然段序号;
2、理清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前天地点:西湖山中
人物:“我”两个女孩青年们起因:避雨
经过:游玩避雨→躲雨苦闷→借琴抚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结果:乐以教和
3、作者游览避雨,引发什么感受?(学生思考)
五、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根据六要素,同桌互相讲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学生讲述,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六、配合音乐,读课文。
根据音乐的快慢,调整语速,尽量跟音乐相协调。
七、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课文内容,教师再归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1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少年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感情。
2、 拓展思维,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心声。
【学习重点】
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心声,开展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朗诵时轻重与缓急。
2、如果你是作者,你想告诉云一些什么?
3、诗中哪些诗句读来最有感触,读一读,品一品。
4、如果你是云,最想变成什么?
5、展开丰富的想象,模仿诗中的句子形式,另写一段。
【拓展延伸】
“没有人在蓝天上,为你把框框画。”“没有人要你老老实实,变成‘聪明’的傻瓜。” “没有人用好多‘安排’、‘计划’,把你变成机器娃娃……”和云相比,你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烦恼?
《写给云》原文阅读
写给云
白冰
你想变小你就变小,
你想变大你就变大。
变小,小得像块手帕,
像朵洁白的.小花;
变大,大得无边无际,
能盖住整个天下。
没有人在蓝天上,
为你把框框画。
你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小鹿、大象、小鸟、青蛙……
即使变成猪八戒,
也没人笑话,
即使变成小狗熊,
也不担心挨骂。
没有人要你老老实实,
变成“聪明”的傻瓜。
你愿意做什么,
就去做什么。
你想成为雨就成为雨,
去亲吻小草小花;
你想成为雪就成为雪,
像白蝴蝶飞落千家万家。
然后,成为透明的水汽,
飞呀,飞回天上老家。
没有人用好多“安排”“计划”,
把你变成机器娃娃……
啊,让我也变成一朵
自由幸福的云吧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简单概括故事内容。
2、通过课文研读,能够说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难点
1、理解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及淳朴、善良、慈爱的人物特点。
2、把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教学方法
1、课件教学。小组学习。教师导学。
2、整体引导,个别点拨,学生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一、走进作者
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 、《漫长的旅途》等。这是延森以日德兰半岛北部故乡风光人物为背景,把幼时听到过的各种故事和逸闻进行文学加工而写成的短篇故事集。其中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就是是《安恩和奶牛》,曾作为丹麦的语文教材,广泛流传。
二、正音释词
miǎn tiǎn 腼腆羞怯; biě 干瘪瘪 ; zhě 七皱八褶;
Cáo 嘈杂 ;xiè 卸货 ;wēi依偎 ;jiàn 相间
xiá cī 瑕疵 ;dú小犊 ;zīzhū 锱铢必较 ;
chóu chú 踌躇
三、整体感知
安恩为什么带着她家的奶牛来到牲口交易市场?读了全文你觉得安恩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初识安恩
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看看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刻画安恩的?
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头奶牛?写奶牛对表现安恩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五、走近安恩
阅读课文3-19自然段,用课文中的话回答,安恩对买牛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六、人物形象归纳
年老贫困、勤俭朴素、
沉静安详、善解人意、
善良慈爱、自尊、富有同情心
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朋友,像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极富慈爱之心。
七、课堂小结:随着我们对文字的亲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惊奇被温暖和感动代替。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就让我们翻开文学史,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长廊,和大师交谈,认识他们用心灵与智慧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经典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魅力与风采。
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
希望同学们亲近文学,推开这扇神奇之门,真正步入神圣的文学殿堂,领略其绮丽的风光。
七、预习布置:第五课的预习
课堂练习 一、整体感知
1、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要理清情节的开端、发展和高潮)。
2、本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两部分,请说说各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 -§2 描写集市上安恩老太太的外貌和她的奶牛。
第二部分:§3 -§19 集市上贩子、屠夫们对安恩产生误会,安恩说出了事情真相。
课堂小结 随着我们对文字的'亲近和深入,心中的不解和惊奇被温暖和感动代替。安恩,这一平凡而特殊的形象清晰地走近我们的心灵,被她感动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启迪人生,升华灵魂。
就让我们翻开文学史,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长廊,和大师交谈,认识他们用心灵与智慧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经典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魅力与风采。
课外作业
学习文章中作者对安恩老太太的人物刻画的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描写人物的短文。
板书设计人物形象:
年老贫困、勤俭朴素、
沉静安详、善解人意、
善良慈爱、自尊、富有同情心
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朋友,像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极富慈爱之心。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4.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趣,提升鉴赏品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生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加深印象并熟练掌握。
2.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
明确: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7. 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明确:“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8.文章第一段称呼雨为“她”行文中称雨为它,结尾称雨为“你”感悟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将很多物象拟人化,使之可亲可感。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实。
四、课堂总结
雨是神奇大自然的一部分,作者喜欢雨正是源于对自然的热爱,而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必是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希望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以积极的心态感受雨的四季,感受大自然的一切,做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人。
五、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春雨——温柔、娇媚
美丽 喜欢 夏雨——热烈、粗犷 爱恋 渴望
秋雨——沉静、端庄
冬雨(雪)——自然、平静
六、作业布置
抄写本课生字词3遍,背诵重点段落。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读、理解、积累基本生字词。(预习、课堂朗读、随文赏析共同完成)。
2)赏析细致入微,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
3)品味诙谐生动的语言。
2、技能目标:
初读感知——再读欣赏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 点 棋人趣相的精彩描写;诙谐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 点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 析 学生对下棋比较感兴趣,但对场景的描写却不够细腻。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的描写。 教学准 备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预习检测:
二、根据学习建议,学生自主学习:
读书、批注、讨论、汇报,师生合作,赏析棋人趣相,完成教学重点
同质交流,小组合作,展示质疑
师生合作,拓展升华
1、师生合作初读,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荐读1、2、3段,范读4段。(听读要求:圈点勾划,读不准的字、不太明白意思的词用“?”标出,有趣的地方用 ----- 标出,观点态度不明白的地方用﹏﹏﹏﹏标出。
2、自读、批注棋人趣相。将评赏要点批注在文旁空白处。
3、分组交流批注结果。
4、分组推荐代表,汇报批注及交流成果;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师生共
同完成棋人趣相的赏析。
5、趣相仿写,深入赏析。
引导:我对2段中作者对情态各异的下棋有争者进行描摹的.7个“有”字句特别感兴趣,课前我不光赏了,还仿了,各位有没有兴趣听我用与同学们不同的方式把我的赏析展示出来?
朗读仿句:有你死我活斗志斗勇者,有尔虞我诈不择手段者;有运筹帷幄演兵布阵者,有破釜沉舟越甲吞者;有驾轻就熟运斤如风者,有磕磕绊绊走走停停者;有雄韬伟略惊心动魄者,有瞻前顾后步步为营者;有宠辱不惊神态自若者,有物喜己悲患得患失者;有威加海内衣锦还乡者,有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者;有一枰既毕情欢意悦者,有胸怀块垒懊恼不已者;有戚戚于失,汲汲于得者,有得失胜负平常事,尽欢尽兴而已者。
光学不用可能会印象不深,流于浅薄,同学们若觉得老师这种赏析方法可取,课后可以用这种方式写一写吃相,喝相,哭相,笑相,握手相,排队相,理发相,谦让相,男人相,女人相,炸活鱼相等等,这些芸芸众生相,梁秋实都曾细细地描写过,我们不妨也来写写。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吧。)
6、有句话叫“人生如棋”,反过来,很多人也会用下棋来喻比人生。梁实秋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作者自然也乐在其中,但我不知道,作者自己的棋趣跟他笔下的很多人有没有不同,如果有,那么不同在哪,作者下棋的情趣到底是什么?放眼人生,这下棋的琐事中寓含着什么人生道理,人生态度了吗?)
适时板书:争而有度、平正通达。
7、补充资料,了解作者,深入领悟文中寓含的人生态度。
领悟到的争而有度、“平出通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师小结
四、当堂检测
五、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下 棋
梁实秋
板书。 弈—— 观
趣:诙谐幽默
理:争而有度 平正通达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点
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教师:投影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夸父逐日、钻木取火、女娲造人等); 学生:说出名称。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投影课题及女娲造人画像。
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学生读一读《风俗通》的记载文字,然后说说大致意思,再朗读课后练习一中的译文。
2、学生与作者对话。
A、“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
B、“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这是作者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评价后反应,那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先复述给班里的同学听听,好不好?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
2、一位学生复述
学生评议
教师补充:自我对照,课外改进后说给你们的朋友或父母兄妹听听。
五、师生共同探究课文的`魅力。
教师引导:
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以获得更大的收获,并运用一些学习技能。
投影:
(1)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学生阅读、圈画、思考、归纳,做书间笔记。
四人小组交流与讨论。
全班交流与讨论。
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小结发言:借助想像的翅膀全文洋溢着一种喜悦感。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二是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借助想像的翅膀,女娲这个核心人物变得非常鲜明:她是神和人的结合体。她有想像中的神才具备的非凡和创造力,也有人类的许多美好品质,如质朴、活泼、勤劳、充满活力和智慧等。从中我们也明白神话故事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投影)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你能抓住这个亮点,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吗?
六、想像力训练
教师:现在请你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或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与袁珂编的课文比一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一人准备发言,一人补充,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七、拓展延伸
教师适当点评学生的发言。我们的想像力是建立在见多识广的基础上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想像力,就要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让我们放眼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表现远古进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你能说说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吗?(如上帝造人、古猿说、海像说、外星人说)
教师推荐阅读:《伊甸园里》请同学们说说同样是神造人类的神话,中西方有没有区别。
学生活动(略)
八、布置作业
其他关于神创造人类的神话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阅读这类文章我们往往可以得到新的感悟。课外我们再收集一些,作上些比较,以《人类起源神话的魅力》为题写一篇文章。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2-18
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教案02-18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案03-01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5
七年级上册语文《杞人忧天》教案03-22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2-16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教案11-24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教案12-2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