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北京教案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互惠互助的事,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3、会用关联词语“不光……还……”“只要……就……”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所举的三种动物,体会动物间的互惠互助。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动物的
互惠互助
蜜獾←————→导蜜鸟
海葵虾←————→红海葵
鳄鱼←————→千鸟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关联词语“不光……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最常见不同的动物互相为敌的现象,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同学们的例子真不少呢。动物之间不光有生存竞争,还有互惠互助呢。
2、理解课题。
“惠”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3、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多媒体出示词语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
(2)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3)齐读词语。
(4)描红。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读后评议。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有几句话?第一句是什么句子?第一句是什么句子?
3、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理解:“生存竞争”)
4、课文主要写生存竞争还是互惠互助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5、朗读课文。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搜集动物互惠互助的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互惠互助的事,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课题,齐读:动物的互惠互助
2.指读词语:捣毁扇动海葵觅食享受饱腹肉屑美
3.选择正确的读音: 扇(shàn shān)动
啄(zhuó zuó)食
觅(mì miè)食
蜂巢(cáo cháo)
4.齐读句子:“你知道吗?动物之间不光有生存竞争,还有互惠互助呢。”
5.师: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动物之间不仅会因为食物、领地而产生相互的撕杀、相互的争执,它们之间还有互惠互助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理清思路
1.动物世界的朋友很多,课文是说了哪几对动物朋友之间的互惠互助呢?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几对动物好朋友。
(板书:蜜獾、导蜜鸟海葵虾、红海葵鳄鱼、千鸟)
3、这三对动物朋友的故事的确很有意思,他们是如何互惠互助的,我们还得来认真读读课文,你们愿意凭借自己的力量学一学吗?
三、指导学习第一组事例。
1.指名读第2自然段,画出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自读,交流它们的互惠互助体现在什么地方?
3.指导朗读:采用多种形式地读,读出它们是缺一不可,互相帮助的!
4.指导学生按要求填表。
5.小结:蜜獾和导蜜鸟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也从中得到了好处。它们之间的合作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仿效。
6.回归整体,再读第2小节。
四、自主学习第2、3组事例。
1.导语:为了提高今天的学习效率,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
2.出示“小组活动要求”,明确活动内容:指读要求
“小组活动要求”:a、选择多数组员喜欢的一对动物,读通语句,读懂内容。
b、说说其中的两种动物是怎样互惠互助的,划出句子,找出互助的动词。
c、根据课文内容,采取喜欢的形式读读。
3.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随学生的交流相机学习课文内容
(1)先指名读该自然段。
(2)让学生交流它们的互惠互助体现在什么地方?并相机填写表格。
a、海葵虾觅食夹着东游西荡遇到提起不担忧
红海葵用毒对付足以饱腹
(出示关联词卡:只要……就……) 指导造句。
b、鳄鱼闭口张嘴飞出清洁口腔
千鸟寻找进入啄食吃食
(3)采用多种形式地读,读出它们是缺一不可,互相帮助的!
5、小结: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这些动物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它们之间的合作真有趣啊!
6、回归整体,再读2、3、4小节。
五、扩展练习:
1、动物之间互惠互助的故事远不止书上说的这三个,还想了解其他这一类的故事吗?教师提供图片略说其它动物之间的互惠互助。
2、指名交流:将你搜集到的课外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六、课外作业:
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动物互惠互助的故事写具体的?搜集有关资料,说说还有哪些动物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助的关系,再写下来。
北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增强对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
教学难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收集北京的景色资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北京夜晚美丽的景色)。学生可能会发出惊叹。
师:看到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同学们都惊叹道:哇,好美啊!却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它的美丽描述出来,今天我们要一起去学习一篇描写北京夜晚的课文,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夜景的精彩词语,想去读一读吗?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生读文,勾画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次。
2、指名起来逐段读课文。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力争把字音读正确。
3、齐读课文。
4、检查认字情况。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认字。
5、教师注意指导:
(1)在合作读和比较读时侧重纠正字音。重点关注幕、烁、幢、焕、绚等字的读音。
(2)和学生一起发现、交流识字方法。
A、拆合发识字:烁、辉、夺、扮、幢、府
B、换偏旁:优犹 换焕 煌皇
C、相同偏旁归类识字:烁、煌、焕
(3)组词法认字。
幕:夜幕、荧幕
临:光临、降临、濒临灭绝、来临
烁:闪烁、
辉:光辉、辉煌
夺:夺取、争夺
幢:一幢幢(多音字zhuang chuang)
犹:犹如、犹豫
府:官府、王府
绚:绚丽、
繁:繁华、繁荣
扮:装扮、打扮
宫:皇宫、宫内、出宫
6、课件出示词语(卡片出示词语)
夜幕降临 犹如 王府井 绚丽 繁华 光彩夺目 灯光闪烁
金碧辉煌 焕然一新 一幢楼房 华灯高招 从天而降 装扮
7、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抽读、齐读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正确
烁右边的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分写成(竖、横)两比。辉字左边光字变竖弯钩为竖提。煌、烁二字左边的火字旁捺变为点。雄字右边是四横,不能少一横。
(二)指导写美观
束:上横宜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单:下横要长,竖要写在竖中线上,要挺直,以支掌全字。
夺:撇捺要左右舒展,将下边的寸字盖住。
雄:左短右长,中间单立人的竖要长。
(三)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说说自己的感受。
2、自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得最多的是什么?(灯)
师:北京很美,尤其是北京的夜景,北京的夜晚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的夜晚欣赏北京吧。
3、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
(天安门城楼、立交桥、长安街、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
4、同桌合作读,并体会课文中写的天安门城楼、立交桥、长安街的明亮、辉煌。
5、说说自己读课文以后的感受。
二、赏读课文
1、合作读读课文,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然后四人小组讨论解决。
2、读读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联系课文,体会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3、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师生一起去欣赏。
长安街:灯使建筑越发雄伟
理解灯光闪烁、从天而将、金碧辉煌、光彩夺目、雄伟
在理解的基础上造句。
立交桥、环形路:灯的种类多。
理解犹如并造句。
王府井、西单商业街:灯光绚丽,灯光耀眼。
理解绚丽多彩、繁华
用绚丽多彩、繁华造句。
故宫:灯使它更年轻了。
4、就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读(有价值的问题)
注意落实一些词语:倒影、川流不息
5、再读课文,想想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夜晚的北京。
(明亮、辉煌、美丽、繁华等)
6、引导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还可以配合课件一起进行。
三、扩展运用
1、给出重庆夜景的图片,用以下词语说话,看谁用得最多。
高大的建筑物 绚丽多彩的广告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川流不息的汽车 繁华的大街 一幢幢高大的建筑物
一座座立交桥 一束束灯光 金碧辉煌 灯光闪烁
2、除课文后列出的词语外,还可以引导积累运用以下词语:
勾画 轮廓 犹如 装点 繁华 装扮 古老 年轻 倒映 一幢幢
一座座 一束束 灯的海洋 光的世界 川流不息
3、读我知道中的两段话,引导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北京的资料。
四、实践活动
1、选择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用一幅画表现词句的意思。
2、结合学过的有关北京的课文,如《北京》、《我们成功了》和本课,说说假如你去了北京,你最想到哪儿去看看。
板书:
长安街、天安门城楼
环行路、立交桥 灯 北京亮起来了
王府井、商业街
故宫
北京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及演奏,让幼儿充分感受乐曲高低起伏的旋律,掌握乐曲的节奏。
2.通过身体模仿动作的练习,熟悉节奏,学习看图谱演奏。培养幼儿对打击乐器的兴趣。
3.并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及演奏,让幼儿充分感受乐曲带来的活泼、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身体模仿动作的练习,熟悉节奏,并选择适当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活动准备:节奏谱、提示图片若干、CD、多媒体、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学解放军进教室。
2.教师谈话,引出课题《我爱北京天安门》。
二、基本部分
1.教师与幼儿共同复习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调动幼儿已有学习经验。
2.欣赏音乐,播放CD。
听后提问:
A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
B乐曲的节奏感怎么样?
C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干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演唱学习拍节奏。
4.出示图谱,教师引导幼儿看图谱分声部练习拍节奏。2/4XX|XX|XX|X-||
2/4X-|X-|X-|X-|XXX|X-||
5.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图谱选择乐器演奏乐曲。
(1)完整看节奏谱用手拍出节奏型
(2)教师指着示意图谱并放慢速度,让幼儿尝试演奏。
(3)教师指导幼儿看指挥完整演奏乐曲。
6.自选打击乐器看节奏普进行演奏。
7.看指挥用乐器演奏一遍。(提醒幼儿要注意看老师的指挥)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这首原本就很快乐的乐曲让我们用打击乐器配上伴奏,显得更加热闹、活泼起来,生活多美好啊,小朋友高不高兴啊?
2.收拾用具,下课休息。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孩子们在家长面前显得更为兴奋,并为自己的表现而自豪,使我们的'本次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得到了交流。
节奏乐活动虽说平时进行得不太多,但为什么在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将看谱子打节奏的技能掌握的如此轻松呢,我认为,这与节奏谱的设计有很大关系。我在展示完自己打节奏的方式后,问幼儿老师为什么这样打,幼儿很快就能认识到“因为老师在谱子上画了太阳和月亮,还有汽车,太阳就要拍手,月亮就要休息,而汽车就要拉长”。这种直观的教学符号我们平时应多受启发,可用于多种活动之中。
最后的互动环节孩子们和家长都很兴奋,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们打节奏时反应比家长还快,虽然是一次打击乐的新授活动,孩子和家长是一起开始进行的这次活动,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孩子们已经掌握得游刃自如,可家长们却手忙脚乱的,看来“学”和“不学”就是不一样。活动结束后,我还开玩笑地告诉家长,回去一定要请孩子们当你们的“小老师”,由此看来,我们都要在学习中共同成长才行!
北京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认识》第5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互为关系的辨析(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你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存在这些关系的双方互相的关系表示为例,辨析互为关系)
2、小结互为关系,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回顾学过学过的几类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2、揭示因数与倍数的`研究范围,(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整除算式的辨别(给下面算式分类,并描述算式的特征)(出示课本P5例1)
4、学生自我分类,小组讨论分类结果,完善分类。
5、辨析整除的意义,自学了解因数、倍数的意义,组内交流自学成果,议一议,辨明因数与倍数。
6、全班交流,选择分类后的算式,说说什么是因数和倍数?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7、当堂训练
(1)完成课本P5下面的做一做(独立说、组内互相说、全班交流说) (2)判断:课本P7 T5(1) (二)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1、自学课本P6例2和例3,初步了解因数与倍数的求法。
2、组内讨论因数与倍数的求法,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个数、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和最大的因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和最大的倍数。 3、全班交流上面组内交流的知识点,适时辅导,各自完善。 4、当堂训练
(1)完成练习二T1(独立练习、组内交流完善、选择性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二T5(独立判断、组内交流完善、全班交流)
三、总结与分享
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你的收获与感悟。
北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重难点
1.感受北京话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北京话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北京话的喜爱的。
乐学善思办法
1.通过让学生听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激发学生去探究北京话的魅力的`兴趣。
2.让学生听北京话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听相声吧,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北京话》请同学们欣赏。听了这段相声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北京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对北京话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1.自读勾画: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作者很喜爱北京话?用“——”勾画。
2.汇报点拨:
体会“我在北京话的诱惑中,改变着自己”一句的深刻含义。
抓住“诱惑”追问:北京话的诱惑在哪里?
(相机播放北京导游讲话、北京老人聊天、北京小贩吆喝的课件,让学生体会北京话的诱惑,与作者一起感受。)
(2)重点指导朗读句子:“我像一滴方言的水珠,融入北京话的汪洋大海之中”。
3.自读讨论:作者分别写了谁学说北京话?你有什么体会?抓住句子或词语说一说
(1)体会北京话很重要的句子:“北京话也是一种汉语方言——不过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
(2)在第3自然段中找出作者写朋友学说北京话失败的心情的句子,说说朋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这体现出北京话在朋友的心中怎么样?
(3)最能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句话?为什么北京话是不朽的?
四、揣摩写法,拉近距离
1.回顾全文:作者喜爱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2.小结,梳理写作方法。
3.指名交流: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有哪些不同?
北京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三个或三个以上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时,能正确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简化运算过程;
4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及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合理性,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是否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灵活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和乘方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和加法运算一样,都包括符号判定与绝对值运算两个步骤。因数不包含0的乘法运算中积的符号取决于因数中所含负号的个数。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号;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时,积的符号为正数。积的绝对值是各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运用乘法交换律恰当的结合因数可以简化运算过程。
难点:
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只是针对两个因数相乘的情况而言的。乘法法则给出了判定积的符号和积的绝对值的方法。即两个因数符号相同,积的符号是正号;两个因数符号不同,积的符号是负号。积的绝对值是这两个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有理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一种规定。行程问题是为了了解这种规定的合理性。
2两数相乘时,确定符号的 依据是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也就是小学学过的.算术乘法。
3基础较差的同学,要注意乘法求积的符号法则与加法求和的符号法则的区别。
4几个数相乘,如果有一个因数为0,那么积就等于0。反之,如果积为0,那么,至少有一个因数为0。
5小学学过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有理数乘法仍适用,需注意的是这里的字母a、b、c既可以是正有理数、0,也可以是负有理数。
6如果因数是带分数,一般要将它化为假分数,以便于约分。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基础上,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教材给出的行程问题,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并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依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熟练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2)+(—2)+(—2)。
2有理数包括哪些数?小学学习四则运算是在有理数的什么范围中进行的?(非负数)
3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和小学运算中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符号问题)[
4根据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引出的新问题 主要是负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确定符号问题,你能不能猜出在有 理数乘法以及以后学习的除法中将引出的新内容以及关键问题是什么?(负数问题,符号的确定)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法则
问题1 水库的水位每小时上升3厘米,2小时上升了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①
答:上升了6厘米。
问题2 水库的水位平均每小时下降3厘米,2小时上升多少厘米?
解:—32=—6(厘米) ②
答:上升—6厘米(即下降6厘米)。
引导学生 比较①,②得出:
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结论,应用此结 论 ,3(—2)=?(—3)(—2)=?(学生答)
把3(—2)和①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把(—3)(—2)和②式对比,这里把一个因数2换成了它的相反数—2,所得的积应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即(—3)(—2)=6
此外,(—3)0=0。
综合上面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继而教师强调指出:
同号得正中正数乘以正数得正数就是小学学习的乘法,有理数中特别注意负负得正和异号得负。
用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相比,由于介入了负数,使乘法较小学当然复杂多了,但并不难,关键仍然是乘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符号一旦确定,就归结为小学的乘法了。
因此,在进行有理数乘法时,需要时时强调:先定符号后定值。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 某一物体温度每小时上升a度,现在温度是0度。
(1)t小时后温度是多少?
(2)当a,t分别是下列各数时的结果:
①a=3,t=2;②a =—3,t=2;
②a=3,t=—2;④a=—3,t=—2;
教师引导学生检验一下(2)中各结果是否合乎实际。
课堂练习
1口答:
(1)6 (2)(—6) (3)(—6)
(4)(—6) (5)(—6) (6) 6
(7)(—6) (8)0
2 口答:
(1)1 (2)(—1) (3)+(—5);
(4)—(—5); (5)1 (6)(—1)a。
这一组题做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本身;一个数乘以—1都等于它的相反数。+(—5)可以看成是1(—5),—(—5)可以看成是(—1)(—5)。同时教师强调指出,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0;—a未必是负 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
3填空:
(1)1(—6)=______;(2)1+(—6)=____ ___;
(3)(—1)6=________;(4)(—1)+6=______;
(5)(—1)(—6)=______;(6)(—1)+(—6)=_____;
(9)|—7||—3|=_______;(10)(—7)(—3)=______。
4判断下列方程的解是正数还是负数或0:
(1)4x=—16; (2)—3x=18; (3)—9x=—36; (4)—5x=0。
四、小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有理数乘法 法则,大家要牢记,两个负数相乘得正数,简单地说:负负得正。
五、作业
1计算:
(1)(—16) (2)(—9)(—14); (3)(—36)
(4)100(—0。001); (5) —48(—125); (6)—45(—0。32)。
2填空(用或号连接):
(1)如果 a0,b0,那么 ab _______ _0;
(2)如果 a0,b0,那么ab _______0;
(3)如果a0时,那么a ____________2a;
( 4)如果a0时,那么a __________2a。
探究活动
问题: 桌上放7只茶杯,杯口全部朝上,每次翻转其中的4只,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把它们翻成杯口全部朝下?
答案: 1将告诉你:不管你翻转多少次,总是无法使这7只杯口全部朝下。道理很简单,用+1表示杯口朝上,—1表示杯口朝下,问题就变成:把7个+1每次改变其中4个的符号,若干次后能否都变成—1 ?考虑这7个数的乘积,由于每次都改变4个数的符号,所以它们的乘积永远不变(为+1)。而7个杯口全部朝下时,7个数的乘积等于—1,这是不可能的。
北京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丹凤呈祥龙献瑞,红桃贺岁杏迎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地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画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引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
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北京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知道它们在本课中都是表示数目的。
2.掌握9种笔画,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本课生字。
3.认识田字格,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
4.认识4个字,会读指定的词语。
5.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儿歌,大体了解意思。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能依照田字格里的规范字写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田字黑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汉字了,每个字的上面都有一个音节,音节怎样读汉字就怎样读。
2.我们要学习的这些汉字都在一首一首的儿歌里面,今天开始学习“识字(一)”。儿歌是一行一行写出来的,《数星星》这首儿歌共有6行。
3.儿歌上面是题目《数星星》,题目前面的“1.”是识字的第一课。学生齐读:1.数星星
二、学习新课
(一)读儿歌
1.教师范读儿歌。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 困
3.指名读,同桌互读儿歌。
4.说说你从这首儿歌中知道了什么?
5.抽卡片读生字和认读字。
6.齐读儿歌。
(二)学习新笔画
1.出示“一”,这个笔画叫做“横”。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名字,看看有没有“横”。
3.教师范写“横”,从左往右写,要写平。
(三)学习生字
1.学习“一”
(1)指名领读字音,教师范写,提问:“一”共几笔?哪一笔?
(2)教师记字形:“一”,横“一”。
(3)学生指名、互相、小组记字形。
(4)“一”表示数目,我们可以用“一”说什么?(一个人、一把椅子??)
2.学习“二”。
(1)指名领读字音,教师范写,提问:“二”共几笔?哪几笔?
(2)指名、互相记字形。
(3)组词:三朵花、三棵树、三粒种子??
(四)指导看笔画笔顺表
1.红笔画是新笔画。
2.第一栏是生字,第二栏是笔顺。
3.右下角的数字是生字的总笔画数。
三、巩固练习
1.开火车抽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一)认识田字格
田字格中的横虚线称作“横中线”,竖虚线称作“竖中线”,横竖两条虚线的`交点称作“中心点”。4个小格分别称作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
(二)指导书写“一”
1.教师范写,提问:“一”字的一笔写在哪里?两边顶不顶格?
2.师述:“一”,起笔在左横中线,收笔在右横中线稍靠上一点,“横”要平,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三)指导书写“二”
1.教师范写,提问:“二”字的两横写在哪里?一样长吗?
2.师述:“二”,两个“横”分别在左横中线的上、下,相距不远不近,笔画走向同“一”,各笔画分别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四)指导书写“三”
1.教师范写,提问:“三”字中的三横长短一样长吗?中间的“横”离上下两个“横”是不是同样宽?
2.师述:“三”,三个“横”分别落在横中线上方,横中线和横中线下方,上下两“横”距中间的“横”不远不近,笔画走向同“一”,各笔画分别居中。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儿歌和三个生字。
课后反思
学生有主动识字的兴趣,对基本笔画掌握较好,只是个别学生的书写习惯还有待培养,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培养。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读儿歌:指名、小组读。
2.抽卡片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新笔画
竖 横折 撇 竖弯 点 竖弯钩 捺 横折弯钩
丨 丿 丶
1.教师范写笔画,说出各笔画名称。困
2.用铁丝演示“ ”,帮助学生记住笔画是一笔。
3.学生书空笔画。
4.小组记忆笔画名称和写法。
(二)学习生字
1.提自学要求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根据笔画顺序记忆字形。
(3)利用儿歌弄懂字义,组词说句。
2.学生自学生字:四、五、六、七、八、九、十
3.检查自学效果,教师指导。
(1)“四”的第三、四笔是“撇、竖弯”。
(2)“五”的第三笔是“横折”。
(3)“六”的最后一笔是“点”。
(4)“八”撇低,捺高,中间留空。
三、巩固练习
1.抽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2.识字游戏。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从整体到笔画说说怎样写。
2.教师范写。
(1)“四”,第一笔“竖”和第二笔“横折”的右半笔都要往里收一些,且不要拉得太长,第三笔“撇”,起笔稍重,收笔要轻,要拉出笔锋。
(2)“五”,第二笔为“竖”,由竖中线起笔稍左方向运笔。
(3)“六”,第一笔为“点”,写在竖中线上,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横”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为“点”。
(4)“七”,第一笔“横”起笔在左横中线稍下,穿过中心点以后在右横中线稍上收笔。“竖弯钩”
起笔在竖中线稍左一点。
(5)“八”,第二笔是“捺”,起笔在左上格,起笔要轻,收笔时轻轻顿一下再拉出捺脚。
(6)“九”,第一笔是“撇”稍直,不要太斜,“横折弯钩”起笔后先向右上方运笔,折后向下,稍左运笔,弯要有弧度,钩要小。
3.学生描红,仿写。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7个生字,知道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是表示数目的。
课后反思
学生第一次学习生字,兴趣很高,对基本笔画掌握较好,多数学生书写习惯好,只是个别学生的书写还有待练习。
【北京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教案03-01
北京的教案09-14
大班《北京》教案12-22
北京教案模板02-18
北京优秀教案09-05
《北京》优秀教案09-05
关于北京的教案03-25
认识北京教案01-08
《北京》教案范文01-10
北京教案范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