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

时间:2023-04-08 15:04:16 教案 投诉 投稿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山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爬山教案范文集合10篇

爬山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三、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二)自学生字新词

  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

  认真平和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四)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1)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2)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3)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4)师生合作读整段。

  (5)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1)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2)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一)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二)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一)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课下可以读一读。

  (二)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三)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深入理解

  (一)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两件事?

  2.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什么?

  3.叶老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又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我”应邀做客,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第8自然段

  通过看文中插图、想象、朗读感受叶老平易近人,和蔼亲切。

  3.第9自然段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通过朗读、补充课外资料──叶老和“我”谈话的内容,感受叶老的亲切、质朴。

  4.第10自然段

  (1)理解词语:楷模──榜样,模范。

  叶老的人品──平易近人、真诚宽厚;作品──一丝不苟,写作极为认真。

  5.在叶老家,还有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虎)

  (1)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再读一读。

  (2)全班交流: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爬山虎因作者心情不同、时间的变化、光线的变化,前后描写不同。

  6.叶老的谈话不仅给了“我”信心,还带给“我”怎样的收获呢?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合课文,解决问题

  1.结合重点句理解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2.小结:批改作文、邀请做客这两件事,给了肖复兴极大的影响,鼓舞着他努力学习,坚定了他的文学之路。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总结课文

  (一)“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补充肖复兴的相关资料。

  (二)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三)再读课题,布置作业。

爬山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 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增加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2、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学习折纸:猴子爬山。

  活动准备:

  1、 猴子爬山的折纸范例一份。

  2、 手工材料人手一份,剪刀一把。

  活动过程:

  1、 教师边念儿歌,边操作折纸范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猴子,真可爱,花果山下来爬山,爬爬爬,爬上山后笑哈哈。

  教师:小猴子爬山好玩吗?你们想不想要一个这样的玩具?那小朋友想一想这个小猴子爬山是怎样做的?

  2、引导幼儿分析制作方法。

  3、教师讲解示范折纸步骤:

  (1) 正方形纸,对边折。

  (2) 一角向下折,一角向面折。

  (3) 将手插进中间层撑开成锥形,两腰向内压,成正方形。

  (4) 剪下上面一角,画上猴头。两面下角沿虚线折,露出中间层。

  (5) 将画有猴头的小三角形夹在中层上。

  (6) 用双手各拉住中层下角,上下两角贴紧轻轻拉动,猴子即可爬山了

  4、发下材料,让幼儿自由动手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业完后,互相欣赏作业。

爬山教案 篇3

  姚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这堂课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讲究教学方法,着眼发展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加强了课程意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形式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对理论和实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姚老师的这堂课,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体现在:

  1、成功运用情境教学法。上课伊始,姚老师便通过播放课件,紧抓儿童年龄特点,通过感官刺激,铺垫搭桥引路,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

  2、把活动引进课堂。姚老师这堂课,表演式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全面交流互动,达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发的教学效果。

  3、把评价引进课堂。姚教师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小组之间赛评,加上老师的导评,使课堂教学一次次推上高潮。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高昂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此外,姚老师还运用了讨论法、比较法等,让学生不断参与实践。多种形式的交叉、合理运用,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始终

  课堂上,姚老师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议一议,画一画,如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呢?一脚一脚能换成别的词吗?,对于这些问题,姚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姚老师还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形式,如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给影片配音、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等等,让学生参与面更广,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的满足感、成就感,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为学的思想,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堂课,姚老师以小组学习为主的合作学习把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生生互动,又在师生交流。在探究学习方面,老师设计了几个启迪思维、质量很高的问题让学生研讨,进而画画、配音、表演。这些问题,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发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程意识得到明显加强。

  过去,不少教师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其实,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这姚老师通过安排情境创设,画一画、演一演、给影片配音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就是对课程的创新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了不少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

  除此之外,这堂课从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难点突破、多媒体的运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较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因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说,姚教师这堂课也并非完全无可挑剔。假如给影片配音时多给些时间让学生边看影片边练习,这样效果会珧好一些;让学生画了爬山虎的脚之后,多让些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堂课就更加完美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姚老师执教的《爬山虎的脚》是一堂成功的、优秀的、典型的阅读教学课。

爬山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爬山虎的脚》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 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

  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

  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⑶,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爬山教案 篇6

  课前谈话: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什么来了?

  生:爬山虎

  师:出示图片,猜一猜

  生……

  师:大人小孩儿?

  生:大人。

  师:到底是哪个大人啊?

  生:孙老师。

  师:这就是我,我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出示录像)

  师:我们在课间游戏呢。

  (出示小学生的画面,让老师当大使)

  (有个小学生介绍北京小吃)

  师:南昌有什么好吃的?

  生……

  生:小小旅行家,北京有长城

  生:黄山

  介绍学校

  师:出示校园一角,板书爬山虎,对叶圣陶有什么了解吗?

  生:童话作家。

  上课。

  师: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和老师一起写,注意“那”字的左边是两笔,“绿”字的最下面一横稍稍长点……

  (齐读课题)

  师:绿绿的充满生机,再读课题。

  师:想知道这篇文章里写了什么吗?那就打开课文来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表扬学生的读书姿势。)(大约5分钟)

  师:谁坐好了就说明已经读完了。

  (生继续读)

  师:孙老师认为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再读读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读得特棒。

  (出示词语卡: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生读

  生:(读)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师:春风拂面,轻轻的拂过,再读一遍。

  (生读)

  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样的?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学生读

  (出示:曲线的“曲”“曲”两个字音的释义选项。)

  师:选哪一种解释。

  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出示:两组句子。

  师: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肖复兴

  师:肖复兴是一位作家,当时还是一个中学生,和你们差不多。

  师:《爬山虎的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都带有爬山虎,那篇是写植物的,这篇还是吗?

  师:这篇课文是写哪两件事?在哪里可以分为两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

  师:可以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我们简单的概括,修改文章,修改作文可以吗?

  生:6—10自然段写叶圣陶爷爷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师:概括一下。

  生:邀请做客。

  师:大家跟他意见一样吗?

  师: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自学这部分,一会儿交流。用笔画一画,一会儿出声的读一读划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学)

  师:出声的读读你划的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看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密密麻麻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啊?看看叶老先生修改的。

  (出示修改的文章的图片)

  师:我们应该怎样画曲线直线啊,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生读)

  师:听到你的读,我仿佛看到“密密麻麻”。

  生:从一张画像,一幅画像,我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师:有什么不同呢?一起体会体会。

  生:“幅”字用在画像上就更准确了。

  师:我们平时说一幅画像,这样用字就更准确了。

  板书

  师:叶老先生曾经说过,你们再看看叶老的修改,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了一大段话……)

  (出示:怎么你把包……)

  师:两个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一个是删改,都有“删”字,知道“删”这个字是怎么来的?我们先看看“册”字的来历,(出示图片)古人也有写错的时候,他们就用小刀把字挖去,所以,删字就是册字加一个立刀。……

  师:要想写好,注意什么?

  (生说)

  师:删改前的字和删改后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啊?自己读读,试一试

  生:书皮换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师:你用的是课本上的话。

  师:叶老这个大作家为我这个初中生修改,你感受到什么?

  生:认真

  师:谁能在课文中找到呢?

  (生读文中句子)

  师:我感到这春风不仅吹到脸上了,还吹到心里了,应该怎么读啊?自己试试。

  (生读)

  师:这篇文章一千五百字,可是修改了一百多处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读)

  (出示修改文字)

  师:配乐,叶老是教育部副部长……可忙了,但是还为我这样的学生修改文章,读——

  (生读)

  师:当时的叶老已经七十多岁了,牵挂着我们的成长,所以——

  (生读)

  师: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仅仅是一个认真的老人吗?

  生:温柔

  生:慈祥

  师:叶老是一位教育家。

  生:给我们关爱。

  师:给予每一个学生关爱。

  师:叶老后面还写了一段评语。不仅告诉肖复兴,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的?

  (生读)

  师:怎样写好作文?

  生:具体事实。

  师:看第二句话,还有什么具体要求吗?写好作文——

  (生读句子)

  师: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师:修改了一百多处呢?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提出来)

  师:快读读第五自然段。

  生:那段简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好作文的信心。

  (板书)

  师: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了一位大作家。他不能忘记,我们也跟随他一起,

  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生填写内容,汇报。

  出示:句子

  师:读前面的句子,生读。

  师:今天我们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也学习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一下学习卡片上的话,看看怎么修改啊?(下课铃响)

  (学生修改)

  师:用上这两个修改符号。能说说怎么修改吗?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回答。

  师:看到课题……

  下课。

爬山教案 篇7

  一、情境导入,预习交流(3)

  1. 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了吗?(指名:爬山虎)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题目,齐读)

  2.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什么?(生答:叶子)有什么特点?(生答:绿 均匀)。(师随机板书)

  3. 这一墙的爬山虎美不美?(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齐读第二自然段)

  1.你们知道爬山虎的叶子长得这样茂盛,这么美是因为爬山虎哪个部位的功劳吗?(爬山虎的脚)是的,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写爬山虎的脚的。

  二、自主阅读,导学问难(6-8)

  1.出示自学提示,指名读一读。教师讲解自学方法及要求。(a.带着问题默读课文3-5自然段。b.找出相关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并在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

  2.生默读课文,进行自主学习。

  3.同学们刚才自学的非常认真,下面咱们就来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综合答案)

  三、互动研究,精读体验

  (一)第三自然段(12)

  师: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小组代表汇报

  1.(1)交流脚的位置,相机板书: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同时强调“反面” (a.你从哪句话找到的?(你能读读这句话吗?)B.再读这句话,继续寻找答案b.其他组补充)

  (2)(师板书)注意“茎”和“柄”的写法,茎字为上下结构,捺要变为点,“柄”是左右结构,注意左窄右宽。(师板书,生注意观察并练写:“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2.(1)交流脚的样子,相机板书: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同时强调“枝状”“细丝”(学法同上)

  (2)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说)说明此时爬山虎的脚(很柔软)

  3.交流脚的颜色,相机板书:嫩红

  4.师总结: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征。谁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爬山虎的特征。(随学生复述,师指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5.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生答: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现在他能把爬山虎的脚描写的那么形象、准确是因为他这次(认真观察)了。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15)

  1.师:下面咱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呢?(指名小组代表读描写往上爬的句子)

  2.师:请同学们自己也读一读这个句子,在表示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下面画“▲”,体会爬山虎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3.请一生反馈(触、巴、拉、贴),相机板书:触、巴、拉、贴。

  4.你是怎样理解“触 巴 拉 贴”这几个动作的呢?还记得我们帮助理解词语的几个方法吗?(结合上下文、查字典、结合生活实际,位置互换进行比较)现在就请每个小组选取一种方法再来体会体会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5.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1)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2)阐述小组的理解(体会触、巴、拉用力的程度逐渐加深,“拉”用力向上的状态)

  (3)从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认真细致的观察,用词的精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爬山虎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

  (4)带着理解读一读这几句话。

  教师小结:是呀,从爬山虎向上爬墙的过程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准,更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重要作用以及它顽强向上的生长状态。狂风大作阻挡不了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脚步,他的脚——(接读),暴雨来临依然阻止不了它,它的脚——(接读)。看着这样坚韧的爬山虎的脚,你们佩不佩服?让我们读出对它的敬佩 。

  6.(1)作者开始将爬山虎的脚比作了蜗牛的触角,现在它比作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体会爬山虎的脚有力,能紧紧的抓住墙壁,一脚一脚向上爬),所以它才能(牢固)地紧贴在墙上。

  (2)谁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爬山虎脚的坚韧、有力!(指名读,男生读)

  7.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1)现在,你们对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墙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老师能不能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呢?(不能)为什么?

  结合壁虎向上爬的样子体会: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2)师总结:同学们,叶圣陶老先生的用词多妙呀,既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又写出了它坚韧向上的精神。

  8.你们喜欢这样的爬山虎吗?请你自己再充满感情的读一读,争取把这段积累下来(生自主背诵)

  9.结合板书一起背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爬山虎能够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前提是?(触到墙),那么没有触到墙的呢?(生答:不几天就“萎了”)

  师:是的,本来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植物。但叶圣陶陶爷爷却写的那么生动形象,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观察细致,抓住事物的特征)

  四、拓展延伸,综合实践(2)

  同学们,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题目也是爬山虎的脚,可是作者为什么先写它的叶子呢?一墙令人看着舒服、好看得很的叶子与脚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说说)

  师小结: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叶子,不仅给下文写脚做了铺垫,二这一墙美丽的爬山虎叶子,更加衬托了爬山虎的脚起到的重要作用。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不愧是个名家,他含蓄得自然,铺垫得巧妙,你们写文章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啊!

  五、反馈总结,感悟收获(3)

  1.通过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说)

  2.师总结:叶圣陶先生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3.请你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对爬山虎的脚的敬佩之情再来美美的读一读课文。(机动)

  六、作业设计

  1.再次读一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2.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卉,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颜色:嫩红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邀请做客”,感受叶老先生的亲切、质朴。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回忆了叶老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哪两件事?(结合回答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2、引读重点句:当时的作者并没有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但他的脑海中已浮现出这样的印象: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板书:认真、平和)

  二、学习“邀请做客”:

  过渡:15岁那年暑假的一天,叶老先生邀请作者去他家做客。他有幸见到了这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相关句子。

  1、交流汇报: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你能成为作者的知音,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2)引导: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地交谈?

  (3)引导:“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内心深受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师板书:亲切、质朴)

  2、补充资料,拓展文本

  (1)同学们,叶老对“我”包含着怎样的期待呢?请你看课文插图,联系课文展开合理想象,来猜想一下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哪些期待的话。

  (2)引读叶老期望的话:

  “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三、感悟“借景抒情”:

  (一)尝试命题,引导质疑:

  1、回顾要点: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明白了写了这样两件事——

  (结合板书,学生回答:修改/邀请做客)

  2、尝试命题:如果让你来给取个题目,你会取什么呢?

  3、引导质疑: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学习写景片段: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1)看,这就是爬山虎。看到这满墙一大片绿绿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学过叶圣陶写的《爬山虎的脚》,描写的就是叶老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3)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2、品味两句话:

  句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感悟“非凡”(出示句子):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1)理解“意义非凡”:如果在作者15岁那年,没发生这两件事,你认为作者的人生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要点归纳:是叶老先生改变了肖复兴的命运,引领他走上了辉煌的人生之路。)

  (2)补充资料,感受“非凡”:让我们来看看,那个夏天以后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

  4、理解题意:

  (1)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已经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

  (2)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蕴含了更深的含义。

  出示最后两句话,生齐读: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3)解读“绿”:指名读题

  这句话又蕴涵着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深化文本:

  1、补充资料:

  教师讲述:叶老就是这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他老人家不仅仅只关心过肖复兴,他还热情关怀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通过书信,通过娓娓的言谈,以他创办的的刊物,影响、发现、培养了如茅盾、丁玲等一批中国现代文学界的巨人。因此,他老人家被誉为“文坛伯乐”、“感动中国的作家”。

  2、写话:面对这位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老人,我们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

  3、阅读积累:

  推荐阅读:《我教儿子学作文》(肖复兴著)。

爬山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3、激发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说说我跟父亲爬山时学到了什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

  1)指名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出示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

  4)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句字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个小组内先互相讨论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出代表发言。

  3、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5、划分结构段。

  第一自然段(1):父亲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带我去爬山。

  第二段(2-7):在上山途中父亲告诉我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第三段(8-9):在下山去中,父亲告诉我大自然的没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左后用脑子去思考。

  第四段(10)我从青山那里学到沉静,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主要介绍了时间、人物。)

  3.你从课文的第一句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疼爱我的好父亲。)

  4、你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爬山呢?

  五、小结

  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们知道了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疼爱我的好父亲。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2-10自然段;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本段。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5、在爬山过程中,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找出父亲的话。

  6、听懂父亲的话吗?找出说明的词语来。(似懂非懂)

  7、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后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8、当登上山顶时,父亲又对我说了什么?我理解父亲说的话了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9、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鸭子一样红?(因为在这次数学考试中我没有尽力,只考了61分,可我却说已经尽力了,被爸爸识破了。)

  10、全班一起朗读我和父亲的对话。

  三、学习第三段(8、9)

  1、指名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思考:下山的时候,父亲对我说了什么?我听懂了父亲的话吗?

  2、反馈思考情况。

  3、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呢?(学生自由发言)

  4、读了父亲说的这句话,你知道他的意思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本段内容,自主学习本段。

  2、学生质疑。

  (1)你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

  3、反馈学习情况。

  4、父亲是怎样带着我走那个黑暗而又宁静的山林的?

  5、你是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2、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尽力去做,并且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美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验,用脑去思考。)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板书设计:

  21、爬山

  上山-----尽力

  爬山

  下山-----留心

  自然----用眼、用心、用脑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绅、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等6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

  三、读熟课文。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

  2、再读课文,争取正确流利。

  3、同桌互读互查。

  4、指名读。

  5、自读自查。

  四、默读课文,质疑。

  五、小组讨论,归纳疑问。

  六、全班讨论,归纳疑问。

  (为什么添上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读课题,说说你对魅力的理解。

  3、说说生活中你觉得有什么很有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语言的魅力。以课题为突破口,理解体会魅力的意思,激发学习课文兴趣。为什么诗人让彼浩勒添上的那几个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弄清这个问题。

  二、新课:

  1、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回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具体在这篇课文中有魅力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让彼洁勒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3、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让彼洁勒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的道理。

  2、能读、写、默本则寓言中的生字。理解滥竽充数、邯郸学步等词语意思。

  3、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加上适当的想象复述寓言,培养学生想象,复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

  2、想象、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滥竽充数》

  教学过程:

  、引入课文,出示课题:

  1、(出示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课《寓言三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读课题

  3、快速阅读,在文中划出一句解释滥竽充数这个词的句子。

  4、交流。

  5、全班齐读这句话。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的音,理解词义。

  (2)思考:《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预习情况:

  (1)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

  (2)交流故事。

  三、学习课文,提出问题:

  1、读了课文以后,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2、学生质疑。

  3、师归纳出示:

  (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要参加吹竽队充数?

  (2)南郭先生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4、小组讨论问题。

  四、交流思考题:

  问题1:

  1、指名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板书:300人一齐吹

  2、指导朗读。问题2:

  1、指名交流:

  2、出示:

  比较:

  (1)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2)每逢吹竽,他也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读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区别在哪里?

  B:那么,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

  C:他这样装的目的是什么呢?

  e)指导朗读:个别读、全班读。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出过毛病,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问题3:

  1、指名回答。

  2、看图:你们看,他逃走时是偷偷地

  3、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4、交流。

  5、师归纳。

  五、寓意:

  1、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学生交流。

  3、出示寓意: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六、复述课文:

  谁能看着板书,加上刚才我们的想象说话,把课文复述一下。

  七、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滥竽充数》,谁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邯郸学步》

  3、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一读,想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同桌互讲故事。

  三、深入领会课文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疑问?

  (1)这人为什么要学走路?

  (2)这样学走路有必要吗?

  2、解释词语:优雅、一扭一摆。

  3、对这一扭一摆的走路动作,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你说他做得对吗?

  5、他学了几天后,有什么结果?他又做了哪些决定?

  6、解释词语彻底。你认为他想得对吗?那之后他是怎样学走路的?结果怎么样?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7、现在,你认为他对吗?为什么?

  8、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9、同桌交流。

  四、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作业。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有机可乘:齐宣王300个一起吹

  滥竽充数装腔作势:没出什么事

  真相暴露: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嫌姿势不好看

  学邯郸人走路

  邯郸学步忘原来的走机械(要不得)

  仿抬胯摆扭

  爬走法全忘掉

  24

  米芾学书

  教学目的: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米芾刻苦练字的语句,并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简要批注。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问候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语文百花园六

  教学目的:

  1、通过形近字的学习和积累,熟练掌握汉字知识。

  2、通过读读背背,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让学生了解说话、语言的的艺术。

  4、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和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

  2、认真读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反馈学习情况。

  5、出示板有多义字的句子。

  6、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

  (1)相互校对,反馈学习情况。

  (2)出示课外联系题目。

  这次的旅游,我们家花了很多钱。

  奶奶的头发花白了。

  这朵花真好看。

  (3)学习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二、积少成多读读背背友谊格言。

  1、出示句子。

  2、全班齐读,同桌相互抽查,熟读成诵。

  3、展示我的采集本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友谊的格言。

  4、全班评价,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好。

  三、总结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读读你喜欢的关于友谊的格言。

  四、布置作业。

  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并默写友谊格言。

  二、阅读平台《我向奶奶学语言》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

  2、你读懂了什么?

  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告诉我们什么?

  4、自读短文,每个自然段都在讲些什么?

  第一段:写我学了不少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

  第二段:介绍了我自认为文化水平比奶奶高,语言一定比奶奶好。

  第三段:写奶奶说的杨柳爆青让我觉得奶奶的词用得准,用得好。

  第四段:写了奶奶说的句子,让我觉得奶奶的语言用得生动。

  第五段:我有新发现。

  5、你喜欢奶奶的语言吗?

  6、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应该怎么办。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具体要求:

  (1)说说你使别人受到委屈的一件事,请同学帮你想想办法。

  (2)大家交流一下,当自己受到委屈或者别人受到委屈时,应该怎么办?

  (3)大家评一评,那些同学的想法有趣又讲得好。

爬山教案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做到正确读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有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也有脚。这多么有意思啊,让我们学习这一课,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正音:漾、隙、拂、茎

  字形:隙、茎、

  理解:空隙、拂过、漾起、逐渐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引读: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4、出示挂图,看爬山虎的整体样子。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也有脚,他还会用它的脚向上爬,到底他的脚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三、全班讨论,感悟。

  四、总结

  爬山虎就是利用长在叶柄上的六七根细丝而后变成的圆片巴住墙向上爬的,多么有意思啊!

  五、提问

  想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六、分小组讨论,交流

  七、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八、小练笔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脚:茎上 爬:圆片

  叶柄 巴住墙

  细丝 拉一把

【爬山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的教案01-06

爬山教案范文02-09

爬山优秀教案03-06

关于爬山教案01-10

爬山的教案(15篇)02-21

爬山虎的教案03-05

爬山虎教案04-07

爬山的教案15篇01-06

爬山虎的脚教案04-17

实用的爬山教案四篇01-01

Copyright©2013-2024duanmeiwen.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