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说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课时: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说准备: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六、说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2、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
(2)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
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落实能力目标。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二) 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 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四)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 小结。
(六) 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荷塘月色》教案 篇2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下面老师对四段做了些修改,请注意老师打横线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后与原文有什么不同?效果上有何变化?
二、感受语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叠字的运用(板书),展现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书)之美,此时的作者心情还依然颇不宁静吗?与世界的关系是对抗还是融合呢?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学案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荷塘月色》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
1.重:情景交融;
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
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
1.指名读。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
(2)拟人:“袅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
(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
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
(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
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
(四)争鸣(探究情感)
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五)拓展(改写)
1.配乐朗诵,摘抄、背诵。
2.改写:把散文改成诗歌,或给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画;小组。
【说明:一些只用关键词代替,就能在讲台上演绎说它背后内涵的内容,只在简案上写出代表性关键词即可。如上边的辩论,考生可不必写这么长的两段引语,只简写为“梁‘木匠—政治家=价值同’、拿破仑‘元帅-士兵’小组辩论”即可。我们建议大家多写简案,多去构建自己的“代表性关键词”系统,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争取更多时间。】
课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荷塘月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识记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技能目标:
1、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情感目标:
1、能理清文章感情脉络,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态。
2、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设想:
1、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欣赏课文所展示的优美的意境上,注意赏析本文的语言魅力。
2、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勿包办代替,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涵泳玩味,从而领悟文章意蕴之深刻,语言之精美。教师注意随机点拨,把握课堂进程。
3、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把握全文的结构和脉络,第二课时重心落在4-6的细读赏析上。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往今来赞美荷花的诗歌文章很多,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写的是艳阳照耀下的荷花,月色朦胧下的荷花该是别有一番情致吧?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慢慢行走,细细欣赏!
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
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弥望袅娜霎时脉脉的流水梵婀玲
妖童媛女鹢首徐回纤腰束素敛裾
活动二: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感情脉络。
听录音,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家——小路——荷塘——家。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3、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4、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5、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指名朗读。教师点拨朗读要点,注意重读“也爱独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等词句,表现作者摆脱尘俗的喜悦之情。
6、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作者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在朦胧的月色中,一人独处,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暂时超脱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
7、课文4、5小节是最能表现作者艺术风格的写景名段,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和朦胧柔和的月色、沁人心脾的荷香融合在一起,形成幽雅宁静、素淡朦胧意境。我们下一节课再作细致的赏析。作者独处之妙超脱之乐能不能永久呢?美梦会不会醒来呢?作者现在大家先看看第六小节,说说作者的心境有何变化。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并注意抓重点语句。
生:“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流露出失落之意,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遣心中的哀愁与苦闷,依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这一句,注意“我什么也没有”读出感情。
8、师:作者的愁绪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借美景来忘却以告失败,朱自清又尝试用什么办法来超脱现实,摆脱种种烦恼呢?这种方法最终有没有奏效呢?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剩下的部分,在讨论后回答。
生:作者通过想像江南采莲的习俗,想像采莲中热闹风流,想像采莲中情感的纯洁美好,借此把自己从现实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不能超脱的,人终究不可能长久生活在梦中,不管这个梦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还是令人神往不已的习俗,“推门进去”说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种种苦闷、无奈甚至是痛苦还是要缠着他,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借景消愁愁更愁。”
活动三:小节本课,预习单检查
1、明确结构,归纳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发对江南的惦记。(偏重抒情)
2、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渐渐超脱→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这也就是本文的感情基调。
结语
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李白是直抒胸臆,而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3、4小节,欣赏本文所展示的优美意境,提高对情景交融类散文的鉴赏能力。学习运用联想、朗读、比较等方法品味本文语言的精美。
导入:
品读《荷》文最为重要的不在于索解郁闷、孤独的原因,而在于其消解方式,以及在消解中表露出来的作者性格素养、人生追求甚至是人生矛盾。以此来培养我们对生活与自然细腻而优雅的体味,对生命过程深刻而复杂的感悟。就让我们进入文章的核心――3、4小节。
活动一:研习课文第4小节
1、指名朗读或听录音,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本文题目是“荷塘月色”,这一段偏重于“荷塘”还是“月色”?
这一段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写景的层次极为清晰。这一段主要是写月下的荷塘,虽没有直接写月色,但所有景物都在月色的笼罩之下。
2、文学的精彩之处不在于写了什么,更在于怎样写的。我们现在从修辞手法角度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叶、荷花、荷香的,说说这些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另外有哪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品味其妙处。学生涵泳体味,并小组交流。随后教师点拨:
荷叶
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高圆而舒展的风姿。田田,用叠词,突出荷叶的茂密连绵。
荷花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明珠——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星星——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用来修饰盛开的荷花是恰如其分。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正好传神地表现了含苞未放的荷花的情态。
可以要同学们尝试着将“袅娜”“羞涩”互换一下位置,看好不好。
荷香
通感: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沁人心脾。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活动二:研习课文第五小节
1、第四段写的是月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
明确:荷塘上的月色。
2、月色无形,很难摹写,朱自清怎样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呢?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认为画山精神画不出,以云岚衬之。如果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既正面描写月色,又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或者展开联想,用贴切的比喻形容,无疑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月光下的景物,又有哪些精彩的比喻。哪些词语特别有表现力?
明确:写了叶子和花,灌木、杨柳的倩影,比喻句有“流水”、“酣眠小睡”“如鬼”“名曲”等句。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有“泻”“浮”“画”等。
3、一二两句中,“泻”“浮”二字能否换成“照”“升”?叶子和花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请在心中细心的体味,然后跟同学交流,准备发言。
明确:“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叶子和花的特点是娇嫩柔润,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朦胧特点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明确:分别比喻月光朗照和月色朦胧,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淡淡的喜悦,心灵获得慰藉,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联系上文,并不均匀是指什么?这一句通感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
明确:是指灌木的树影浓密巨大,杨柳树影的稀疏修长。“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的光华和阴影,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乃至带入一种幻境。
6、听录音品味感受
总结本课
这两段写景层次分明而特征鲜明,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之情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诚如罗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却缺少发现的眼睛”,同学们,春有莺飞草长,夏有蝉鸣树林,秋有枫叶如火,冬有白雪皑皑,用敏感的头脑,带上一双敏锐的双眼,慢慢行走,细细欣赏啊!
《荷塘月色》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 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
(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荷塘月色》,比较喜欢哪一篇?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荷塘月色》教案 篇6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课文2-6小节
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 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 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写了月下荷塘
静态: 叶:田田、亭亭
花:零星点缀
微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风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
过 如明珠--洁白
处 如星星--绿叶白花 色彩
如美人--纤尘不染
动态: 花:花香,如歌声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4、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 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5、小结
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板书: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作者的感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三、学生再读课文2-6小节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1、 比喻和拟人(结合课后练习三)
例如:
⑴.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
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
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⑶.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2、 通感的运用(结合课后练习二)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见课后练习)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结合课后练习四)
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运用的效果:
(1)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2)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3)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
1.归纳字词
2.背诵4-6小节
《荷塘月色》教案 篇7
第二课时
重点:
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
2、品味华美的技法
内容:
1、 回顾上节内容。
月光下的荷塘细腻而静美(比喻,拟人)
2、 导入本节内容。
我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炎阳下,割麦的农民口渴会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笔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口渴时,象骡马一样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听一点是——豪饮。
再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用小盖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么,那是——品。阅读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这样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样细细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了解大师的文字魅力。
3、 这里我们就来继续欣赏大师的散文的优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
a、 月光——流水(照下来与水流下来相似)
叶子和花——轻纱的梦(朦胧、恬静、柔美:特殊——具体→抽象)
黑影——鬼(黑,不可捉摸)
光与影——名曲(和谐、悠扬)
b、 灵动的词语:
泻——照(写出了接受月光的饱和)
浮——升(写出了雾的轻盈,还带出了质地)
画——落(写出了无工而工——工巧)
c、月光是本段的重点(上段是写荷塘):
柔和、静美,让不安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宁静。
② 荷塘的四周:
课外小引: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和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与君指上听。
——苏轼
此诗说明理解是需要联系的。
因此,作者写荷塘,不能仅仅写荷塘急、月色,四周也应该写到。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层次感,错落有致,还有绘图美。
比“周围都是树”要好得多;
特为——“树”有人情味→“和谐”;
树色——烟雾(迷茫、朦胧);
丰姿——美好姿态;
灯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没有精神——拟人)
蝉声和蛙声——以动写静;
不过,作者有点根深蒂固的“不宁静”时常袭上心头。
总结:这就是荷塘的四周,让今晚的荷塘有一个恬静的幕布。
4、 朗读课文。
5、 总结:文章用三个自然段来写荷塘,荷塘的确是幽僻的,恬淡的,静美的。在这里作者求得了一时宁静,暂时得到了洒脱。
6、 作业:
1) 流连荷塘的过程,又浮想到什么?
2) 整理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荷塘月色》教案 篇8
1、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多角度描写,以及寓情于景的写法。
3、掌握散文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叠字、比喻、拟人、通感等)
【重点】
第4、5自然段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作品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手段、方法】
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反刍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山──(学生读),水──,太阳的脸──这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很美。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荷塘月色》
二、作家作品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名作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
三、请找出本文最美的段落这是根据学生的思维走势而定
四、多媒体显示第四段部分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划线处设置热字,边讲边打开画面。)
1、问写了什么景?怎么写的?
2、重点让学生体会田田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的意境。
多媒体板书本段写景的顺序:
荷叶:荷叶田田似舞裙上静此处用情
整体、特写荷花:荷花袅娜犹含羞境法,精
荷香:荷香微微令人醉选画面让
荷波:涌动荷波脉脉情下动生沉浸其
3、小结:本段既有全景又有特写,多角度描绘较全面、具体的体会。
4、品味此处用反刍法,像牛吃草后倒嚼一样回过头来细细体会。
⑴ 品其形,形中有韵:
舞女的裙(舒展生动)田田(平面状)。
(个体)袅娜地开(优美传情)。
(群体)层层(立体状)。
羞涩地朵(含蓄出韵)肩并肩(精神状)。
⑵ 品其色,色中显雅──视觉美
色彩美:凝碧、白(素淡、雅致)。
光泽美:明珠、星星(闪烁、光亮)。
⑶ 品其文,文中抒情──听觉美:
叠音词的广泛使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
这样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选取不同风格音乐各一段,让学生判断哪段最适合配本段文字。
(此为开放式教学,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联系其它艺术,立体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讲析第五段
1、齐读本段。
2、问这段写了什么?
明确:是通过荷叶荷花等来写月光、月影、月色。
3、问:这段怎么写的?
⑴ 也用比喻、通感:
①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③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⑵ 更多地使用了形象、准确、生动的动词。
泻:流动美此处用对比法激发
浮:轻柔美学生求知欲,训练
笼:朦胧美其比较思维的能力
画:静态美检验理解的准确度
4、问:这里写的是什么样的月光,与唐诗《春江花月夜》中表现的月光是否一致?(多媒体显示《春江花月夜》中有关的诗句)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流曲折地绕过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在鲜花树木上,好像落了一层霜霰一样发的,这如霜的月光从空中流下来,人们却感觉不到它的飘飞,落在江中洲上的白沙上,只是使沙更白,而看不见沙的踪影,江天一色,净得连一丝尘埃都没有,空旷的天宇只有一轮明月喷洒着清辉。)
明确:这里的月光是朦胧的。《春江花月夜》的月光是皎洁、明亮的。
六、小结第四、五两段
这两段描写的是素淡、朦胧、幽静的荷塘上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
这里已完全体现了本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设计思路,也由赏文深入到
七、引出对前三段和后两段的讲析体情
1、问:作者为什么要到这样一个地方来?
明确: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连作者想排遣这不宁静就想起了幽美的荷塘。
(板书作者行踪:家──散步──荷塘)
2、问:在如此幽静美妙之处,作者心情是否有所改变?
明确:
⑴ 有:心不宁静──淡喜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⑵ 无:境太宁静──衬托淡忧不能逃避现实。
3、采莲的事体现作者什么愿望?
明确:体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板书总结全文脉络
荷塘月色
(素淡、朦胧、幽静)
淡喜:散步(暂时摆脱) 忆江南(向往美好生活)
九、练习
多媒体显示:
浓化学习的鉴赏性
鉴赏月下的荷塘一段的比喻句,做对联练习:
1、荷叶如碧玉铺满塘青翠,月光。
2、微风送荷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
3、月下观花,似星缀碧空别有一种情;雾中赏叶。
4、似睡灯光林间现,现出胸间之忧愁,忧愁是我心。
十、欣赏多媒体播放的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进一步体会本文的意境
【《荷塘月色》教案】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教案03-23
荷塘月色教案02-16
《荷塘月色》教案11-12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02-24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3篇)03-12
荷塘月色教案12篇02-27
荷塘月色教案(12篇)03-05
《荷塘月色》教案14篇03-18
关于《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08-25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