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时间:2023-04-18 17:54:42 教案 投诉 投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合集七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2、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3、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教学方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一):

  冰心的小诗里说:“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在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有人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请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

  导入课文(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那么,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二、整体阅读 ,感知课文, 明确文章的思路。

  (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概括地讲,这篇文章谈了“爱”。具体如下:

  (一)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

  (二)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

  (三)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

  三、细节探究。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2.母爱父爱的优点与缺点。

  3、母爱父爱有何本质的区别?

  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生活中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完全将自己的满足快乐建立在别人是否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我想大家小时候肯定都遇到过,叔叔阿姨总会问你在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你更喜欢谁。这时候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谁在那一段时间里经常满足你的要求,谁更宠着你,你就更喜欢谁。

  这就是费罗姆所说的不成熟,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那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5分钟时间,迅速阅读全文,找出相关信息补充下列表格。

  年龄段特征

  刚出生阶段

  8岁以下

  8~10岁

  少年时期

  成熟时期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年龄段 特征

  刚出生 无被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用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期 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

  成熟期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2、我们来看,文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也就包括了“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那么,父母的爱是怎样的呢?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又有何缺点?(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优点: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渴求的。

  母爱

  缺点: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用努力赢得。

  优点: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可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

  缺点: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其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

  3、“我爱,因为我被人人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感情有何本质的区别?(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只懂得接受,并且因此使自己看起来弱小、孤立无援,处于被动的状态。比如哭闹。

  后一种则是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变得有力量而且成熟,处于主动地位。

  由此可知,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4、 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 母爱 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温和 独立

  父爱 给孩子信心 指导孩子生活 理智 自信

  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圆形的过程。

  5、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圈点勾画,概括要求全面、具体。明确一个健康成熟的灵魂要达到的高度。

  明确: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独立温和),又是自己的父亲(理智自信)的高度。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母爱与父爱的结合,既要发展母亲的良知,又要发展父亲的良知。也就是有母亲的爱的祝福,又要有父亲的爱的原则。

  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四、 延伸拓展:

  作者认为,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成熟的人就意味着他不是依赖父亲、母亲给他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是否感受到这两个世界对你的影响?你又该如何为心中这两个世界而努力呢?这两世界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境界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 课后写一篇反思作文。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

  2、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二、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母爱和父爱的无私、博大与精深,体会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

  2、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举例分析说明。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看多媒体画面或张贴画:画面①,儿童跌倒,妈妈急忙扶起,呵护,询问。画面②,父亲指导孩子如何学习,如何行事。

  询问:画面①②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可能的回答:爱护、关心、体贴、教育……

  教师引导:本质是爱。

  2、询问:能否列举若干父母爱自己的例子?

  生举例二至三个即可。

  教师引导:上述都是具体可感的事例,那么,在理论上、哲学上,到底应该如何论述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艾·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

  二、解题并介绍文章涉及的文化常识(知识目标)

  1、多媒体或者幻灯片展示

  艾·弗罗姆,美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德国,1934年流亡美国。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爱的艺术》《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等。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超越愉快原则》等。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

  荣格(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等。

  2、本文节选自《爱的艺术》一书。《爱的艺术》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各种形式的爱—母爱、兄弟之间的爱等等—基本要素有四个方面:关心、责备、尊重和了解。母爱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等等。

  本文标题中的“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前面的“父母与孩子”则限定了所写内容的范围。文章主要论述了父母之爱的条件性以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

  三、学生速读全文,提出问题(知识及能力目标)

  1、划出生字词或者重要词语,自查字典解决,扫请文字障碍。

  2、根据文章内容,将全篇划分为三大部分,并总结大意。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能力目标: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

  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归根结蒂: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三、推进新课。

  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一)解题,理清脉络

  对象:母亲、母亲、孩子

  内容:爱

  层次:母爱、父爱、孩子

  明确:

  1、体验母爱(1—3)

  2、感受父爱(4—7)

  3、完善自身(8—10)

  (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第二课时

  (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四、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

  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

  的亲情。

  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

  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

  4、尝试回答问题: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畅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

  五、课堂小结

  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

  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

  板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读写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爱我们的祖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妈妈的爱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妈妈的爱,教育学生也要像妈妈那样,去爱我们的妈妈。 课前准备:

  课件、课文录音带、歌曲碟。

  教学过程:

  一、抓住字眼 谈话导入。

  导入新课:

  师板书“爱”字,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些什么?指名回答(爸爸妈妈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同学之间的友爱、爱劳动、爱祖国??)教师小结:在这么多的爱中,有一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妈妈的爱。今天,让我们走进爱的话题,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妈妈的爱》,补充板书,并齐读课题。

  (评价:学生在导入时融情入境,谈到爱的话题,无人不感到心里温暖。增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解课文 培养情感

  (一)初步感知 激发情感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激发情感,让学生初步体会书中从哪几件事描写了妈妈的'爱。

  2.学生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新词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3.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

  (评价: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得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记字、认字,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合作。)

  (二)检查学情 及时反馈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带读。

  2.自由读全文,分小组讨论:课文把妈妈的爱比作什么?

  5.指名说一说,引出并板书妈妈的爱是:

  清凉的风滴落的泪 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 亲切的教诲

  三、细读课文 体会情感

  (一)再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中写的是什么事把妈妈的爱比作清凉的风、滴落的泪、遮雨的伞、责备的目光、亲切的教诲?

  (二)你们从小长这么大,你觉得那件事使你亲身感受到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学生选哪一节,就从哪一节开始学,重点指导读好一节。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自读自悟后四人小组讨论:读了这一节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指名回答后再讨论:每一句诗应怎样读才能充分表达出感(教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试着体会读,再指名读,评一评。

  (评价:通过朗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懂得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1.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清凉的风)

  (2)提问:妈妈拿着扇子,汗水怎么会湿透了她的衣裳?(在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是妈妈坐在床边为孩子扇扇子,尽管天气炎热,她不顾自己,一心想着自己的孩子,所以汗水湿透了妈妈的衣裳。)

  理解“湿透”、“衣衫”的意思。

  (3)告诉学生: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这是孩子亲身感受到的清凉的风就是妈妈的爱。

  读时让学生体会出享受妈妈的爱的这种幸福温馨的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2.采取以上学习方式,读好另外几节。

  (1)指名读。想一想:在这一节里,妈妈的爱指的什么?(妈妈的爱指的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指的是滴落的泪)

  (3)理解“遮雨”“很烫”“额头”的意思。

  (4)要求学生读出一定的语气,感受妈妈的爱是那样真挚。读第三节的最后一句要读得慢些,教师范读。

  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夏天妈妈给我扇风,雨天妈妈为我遮伞,生病了,妈妈为我着急。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是多么平常的小事。师问:你能再说说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吗?(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说说)体会妈妈的爱在这些小事中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学习第四节略。

  4.学习第五小节。

  (1)小组讨论学习:体会妈妈教育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要从小爱我们的祖国。

  (2)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

  (三)出示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妈妈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妈妈的爱。指名回答(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教师小结板书:爱妈妈

  三、总结全文 激发情感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爱里成长起来的,夏天,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雨天,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们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当我们做错事了,妈妈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妈妈的爱更是亲切的教诲。妈妈给了我们许多许多的爱,我们也要用爱回报妈妈,我们永远永远地爱我们的妈妈。

  四、深化朗读 熏陶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品读课文,并利用写小诗、写亲情日记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五、齐唱歌曲表达情感

  (播放歌碟)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六、作业

  1.写一篇亲情日记,思考:怎样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2.利用这次教育机会,召开家长亲情会,并请孩子在家长会上把自己写的小诗读给妈妈听。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

  2、

  3、 让学生感受爸爸妈妈无私的爱。 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学会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活动形式:

  游戏 唱歌 情景表演 朗诵绘画等

  活动准备:

  1、

  2、 PPT课件。(包括歌曲、文字) 彩纸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课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好不好?(选老鹰、鸡妈妈、小鸡们)

  2、学生快乐游戏。

  3、师:鸡妈妈为什么要张开翅膀?鸡妈妈就不怕被老鹰吃掉吗?

  4、小结:鸡妈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你们的爸爸妈妈更爱你们呀!你们爱爸爸妈妈吗?(爱)大声说你的爱:(出示课题)我爱爸爸妈妈。

  二、感受爸爸妈妈的爱

  1、听歌《我有一个家》。正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妈妈是怎样疼爱你的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2、妈妈多么关心你,妈妈多么爱你呀!世上谁最好啊?我们一齐来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3、世上不仅只有妈妈好,爸爸也好!谁想说一说爸爸是怎样爱你的?(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爸爸打你,就是不爱你吗?

  4、当你犯了错时,爸爸可能会打你骂你,爸爸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让我们来听一首歌《好爸爸 坏爸爸》

  5、妈妈爱你,爸爸爱你,你幸福地成长。一起高兴的读:“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课大树,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之间飞来飞去。”

  三、用实际行动爱爸爸妈妈

  1、爸爸妈妈爱你,你又是怎样爱爸爸妈妈的呢?(情景剧表演)星期天,妈妈正在洗衣服,晴晴走过来说:“妈妈,你累吗?我给你捶捶背吧。”

  2、晴晴做的对吗?

  引导学生说爱爸爸爱妈妈的事,师及时点拨点评总结。

  四、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

  1、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做法,希望大家能说到做到,去爱你的爸爸妈妈。为了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我们一起朗诵诗歌《献给爸爸妈妈的歌》。

  2、课前,老师发给你一张彩纸。你可以折爱心、折千纸鹤、画一幅画、写几句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送给亲爱的爸爸妈妈。

  五、总结

  爸爸妈妈为了你们快乐成长甘愿辛苦地工作,为了你们健康成长时刻把你放在心上。回到家里,大声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从今天起,为了表达你们对爸爸妈妈的爱,每天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以表达你们对他们的一片爱心。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大家马上就会想到父母之爱。从小到大,我们感受到的或听说过有关父爱和母爱的描述应该是数不胜数,如果要问对父母之爱的感受,恐怕每个人都可以象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滔滔不绝说上三天三夜。但老师现在要求只用一个或两个词来形容(或概括)父爱和母爱的特点。

  在同学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洛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幻灯片)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如果说我们刚刚对父爱和母爱的感受是处在感性的,较浅的层面的话,那么弗洛姆则是用理性的眼光给我们概括了父爱和母爱的特点。不过,弗洛姆仅仅是想告诉我们父爱和母爱的性质特点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

  题目包括“父爱、母爱、孩子的爱”三者的爱,那么在文章中“孩子的爱”是怎样的?

  (幻灯片)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

  刚出生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熟时期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幻灯片)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

  很明显,在10岁之前,孩子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再看看,生活中的孩子在父母或奶奶爷爷之间,有谁在一段时间内经常满足他的要求,在那一段时间内他就会跟那个人比较好。是不是?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说得是太好了!

  那么我想,我们在坐的各位,有没有那个是10岁以下的?8岁以下的?刚出生的?就更没有了!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中间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人:他像10岁以下的孩子一样,因为被人爱,才去爱;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甚至是连自己正在被爱的感觉都没有,对别人的爱无动于衷,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

  可见,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幻灯片)

  《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可是我们生活中面对已经超过10岁的这样的人的时候,经常听见这样的话:还是孩子,等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就会爱了。想当然的认为,“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不大赞同这样的话,正如巴拉塞尔士说的:

  (幻灯片)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我们爱的能力,

  (幻灯片)

  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同学们现在是少年了,如果像弗洛姆说的应该是“克服自我中心阶段,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的阶段了,我们来想想怎样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训练自己对父母的爱?

  爱是交流的。孩子领受着父母的爱,也想着应该怎么回报父母。只有当你有爱父母、爱他人的能力时,当你的心理年龄与你的生理年龄一致时,才可以说你时一个灵魂健康和成熟的人。所以这堂课老师送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

  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父爱和母爱的本质,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能力目标:学会对生活现象进行哲学层次的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

  情感目标: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学会关爱他人,学会回馈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2、从理性的高度认识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三、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 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译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生涩,一下子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有相当的难度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根据过渡句、总结句、中心句等标志性语句弄清课文结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来了解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通过阅读、讨论、发言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母对孩子的爱”,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老师以下水习作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情感面对父母,感谢父母最后励志升华,把对父母的爱变成一种推及社会的大爱,做一个具备爱的能力、懂得爱的艺术的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歌名吗?《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流行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而一直以来,长唱不衰你从这段音乐中看到了什么?听出了什么?(视频播放)

  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无怨无悔的付出;

  孩子对母亲深情的歌颂和感恩

  是啊,父母之爱是我们永恒的歌唱父母给了孩子最质朴最无私的爱,而孩子也应怀感恩之心去回报父母,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交流爱的传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从理性高度审视人间至爱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 )感知课文

  1 题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两个方面: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

  2 那么哪些部分主要写孩子的爱,哪些主要写父母的爱? 这两部分的过渡句在哪里?

  13 段 写孩子的爱,爱的能力的发展

  48段 写父母的爱,爱的对象的发展母爱父爱的根本区别

  910段 综合父母,达到灵魂健康成熟

  过渡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板书: 心形

  孩子的爱—————————————————父母的爱

  爱的能力 ← ← 灵魂成熟 ← ← 爱的对象

  爱他人,创造爱 综合母爱:无条件、自然世界、生活

  父爱:有条件、思想世界、成长

  (三)、课文阐发与探讨

  虽然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行文方式都与我们平常接触的汉语有很大不同,但文章理性的智慧仍能带给人精神的`启迪

  文章10个段落,你最喜欢哪个段落?为什么此段让你最情有独钟?结合你的经历或者你所了解的事实,每四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进行交流探讨

  前三段内容

  成熟的爱: “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主动通过努力去赢得爱、创造爱爱是原因,是前提条件

  爱的能力的发展(大屏幕显示)

  年 龄 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

  开始呼唤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问题点拨:你觉得你现在的爱是属于哪个阶段的爱呢?为什么?

  我的儿子,在爸爸和妈妈中会选择更爱妈妈,在爷爷和妈妈中的会选择更爱爷爷他这是属于哪个阶段的爱呢?——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

  (这要看谁更宠爱他,谁更能满足他的要求)

  48段内容父爱母爱的不同

  母爱①无条件代表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的作用: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亲的爱让我们感到温暖,不断生长,发育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父亲的作用:引领我们正视人类生存的社会,正视我们成长时遇到的种种困难要勇于承担,有责任感

  问题点拨:同学们,你的父母或者你知道的父母,他们是这样的吗?感悟或质疑

  母爱也不一定无条件,父爱也不一定是有条件,父母的严厉慈祥兼而有之

  无论你知还是不知,无论你爱还是不爱,父母都会对你不舍不弃无论你是聪明还是愚钝,是漂亮还是丑陋,他们都一样的爱你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

  问题点拨:为什么要综合父母呢?是不是单亲家庭或者孤儿一定会出现这样人格上的缺陷呢?

  父母的爱都有优缺点,有不同的作用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孩子也就有一千对父母父爱母爱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千差万别,用马克思理论来解释,就是普遍性中的特殊性但有句话永远是真理:可怜天下父母心!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唐山大地震》视频

  (四)、真情告白

  我们不断成长,不断成熟我们懂得了接受爱,更懂得了爱人父母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导师而对于父母,我们有着太多的亏欠学习这篇课文,让我想起我的父母,想起了父亲节(配乐深情朗诵,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记忆)

  父亲节

  父亲节,早忘了

  朋友提醒我说,今天是父亲节,别忘了给你父亲打个电话

  早上, 电话打过去,没人接

  中午,再打过去,还是没人接

  下午快三点了,电话通了正好是父亲

  家里怎么总是没人啊?我问

  花生地里草都把苗给荒了,我和你妈锄草去了

  父亲不知道有父亲节,只知道精心侍弄十几亩土地父母经常天不亮就下地,半夜才回家吃晚饭六十多岁的人了,黑瘦干瘪得像秋收后萧索的田野

  跟父亲聊了几句,始终没有说“父亲节快乐”——那样说显得别扭和做作

  我说,端午节没回去,过一段时间我们就放假了,到时我带孩子回去看你们

  父亲说,乡下蚊子抬人,别回来

  事实上父母很想看到外孙的,当然还有女儿女婿每次我们回去,父母都容光焕发母亲一会吩咐父亲找这,一会交代父亲买那高兴地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刚进了客厅,又慢慢退出来,嘀咕着:“我要去拿什么来着啊?”等到突然想起,再噔噔噔跑进去

  父母总是说,你们没有时间就别回来于是我们真的就不回去了父母生日不回去,元宵清明不回去,端午中秋不回去;回去只会在五一,十一,暑假,春节算下来,陪父母的时间一年也不过十来天 每次看到我们离开,他们又会抱怨,回来才呆这么两天,还不如不回来几多失落几多遗憾!

  每次我都会说,忙事实上,忙于生活忙于工作有时只是托词离开家乡并不久远,但老家已经让我感觉那么的不习惯,不适应从老家回来,我们经常会带回一些小毛病:便秘,拉肚子,长满身的痒疙瘩,诸如此类如今家已经越来越远了陌生,隔阂,逃离,背叛,这些让我从心底感到愧疚自责

  父亲说,晚上你妈老是喜欢把电视机声音调到最大

  妈的耳朵好好的,怎么就不行了呢?

  她耳朵倒没啥,就是心里冷清得很进进出出,只有两个人有了电视的大声儿,家里热闹多了

  顿时,我心如刀割,只想抱头痛哭一场

  我愧对生我养我父母!

  下次,我一定回来!

  父亲节,祝我的父亲母亲节日快乐!祝那些不知道父亲节母亲节的父亲母亲们节日快乐!祝天下所有父亲母亲永远快乐!

  翻开记忆,往事历历在目对于含辛茹苦的父母,你做过什么?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真情告白

  真情大胆告白,感动无处不在一定要告诉我们的父母:正如你们爱我一样,我永远地爱你们!

  (五)、升华励志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好好爱我们的父母,爱我们的亲人,爱我们身边的每个人,爱我们社会上的每个生命,这才是一种大爱

  (补充板书 :爱父母 爱他人 爱社会)

  让我们大声诵读巴拉塞尔士的这段话,做一个懂得生活懂得爱的艺术的人: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爱的程度就越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相关文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03-02

精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三篇07-05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11篇03-13

【精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3篇04-04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合集五篇04-05

实用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3篇10-15

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4篇10-1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03-23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精选5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