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3-04-14 11:56:16 教案 投诉 投稿

【推荐】美术教案范文集锦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美术教案范文集锦10篇

美术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采用散点式的结构,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四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19课,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

  本册教学内容中,技能方面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人文内容也有递进关系, 本教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了相关学科的要求组织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所包括的课题,涵盖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四个领域,并保持他们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同时,每课的教学目标上都努力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书中的大量图片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课外知识,和参考的范围更广了,同时在教学上给老师带来了更多的难度,验证了一句话“教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本书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艺术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趋形成,绘画水平处于半抽象半具象的阶段,学生绘画能力相差比较大。

  2、学生观察力也日趋成熟,对周围的事物有感性的认识了,所以在绘画中已经体现出了自己的情感。但对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还必须进一步提高。

  3、学生对于绘画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写实期的学生往往回认为画的越来越好,这种意识往往束缚他们大胆的创作欲望,变得越来越小,束手束脚,唯恐别人说画的不好。

  三、教学目标:

  1、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美术材料与工具的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根据视觉的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术语的意思和一般的表达方式,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2、教学要求、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工具、体验造型乐趣,感受废旧材料的制作乐趣。

  2)、在美术教学中看、画、做、说、玩融为一体,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的兴趣。

  3)、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路,发展创新意识。

  4)、感受各种材料的特点,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与设计功能的统一。

  5)、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提高视觉感受能力、

  6)、形成崇高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态度。

  四、教学措施: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要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2、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成长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要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创新的欲望。

  3、创设文化情境,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学习不单是一种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要在美术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凭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与活动,去与他人互动,与环境互动,与人类文化互动,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目的。要尊敬和爱护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成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性的学习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了解各学科的共通之处和相异之处,理解美术对生活的贡献,使他们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6、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是一种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鉴定和甄别,现代课程评价应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突出评价的过程和个性差异性,建立发展评价体系。

  7、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象、范画、参观、访问等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8、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努力开发当地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美术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非洲舞蹈音乐及鼓的语言,了解非洲手鼓的来历,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非洲音乐文化;

  2、通过探索和学习,让学生了解非洲音乐与社会生活、劳动的联系,体验非洲独具特性的音乐文化,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进行创编,即一段自己的舞蹈、一个自制的乐器、一个独具特色的手鼓。

  教学重点:探究后创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看一段视频20xx年南非世界杯主题曲导入。

  (播放非洲风土人情的视频)

  二、聆听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音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非洲舞蹈的特点,聆听后的感想启发。凭自己的想象回答问题,大胆的拓展思维。

  2、延伸----非洲舞蹈节奏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街舞、爵士舞、踢踏舞在节奏上的变化)非洲黑人舞蹈对美国和其他西方世界的'音乐舞蹈产生了很大影响。它特有的节奏是现代西方大多数流行音乐舞蹈的来源,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音乐舞蹈的动作和节奏中,可明显看到非洲黑人舞蹈的影响

  3、视频欣赏

  4、自编舞蹈下节课展示。

  三、非洲拇指钢琴

  1、观看视频欣赏了解拇指钢琴

  2、观看---气球与贝司视频

  设计意图:课下能自制小乐器(用废旧材料)下节课展示。

  四、键盘乐器“冬哥”。

  1、师: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非洲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性和劳动方式。如果在茂密的树林里,聆听录音,这样的鼓声代表着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呢?请大家猜一猜。看课本提示。

  2、介绍手鼓的外形(点击手鼓的图片,给学生介绍)

  师:在非洲,鼓是王权、神权或氏族的象征,非洲人喜欢打击乐,敲击的节奏复杂多变,不同节奏性频繁交替。表演常与舞蹈结合在一起,除拍手、跺脚外,还常伴随身体动作、热情豪放,粗犷有力,具有原始的、野性的震撼力。

  设计意图:了解鼓的语言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回答问题,让他们大胆的拓展思维。

  教师小结:

  这样的鼓声在很久以前是用来驱赶猛兽和传递信息的。非洲手鼓在日常生活中不但演奏着节奏,而且还传递着信息,他们这时给节奏赋予固定的信号,传达着他们想表达的具体事情.所以他们根本就不用走出屋去,就已经知道村里所发生的一切,因为非洲手鼓的鼓声已经

  把当时的情况传达到每个人的脑海中.因此,它也被称为“会说话的鼓”。

  五、学习手鼓节奏

  1、出示课件。

  节奏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融入到非洲节奏的音乐氛围之中。

  设计一个非洲鼓,并说一下创意。

  各小组讨论、设计。

  教师小结

  非洲音乐最朴实无华,最纯真的音乐,但是它丰富多彩和复杂变化的节奏,又是世界音乐的宝贵资源。作为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这节课,同学们能够了解并喜欢上非洲音乐,我相信课后每一位同学都会对非洲音乐有更深的认识。

  把老师课上布置的三个作业课后能完成的非常出色。

美术教案 篇3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

  教学目标:

  1、用彩绘、粘贴等方法包饰一个废弃的容器,使其成为一件美化生活、环境的装饰品。

  2、设计、制作过程中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媒材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色彩的对比和应用。

  2、选材的使用及色彩的调配。

  教具学具:各种废弃的容器、包装纸、彩色纸、碎布、缎带、彩泥、颜料、画笔、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东西你们见过吗?(师出示两个经过加工装饰的瓶子与盒子)

  师:其实这两个东西很普通,我想大家一定都看过。只是因为它穿上了一件美丽的花衣裳。现在,老师就把它的花衣裳脱下来,让你们看看它的真面目。(师动手去掉其衣裳)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做“花花衣”

  二、讲授新课

  1、赏析教材

  将穿上花花衣的容器摆放在班级里。

  做成漂流瓶,让江河大海将我们的祝福带向远方。

  将穿上花花衣的'瓶子串成风铃,挂在教室里,挂在校园的树上。

  在征得学校同意之后,我们甚至可以将校园里用来种盆景、养睡莲的大缸进行包装,让它“美丽一星期”。

  引导学生赏析教材,并讨论、交流:

  这么漂亮的瓶子可以摆放在什么地方?知道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吗?课本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方法?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并就手中收集到的容器及材料,说说自己准备选用哪种方法来装饰?

  生汇报

  2、学生动手练习,师巡视指导

  3、作品展示(评出最佳装饰奖)

  三、收拾与整理

  将装饰好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看看哪些适合单独放置,哪些适合组合在一起。然后将这些适合组合的作品用绳子等连接起来,稍加修饰后,将桌子上多余的材料收拾干净。

  四、课后拓展:运用多种材料为多种容器进行包装。

美术教案 篇4

  教案目的:

  1、幼儿知道小鱼是在水里生活的。

  2、幼儿学会画曲线。

  3、锻炼幼儿手部的肌肉组织。

  4、培养幼儿的爱心。

  教案准备:

  纸、水彩笔、小鱼。

  教案过程:

  1、老师拿出小鱼对幼儿说:“孩子们你们看,小鱼哭了,它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们知道它住在那里吗?我们帮助这条美丽的鱼找到它的家好吗?”

  2、幼儿回答:“鱼是生活在水里的`。”

  3、老师:“可是没有水怎么办呢?我们拿起水彩笔在纸上画出水,给小鱼找个家吧。”

  4、教师示范画曲线。

  5、小朋友在自己的纸上画上漂亮的水,然后把小鱼送到水里。

美术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描画小手的形式来表现树的基本特征——树干。

  2、大胆涂色,培养学生作画的兴趣。

  教学准备

  作品范例 教师示范材料 白纸 水彩笔 蜡笔

  教学过程

  (一)以手指游戏引出课题。

  1、教师带领学生做手指游戏。(手指谣)

  “让我们能干的小手来变个魔术吧!……小手小手变变,变棵树来种种。

  2、出示范例欣赏。

  (二)教师引导创作

  1、欣赏五彩树,教师引导说出小手与树的关系。

  手掌是树干,手指是树枝。

  2、教师与学生共同演示。

  步骤:(描画小手)将小手放在纸上(强调不能移动)——描下手形——添画小树枝——画上五彩的叶子——给树干涂上棕色

  (三)学生创作。

  1、提醒学生仔细小心地描画小手,注意画笔不要太靠近小手。

  2、鼓励大胆作画,将树枝、叶子画得多,涂色鲜艳,将树打扮得更茂盛、更漂亮。

  3、要求将画面保持干净。

  (四)欣赏作品。

  让大家的五彩树都种到一起,变成一片五彩的树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和运用色彩大胆表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三原色作用的了解以及三原色的运用,吹树中观察发现三间色的产生。

  教学难点

  掌握吹画的基本方法,并用三原色吹出一片多彩的树林。

  教学用具

  A4纸、水彩水,废报纸,棉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 今天,老师也要向大家介绍我的好伙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呢?

  二、欣赏感受

  1.小朋友找一找你们的周围能不能找到我们的三个好伙伴?学生交流。

  2.老师课件出示图片欣赏。了解红、黄、蓝的'“性格” 出示图片,学生谈感受。

  分别看看红、黄、蓝三种颜色,想一想它给你什么感觉?红的感觉热情、温暖;黄的感觉明快、响亮;蓝的感觉优美、凉爽…

  三、学习吹画、体验乐趣

  1.学生赏析范作,探究吹画方法。

  师引导观察: “看来三个小伙伴的作用还真了不起!它们有什么本领呢?(出示范作)这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这幅画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师提问:“这棵五彩树是什么样的呢?(形、色)如果是你来表现,你会注意哪些方面呢?”(出示图片)

  欣赏姿态优美的树,帮助学生了解树的外形特征。

  ⑵教师示范吹“彩色树”技法:

  作业要求:“今天我们用三个小伙伴吹画一棵五彩树。”

  A .先在纸的下端滴上红蓝黄任意一色,用力向上吹出主干, 然后从各个方向吹出树的枝条。

  B.再在纸的下端这棵树的旁边分别滴上另两种色,用同样的方法吹出树枝树干。

  3 .学生吹画,教师指导。(并注意学生的习惯养成)

  A.学生自主吹出美丽的“彩色树”。

  边吹画边观察三原色间的混合变化,注意保持教室有序卫生。

  B.教师巡视,随机施教。

  指导要点:

  ⑴吹画时要注意吹的力度和角度,注意吹气的角度尽量和纸面平行。

  ⑵色彩浓淡、色滴大小要适中,不要等一种色干了后再吹另一种色。

  ⑶树干要粗大些树枝要细小些,可在要分叉的地方添滴色水继续吹。

  四、作业展示、发现总结

  1.择优展示学生作品。提问:你在吹“五彩树?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说说边吹画边发现的规律。

  ――红和黄融合变成了橙色,黄和蓝融合变成绿色,蓝和红融合变成了紫色。

  小结:“我发现红红与黄黄重叠时变为橙色,红红与蓝蓝重叠时变为紫色,黄黄与蓝蓝重叠时变为绿色。” “这三种颜色(橙、绿、紫)被称为间色。”

  (课件播放: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2.总结:通过这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红红、黄黄、蓝蓝三个小伙伴的团结协作能产生千变万化的颜色,所以他们是三个最好的伙伴。在多彩的世界里还有许多的颜色等待我们去认识。因此说色彩的魅力是无穷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发现便于我们运用色彩来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

  3.你还想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色彩大家族呢?学生交流。

美术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 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 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 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

  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练习活动:

  1、 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

  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 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课后准备:

  搜集有关“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创作练习

  一、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二、 练习活动: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学生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如:格尔尼卡、毕加索

  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乱、

  恐惧等。

  简单回答

  如:背景、内容、方法、

  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教师活动

  引出问题

  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

  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

  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提高技法上的指导。

美术教案 篇7

  一、 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去过博物馆或美术馆看过画展,当我们看到各类美术作品时,大家可能会疑惑,这些作品哪些是好作品,画的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去表现?这其实就涉及到美术鉴赏的问题,因为提问正是鉴赏的开始。

  同学们自读课本第2到6页,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美术鉴赏?如何进行美术鉴赏?

  2、美术作品的门类有哪些?

  3、美术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图片《天安门广场》《黄山日出》

  提问:面对这些景观有何感受?

  学生回答:壮观、崇高、神圣

  教师总结:两种不同的.美: 一种是自然景观;一种是人文景观。

  培养审美的眼睛有两个途径: 一是欣赏大自然;如:黄山、九寨沟瀑布等。

  二是欣赏第二自然——由人创造的艺术品。 如:天安门周围的建筑、艺术家的作品等。 2.话题1:什么是美术鉴赏? 怎样进行美术鉴赏?

  出示张萱《捣练图》和 米勒《拾穗》,思考:两幅作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并思考。

  提示: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主题内容

  ●年代

  ●材料

  ●历史背景

  ●作者创作意图

  学生回答:相同点:都是一劳动妇女为题材

  不同点:前者:贵族妇女 平和优雅的美 中国画

  后者:贫穷妇女 让人产生同情 油画

  提问:为什么同题材的作品而给人的感受不同呢?

  教师总结:《捣练图》的作者张萱处于盛唐,他是唐玄宗时期的宫廷画师,“练”是一种丝织品,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日晒漂白,再用杵捣,最后才能使丝绸变得柔软洁白,画中分成三组,捣练、理线、熨烫,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的从布底下窜来窜去,可见当时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没有血腥的战争和激烈的社会矛盾,因此画面平和优雅。《拾穗》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所画,画中3个贫穷的农妇正在捡拾麦田里散落的麦穗,因为当时法国正处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米勒本身出生在农村家庭,从小在农田里长大,这也决定了他以后的审美取向,歌颂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以上对两幅作品的分析实际上就是美术鉴赏的全过程。我们在欣赏作品和针对作品思考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其实就已经进行了美术鉴赏。

  总结出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感知、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怎样去鉴赏?具体地说,就是要弄明白一件美术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材料、语言形式和表达内容、以及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等等。

  3.话题2:美术作品的门类有哪些?

  请学生们从课本中找出答案并大声朗读出来,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 教师总结:

  ? 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 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等六大类。

  绘画按材料和功能:油画、中国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年画、壁画等等。 雕塑按空间:圆雕、浮雕。

  设计按内容和材料: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家具设计、网页设计等。

  出示郎世宁《白骏图》徐悲鸿《奔马图》和韩美林《奔马》进行比较分析,谈谈这三幅作品的造型手法有什么不同?

  ? 按形式语言上划分为: 具象艺术意象艺术 抽象艺术

  4.话题3:美术鉴赏对我的人生真的那么重要吗?(美术鉴赏的意义与价值)

  衣、食、住、行只是最简单的生存层面,它们都离不开美术,自然也离不开美术鉴赏。 我们来看一下美术作品带来的价值与功能。

  美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自己的社会角色。它的价值与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认识功能 ●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认识功能:

  通过美术作品的内容或形式,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下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观念等。 如张萱《捣练图》

  教育功能:

  美术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对观众形成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染和影响,以培养人们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态度。如董希文《千年土地翻了身》

  审美功能: 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别力、敏感性和感受力。如《根扎南国》 吴冠中

  (三)课堂作业:

  从本书中选取一件你最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并填写鉴赏报告单。

  (四)教学总结:

  艺术来源于生活。培养审美的眼睛,可以更好的观察生活中的艺术。这节课,我们为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要能欣赏千奇百怪的现代艺术,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在此基础上,平时多看多分析,定会使审美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教学后记:

  本课是美术鉴赏的第一课,学生们对美术鉴赏课比较陌生,首先对于新课程改革要做一个介绍,并简要介绍《美术鉴赏》这本教材。这节课,教师讲解比较多,我结合多媒体出示图片,同学们都比较感兴趣,然而,有些班级的学生仍胆子较小,不敢回答,有些班级的学生比较积极,并踊跃回答问题。我发现,教师的引导相当重要,当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学生开口,直到引导出他们说出答案。这一节课,我出示了一道课堂作业,主要是检验学生们对于鉴赏知识了解多少,因此,在讲解知识点时,尽量将这些专业术语讲得浅显易懂,这对于以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上完一堂后,我感觉课堂上要多多师生互动,尽量让学生踊跃去回答,才能激发他们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选用各种工具、材料、采用撕、贴、剪、纸工的多种手法进行造型活动。

  2、可用绘画或手工的方法完成。

  教学重点:

  1、是否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并激发出对想象创作的热情。

  2、是否积极动脑,做出和别人不同的造型。

  3、是否能将绘画和其他表现手法结合。

  课前准备:

  1、收集各种商品的宣传照片资料,以及绘画的制作工具。

  2、学生准备铅笔、蜡笔、水彩笔、剪刀、胶水、彩色纸等。

  教时数:

  1教时

  授课人: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冰激凌、甜筒、雪糕……没有哪个小朋友不喜欢吃,可是它特别怕化,这时候有个好朋友帮助了我们,可以让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可口的.冷饮。这个好朋友是谁呢?它的名字叫冰箱。

  二、讲授新课

  冰箱的作用可大了,可以为人们储存新鲜的食品,按照不同物品的要求可以随意调节温度。早期的冰箱是德国的卡而。冯。林德在1879年制造出了第一台家用冰箱,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伟大的发明。见图1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冰箱又经过的哪些变革和创新。我们一起来看图2。冰箱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里面是怎样的构造?有几扇门?分几层?拉门上有哪些装置?可以用来放什么物品?

  今天,我们就要来画一画冰箱,画一画冰箱里丰富的食物,比一比谁的冰箱里内容最多,最整齐。

  三、布置作业

  画一台打开的冰箱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五、讲评

  六、小结

  教后随感:

美术教案 篇9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服装、发型的变化来表现人物。

  2.区别颜色深浅,会用对比的颜色配色,使以彩鲜艳

  3.知道华人新年,元宵节时的习俗,体验过节的愉快气氛,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二、重点与难点

  知道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

  用发型与服装的变化表现男、女人物。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彩色水笔、蜡笔、红、绿、兰、黄等水粉色。

  2.在区域里,可张贴各种范例画,如:各式彩灯、节日景色、弟弟妹妹形象等。

  四、设计思路

  本活动主要是针对中班幼儿画人物忽视细节,只画基本部分的特点,来采用庆祝华人新年,弟弟妹妹来看灯这一生活中的情节,引起幼儿用发型、服装的变化来表现弟弟、妹妹的不同特征的兴趣,区别颜色深浅,会用对比的颜色配色,使以彩鲜艳,继而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步使画出的人物更具体、更生动。

  由于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及自然变化的敏感性较差,因此活动一开始就可引导幼儿观察自身及同伴,看看衣着上与平时有何不同?然后请幼儿想想:过节了,我们一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衣服的颜色是怎样的?引起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

  中班幼儿已会有意识地调换颜色,并能注意与客观事物的固有色相对应,但还不能有目的地配色。因此,在活动中通过观察过节时的弟弟妹妹的`衣着这一环节,让幼儿了解同一种颜色有深浅之分,并学习有目的地用对比的颜色配色,避免色彩混乱,使画面更鲜艳。

  在设计中,考虑使用水粉色。这样,既可以使画面更丰满、节日气氛更浓烈,也可以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同时,在观察、欣赏彩灯的基础上,让幼儿进一步体会颜色深浅搭配的效果,逐步克服色彩使用混乱的现象。

  活动的最后环节——花灯的制作,可延伸到区角活动中去完成,谁先完成就先在角落里展示出来,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兴趣。

  五、活动流程

  介绍元宵节——欣赏讨论——幼儿创作——引导讲评——制作教具(灯笼)

1.介绍元宵节

  知道华人新年中的元宵节——我们华族特有的节日,是全国华族共同欢庆的节日。节日里大家穿上新衣,门前挂上彩灯,走亲访友,美丽的花灯和鲜艳夺目的各色衣服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装点得更加美丽。

  说明

  此环节可放在生活活动中进行。还可建议家长带领幼儿去逛逛街,看看观灯的人流,看看彩灯的排列及颜色,体会节日的欢快气氛。

  2.欣赏讨论。

  ①建议在观赏范例时,可引导幼儿讨论:画面上有谁?哪几位是弟弟?哪几位是妹妹?他们的衣服和头发有什么不同?

  说明

  通过讨论可帮助幼儿解决难点,理解发型和服装的不同可表现出人物是男还是女。

  ②教师还可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上的人物在干什么?说说自己看到的彩灯是怎么样的?有什么不同?(颜色、排列)

  说明以上设问主要是引起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所见的兴趣。给幼儿创设交流有关彩灯知识的机会。

  ③讨论作画方法。

  建议教师出示人物基本部分,让幼儿思考并示范怎样画头发和服装才能分出弟弟和妹妹。

  3.幼儿创作

  (1)教师可启发幼儿把人物画大。(可以看清头发、五官和服装)把画面画满,想象变化不同的发型和服装来表示弟弟和妹妹,并引导相互启发。

美术教案 篇10

  一、教材简析: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材共有18课,一年级美术教学计划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课比重较大,主要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技能的探索。

  二、本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一年级美术教学,通过轻松的教学游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形形色色的作画方法;认识和了解绘画基础知识。

  (2)、智力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造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思想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分析:

  本册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难点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去年美术学习,对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美术不止是画画,还包括制作、欣赏。学生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学生比较活跃。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

  五、措施:

  (1)加强直观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强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美术学习,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表述中学会思维。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教媒体给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

  (3)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课堂情景

  倡导学生从广泛的生活、自然、文化情景中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描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自我反思能力。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教案02-21

美术的教案11-08

美术欣赏教案06-11

中班美术教案06-12

关于美术的教案06-21

走进美术教案02-21

小班美术教案06-18

插花美术教案12-01

《彩虹》美术教案12-02

小学美术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