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语文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认读字。
2、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的方式。
3、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教学重点:
了解金丝猴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知道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懂得要保护金丝猴。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板书:国宝金丝猴
问
1、你见过金丝猴吗?它长的什么样?
2、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自学课文,看看书中介绍了关于金丝猴的哪些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多读几遍。如有不懂的`词,请借助字典理解。
2、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根据自学提示,独立阅读
(一)自学提示
1、一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画出不懂的地方。
2、二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金丝猴的那些知识?
3、三读课文,想想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二)自学情况交流
自学字词情况
腹部 乳白色 夺目 高雅华贵 忍 耐
惧怕 酷暑 幼芽 拒绝 率领
砍伐 仅仅 赠给 逼人 逃之夭夭
(三)朗读课文,解答问题
样子
食物
敌害
(四)读一读有关的段落
四、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
1、说一说:为什么称金丝猴为国宝?
讨论明确:金丝猴浑身是宝,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只有在我国才能看到。
2、补充材料:72页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面临灭绝,打算怎样保护它们?
五、总结
1、现在大家有什么最想说的话?
2、选做:设计以金丝猴为内容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国宝金丝猴
样子
食物
敌害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阅读,能够基本的理解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曲”的说法。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
词,有好多种类型。一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明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二、初读全词。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古代的诗、词,语言很精炼,内容却很丰富。阅读时,不能像阅读一般的文章那样,一看就懂,必须反复的阅读、思考、吟诵,才能真正理解其内容。
阅读古代的诗、词,不仅要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更要弄清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接着,作者看到什么?他又想了些什么?(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亲昵地交谈着。他们交谈些什么呢?)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但是,他们是用方言——“吴音”交谈的,作者根本听不懂。作者又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上去询问他们,只得站在远处进行观察。作者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终于明白了。
请同学认真地阅读下片,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阅读古诗、词,还要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作者在农村中,看到这一情景,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课本的编者根据词意,画了一幅插图。请大家认真地观察,进行欣赏,也可以对插图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六、作业。
1、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2、书面翻译全词。
3、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会写9个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6个生字 ,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关于列宁的图片和资料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找出要求会认的生字圈出来。
2、自由读课文,了解大意。
第一课时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 小小虫,嗡嗡嗡。飞到东,飞到西。传花粉,采花蜜。人人夸它爱劳动。
打一动物( )
2、教师简介列宁生平
列宁(1870 —1924)前苏联人民的伟大领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人。
3、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标出要认读的生字。把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好中差兼顾,开火车认读。
3、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一、二、四段内容。
1、从图切入,(出示课文插图)在蜜蜂向导的带领下,列宁找到了养蜂人,你看到了什么?文中哪段话介绍了这部分内容?
2、教学第四自然段,自由读第四段内容,注意他们此时的表情,交流:惊讶、笑着,引导识记“讶”什么情况下你感到惊讶?
3 、 回读1、2段,认读词语。
养蜂的人看到列宁时。为什么这样惊讶?自由读一读1、2自然段思考。(1)、这篇课文一共有六个要求会认的字,有五个生字朋友都躲在第一自然段里了,你能读通吗?先看这些词语:莫斯科、附近、派人、谈天。
认读,引导识记字形,理解意思:莫斯科(城市名),附近(谁坐在谁的附近?你家附近有哪些建筑?)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 2)、看来列宁和养蜂的人常常见面,可为什么养蜂的人见到列宁感到惊讶?指名朗读第二段。
比较句子: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小黑板出示课后相关练习)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①分别为这两个词语找反义词。
②这两个词语能交换吗?
(3)、指名朗读1、2自然段。
4、回读第四段。难怪养蜂的人看见列宁惊讶,引导读出惊讶的语气。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派”字右边不是“瓜”。建议在范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字中四个撇的变化:两个平撇的不宜太长,竖撇勿忘先竖后撇,右边的小撇宜短。
“敲”字的右边不是“支”,应当提醒学生注意。
2、练习书写
3、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五、作业:
1、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2、搜集列宁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读词。
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1、默读这一段,思考: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 ——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2、小组讨论:列宁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的同学说一说,也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3、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重点引导展开合理想象。(出示小黑板)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想到。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想到。
(2)、他想的对不对?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哪个词语体现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理解“果然”。
(3)、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练习口头表述。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4、再次学习第四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2)、扩展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会说些什么?列宁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三、总结全文
是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就要像列宁那样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判断、解决问题。
四、拓展交流。
学生介绍搜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教案 篇4
第三只小板凳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完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拿出两只板凳,举起左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
要求:1.从爱因斯坦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2.从老师方面确立一个明确观点;
3.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面综合起来确立一个明确的观点。
讲析:
议论,归根结蒂是要明确提出一个观点。对同一事物由于选取议论的角度不同,得出的观点也就不同。
从测试的角度看,这道作文题就是要从三个角度对《第三只小板凳》进行议论,得出三个不同的明确观点。
首先从爱因斯坦方面来谈。他认为第三只小板凳比第一只、第二只要好。那么,在这三只小板凳中,第三只小板凳当然是“成功”的。这个“成功”不是凭空得来的,和什么有关呢?从爱因斯坦讲的“刚才交的是第三只,总比前两只强一些”,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信。如果一个人做事缺乏自信,那么成功是不可能实现的。从爱因斯坦对老师的回答,还可以看出,“成功”和“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有关。
找出“成功”与“自信”、“对失败的总结”、“不断地做”的相互联系。再把这种联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述出来便是明确的观点。
1.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2.成功不是失败的累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3.持之以恒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从老师方面谈,他认为爱因斯坦交的“小板凳”是“世界上最坏的板凳”,这是老师对这个板凳的看法。这个看法太绝对,因此是片面的。他不知道交的是第三只,第一只、第二只板凳比第三只板凳更“坏”。老师这种片面看法和什么有关?要是老师知道这只小板凳的来历就不会断言“坏”了,因此和不能“全面”看问题有关,当然和“不调查了解”有关,还和“静止看问题”有关。
把“片面”与“全面”的辩证关系用一个句子(单句或复句)表示,便是明确的观点。
4.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5.要从发展变化去看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6.任何事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将爱因斯坦和老师两方综合起来看。对一只小板凳,制作者爱因斯坦认为好,旁观者老师评价它“坏”。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看法竟有天壤之别,原因是什么呢?爱因斯坦认为好,是与前两只相比的结果,这个比是“纵比”,纵比是和过去比,可以比出进步。老师认为坏,是与他自己见过的板凳进行比,这个比是“横比”,和好的、较好的比,当然比出不足了。由此看来,爱恩斯坦和老师对一只小板凳看法大相径庭,这是“比”的结果啊。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比呢?既要纵比,也要横比,这样才能全面看待事物。那么观点可以归纳为:
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比。
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又可更深入地找出事物的多种相互联系,从而确立明确的观点。
这道题有测试价值,它提出确立明确观点的几条途径。
例文:
1.成功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总结。
2.要全面看问题,切忌片面。
3.看待事物,既要横比,更要纵从,这样才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
论据要充分:
精选例题:在下面短文横线处写一段话,用两组对比的事实论据,证明“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蕴含着成功的基因”是正确的,不超过400字。
通往科学凯旋门的路,都是由失败的砖石铺成的。如果你想拒绝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如果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么成功也就永远不会出现。在科学的探索中,没有被失败的苦恼折磨过的人,是享受不到成功的欢乐的。
在失败的染色体上常常含着成功的基因。
据说,希腊曾有一位哲学家,走路时因为只注意抬头观察星辰,结果掉进了坑里,于是有人为此讥笑他。黑格尔却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在科学上如果害怕失败而抱残守缺,因袭旧说,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科学的创新永远是一句空话。
科学史上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金粒是从失败的砂砾中千淘万滤而来的。真理的闪光在谬误背景的映衬下会显得更加璀璨夺目。
讲析:
论据,是得出观点的根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因此,论点和论据是统一的。
我们说“论据要比较充分”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有足够的论据证明观点,二是不同的论据有相同角度,可以证明同一观点。
论据得来的很重要途径是积累,怀特黑德有句名言──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
上述的分析,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内涵作了剖析,很深刻,如果再有论据做依托,那就更充实,让人可信了。这样的论据只有靠积累了。如:
论据一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
论据二歌德说:“人们若要有追求就不能犯错误。”
论据三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弟,正是由于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新领域。
论据四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
以上四个论据,很好地证明了“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这个论点。
在积累论据时,不要零散的记,而要以观点统帅不同论据,一组一组的记。这样用起来,就触类旁通了。
例文: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两千年中,企图证明欧氏几何“第五公设”的都遭到了失败,非欧几何却在这无数次失败后呱呱坠地。发明“永动机”的奢望,曾经耗费了许多人的科学青春,而焦耳正是在对“永动机”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热功当量定律。
论证要合理:
精选例题:写两段语言表述不同但内容相同的话,证明由格言“一千个‘0’比不上一个‘1’”得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样一个观点。每段文字不超过200字。
讲析:
论证,是由论据得出观点的证明过程。“合理”是指证明过程要让人心服口服,万万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东拉西扯,应是水到渠成。例如,有人注意到了这样一种现象:
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居里是科学家,和他母亲一样也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非欧几何的创始人之一,匈亚利数学家亚·鲍耶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教授;我国化学史专家张之高教授的儿子张滂是有机化学教授;著名女物理学家谢希德教授的父亲则是燕京大学物理系主任谢玉铭教授……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运用按音序、按部首查字法,弄懂字义。
2、积累有关描写少年的词语、句子、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掌握两种查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在词语选择合适的字义。
2、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表现古诗诗意的图片。课前布置学生找到原诗。
教学过程:
一、练。
这个练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两种查字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并用这两种查字法查字。同时引导学生要根据字所在的词语为字选择合适的字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日积月累。
这个栏目安排了描写少年儿童童心、童趣的.词句和古诗,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感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1)放手让学生自由度日积月累1中的词句。
(2)简单说一说这些词句的意思。
(3)教师简单介绍一下荀子和《荀子》。
《荀子》此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4)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读,读通读顺,读己的感受。
(5)引导学生看日积月累2中的插图,简单说说图意。然后出示股市的诗句,引导学生一一相对应。
(6)用自由读、分组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读,读出韵味。
(7)引导学生交流课前寻找的原诗。
(8)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知识短文,丰富知识短文。
2、通过听故事并转述故事,培养学生听、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用心听、认真记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为了保障全世界儿童生存、保健和受教育的权利,国际妇女联合会于1949年11月在莫时科举行会议,决定把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儿童节。
(1)自由读、互读,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
(2)你对“六一国际儿童节”知道多少呢?哪一年的儿童节你记忆最深刻?为什么给你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
(3)今年的儿童节你打算怎么过?
二、大家一起来。
(1)要求:一是听的时候要用心听;二是记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有哪些主要的活动。
(2)教师讲故事。
(3)引导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小组内互相讲讲这个故事,评出最佳的成员参加全班的比赛。
(5)评优点和不足,评出优胜者。
(6)请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预览:
二十四 明天不封阳台
一、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理清文本的线索和表述的主要意思。
2、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理解与设想 。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0岁的法国小女孩蒂皮出生在非洲的纳米比来,她与当野生动物摄影家的父母在非洲丛林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神秘而充满乐趣的非洲大草原上,蒂皮与大象作兄妹,与豹子作朋友,与斑马、蜥蜴、羚羊、鸵鸟相亲相爱,她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着……(幻灯片放映图片)蒂皮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与大自然作亲密的接触,但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我们生活在都市中的城市人应该对大自然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将给我们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明天不封阳台》,作者……
(二)检查预习,疏通生字词障碍
多媒体课件显示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家由于一只一只鸽子的来临而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2、文本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
明确:明天是否封阳台
3、关于封不封阳台,文中“我”的情感和态度都经历了变化,快速阅读课文,整理出我态度变化的情况:
明确: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4、从封与不封,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呢?
①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②后来为什么对封阳台产生了怀疑?
“明天还封阳台吗?”原因:①对鸽子的同情、忧虑;②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③最后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又是为什么:
明确: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总之,明天不封阳台主要原因就是能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5、小结:儿子--儿童对小动物单纯地同情、喜爱
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的思考
明确:是否封阳台是表面现象,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本文的本质。
(四)拓展:
1、文章最后写道:“我决定先明天不封阳台了”(先,暂时、暂且),说明作者的思考还在继续,而我们读者的思考也没有结束。难道仅仅是阳台阻隔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人类自己伤害了大自然!正如文中所说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很多人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下面请看一段flash,你能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2、你能否提出一些建议或者看法?
3、作者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4、至于这些,其实两位智者早就提醒过我们: ……所以后面的这副图片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5、师总结:
诗意地栖居,要求人类不仅要珍爱自己,也要珍惜那些与我们同处于同一片晴空下的无言的生命!我们必须改变对自己在大自然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即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仅仅出于自身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要再封闭人与自然间的阳台,让我们更自由地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如此才能像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五)小结:
1、这篇课文通过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话题,提出了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之为“以小见大”。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主要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夹叙夹议”。
(六)布置作业
作者从封阳台引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请你也从一个小角度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语文教案 篇7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
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整体感知:
“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
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三、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
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四、《西厢记》剧情简介
有趣的第一次见面:张生第一次在普救寺见到莺莺,惊呼:“我死也!”,接着在道场上迎着红娘,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一头雾水反问:谁问你来?张生不答,直问:敢问小姐常出门吗?把张生在爱情的驱使下痴迷冒失的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
五、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六、教师范读:
《耍孩儿》《五煞》《三煞》《二煞》
1、因为这个“别”,是人类经常遇到的东西,拨动了人性最为敏感的神经。通过这个“别”,人们往往会涉及到生命与时间、时间和空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时世的变幻和人类感情的伤痕,所唤起的人类的沧桑感,是刻骨铭心的。
2、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艺术效果如何?意象分析:三种色彩:青,黄,红 (色彩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冷色调渲染凄凉惆怅)
三个方向:西,北,南,方向 (拉开距离,表现思绪与希望的不确定性)
上为四物:天,云,风,雁 (漂浮不定的特性)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七、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作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提高同学识字的兴趣
2.引导同学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教学重点:
主动认字,有兴趣识字
教学难点:
字在田字格中摆放美观、工整。如:少、无、手、毛、电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图片、标牌
课前准备:
1.把“俺会认”这个环节的字,制成转盘,内设音、形、义
2.把“俺会读”这个环节中的标牌,制作成小型标牌,并配以适当的图片
3.制作生字软件
教学步骤:
一、讲清要求,引出“俺会认”?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星星多漂亮呀!今天,孙老师要把它送给会听、会说、会认、会读还会写的学习小组。大家可要努力哟!来!咱们一块儿学习《语文园地(四)》
二、俺会认?
1.小女孩会认什么字?(生答)?
2.对,她不光会认字,她还会认好多字呢!你瞧!(点出转盘。)?
3.你们会认吗?谁会认?(引导同学自由认读:杏、林、休、森、松、桃、桥、机。)?
4.请3位同学当众大声认
5.6个学习小组开火车认
6.小朋友们认的对,读的准。可是,你们知道吗?这8个字里藏着秘密呢?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引导同学观察转盘上的8个字与“木”字的关系。)?
7.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商量商量。(学习小组讨论。)?
8.玩游戏“玩转盘,猜字谜”(教师支配转盘转动。引导同学在玩中发现每个字里有“木”的原因)
9.全班再认读一遍
三、俺会读?
小朋友们认得真好,咱们接着往下学。(点出“俺会读”。)?
1.小男孩读什么?(出儿童电影院)?
2.你会读吗?你是怎样会读的?(引导同学说。)?
3.告诉你们,儿童电影院就是这个地方的标牌。标牌大都挂在一个地方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见过吗?(引导同学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4.标牌该怎样读呢?谁会读?(指导同学正确朗读标牌上的短语。)?
5.出示8个标牌,让同学自由朗读
6.再出6幅图,让同学在小组中选出合适的标牌贴在图上。(引导同学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完成一项任务。)?
7.每个学习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贴的是什么标牌,为什么这样贴,该怎样读?(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同学正确读出语句。)?
(四)律动?
(五)比比写写?
1.出生字。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比一比,这些挨着的字有哪些地方不同?你想说哪一组,就说哪组。(小朋友在小组内自由说。)?
2.大家说得好,还能不能写好呢?请小朋友们翻开书第100页,在书上写写这些字,注意摆好写字姿势。(生书写,师巡视。)?
3.请3位同学,把自身写好的字,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一评哪些字写得美,美在什么地方;哪些字,写得不够工整,问题在什么地方?(教师相机指导“少、手、毛、电、几”字在田字格中的关键笔画。)?
4.全班同学在田字格本上再写几个“少、手、毛、电”字巩固巩固,要求写得美观、工整。(生写,师巡视。)
点评
语文园地的编排,完全从同学的角度动身,激励同学进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理念上的更新。孙静老师完全领会了编者的意图,掌握了语文园地的特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主动”“兴趣”上。无论是公开课教案,还是教学流程,都始终抓住了具有自信心,具有激励性,具有亲切感的“俺会……”,不停的用“小女孩会认,你会认吗?”“小男孩会读,你会读吗?”来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同学在兴趣盎然中去认、去读、去比、去写
孙静老师的教学,还注意了以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来改进自主的教学。虽然面对的是六、七岁的小朋友,但是孙静老师还是采用了分组讨论,同学自身观察分析交流汇报等合作学习的方式。小朋友通过小组讨论会认字与“木”的关系,通过玩转盘,猜字谜的游戏,通过观察、认读图画和生活中的牌匾,通过交流汇报识字体会等多种方式把语文学习与同学生活联系起来,让同学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没有什么课内外,校内外的鸿沟。这样做,能够引导同学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汉字,激发同学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有利于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结合,有利于贯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
孙静老师的教学写字指导比较具体、实在,同学书写落实。指导写字时,孙老师充沛发挥了田字格和范写的.作用,对难写字易错字的关键笔画、起笔进行了具体指导、范写。当同学练写后,又请几位同学把自身写好的字,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议,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不过,本课教学假如能更加注重课型特点(偏重于同学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拓展、运用)就会更好地突现本教材的特点。在训练过程中应大胆放手让同学进行真正的实践活动,教师的“牵引”不要太多。例如:“俺会认”这一环节,还可让同学充沛发表意见说出不同的构字理由。因为小朋友识字、认字的思维活动是多维的,在相互思维碰撞中启发出更多的求异“火花”。此外,在“俺会读”的引导中,假如能对同学读牌匾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语感训练,效果会更明显些。因为“会读”不只是能读出牌匾上的字音,而且应从大体上知道牌匾所示的处所是干什么的,它与别处有什么不同。通过读,就能协助同学初步感悟出如何说话才干更明白地表达意思,以达到“会读”的真正目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识字教案02-23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园地》教案02-22
语文阅读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