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07 19:43:56 教案 投诉 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集合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设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小池塘》是国标本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课文第三课。是一写景状物的散文。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全文由于比喻的切当运用,所以全文情意盎然,使人读来顿生美感、历久难忘,为学生的语言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想象丰富、求知欲强的特性。我准备创设一个轻松、多元的学习情境,以读、画、演、悟为主要学习方式,努力实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口”、“女”、“鱼”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2、过程、方法:创设情境,通过读、画、演等活动,进行充分的感悟,让学生喜欢阅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池塘的美丽,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初步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朗读、背诵过程中感受小池塘所映出的美丽世界。感知语言的韵律美,体验阅读的兴趣,并获得语言的迁移。

  四、教学流程:

  (一)、设境质疑、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画有小池塘的春景图)老师描述,引入新课。

  2、板书小池塘,指题(与小池塘打个招呼)。

  3、针对课题,学生质疑。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需要是受到内部心理驱使的。直观的画面、求知的愿望唤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向往,在不知不觉中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二)、范读课文,感知积累。

  1、课件展示课文及配乐范读。

  2、学生紧接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在这里动态的画面、清晰的旋律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学生无疑是一种心灵的启迪、一种美的熏陶。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感知了语言文字,为语言积累做好铺垫。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从而逐步培养起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能力。)

  (三)、创境细读,理解积累。

  第一段,采用多种方法,体验感悟。

  1、第一句以演促读,以读促演。

  (1)、出示第一句,指准、读通。

  (2)、老师当小池塘,学生当春风姐姐,表演春风 怎样唤醒小池塘。

  (3)、指导朗读。

  (我们知道低年级的教材中很多是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等拟人化,让学生仿效、表演、体会春风的温柔,既调动了语言积累,又在演与读的促进中积累了语言。)

  2、第二句我注意了联系生活,从而加深体会。

  (1)、出示第二句,指名读。

  (2)、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哪些东西会一闪一闪的。

  (3)、指导朗读。

  (因为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一闪一闪”让学生联系生活,不仅很好的理解了语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汇,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小池塘的美丽。)

  3、第三句运用图画来增加领悟。

  (1)、指导看图。出示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

  (2)、学生自读。

  (3)、老师运用课件引导学生说出长长的睫毛。

  (4)、学生练读。

  (这里通过课件突破了“长长的睫毛”这一难点,让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领悟。)

  第二段,运用即兴作画,帮助积累。

  1、先让学生自由读。

  2、再根据文字转化为画面。

  (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加上低年级的孩子对绘画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通过绘画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既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又丰富了语言文字的外延。)

  3、然后学生展示图画,师生共同评议。

  4、最后反复诵读。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第三段,找寻关键词,加深记忆。

  在这里,我让学生找出优美的词,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一段。在脑中重现小池塘的美丽画面。

  (四)、内化语言,读中迁移。

  1、我给学生配上音乐来朗读,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加对语言的感受。

  2、然后通过在情境中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

  (背诵是语言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同时还可以积淀语感经验。这里设计的在情境中熟读成诵,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语言的同化和改造,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3、最后出示练习:仿照文中的句子,用“ 倒映在水里,像 ”练习说话。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进行了语言训练。)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但”2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借助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4了解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理解李丽和林圆圆的四次对话的意思。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

  【教学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2理解园园为什么脸红了,从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教育学生要有助人为乐的好思想。好品德。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教师课前先将课题“蓝色的树叶”写在黑板上。

  师: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平时看到的树叶都是什么颜色的呢?教师随机给学生呈现PPT资源的相应图片内容。

  读了课题,大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树叶为什么会是蓝颜色的呢?学习完课文后你们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给学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动的情境画面加之规范的课文朗读,为下面课文的进一步讲读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可以结合PPT资源,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初步感知与思考。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

  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认的字、词:

  2请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由认读。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自主观察、识记下面的字:术、吐、桌、注、铅、已、笔、景、由、年、拿。

  2。教师请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字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之后教师和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的几方面:

  (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2)笔,写竹头时不要把短横写成点;

  (3)铅,右上不是一个“几”字。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分别指导,写完后大家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同时教师要对表现好的同学或者小组一定形式的奖励。

  蓝色的树叶

  五、课后思考:

  生字难关攻克后,教师请学生课下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树叶为什么会是蓝色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教师给学生出示本课的生字、词卡片,请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

  2自由读生字、词,记忆词语。

  二、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1教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之后出示PPT请学生思考:

  ■李丽为什么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借到了吗?

  ■李丽不是需要绿铅笔吗,为什么会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

  ■林园园为什么脸红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教师请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发生了什么”讲一讲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他们说了些什么。找出课文中的对话读一读,并说说从对话中体会到什么。

  (2)自由读,边读边用铅笔圈圈画画: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

  (3)读第一次对话。李丽的话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愿意的语气。理解“吞吞吐吐”,并说说为什么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她当时会想些什么?

  (4)读第二次对话,看看林园园是怎么说的?她“怕”什么?说明什么?

  指导读李丽的话,分别读出请求、商量和诚恳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乐意的语气。

  (5)读第三次对话

  a.林园园说话中的几个“不要”说明了什么?

  b.林园园为什么要皱着眉?联系她说的话“还要画小草”,想象她心里在想什么?

  c.教师播放资源中的范读。让学生体味林园园和李丽的心理活动。

  (6)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从对话中你认为林园园不想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副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

  (2)看图说一说,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想些什么?

  (3)读第五自然段

  (4)讨论: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怎么做?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从“脸红”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林园园以后会怎样呢?(也会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4.教师小结: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相信我们的小朋友都能做到这一点。

  三、拓展练习:

  1读读写写。

  2以“我想对林园园说……”为题,让学生和林园园“对话”,加深对此问题的体验。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过渡: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 ?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二、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阁(ɡé) ? 费(fèi) ? 须(xū) ? 逊(xùn) ? 输(shū) ? ? 会认的字:骚(sāo)人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哲理诗)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有”的真正含义,做有尊严的人。

  2.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时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课程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故事导入,复述课文(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或想问的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哈默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从中我们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体会深刻的道理!(板书课题《尊严》)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正确,读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表现这个年轻人尊严的是哪一部分?

  (看看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方法来表现哈默的尊严的?)

  (三)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复述。

  (四)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一)分析第三次对话

  1.探究问题一:通过三次对话这年轻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探究问题二:杰克逊大叔怎么知道年轻人将会是百万富翁?

  (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读一读、演一演这三次对话。

  (三)师生互评。

  1.师: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才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正是对他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夸他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师小结:年轻人拥有了这么多的高贵品质,但是它的成功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板书:努力

  (四)总结课文:

  是啊!年轻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哪怕从一件小事中叶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坚持做人的原则,最后受到人们的赏识与尊敬,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

  巩固延伸

  (五)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又是如何选择呢?我请大家读一下下面的小故事:师读(出示实物投影)选择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早晨,上三年级的林林和好朋友一起上街买东西。突然,他们被一阵锣鼓声吸引了。林林拉着朋友的的`手来到人群里,想看一看究竟。还没等他们挤进人群,却被一位商人模样闹心耆死顺隼础?;小朋友,你想有许多钱吗?"中年商人低声问道。林林不假思索的说:"当然了!"那我给你一个赚钱的机会,看你长的文文静静,是一名学习很好的孩子。只要你上台说,吃了我们厂出产的’健脑灵’片学习才好的,我就给你一百元钱?"可是我没吃过这种药啊!我该怎么办?",林林为难地问旁边的朋友。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林林的朋友,你来帮助一下林林该怎么选择,并说出你的理由。(生生相互讨论)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老师只想告诉你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散文诉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

  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3、理解用三幅风雨图写故事的方法

  难点

  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姐弟俩天真可爱的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图画吗?你曾经觉得一幅图画很美吗?它们为什么让人觉得美呢?其实,不仅用色彩和线条可以画画,用文字也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文字画的画--《金黄的大斗笠》(板书课题--金黄的大斗笠)看看它美在哪里,又为什么美?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让学生朗读课文,训练语感。然后让学生自由画想象画,然后根据课文校正。

  2.提问:文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在脑海中能浮现出来吗?

  明确:湛蓝的天空,起伏的山峦,层层的梯田,绿海似的庄稼;只穿一身短裤的男孩儿,手里拿着挂满绿叶的树枝,一头可爱的雪白的小山羊,天空中飘来的一团乌云。一个小男孩赶着一头小山羊到田野里去放牧,这时风雨来了,眼看大雨就要落在小男孩的头上,这时小男孩的姐姐来了,她戴着一个金黄的大斗笠,为小弟弟和小山羊遮了雨。雨过了,天晴了,姐弟俩沐浴在阳光里,很美,很有生气。(可让学生尽力想象,要想得美,想得巧,想得合理。譬如又看到了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大路上驰过的汽车,匆匆赶路的行人,远处天空中飘着的风筝,闪着相翼一掠而过的飞机,背着书包一边走一边嬉戏的孩子的等等。)

  3.这幅画美吗?美在哪里?

  明确:这是一个自然、和谐的农村原野风景。这是一幅风雨童趣图。

  4.姐姐和弟弟分别有什么特点?两人关系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略)

  5.这幅画实际上有三个片断(镜头),看看各包括哪些段落?

  6.再把课文朗读一篇,看一看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

  (2)崇尚纯真、自然、无邪的童心。

  (3)渴望天真无邪的亲情。可就以上三点,联系课文,具体分析。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用三幅风雨图写故事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姐弟之间纯真的爱”这一主题。

  四、拓展

  教师有感情的叙述故事:

  不久以前,一位来中国观光旅游的'美国老太太,在一群中国孩子中指点了三下,于是三个孩子:一个十负的女孩子,十个七岁的男孩和一个大约只有五岁的女孩,站到了这位美国老太太面前。

  美国老太太拿出一只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很小。三只刚能单独通过瓶口的小球正躺在瓶底。小球上各系着一根丝绳,像青藤一样从瓶口爬出来,攥在这个美国老太太手里。她对着一旁的中国主人说,都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现在我要试一试。

  三个中国孩子露出紧张惶恐的神色。

  他宣布游戏规划:这三个小球分别代表你们三个。这个瓶子代表一口干井。他们正在井里玩,突然,干井里冒出水来,水涨得很快,你们必须赶快逃命。记住,我数七下,也就是只有七秒钟,如果你们谁没有逃出来,谁就被淹死在井里了。

  她把三根丝绳给了三个中国孩子。

  空气骤然凝滞了,好像死神正在四周徘徊。

  老太太做了一个可以开发始的手势。

  ……

  美国老太太惊呆了,一场本来惊心动魄的游戏,竟这么轻而易举又井井有条地做完了。

  1.请你想象一下,这三个中国孩子是怎样完成这个游戏的?把想象内容口述出来。

  2.这三个中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请你想象美国老太太会怎样与中国孩子对话。

  『布置作业』

  把你的所感所想写在你的笔记本上,课下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长春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六版块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人》。

  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用普通话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家庭,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学会交流,培养表达、应对、评价能力,养成大方有礼貌的说话态度。

  2、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课前收集、调查的信息,在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口语交际,在情境中发展口语交际的能力,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与家人的亲密感情,感受家庭的温暖,享受家庭生活乐趣。培养学生的对家的责任心,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激活每个孩子想说的思维,鼓励每个孩子都说。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表达。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家”,小朋友们认识吗?谁能给它组个词。

  2、再板书“人”,组成“家人”,读读这个词,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3、这些都是你最亲近的人,都是你的家人。那咱们这节课就来说说我们的家人。板书:说说我的家人。

  (二)说家人。

  1、谁愿意第一个把你的家人介绍给大家。

  2、评价:听了他的介绍,你都知道了什么?(有谁、姓名、工作等)学生总结,师板书。

  3、谁还能介绍得具体,让大家了解得更多。(从家人的兴趣、爱好、与自己的关系等方面介绍)

  4、评价:你觉得他介绍得怎么样?谁还愿意试试?

  5、小结:刚才,几名小朋友很清楚地介绍了自己的家人,真了不起!

  三、说照片。

  1、说照片上的人。

  老师知道小朋友们今天都带来了一张你最喜欢的照片,是吧?快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吧!谁来说说照片上的人?

  2、说照片上的事。

  师:还记得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在哪儿照的吗?

  生:简单回忆当天照相时的情景。

  师:要是能把时间和地点也加上来说就谁还想说就更好了。

  学生表达。

  小结:多让人羡慕啊!真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3、小组内交流照片。

  四、悟亲情。

  1、刚才,在同学们互相介绍的时候我发现,有许多小朋友的照片具有很特别的意义。

  看,这是同学的一张生日照片,你还记得当时是怎么过的生日吗?

  这个生日你一定过的很快乐,很难忘。

  2、爸爸妈妈总是在心里牢牢地记住我们的.生日,每一年都为我们庆祝生日。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孩子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儿的生日娘的苦日”。因为那一天是你们出生的日子,更是母亲一生中最痛苦、最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父亲最担心、最牵肠挂肚、最激动的日子。所以,以后在我们吃着生日蛋糕,听着生日的祝贺时,别忘了也送给爸爸、妈妈一个甜蜜的吻或一声亲切地问候。”

  3、孩子们,你们今后想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你们也都是孝顺的好孩子,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我们从长辈那里得到了爱,也要学着回报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在心里牢牢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吧!

  五、总结延伸。

  小朋友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更爱你的家人了,现在你最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呢?(说句话、唱只歌、做家务、送小诗等)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案 篇8

  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增长一些动物过冬的知识。

  认识10个会认字,掌握8个会写字,学习2个新偏旁。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冬天到了,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想办法解决。

  2、听课文录音带,边读边标出生字词。

  3、借助拼音自己读,同桌互读生字词,看谁读得准。

  4、小组合作读,要求读的时候不加字,不漏字,读后互评。

  5、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读。

  6、检查掌握生字新词情况。

  三、指导书写:

  四、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个什么事?

  2、画出课文写了几种动物。

  3、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与讨论。

  五、教师,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谁还记得课文中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二、读中感悟:

  1、冬天到了,树林里变了样,你看(点击课件)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2、周围静极了,小蚂蚁觉得很奇怪,朋友们都去哪儿去了呢?你能告诉小蚂蚁吗?

  3、你最喜欢哪种动物过冬的方法,找出来读读,想想怎样读得更好。

  4、小组交流。

  5、教师检查。(有选择地学习2——4自然段,同时结合回答板书:“到南方、垫窝、冬眠、备粮”,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并重点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蚂蚁、喜鹊、青蛙的话。)

  6、有角色有表情朗读课文。

  7、教师。

  三、回归整体,全文: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课文: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五、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词语采摘到词语花篮。

  2、把故事将给家人听。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的精神。

  2.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因人成事。

  3.文言实词:赞、目、奉、恶、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那么毛遂究竟何许人也,他究竟有何德何能,敢于冒着被人扣上“穷出风头”的恶名的危险,自己推荐自己呢?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生花妙笔去结识一下这位具有超群的知识和才能的毛遂先生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正音,学生整体感知大意。

  2.学生自读,找出文中的生字难字,归纳总结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教师点拨:

  (1)通假字

  合从于楚 “从”,通“纵”

  其末立见 “见”,通“现”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通“早”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通“捧”

  公等录录 “录录”,通“碌碌”

  (2)重点实词

  (3)古今异义

  ①与十九人议论 (两个词,今一个词)

  ②今楚地方五千里 (土地方圆)

  (4)特殊句式

  ①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定语后置)

  ②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状语后置)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试分析: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定盟约的?

  明确: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

  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

  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

  教师总结:(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

  (2)有胆。勇纾国难,精神可嘉。

  (3)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

  3.在今天,作为人才自身、用人的领导应该注意些什么?

  教师总结:(1)人才自身:不妨自荐(自荐并不等于出风头,自荐是为了推销自己;目的是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不必介意用什么方法)。

  (2)领导:不可妒才,努力相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四、归纳总结毛遂的人物形象

  1.人物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后,与楚国的盟约迟迟不能订下来,“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此时,其他的门客一致推举毛遂,毛遂于是“按剑历阶而上”。

  2.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一用其他的门客衬托毛遂。当毛遂自荐后,“十九人相与目笑而未发也。”显然瞧不起毛遂。但到楚国后,“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先抑后扬,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在盟约迟迟不能确定的时候,十九人一致推举了毛遂。这又进一步表现了毛遂不同一般。二用平原君衬托毛遂。“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毛遂的三言两语,“遂定从于殿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毛遂的胆识和辩才。平原君从开始不信任毛遂到最后“胜不敢复相士”,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从侧面表现了毛遂的才华。可见,对比衬托的运用,是本文刻画毛遂的重要手段。

  3.语言的个性化。平原君以锥处囊中为喻,说毛遂没有才能。而毛遂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自己并未处囊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就“非特其未见”而是“脱颖而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毛遂说服楚王时的一段话。毛遂首先是压之以“力”:“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一下子震住了楚王。再激之以“耻”:“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最后动之以“利”:“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三言两语,将盟约订了下来。毛遂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辩才。

  (五)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平原君为什么不认识毛遂?

  2.毛遂为什么要脱颖而出?

  3.毛遂凭什么能说服楚王“定从”?

  4.平原君为什么“不敢复相士”?

  5.从毛遂自荐中我们受到哪些启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识字教案02-23

语文阅读教案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