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时间:2022-08-25 22:39:21 教案 投诉 投稿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通用10篇)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

  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

  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4、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

  5、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情景动画,并导入。

  同学们,我国湖南省有一处风景独特、备受世人青睐的旅游胜地,她因东晋时期一位诗人的名作而闻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儿吗?那位诗人又是谁呢?你去过没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

  二、诵读和复述: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听读,从而熟悉字词读音、朗读节奏。

  2、请一位同学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3、全班同学结合注解默读课文,准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五分钟后请同学复述大意,复述时可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复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学补充。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然后反复自由朗读。

  三、疏通词句: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难解的、注解中没提到的、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2、教师可适当给同学讲解词语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等,但不宜细讲。有些词语应尽可能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及相关知识,展开联想、加深理解。

  3、请同学找出难译的语句,寻找优秀同学作答。(此项活动意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敢于直面疑难、大胆探索的热情。)

  4、请同学逐句翻译,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重点讲解部分”进行点拨。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并归纳其大意。

  第一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三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的见闻和经历。

  第四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音乐电视片《桃花源》,从而加深学生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理解。

  二、深入研读:

  1、揣摩语言。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从而体会陶渊明文章的.语言技巧。

  (1)“忽逢桃花林”,“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

  (2)“渔人甚异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穷其林”,“穷”与前文哪个词照应?表现作者怎样的心理?

  (4)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

  (5)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

  2、主题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讨论结束后每题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

  1、

  2、

  3、

  三、拓展思考:

  独抒己见(根据立场、观点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将全班同学分成两至三派进行讨论,然后以自由辩论会形式发表各自见解。)

  (1)渔人为何“停数日”就“辞去”?为什么不留下来?

  (2)这种理想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成为现实?

  (3)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社会理想?

  四、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五、布置作业:

  你认为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会不会成为现实?为什么?请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我们这次优质大赛的主题是“高效课堂”。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认为要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学生能做的,老师绝对不包办,老师能不插手的绝不插手。这便是我这次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先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又是我们安徽省语文中考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二)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些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三)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的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五)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美”“乐”“奇”

  桃花源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

  (5)同义词;

  (6)成语;

  (7)句子翻译;

  (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桃花源记教案 篇5

  一、内容回顾

  1、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奇,那是因为”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桃花源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形式:一读一写一研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顾陶渊明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

  今天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检查积累。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的重视。)

  1、古今异义

  2、四字成语

  三、诵读课文,把握内容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 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老师适当点拨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指导读法(轻重缓急高低等),同时做课文内容归结: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四、想象创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此项文学写作已做为课前作业先行布置了下去,课上只做交流,赏析,评价。)

  由唐代三位诗人对桃花源所做的诗歌切入,烘托课堂气氛,引出问题:大家能用更生动、丰富的现代散文语言再现这美丽的桃花源吗?

  附:配乐配图

  形式: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朗诵展示——组内自评——组组互评——老师总评。

  学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产生审美体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文学技巧,丰富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深入展现桃花源的美!

  老师的评价可从内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点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块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积累和有关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情感升华!

  五、探讨主题,小结全文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文章这样安排结局有什么作用?

  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表现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瞒和控诉。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联系内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黄发垂髫便要还家

  刘子骥诣太守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3、逐段疏通文意。

  第一段。

  为业:以……为生。缘:顺着。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名词作动词,诧异。穷:穷尽。

  第二段。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是溪水的源头。舍:舍弃,放弃。平旷:平坦开阔。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安闲快乐。

  第三段:

  所从来:从哪儿来。具:详细。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第四段:

  既出:出来后,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

  第五段:高尚士也:志向高洁的隐士。遣:派。欣然:高兴地。

  4、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古义:不值得。例:不足挂齿;不足为奇。

  今义:缺点。

  缘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寻:寻找寻向所志

  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向:以前寻向所志

  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文言文,谁来说说文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简洁、典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体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语言简洁典雅的特点。

  (1)完成p168三题第1小题。

  问:大家看看,这句话中,省略的词语都有什么特点?(指称)你发现了什么?(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省略指称使行文简洁,流畅。)

  (2)第2小题。

  (村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回答:今是晋。

  村人又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

  渔人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师:大家看,作者没有正面描写渔人的回答,却用桃源中人的反应“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加以暗示,作者精巧的剪裁所体现出的简练的语言风格,令人叫绝。

  (3)第3小题。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包括前文所说的所有内容。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A发现桃花源的经过;B村里人的生活状况;C归途中所做的标记。)

  (用指代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使语言更简洁。)

  (4)由此看来,同学们自己在写作时可以受到什么启发?

  二、拓展延伸。

  1、提问:“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事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

  2、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3、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

  三、指导背诵。

  指名读背诵的方法,后指导背诵。

  缘溪行→逢桃花林→林尽水源→山有小口→舍船从口入→豁然开朗→见渔人→自云先世→问今是何世→停数日,辞去→既出→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南阳→未果→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故事情节,能对作者描写的理想社会进行正确的评价。

  (2)掌握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词语。

  (3)能补出文中省略的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翻译。

  2.学法指导:

  (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政治主张,有助于理解作者创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译全文,难点请教老师并积累重要的词语(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确评价“桃源式”理想社会的积极性与局限性。

  (4)认识本文流传下来的成语,并会使用。

  二、预习导引: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士族,少年颇有壮志,博学善文。他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回家。35岁时,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辅佐桓玄。后因玄反迹暴露,乃离去。40岁做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因叔父推荐,为彭泽令。终因政治难图,又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辞官离去,在官仅80余日。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此后,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63岁时,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隐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2.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满黑暗现实,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而毅然辞官归隐。即使这样,但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激起了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3.题目解说

  《桃花源记》原是《桃花源诗并序》。“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知识链接

  嗜酒的陶渊明

  陶渊明一生喜爱喝酒,他常常设酒款待客人。他如果先醉了,就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有一次,他家里的酒酿熟了,他急着要喝,不等酒凉,就用头上的葛巾把酒渣过滤然后再喝酒,酒渣过滤完后,就马上把葛巾戴在头上。

  三、教学过程:

  (一)字音词义:

  1.字音认读

  俨然(yǎn)豁然(huò)阡陌(qiānmò)邑(yì)

  2.字形辨识

  3.词语补注

  (1)一词多义:

  (2)古今异义:

  (二)内容解读

  《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记述事物的文体。这篇“记”后面是一首五言古诗,“记”相当于这首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

  作为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陶渊明这篇300多字的短文传诵千古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和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理想社会,勾勒出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风光秀丽的蓝图,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桃花源,哗哗的小桥流水让人们彻彻底底地摆脱了肉体和灵魂的羁绊,使人的心灵完全凌驾于社会的`、历史的硝烟之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桃花源人从秦朝的时候就来到这里躲避战乱,已经五六百年了。在这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世间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民不知道遭受过多少次灾难,而桃花源里的人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然更不知道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了。桃花源里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与当时赋税极为繁重的社会和动荡不安的现实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农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作者笔下,桃花源风俗淳朴,全无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他们彼此之间平等相爱,就是来自世间的渔人,也被他们当作自己人一样“设酒杀鸡作食”,十分殷勤周到地招待他。这个美好的社会,正是作者对当时长期战乱、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恶劣现实的对立性的反映。作者出于对现实的失望,运用想象描绘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代表了广大农民朴素的愿望,发出了人民的心声。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陶渊明不可能寻找到改变黑暗现实的道路。所以他想象当中的桃花源,还只不过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性质。但是对于一个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诗人来说,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

  结构图示:

  (三)特色赏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古典散文。这篇美文对后代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精于描绘,情景优美。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用优美的文笔精心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桃源仙境。这些景物极具画面感,如开头这段景物描写:“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的景色是那样的诱人: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令人流连忘返。作者还善于把景物描写与人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景物平添了无穷的情趣。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乡村美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桃花源的美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自然会吸引读者饶有兴致地读完故事。

  2.故事曲折,结构精巧。全文结构摇曳多姿,引人入胜。作者多用曲笔,把故事情节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满奇趣。尤其是作者巧设伏笔,妙用悬念,精当剪裁,使故事兴味盎然,多姿多彩。如前文“忽逢桃花林”中一个“忽”字,暗含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为后文写再寻桃花源不遇作了很好的铺垫。而后文的“……遂迷,不复得路……”更增加了文章的传奇色彩。

  3.语言精练,惜墨如金。

  本文只用了短短不足五百字,便描绘出一个曲折而优美的故事。故事讲得既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扣人心弦,又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15个字,不仅交待了“渔人”从桃花源外进入桃花源内的行踪,而且对景物的奇异也作了生动的描写。又如结尾:“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短短26个字,不仅通过“高尚士”、“欣然规往”再次突出了桃花源的迷人之处,而且还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可见作者惜墨如金的文字功力。

  (四)句段品鉴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品析: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诱人的画卷:清清的小河,芳草鲜美的绿草地,满地铺洒着鲜艳的桃花……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一切世俗名利之争,顷刻间化为乌有。景物描写,突出了诗人想逃避现实,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这也是诗人的乐土之一。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品析:渔人的到来,让桃花源中的人着实吃惊不小,但好客的风俗流传已久,让人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动作刻画,描绘了一幅民风纯朴图,为下文叙述隔世的原因,作好铺垫。

  (五)疑难解析:

  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向往着那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六)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1.(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才发现了桃花源。既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也为后文写“不复得路”埋下了伏笔。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4.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群众追求没有压迫剥削的美好生活愿望。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想法只能是空想,因而脱离了社会实际,不可能实现。

  第二题:放弃,离开;房屋;寻找;不久;作为;给;对。

  第三题:①交通: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②妻子: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③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今义:①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②指某个范围或组织以外的人。③指外国人。)

  ④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第四题:

  1.村里人渔人渔人村里人

  2.村里人渔人村里人渔人渔人

  第五题:(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识记与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俨然(yǎn)间隔(jiàn)垂髫(tiáo)

  B.怡然(yí)邑人(yì)叹惋(wǎn)

  C.豁然(huò)阡陌(xiān)子骥(jì)

  2.下列加点字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无杂树(中间)

  B.寻向所志(寻找)

  C.咸来问讯(都)

  D.皆叹惋(感叹)

  3.下列句中加点字古今意义一样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解释加点的实词。

  A.缘溪行缘:_________

  B.便舍船舍:_________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

  D.欣然规往规:_________

  5.翻译句子。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寻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下面短文,完成6-8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这段话中产生了两个成语,它们是:A._________B._________

  7.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可用古代诗人的两句诗来形容这种情形,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译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试题答案】

  1.C

  2.D

  3.D

  4.A.沿着B.放弃C.值得D.计划

  5.A.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B.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C.寻找前次做的标记。

  6.A.豁然开朗B.怡然自乐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桃花源记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1、展示几副图画,让学生联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绍陶渊明及时代背景,自然导人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咬准字音。(读完后由同学做适当评价)

  2、商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学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词、释义,师生共同解决。

  4、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简洁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课文结构。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的印象。

  四、访谈练习

  设置情境,利用“时空在线”专访节目深化理解,研读课文。假设教师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采访问题:

  1、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2、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你们想出去吗?(渔人说是晋朝。想出去,因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为外面兵荒马乱。)

  3、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灵!)

  4、你们为什么不让渔人向外人介绍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扰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5、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6、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五,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1、大家相信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在东晋年间存在吗?(让学生从文章中找线索来考证)

  2、作者写《桃花源记》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总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桃花源记教案 篇10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作者塑造的“世外桃园”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文章的主题。

  预习要求:1,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2,朗读并试背课文。

  教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1-2节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根据《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云南发现“世外桃园””引入新课……

  2,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强调:源:水的源头。桃花源即,桃花溪的源头。

  补充:陶渊明,名,潜别字,元亮东晋文学家。

  指导: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情况。

  二,检查预习:1,找学生朗诵课文。

  2,给下列字注音:

  缘旷豁髫诣骥

  集体订正

  三,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讨论课文的结构;重点学习1-2节的词语。

  四,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并讨论就文章的结构设计问题:

  疏导:

  结构方面的问题,一般包含:线索,段落等问题。可以结合课文阅读重点一考虑。

  总结可以讨论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只将阅读重点一开变一下)

  2,标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

  3,据此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1—2两个问题的设计可以参考课后思考题五。

  五,学生再一次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3题:

  总结明确:

  1,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安排材料。

  疏导:行踪可以理解为:地点的转移。

  2,表示行踪变化的词句:

  板书:

  缘溪性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教案】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教案08-02

《桃花源记》教案06-22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05-30

《桃花源记》教案12篇02-11

《桃花源记》教案4篇02-11

《桃花源记》教案15篇02-10

《桃花源记》教案 15篇02-10

《桃花源记》教案(15篇)02-24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分享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