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

时间:2024-08-11 17:49:37 教案 投诉 投稿

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锦集六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锦集六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教师寄语: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4、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 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学习重点:

  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通过教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兴趣,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预习导航:

  A: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吴均(469---520),南朝作家,字叔痒。曾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B: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 缥碧: (2)奔: (3) 负势竞上:

  (4) 互相轩邈: (5) 息心: (6) 柯:

  C1: 课文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

  C2:最后四句形容夹岸林木遮天蔽日,哪一句是关键句?

  尚待解决的问题:

  新发现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定目标:教师介绍背景,创设情境。生读目标,认定。

  我国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 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 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

  预习检查,感知文本:组内交流,订正预习导航中出现的错误。找学生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三、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 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或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在自学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5、课堂交流,翻译全文。

  6、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四、探讨

  读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势看,它属于什么文体?从文章内容上看属于什么文体?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六、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

  达标测试:学生独立完成,小组 代表公布答案,老师订正。

  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问题: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 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2、 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一、 回顾旧知,集体背诵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课文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1、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 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3、 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4、文中描绘了哪些 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三、探究主旨,共谈感悟。

  1、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返”的感慨呢?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思想感情和人生观?

  3、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怀。

  四、课堂小结:

  1、优美的散文,写景必然要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希望同学 们能从中得到一点心得,以便在将来的写作中运用。

  2、整理笔记(重点字词的解释、文章主旨)。

  五、巩固提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 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风烟俱净 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窥谷忘反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独绝 B.一百许里

  猿则百叫无绝 猿则百叫无绝

  C.风烟俱净 D.在昼犹昏

  皆生寒树 有时见日

  3.文中写出的富春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之状写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暗示文中所写景色季节特征的一个字是:_______。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写一个含有该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 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7、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第四学段阅读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一.让想像飞起来

  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

  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习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师: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甲。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平;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习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1。在总的教学要点中,以语言欣赏为要点,在语言欣赏中,以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丙。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师)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来过这儿,并写下了许多诗,后人于是把它叫做“唐诗之路”。那么,为什么吗么多的诗人会到这儿来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地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我家门口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常在那里玩,多么有趣呀。哪儿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树;柳树下,是非常好听的流水声……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吴均把这个地方写得这样的美好,说明他喜不喜欢这个地方?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习: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五、课时练习

  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_______

  写“水”的:_______

  2.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一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语句:_______ 。作品:《 》作者_______

  3.本文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请学习本文的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两句描写水的话。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习,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方法:

  读启发、谈话法、

  (六)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自主学习: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学习: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在探究学习,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习: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

  七、学后反思:

  亮点:

  待改进之处: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 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 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 来感受语文的 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1、 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 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 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 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 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 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 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 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 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 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 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 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方法

  2、 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案】相关文章:

与朱元思书的教案03-07

《与朱元思书》教案02-03

课文《与朱元思书》教案12-15

《与朱元思书》教学教案11-29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03-06

与朱元思书教案15篇02-15

《与朱元思书》教案11篇02-27

与朱元思书教案(15篇)03-03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04-11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五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