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3.尝试背诵第2~6节。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到(),就仿佛听到它在说什么?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还要寻找更多大自然的语言。那么,我们先从书本中找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全文,注意多音字读音。
2、你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新课
1、出示投影片选择正确读音[jiǎjià假()如请假()弄虚作假()放假()]
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问:A你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任选一句说:“我看到……就知道……”“……仿佛告诉我们……)
3、同学们,我们共找到了几种?
你最喜欢谁说的语言?你最欣赏它说的哪些话?说说的它的优点。
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反问句的有趣。
4、花点时间,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记在心中。(抽生选背)
5、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先交流,再介绍)
6、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学习课文的写法把我们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下来,好吗?交流自己的诗,师生评价。(找相同点)
7、讨论:我的收获……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生:小蝌蚪在水里游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生:鱼鳞上有一个个圆圈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是在告诉我们小鱼几岁了。
生:“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玛拉雅山巅是大自然的语言,这里在告诉人们:那曾是汪洋一片。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读的很认真。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可是你知道吗?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语言都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同学们请看:(出示放大的小蝌蚪、鱼鳞、以及三叶草图片)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这张图片(树的年轮),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我看到树桩。
生:好。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这里砍伐后的树桩,树桩上的圆圈叫做年轮,它记载着这棵树的年龄,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大自然的语言真的就在我们身边啊!
师:对,大自然的语言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你们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请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燕子飞回来了,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玉米成熟了,高粱穗儿红了,就是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生:燕子低飞要下雨了。
生:老师,我知道“蚂蚁搬家”“蛇过道”也是告诉人们要下雨了。
师:我也知道,大雁南飞是告诉人们天气凉了,出现月晕是要刮风的.预兆,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老师,我觉得“沙尘暴: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可我听不懂它对人们说什么?你能好诉我吗?
师:这为同学提的好,“沙尘暴“是大自然的语言,那是大自然的呐喊,也是对人类的一种报负。那么它究竟对人类说些什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它批评那些乱砍伐树木的人。
生:它在批评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
生:“纱尘暴“在大声说:别在砍树了,地球都快被你们弄成秃头了,我能不发脾气吗,唿……唿……气死我了!
师:呀,太可怕了,那么怎样做你才不发脾气呢?
生:多栽树木、花草。
生:沙先生一定会说:“多栽化,多种树,山青水美的,谁有什么脾气呀,我就这点要求。”
师:同学们想象可真丰富!“沙尘暴”的语言你听懂了吗?好,希望“沙尘暴”愤怒的呐喊能给一些人以警示吧。
评析:本教学片断树立了人文的理念,创造地使用教材,很好的开发了课程。教师不是就教材而讲教材,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拓展知识,提升情感。在学生自我体验中明确了正确的价值观。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情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文本细读: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昭示了自然界中季节的的更替。鱼鳞上的圈圈,“三叶石”“庐山漂砾”则可推算鱼儿的年龄,推知史前地质。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文本生动而有情趣,文章活泼而简洁的文字吸引孩子饶有兴趣的去读。在读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时与大自然的亲密之情,让孩子去体会这有着无穷奥秘的诗句的意蕴和涵义。《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所以教学中我们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 深入学习
1、 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1)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C、高下的差异。
D、古今的差异。
(2)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3)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4)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 知识拓展
1、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 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 课外延伸
1、 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1)、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2)、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A、 小组讨论
B、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C、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 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 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16、大自然的语言
A、纬度的差异。
B、经度的差异。 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C、高下的差异。 (条理性)
D、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材分析(概述)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难点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设计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部分。(略)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
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部分“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拓展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课文
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戴巴棣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若被砍倒,
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
搁在温暖的庐山,
那又在提醒人们,
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并不难懂,
只要你肯刻苦地钻研;
假如你害怕开动脑筋,
那就常常会视而不见。
比如斗转星移,
那何止千年万年!
可直到哥白尼出现,
才把“太阳中心说”创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候,
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把浮力计算?
在暴风雨中放风筝,
富兰克林捉到雷电。
放风筝的人千千万,
为什么没有这项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啊,
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
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教材简介:
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
目标预设: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重点、难点:
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设计理念:
本主题以“小水滴旅行记”为开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让他们与可爱顽皮的小水滴结伴,与祥和温暖的太阳交谈,与神秘莫策的雾捉迷藏,与变化多端的云彩舞蹈,与来去无踪的风儿赛跑,赋予直观的自然现象以生命。在为幼儿提供体验和想象的空间的同时,为其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的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从而让孩子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思路:
关于水的问题,孩子们开始讨论就是:水从那里来?也许就可能是孩子的兴趣热点,可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于是,我就给班级里的全体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孩子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对于幼儿的回答,我并没有给予回答,于是,我们带孩子一起去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看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综合教材: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准备:
[幼儿准备] 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教师准备]
1.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2.大自然景象PPT、诗歌图谱PPT。
教学过程:
1.游戏“拍手“游戏。(听老师的指令然后完成动作,看谁的动作又快又准)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语言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出示大自然景象PPT,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
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
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3.欣赏诗歌。出示诗歌图谱PPT
(1)幼儿听诗歌录音。
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看诗歌图谱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
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
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4.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
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
5.结束部分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小朋友们回家后认真的思考,然后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活动反思:在几次的活动中,我们带孩子一起去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当孩子知道水的变化后,我请孩子绘画出了小水滴的旅行途径,在绘画中孩子了解了水的存在状态,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缓缓上升变成云朵,当受到冷空气的袭击时,云朵将变成雨滴或是雪或是冰雹落下来,小水滴再次回到了大海的怀抱。
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我们如果采用书面的形式去反馈给孩子,孩子不易于接受,但一旦改成了故事的形式,孩子在童趣盎然中自然的感触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了孩子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因为这一切教育都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孩子越小,就越应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围绕幼儿自身的兴趣开展的,在活动中他们的问题萦绕不断,层出不穷,更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动手实验、制作、争辩谈论总结,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更敏锐,激发起了他们主动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8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 / 蓑衣(suō) 连翘(qiáo) / 阻挠(náo) 纬度(wěi) / 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 / 悄然无声(qiǎo) 候鸟(hòu) / 诸侯(hóu) 难测(cè) / 侧面(cè)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01-1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1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6-18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13
(优选)《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9-07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优选)07-1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27
[经典]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5-2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