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北京教案范文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教案 篇1
一、紧扣题眼,初步感知
1.读课题,找准题眼“色彩”。
2.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
启发学生在首尾段落中,找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根据总分结构,理清课文层次。
二、紧扣题眼,体会理解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的?
(第4、5、6段从“自然风光”,第7、8段从“人文景观”)
2.自读描写“自然风光”的部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3.自读描写“人文景观”的部分,对比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色彩与风格,进一步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三、紧扣题眼,深化主题
1.再读勾画出的`概括全文的句子,想一想:这样的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
2.理解“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这句话的含义。
北京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教案 篇3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2.师:同学们,你们看,还记得这是什么?是啊,咱们的中国就像一只大公鸡挺立在世界的东方。你再仔细瞧瞧,这标着五角星的地方是哪里呢?3.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初读课文,读通读懂。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2.读词语:个别读--小老师带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
1.再读课文(1)师:同学们,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2)师: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好,请5位同学来试读课文,其他同学请思考:作者写了北京的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4)再请5名同学读课文,其他的同学一边仔细听一边认真想,你对北京总的印象是什么?(5)出示文章1自然段。个别读-齐读,理解“首都”一词的意思。2.理解课文、指导朗读。师:北京的确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曾经有我们的老祖先周口店猿人;有数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在北京我们可以看到红墙、黄瓦,京剧、茶馆,还可以看到老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落。徐老师先带你们到北京的中心――世界闻名的天安门广场去看一看。
(1)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北京的中心
①师:看着课文的第一幅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②师: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么介绍的。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③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图片和第二自然段每句话文字,深入理解课文。)
朗读:个别读--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北京的天安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好吗?(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3)欣赏天安门视频看看北京的`马路*师:刚才是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这一次,老师让大家自己去看看北京的马路。请先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学生汇报(重点理解词语:柏油马路、绿树成阴、立交桥、川流不息)
*朗读: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观看立交桥的视频
(3)教学第四自然段,拓展知识。*师:北京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呢。听我来读一读第4段。同学们边听边找出这个自然段中,北京还有哪很美呢?*分句读:个别读--齐读*用“有……还有……”“到处……到处……”说话。
四、总结升华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流,散发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和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我们的首都太美了,它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骄傲!让我带着对祖国首都的热爱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五、(机动:回顾全文,播放课文视频)
北京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幕、临”等15个生字,会写“束、单”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感受北京夜幕中“灯的海洋,光的世界”,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如绚丽多彩等)。
【难点】
前后鼻音和翘舌音的读音。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背”、“我知道”等图标(不能自备)。
2、做一个北京夜晚华灯高照、汽车川流不息,各种各样的建筑彩灯闪烁的录像片(突出广告和天安门)。
3、如果没有录像片,北京风景片的资料,可以用书上的插图或一些图片作为课堂上的备用教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谈话导入
(3′)1、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同学们,你们到过北京吗?
2、你们到过北京哪些地方呢?
3、这一课让我们与北京又一次相见,这次相见的时候已夜幕降临。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读全文,共同欣赏夜幕下的北京城美丽的景色。(提出要求: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读不懂的词句。)
4、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大家肯动脑筋。我们一起学学课文,也许你就能从书上找到答案了。1、有两个学生说:到过。
2、把“我知道”的内容说两个,再扩展几个:动物园、中山公园。
3、学生自由读书并画出生字后质疑:
⑴为什么说北京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⑵“绚丽多彩”是什么意思?
⑶“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
读书认字
质疑解疑
(17′)1、请小朋友和我们一起找一找,书上的哪个句子概括了北京城夜幕降临时的景色?
2、你们能把第一段两句话读一遍吗?
3、我们看“幕”和“临”应该怎样读?请小朋友一齐读。(提示学生“临”要读前鼻音)
4、我们看看课文插图,再看一段录像
5、看了插图和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呢?
6、我们现在来一起想想为什么北京会成为灯的海洋,光的世界?
7、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北京夜晚美丽的景色吧。
8、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北京哪些地方的灯光。是怎样告诉我们的?(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读读记记”)先看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灯光。
9、引导学生认记生字“辉、煌、烁、幢、夺、伟、府、焕、扮”等。
1、学生找出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2、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3、学生齐读(有拼音);小组读(有拼音);个人读(没有拼音)。
4、看插图录像。
5、北京的夜晚真美!看了录像,我明白了“金碧辉煌”的意思。我也懂了“绚丽多彩”的意思。
6、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所见展开充分的想象:
⑴夜晚,所有的灯都亮了。
⑵夜晚,北京城许多建筑都有灯装饰,五光十色,十分好看。
⑶无论是街道,还是楼房都亮起来,北京城那么大,建筑那么多,所以就像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了。
7、齐读课文。
8、讲了长安街上的灯光;王府井、西单商业街;故宫;环形路。读二、三、四五这几段。
9、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字。(认字的方法要灵活)
写字
1、(出示课件──本课要写的12个汉字)大家请看,这就是本课要我们写的字和词语。小朋友们一起把每个字读两遍。
2、先看看那些红色的字,发现什么了吗?
3、看一看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呢?
4、再看看其余的字。先把束字和单字的横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特点?
5、请注意,写好雄字的关键是把中间的`竖写长一点。千万不能写短了。请看老师写这个字。
“府”有两撇,长短不一样。(范写)点在竖中线,先竖后撇,横不能太长。
6、小朋友们,你们看清了吗?下面请你和我们一起把这些字写两遍吧。注意写字的姿势哦。1、齐读生字。
2、红色的都是这一课学习的新生字。
3、(自由发言,教师及时反馈。)下列重点必须说:夺字大要写大,盖住下面的寸。“宫”宝盖下面两个口字不能写一般大,上小下大,而且都要扁一些;“烁、煌”二字都有火字旁,“乐”字第二笔是竖折;
5、“束”的一横要短,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写得舒展;“单”的一横要长,托住上面的扁日才漂亮。
6、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感悟
(6′)1、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写了生字,同学一起来读几个词语好吗?
2、出示课后词语:集体读;贴词语,指名读(分几次);小老师带读。
3、下面我们来做个逛北京夜景的游戏,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作一个地方的导游,向其他同学介绍书里讲的几个地方的灯光夜景。
4、要想当好小导游,首先应该把课文读好。小朋友,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读书,最好能把自己要导的路线背下来。
3、分好小组。(指导学生分好“长安街组”、“环形路组”、“商业街组”、“故宫组”。)
4、分四个小组分头读书、背诵,并负责解决理解词语和句子。
小组学习
自能读书
(14′)
1、小朋友们积极准备吧,一会儿看哪一位小导游介绍得最出色!
2、教师相机参与到学生的导游之中,帮助他们把句子补充得更完整,把词语应用得更准确。
学生说时,启发他们善于抓住“犹如”“装点”“焕然一新”“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繁华”“不夜城”“银光闪闪”等词来讲解。
教师随学生的讲解,可以引导他们注意“讲出对北京的情感”。
3、听了几个小导游的介绍,我真的是看到了亮起来的北京城,所以我要和作者一齐赞叹(示意学生一起读最后一段)。
4、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自由背诵。
5、同学们,你们还想更多的了解北京吗?我们读读课后的我知道吧。(自由读、指读)
3、“夜晚的北京,多么明亮,多么辉煌。”(齐读、个人读、表情读)
4、学生自由背诵。
北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与《中国石拱桥》的比较阅读,掌握记叙与说明等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所起的作用。
2、能复述通讯的特点,写简单的通讯。
3、体会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经济腾飞,给京华大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区别记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作用,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媒体:多功能讲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中国石拱桥》一文的学习,我们领略了赵州桥的雄伟、卢沟桥的丰姿。这些桥都是建造在河流上的,那么,有没有陆地桥呢?(可要求学生齐答)有谁见过陆地桥呢?能说说陆地桥的模样吗?(指名让学生回答)
陆地桥大多指的是“立交桥”,这是多层立体交叉桥梁的简称。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一趟首都北京,共同欣赏北京立交桥的雄姿吧。(放北京立交桥的视频)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大家画出难写难懂的生字词。
2.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
颤(zhàn,又读chàn)窥(kuī)匝(zā)悖(bèi)徜徉(cháng yáng)
苜蓿(mù xu) 椭(tuǒ)瞰(kàn) 涵(hán) 浚(jùn) 惬(qiè)
塞(sè 堵塞;又读sài边界险要之处,要塞、关塞)翌(yì) 迥(jiǒng)湍(tuān) 妪(yù)
3.解释下列词语:
雨后春笋:大雨过后,春笋旺盛地生长出来。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娇艳好看的花。姹,美丽,嫣,美好、娇艳。
丰姿:同“风姿”。指容貌、仪态。文中有丰满、美好的意思。
惬意:称心、舒服。
鸟瞰:从高处往下总体看。瞰,看。
4.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明确:
全文共18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叙写作者孩提时所见到的水上桥。
第二部分(3—14段),具体描绘京城大地的立交桥。
第三部分(15—18段),赞美京华大地的立交桥。
三、听录音,范读课文
四、研习新课
1.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本文的题目是“北京立交桥”,可作者却从“护城河桥”说起,假如把第1段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从护城河桥谈起,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作者的亲身经历说起,使读者有一种亲切感;再者,从“颤巍巍”的木板桥写到雄伟壮丽、气势宏大的立交桥,可引起读者联想、比较,说明建国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京华大地的巨大变化;第三,从水上桥写到陆地桥、路上桥,也显得非常自然。因此,第1段是切不可删的。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讨论,明确:第1层,3—4段,叙写京城第一座立交桥——复兴门立体叉桥;第2层,5—8段,叙述京城立交桥建造的速度和宏大的规模;第3层:9—14段,描绘四座立交桥的各自风格、特点。
(2)提问:当第一座立交桥出现在京华大地的时候,作者是一种什么心情?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
明确:强烈的好奇心,先睹为快的急迫感,促使我“特意”跑去一睹丰姿。“从没有见过的陆地桥”,激起了作者的“童趣”;“闯入了我们的生活”的立交桥,引起了作者的无限感叹。
(3)提问:作者在文中说到大型立交桥共有61座,所提到的共多少座?详细描绘的有哪几座?
讨论,指名让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作者所提到桥名的共十座,详细描绘的共五座,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一座——复兴门立交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四座——建国门立交桥、西直门立交桥、三元桥、玉蜓桥。
(4)请同学们欣赏课文前的彩色插图和投影的图片,对照课文,说说它们分别是文中描述的哪座立交桥。(岀示图片)
(出示立交桥,引导学生欣赏立交桥的丰姿)
(5)集体朗读第14段,要求有感情,有节奏。
五、布置作业
1.整理生字、词。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七的造句。
3.思考:作者在第三部分里,是怎样赞美立交桥的?
4.从本文中找出说明的语句,思考作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造句练习
二、学习第三部分
1.指句让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作者写路口堵塞现象时借用了什么术语?运用了哪些比喻?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学生小声阅读,同桌讨论。
指数名学生发言,教师点拔、小结,明确:作者借用了医学术语“动脉栓塞”,形象生动地道出了当年交通堵塞的现象;为此,作者运用了多种比喻,展现了早晚行车高峰时“那一锅沸粥般的情景”:汽车流——“组成长蛇阵,像迈不开步的老妪”。自行车流——“像冲破堤坝的洪水,漫溢到路口的每块空间”;这样写并未离题,而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来赞美立交桥的巨大作用,来歌颂立交桥给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带来的好处,从一个侧面赞颂了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
集体朗读第17、18段,教师板书:
都市大动脉,动脉栓塞通,顺畅,惬意。
三、小结课文
1.教师简述“通讯报道”的特点:
通讯,也叫通讯报道,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反映人物、事件的新闻体裁。通讯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通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还可穿插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本文是事件通讯。
2.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本文报道了北京立交桥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描述了立交桥的雄伟壮丽的风姿,热情赞颂了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
四、集体朗读第2、5、8、14、17、18段,从中体味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
五、体会语言
1.提问:上节课要求大家从本文中找出说明的语言,并思考作用。现在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指名学生朗读本文中说明的语言,教师补正:第7段中“1984年建成的三元桥……全部工期只用9个半月”;第11段;第13段中“它是桥群组成……仿佛是刻意创作的超大型艺术雕塑。”
追问:如把这些说明的语言去掉,表达效果会不会受到影响?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如果去掉这些说明性的语言,文章的表达效果会大大受到影响。例如,只用9个半月就建成的三元桥立交桥(出示教学挂图,或欣赏课本彩色插页),如果删掉“9个半月”、“干道”、“栈桥”、“地下道”等说明的语句,就不能显示三元桥宏大的规模,也就显示不了在发达国家也不多见的建设速度。再如,将三元桥进行比较的“玉蜓桥”、“8座跨河桥,6座匝道桥,4座通道桥,3座铁路箱涵,组成一个庞大的桥的系统,建桥总面积是三元桥的两倍多。”离开了这些说明的语句,称之为“桥群”、“庞大的桥的系统”,读者就很难理解,誉之为“壮美”,就令人难以置信。
2.小结:课文中还有几处说明的语言,这里不一一列举讨论。由此可见,在记叙文中插入一些必要的说明,可以把事情讲得更加清楚,可以把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加明白。同样的道理,在说明文中插入适当的记叙或描写,可以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内外特征。
4.总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为内容,以记叙为主要手段。为了使记叙的事情通俗易懂、清楚明白,离不开必要的说明和恰当的描写;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手段。为了使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准确,需要简明的记叙、生动的描写。我们读文章、写文章,都要认真分析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要求。
六、布置作业
1.作文训练:
把《北京立交桥》改写为说明文。要求:a.抓住立交桥的特征,注意详略得当;b.局部改写或全部改写;c.200~300字。
2.完成课文后练习一、二。
【北京教案】相关文章:
北京的教案09-14
《北京》教案03-01
北京教案模板02-18
大班《北京》教案12-22
故乡是北京教案02-20
有关北京教案02-07
《北京》教案范文01-10
认识北京教案01-08
关于北京教案02-16
北京优秀教案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