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口算练习
4×5 5 × 8 7 × 9 9 × 4
7 × 3 6 × 8 9 × 5 8 × 8
7 × 8 3 × 6 9 × 9 6 × 7
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 )八五十六 三( )二十七 六( )五十四
七( )六十三 二( )一十八 ( )七二十八
计算下面各题。
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合作探究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
【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11减几。
3、养成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11减几。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 11根小棒(10根1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喜欢看少儿频道吗?
生:喜欢。
师:喜欢那聪明、活泼又可爱熊大熊二吗?
生:喜欢。
师:那老师告诉你们哟,今天熊大熊二就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给你们带来了两张精美的卡片,想不想看?
生:想。
师:第一张卡片来了,你能从11倒着数到0吗?那你们数一下。
生:11,10,9,8,7,6,5,4,3,2,1,0
师:真不错。那我们再看一下第二张卡片是什么?
9+( )=11
8+( )=11
7+( )=11
6+( )=11
师:熊大熊二不但给我们带来了精美的卡片,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奖品,被锁在一个11减几的屋子里(板书课题:11减几),要打开小屋必须闯过几个难关,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二、文具迷宫(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15-2=
师:老师要从这15根小棒中拿掉2根,你会列算式吗?
生:15-2
师:怎么从15根小棒中拿掉2根?请生上台来展示。
2、11-2=
师:下面,如果老师要从这一捆零一根小棒中拿掉2根,和刚才有什 么不同呢?
师:也就是说零的一根小棒能不能直接就拿出2根呢?
生:不能。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零的一根不够拿出2根小棒?我们该怎么办呢? 现在小朋友自己用小棒代替铅笔来从11根小棒拿走了2根,还剩多少根?
a、生独立摆一摆。
B、生上台展示拿法。
C、课件展示,教师板书。
师:其他的小朋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下,一共用了几种方法来算11-2的?
3、试一试11-9=
你能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11-9等于几吗?
三、合作交流
教学例3
师: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11-8并在小组内说一说。
A、小组交流。
B、请生汇报。
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算。
四、应用拓展
(一)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
生独立做
请生展示
2、点蜡烛。
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再抽生口答,个别题叫学生说算法。
(二)应用拓展
1、买东西
2、猜密码
五、总结思考
1、分发奖品。
2、这节课你收获了些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把总数看作1,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当堂检测
1.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月季花和杜鹃花的面积一共占花园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你能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月季花占的面积比杜鹃花少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二、交流共享
1. 教学例2。
(1)出示例2。
指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尝试完成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
指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小括号,从左往右,依次运算;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2.完成教材第81页试一试。
谈话:先想一想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并在班级里交流。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并说说:算式中的1表示什么?你是怎样想到用1表示全国人口的?
3.完成教材第81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解答,然后同桌交流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鹃花的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板书:1)
3.你会列式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交流计算方法。
你是按照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算法预测
(1)先把前两个分数相加,再和第三个分数相加;
(2)三个分数一次通分,然后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 (2)50×6×12 (3)400÷8÷5
(4)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
复习要求:
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基本一致的,能熟练解答百分数三种应用题。
复习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百分数应用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下面的每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量相当于单位“1”的百分之几?
(1)上半月完成了月计划产量的58%。
(2)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大20%。
(3)经检验,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99.8%。
2画出线段图。
一 本书已看了80页,还剩全书的40%没有看。
3.下面的句子中,哪些数能用百分数表示的化成百分数,哪些不能用百数表示,为什么?
(1) 一块花布长 米。
(2)另一块红布长0.6米。
(3)花布长度是红布长度的 倍。
(4)红布长度是花布的 。
二、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
1、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列出算式。
一本书,已看了25页,还有20页没有看。求______百分之几?
可以做下列补充:
(1)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百分之几?
(2)未看的页数是已看的'百分之几?
(3)已看的页数比未看的多百分之几?
(4)未看的页数比已看的少百分之几?
(5)已看的面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
(6)未看的页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
2、提问:
这几道题都是哪一种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哪一种应用题是相同的?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什么?它与这种应用题又有什么不同?
3、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是相同的。解题时都要抓住问题部分,弄清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用比较量÷标准量。但是,这两种应用题结果的表示形式不一样,求几分之几的用分数表示,求百分之几的用百分数表示。
4、用3020千克的油菜籽可以榨油1208千克,油菜籽的出油率是多少?
(学生解答后提问:求百分率的应用题是哪一种应用题。)
5、 小结:求百分率应用题实际上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但是求百分率应用题在书写格式上有它的特点即在列式的后面添上“×100%”。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2-21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02-07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4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4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4
【热】小学数学教案01-23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3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02
小学数学教案【热】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