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过摸球、装球、转盘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
有“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里的事情;
教具学具:
布袋子两个,透明袋子10个,红球、白球若干个,篮子6个,大转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先做一个游戏,什么(球)?猜球在哪只手里?
师:(左手)有不同意见吗?(右手)你认为呢?
师:你看看,一会儿猜左手,一会猜右手,你们自己都不能确定,那说明,小球有(可能)在xx,也有可能xxx
二、新授教学
活动一:摸球比赛
师:老师这儿有两袋球,(1号袋,2号袋)下面进行男女生摸球比赛,摸到黄球多的取胜。各三次机会。第一次,男生,谁来?
师:希望他摸到什么球?我们一起来“黄球、黄球??”
师:哎呀!可惜!
师:女生,XXX做得真端正,你来!“黄球、黄球??”
师:我宣布第一次女生赢了。
师:第二次,想来吗?男生,加油哟!哎!
师:女生,“黄球、黄球??”女生又赢了。
师:还想比吗?
师:啊!男生的运气太不好了!
师:女,想再赢吗?
师:还是女生赢!
师:我宣布(女生获胜)
师:男生,有什么想要说的?你认为呢?女生,有什么要说的?
师:你们都对袋子里的球都产生了质疑,想看看吗?(慢慢抽出袋子)
师:这个袋子里的球怎样?(全这个字用得好,都是用得不错,全部也不错哟)
师:当袋子里全是黄球时,我们任意摸一个,会怎样?你说?你来?
你?
师:当袋子里全是黄球时,我们任意摸一个,一定是黄球。(板书:黄球)
师:刚才男生从这个袋子,摸到黄球了吗?一次也没有,要看吗?(慢慢抽出袋子)
师:他们怎么没有摸到黄球呢?和同桌交流一下。谁来说说?(说得不错)你来?(老师就喜欢你这样发言,完整)
师:因为袋子里没有黄球,我们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摸到黄球。(板书:不可能)所能男生输了,公平吗?
师:那么从这个袋子里摸一个球,一定摸到黄球吗?会怎样?想一想,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谁会说?你来?你认为呢?
师:为什么是可能?这个袋子里有?也有?所以摸到的'可能是?也可能是?
师:我们来试一试。(师摸三次)现在谁还能再说一说从这个袋子里摸一个球,是什么情况?因为?(板书:可能)
活动二:选择
师:摸玩了黄球,我们来摸红球,有三个袋子,哪个袋子摸到的一定是红球呢?准备随堂练习本,写下袋子的序号。有信心吗?
师:请选择。几号?为什么?同桌之间相互看一眼,选对的举手,有错的起立。
师:接着,哪个袋子摸到的不可能是红球?请选择。几号?原因?选对的坐正,有错的起立。
师:最后,哪个摸到的可能是红球?写序号,同桌交流一下原因。几号?理由?对吗?同桌检查,有错的起立。
活动三:装球比赛
师:真棒!迅速收拾好本子,下面我们八小组进行比赛,想夺冠吗?那就仔细听老师的要求。游戏的名子叫“装球比赛”,小组根据题目先讨论,然后把球装好,装好后坐正向老师举手示意。比一比哪组又轻又快!先请组长拿出球和袋子放在中间。
师:第一个要求:装一袋球,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白球?先讨论,再装!开始!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
师:组长起立,把袋子高高举起来,其他人抬头看一下,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只装白球?组长请坐,把球放好。第一次比赛这三个小组表现得特别棒,其它小组要努力。
师:第二个要求,一起读一下。看明白了吗?开始!组长起立,举起来?为什么这样装?
师:第三个要求,开始!组长!怎么都是黄球?
活动四:说话小结
师:在这个游戏里,每个小组表现得都很出色!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经常用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看!
电脑出示:1、太阳( )从东方升起。
师:这件事是一定。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
2、下个星期一( )会下雨。
师:想一想,小组讨论一下!对吗?能填一定吗?
师:有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3、在扬州春天过后( )是冬天。
师:想一想,会填得举手?
师:为什么?能把它改成“在扬州春于过后一定是??”一起说。
4、将来,人类( )会登上火星。
师:你也能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说一说你身边的事情吗?先和同桌谈一谈。
三、巩固练习
大转盘
师:下面我们接着玩一个游戏“大转盘”,(出示:转盘)。转盘上有什么?转盘转动时,猜一猜指针会指向哪?可惜,猜错了!(转动)
师:谁还想试一试。谁坐得最正呢?恭喜你,猜对了!
师:转动转盘,指针会指向哪?谁能准确得说一说。(说得真好)为什么?还有谁更加肯定的说一说。(语气更肯定了)
师:我们换一个转盘来转一转。指针会指向哪?猜一猜?肯定吗?
师:猜一猜?
师:咦!三次全停在红色,怎么会这样?
师:红色区域大,蓝色和黄色区域小,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小朋友真是太聪明了,这可是我们以后要学习的知识。
四、总结:
人教版数学教案2
教学目的:
●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四作业
人教版数学教案3
教学要求:
1、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 12-4= 12-3= 14-8=
16-9= 6+8=13-6= 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
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9+4-6= 11-6+7=
5+9-8=5+4+6=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 12-6= 13-7= 14-9=
2、12-7= 13-8= 11-6= 15-9=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4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五、用数学
电脑出示课本26页第6题图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看到农民伯伯今天收了7棵大白菜,14棵包菜,通过信息比较,我知道农民伯伯收的包菜比大白菜多,大白菜比包菜少。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认真,获得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算一算“大白菜比包菜少几棵?包菜比大白菜多几棵?”
你能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六、思维拓展
1、出示教材26页第8题的情境图。
2、指学生说图意。
生:松树16棵,柳树9棵,白杨树5棵。
师:栽的松树比柳树多几棵?找出松树的棵数,在找出柳树的棵数。用松树的棵数减去柳树的棵数。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左右,感知左、右的位置关系,能用左、右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经历观察、操作活动的过程,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3、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初步掌握判断左、右位置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用左、右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上下前后的的位置关系,大家掌握的也很不错,现在老师考考大家,有没有同学知道还有哪些方位啊?
生:左右。
师:平时老师和大家说,上下楼梯应该从哪边走啊?
生:右边
师:我们这节课就开始学习左右。现在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这位同学应该从哪边走啊?(展示图片)。
(学生指出从哪边走,指对的给予表扬,指错了请其他同学再说)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举起左手,认识一下左手,再举起右手,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左手和右手有什么区别(请同学单独说)
引导学生说出左手和右手手指的顺序不同。
(二)活动中感知,认识左和右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我们思考一下,我们的两只小手平时用来做什么呢?
生:右手写字、吃饭,左手压书。
师:左右手师一对好朋友,它们配合起来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你身上还有这样的“左”和“右”的好朋友吗?快来找一找。
生:左腿和右腿,左眼和右眼,左脚和右脚等等。
师:大家说的很对,下面大家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请几位同学到台前来做游戏,他们要听老师说的话做动作,大家看看这几位同学做的对不对,错的最多的同学,我们请他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游戏开始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抬抬你的左腿,抬抬你的右腿。(请表演错误最多的同学表演节目)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他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几位同学,从前往后说他是第几人,从左往右数他是第几人。
老师先做一次示范,再让学生起来说。
师:出示一张和教室座位一样的图片,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图中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请几位同学找出自己的位置。
四、课堂练习
数学书P12第4题。
五、课堂小结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一共学习了几个位置。
《左右》教学反思
《左右》这节课,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游戏活动。学生始终在老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下面是我对《左右》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特点,转化为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教学活动。
二、游戏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这节课中,我利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增强成功感,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和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可以掌握所学的新知识,有一些同学对新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
人教版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温度》(87~88页)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温度计温度计示意图一杯冰水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 ℃;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①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②这里的“—”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 —4℃正号负号
③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①温度的单位℃ ②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③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④1小格就是1℃
⑤老师简介℉: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 —5℃ 15℃ —15℃ —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零摄氏度零下16摄氏度
—10℃ +12℃ —16℃ 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毛衣外套棉袄棉鞋(冰雪)
—8℃ 36℃ 19℃
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人教版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本P49—P5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 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5×6 = 35×2 = 23×30 =
36×20 = 42×19 ≈ 58×41≈
2、竖式练练手:42×26=
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心得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一、)新知学习
1、 教学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去北京,特快列车每小时行使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使106千米,该两种列车30小时各行使多少千米?
2、提问: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你能解决吗?
160 ×30= (板书:160×30= )
106 ×30= (板书:106×30= )
师: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三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笔算乘法)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3、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这两种列车30小时后各行使多少千米吗?
3、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答案吗?
4、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尝试算出160×30和106×30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有困难的,可以参考课本中的算法进行计算。
5、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6、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同桌之间交流计算方法
请同学们与同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总方法
(3)、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法,掌握方法。
应说以下几点:1.(1)、数位对齐;(2)先算0×160;(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60;(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2.(1)、数位对齐;(2)先算0×106;(换句话说: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3)再算3×106;(换句话说: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⑷、最后将两次乘法结果相加。(黑板板书)
三、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用竖式计算。
142×23 214×34
(先完成前一个反馈后再练习,最后将214×34改为34×214)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反馈交流。)
(小结: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2、当当小医生(完成教材51页练习七第7题)
3、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 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4、思维训练:
(1)、教材51页练习七第6题
(2)、教材51页练习七第8题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
1、数位对齐;
2、分位相乘;
3、 合并相加;
4、满十向前一位进1
五、课堂作业:课本50页练习七第3题
人教版数学教案7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教学内容:
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
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
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3页做一做。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人教版数学教案8
教学目的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
(2)mx+n=0
(3)1x+1=0
(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 B、1 C、2 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的左、右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0吗?
(3)2x2-x+1=0的一次项系数是1吗?为什么?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
活动4 例题与练习
例1 在下列方程中,属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是________、
(1)4x2=81;
(2)2x2-1=3y;
(3)1x2+1x=2;
(4)2x2-2x(x+7)=0、
总结: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
(1)整式方程;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
2、注意有些方程化简前含有二次项,但是化简后二次项系数为0,这样的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
例2 教材第3页 例题、
例3 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
A、x2+2x-1=0
B、x2-x-2=0
C、x2+x+2=0
D、x2+x-2=0
总结: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可以将这个数代入方程,判断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
练习:
1、若(a-1)x2+3ax-1=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4x2=81;
(2)(3x-2)(x+1)=8x-3
3、教材第4页 练习第2题、
4、若-4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x2+7x-k=0的一个根,则k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1、a≠1;
2、略;
3、略;
4、k=4
活动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知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一般形式中有什么限制?你能解一元二次方程吗?
作业布置
教材第4页 习题21、1第1~7题、
人教版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重难点:
1、能自觉用解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2、正确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分数除法运用问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在解决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学生难以判断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解答。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材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因此教学时,我让已经养成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的学生利用这幅主题图做充分预习,然后把所有信息设计成开放式,让学生根据信息大胆找到关系,提出问题,并出示探究指导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思之有法,学之有据,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馈时,学生会出现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如果有学生选择用除法计算,要引领学生做好分析,可借助线段图的功能沥青思路。
课前预习作业:
1、 读一读、想一想:P29
2、 写一写、填一填:
操场上有( )人参加活动; 跳绳的有( )人;
踢毽子的有()人;打篮球的有()人;跑步的有( )人;
踢足球的有( )人。
3、 说一说、做一做:
感到认识模糊的与父母和同学说一说,试做名校。
4、 质疑:
教学流程:
一、创景激情:
同学们,你们喜欢课外活动么?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课外活动?你们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在课外活动中也能发生数学故事那,今天就让我们这节课进行一次快乐的数学活动好么?(1分钟)
预习检测:5分钟
1、 判断谁是整体1,说出个数量关系。
(1)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2)一种书包打九折出售。
(3)参加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
2、解方程:
8x=4/75/8x=1/4
3、前面的填一填。
二、自主探究:
1、同学们观察很仔细,预习很认真,这些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么?
可能会出现: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的`4/9等等 (随即板书)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能会出现:踢足球的有多少人?等等。( 随即板书)
3、同学们你们想解决哪个问题?
选定探究问题,出示探究指导:
独立思考我能行:(3分钟)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我们提供的哪些条件?
找到整体1,等量关系是什么?
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合作交流我最棒:
做完后与同座交流列式的根据是什么?(2分钟)
4、汇报交流
方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提倡)
除法:可借助线段图理解。
5、探究其余问题。
6、总结方法:
分数应用不算难,
掌握方法是关键;
是、占、比、与、相当于,
后面数量看作1;
知一求几用乘法,
知几求一用方程。
三、运用提高:
生活处处用分数:
1、某月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有多少天?
2、丑小鸭超市让利大酬宾,商品一律八折,一件衬衣现价40元,这件衬衣原价多少元?
四、小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尾小测。(10分钟)略
人教版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重点:
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
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课本P7的“问题”(学生画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据情况而定).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都在原点的左边,都在原点的右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例4】在数轴上表示-2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而小于1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20xx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A.1998个或1999个B.1999个或20xx个
C.20xx个或20xx个D.20xx个或20xx个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规定了、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A.7 B.-3
C.7或-3 D.不能确定
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A.正数B.负数
C.不是负数D.不是正数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表示.
提升能力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和.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开放探究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个,为;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个整数点.
9.下列四个数中,在-2到0之间的数是( )
A.-1 B.1 C.-3 D.3
人教版数学教案11
第1课时: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
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课后反思: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事情所需时间,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在估测其他事情时可借鉴作比较。
当然,除了在学习秒的认识是可以这样做,建立其他数学概念也可运用这样一些做法。
第2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分
(1)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教师小结。
2、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方法(一):时、分、秒
是从大到小的单位,像百位、十位、个位一样; 方法(二):时、分、秒中从小单位向相邻大单位换算,即秒向分换算,分向时换算是满六十进一,进位原理与个位到十位、十位到百位的进位类似。
60秒=1分(10个1=1个10)
60分=1时(10个10=1个100)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3、教学例2。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5页“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分,1时比45分多()分。
(2)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就是1时。
3、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计算,用家到学生经过的时间来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得出计算的时间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细致引导,通过学生对计算方法的总结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通过不断地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3课时:时、分、秒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 )秒4时=( )分9分○9秒36分○2时
5分=( )秒150秒○2分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练习一”的第10、11题。
教学反思: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人教版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
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
4 +41 51负数有:—7?
3正数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正数:+8负数:—8
+4 —4 +20xx —20xx +500 —500 +100 —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答案:
1。略
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人教版数学教案13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人教版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
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请你也来摆一摆: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1倍。
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学生边摆边想:1倍该怎么摆?
3、题目要求我们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请你想一想接下去该怎么摆?(学生动手操作后)谁来说一说第二行圆片摆了()个()。
4、完整地说一说: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了2个3。
5、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又该怎样摆呢?如果是6倍呢?1倍呢?(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并完整地复述:第一行圆片有3个,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第二行摆了()个()。
6、巩固练习:
(1)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说一说。)
(2)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
第二行摆()个(),第二行一共有()个圆片。
(学生独立操作,并能完整地说一说。)
(3)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4)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倍。
第二行摆了()个()。
三、教学例4、例5
1、教学例5
(1)直接出示例5。
(2)谁来说一说: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倍。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月季花有2朵,菊花有3个2朵,菊花的朵数是月季花的3倍,菊花一共有6朵。
(3)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3)谈话:如果我们把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花带子的长就是这样的4份,(老师边讲边将花带子与灰带子进行比较)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4倍。
(4)在花带子的后面再添上一段,现在花带子的长有这样的几份,那么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呢?再添上2段呢?
(5)在灰带子的后面加上一段。
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现在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是怎样想的?
(6)我们把现在灰带子的长看作是1份,那么花带子的长就有这样的几份?花带子的长是灰带子的几倍?你又是怎样想的?
四、应用拓展
1、白皮球
花皮球
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倍。
2、学生独立思考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老师要求花皮球的个数是白皮球的2倍,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拿去花皮球的2段,也可以给白皮球加上一段)
4、请你也来设计一道类似的题目,同桌一个人出题,另一人根据同桌的意思画一画,摆一摆,再说一说。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人教版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数感。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实验、类推和对照”的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知1亿的大小。
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课件、纸张、电子秤、大米、计算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大数的认识”,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大数,谁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大数。
(学生叙说收集到的有关大数的信息)
师:恩,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老师也收集了几条,请看。
课件出示:
在茫茫宇宙中,银河系约有20xx多亿颗恒星,我们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亿颗星。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年轻的星球,她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在地球上,生活着近70亿人,而我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13多亿人。其中在校小学生约有1亿人,如果让这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们发现这些信息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生:这些信息都是用“亿”作单位。
师:你找的真准,看来“亿”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那,1亿到底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问题。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熟悉的物品,如果有1亿个会有多高呢?多重呢?多长呢?(课件出示:1亿 _____有______?)
生1:我想象1亿张纸摞起来有几百层楼高。
师:纸,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你真会选素材!
生:我觉得1亿本书摞起来可能会有一座山那么高吧!
生3:我猜想1亿粒米有10千克重。
生4:我猜想走1亿步有50千米那么远。
生5:我猜1亿颗糖有1吨重。
师:同学们从自己的想象中提出了这么多具体的好问题,非常好。那大家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怎么办?
生:可以进行实验。
师:好的,大家都想到亲手实验,用事实说话。
2、确定方案
课件出示:
(1)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2)1亿粒米有多重?
(3)1亿步有多远?
活动要求:
(1)选取一个你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研究方案和步骤。
师:那组愿意来介绍自己的方案?
生:我们组选择的问题是1亿张纸有多高?我们准备先测量100张纸有多高,然后推算出1亿张纸有多高。
师:大家觉得他们组的方案怎么样?
生:很好。
师:还有研究纸的吗?你们的方案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准备先测量100张纸的高度,再推测出10000张纸的高度,这样慢慢推算到1亿张纸的高度。
师:对他们两组的方案有疑问吗?
生1:你们为什么想到先测量100张或1000张纸的高度呢?
生2:因为1张纸太薄了,我们用直尺测不出来,而我们也不可能找来1亿张纸,所以选择1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比较合适。
师:大家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
生:有。
师:真是有理有据,能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真棒!
师:还有研究别的问题的吗?
生:我们研究的是1亿粒米有多重?我们准备先测量100粒米有多重,因为1亿里面有一百万个100,所以用称出的结果直接乘以一百万就行了。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观察一下(指板书),你发现大家采用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生:我发现大家都是先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的。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是用推理的方法,有部分推算到整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这里大家想到测量的小数目分别是10、100、1000,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数字呢?
生:因为这些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便于计算。
师:看来我们选择的小数目,既要便于测量,也要便于推算。
3、动手操作。实施方案。
师:明确了方案,我们就可以做实验了。请同学们小组分工并完成活动记录单,最后推荐代表,准备汇报。
4、交流评价,获得结论。
师:现在请××组的代表上台汇报。
生:大家好,下面由我代表我们组进行汇报。我们组研究的问题是1亿张纸有多高。我们组先测量出了100张纸的高度是1厘米。然后进行推算,1000张纸就是1分米;10000张纸就是1米;照这样推算下去,100000000张纸就是1万米。我们的结论与感受是1亿张纸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啊!
师:好,刚才这组同学给我们分享了它们的研究成果。同学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他们组的推算的很清楚,结果进行了转换,一目了然,就是说话声音小了点。
师:你真善于学习,既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又能提出合理化建议,谢谢你!
师:还有哪个组也是研究纸的?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生:我们组先测量的.1000张纸是10厘米,最后的结论也是1亿张纸有10000米高。
师:好的,让我们和身边的是我进行对照,一起来感受一下10000米到底有多高?你们看,这是我们学校旁边的儒苑佳园的楼房,同学们觉得他高吗?它的高度是90米,那么1亿张纸的高度相当于几栋这样的大楼叠加起来那么高?
生:有100多个。
师:再来看看,这是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1亿张纸摞起来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有高出1000多米。
师:接下来,我们有请研究1亿粒米的小组,带来它们的研究成果。
生:我们组先测量100粒米有2.4克,1000粒米就有24克,10000粒米就有240克,这样推算下去1000000000粒米,就有2400千克。1亿粒米真重啊!
师:通过他们组的汇报,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老师,我们组也是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不过我们的结论是20xx千克。
师:你们现实测量的多少粒米?
生:我们先测量的1000粒米是20克。
师:为什么这两组都是研究1亿粒米有多重,可他们的结论不一样呢?
生:因为米粒的大小不一样,所以在称的时候不一样。
师:看来小数目的测量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
师:如果1亿粒米是20xx千克,把这1亿粒米,每50千克装一袋,这些大米可以装40袋。你们知道这些大米,老师要吃多久才能吃完吗?请看,如果我一天400克,那么大约要14年才能吃完1亿粒大米。看到这,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1亿粒米真多呀!
师:确实,想一想我们国家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少浪费1粒米,那么会怎样?
生:那会节约13亿粒米。
师:这样节约的米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生:可以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师: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生:我们先测量出10步是500厘米,通过计算得出1亿步是50亿厘米。
师:他们组完成的怎么样?
生:他们组用列式计算的方法很简便,如果把单位进行转换姐更好了。
师:评价很到位。
师:通过对比,我们一起感受一下1亿步到底有多长?(课件出示)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是40000千米,人走1亿步可以绕地球赤道1周多:如果一个人每天徒步行走20千米,那么走完这1亿步大约需要7年。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呀?
生:1亿步真是太长了。
师:确实,1步很短,而1亿步却很长。
师:通过动手实验我们获得了结论,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我们的结论与之前的猜想相差这么远?
生:因为我们认为纸很薄,摞起来不可能会有那么高。
师:确实,我们没有想到这薄薄的纸、小小的米、短短的1步,当它们积少成多达到1亿时,竟然如此之高、如此之重、如此之远。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运用部分推算整体的方法,借助具体的事物纸、米、步真切的感受到了1亿有多大。
三、拓展延伸
1、丰富对1亿的认识。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1亿的信息,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课件出示)
每天早关灯1小时,全国是3亿人可节约1亿度电,可供40万户农村家庭使用1年。
每人节约1滴水,1亿滴水月课汇成3333升水,能供1个人和6年。
师:读了这些信息,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亿滴水真多啊!我们不能浪费水资源,因为人类课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很少的。
师:是的,节约无小事,希望我们都能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刚才我们都是从宏观上认识1亿,下面我们走进微观世界,看看那里的1亿又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
1滴血里面约有1.6亿个红细胞。
人的大脑中有120亿个神经细胞。
师:你看,我们身上也可以找到很多关于亿的信息。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通过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或者感受是什么?
板书设计
1亿有多大
推算
部分 整体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12-30
小班数学教案:种花_小班数学教案07-06
有关数学教案01-29
趣味的数学教案02-25
初中数学教案11-26
小学数学教案02-24
分类的数学教案11-16
《左右》数学教案12-17
关于数学教案11-05
中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数字_中班数学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