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14 19:22:47 教案 投诉 投稿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语文教案模板9篇

语文教案 篇1

  先秦历史散文

  1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14 《勾践灭吴》学案

  15《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16《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单元导读

  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还有记录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具体的叙述,写人记事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学习本单元,要着重了解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和勾践灭吴的原因;学习邹忌善于设喻,触龙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曲折委婉、层层深入的语言艺术。本单元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障碍不太大,要求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13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三、学法指津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背:熟背全文。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能力训练

  1.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利于晋B.焉用士郑以陪邻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以乱易整,不武

  2.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

  A.同舟共济 B.济世安民 C.赈灾济贫 D.无济于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夫晋,何厌之有C.秦伯说,与郑人盟D.失其所与,不知

  4.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以其无利于晋

  B.君知其难也

  C.又欲肆其西封

  D.吾其还也

  6.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指出它们的用法并解释意义: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A.是寡人之过也。( )

  B.夫晋,何厌之有?(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8.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9.翻译下列四句话,要求意准句顺。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③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

  ④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14 《勾践灭吴》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l)能阐述勾践灭吴的原因及学习勾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4)学习本文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在材料剪裁方面的特点。

  (2)学习本文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l)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及注释,试译全文。

  (2)内容分析。

  复述“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问题①:勾践主要通过哪几次战争灭了吴?

  见课文最后一段“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没有着力写灭吴的经过。

  问题②:从文中看你认为勾践能灭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人心所向。从第六段可以看出,越国强大后,“国之父兄”请战,要为越王雪耻。问题③:勾践为了灭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求才(第一自然段);二是求和(第二、三自然段);三是求强(第四、五自然段)。为了求得国家的富强,越王以民为本,并对婚娶、生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详略得宜,突出了重点,从而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必定成功。

  (二)问题探究

  (1)文章的题目是“勾践灭吴”,那么文中是否突出了“灭吴”?

  探究:否。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在材料的剪裁上是值得称道的。“灭吴”的具体战争情节并非作者的写作重点,因此对于越国灭吴中数十年间发生的几次战争,也只是用了“是故败吴于宥,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寥寥十三字。“灭吴”的准备工作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便不惜笔墨放开去写。要“灭吴”首先要有“能与之谋者”——求才;其次,必须为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求和;最后还必须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在这里,文章主要从人力、物力两方面来写,人力方面写得尤其详细。婚娶的具体规定,奖励生育的具体措施,无不如实笔录。从而向世人证明:勾践灭吴,事在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

  (2)文章的写作重点是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出来的?

  探究:主要是采用对话的形式。长于写对话,本是《国语》的一大特色,本篇表现得尤为鲜明。成功的对话,总是切合特定环境与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例如:勾践只有在败退之后才会亲切地称三军将土为“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并提出谁能帮他退吴,便可以与他一道分享权力。文种出使吴国的言行举止,无不与其身份以及当时的形势有关。由于是从客观形势以及彼时彼地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出发去捕捉人物的对话,因而反过来,人物的对话又正好起到推动事态发展与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例如:勾践的“号令”引出文种的对话以及文种出使求和等情节的展开。勾践本人虚心纳谏,想东山再起的思想特征也由此得以表现。而文种、伍子胥等人的不同对话,又正好表现了他们的不同的思想性格。

  能力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l)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贾人夏则资皮( )

  (3)乃致其众而誓之曰( )

  (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5)然后卑事夫差( )

  (6)美其服,饱其食( )

  (7)非其夫人之所不纳则不衣()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①夫虽无四方之忧 ②虽悔之,必无及己

  B.①然后乃求谋生 ②然后卑事夫差

  C.①勾践说于国人曰 ③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D.①我攻而胜之 ②乃致其众而誓之曰

  3.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句式:

  ①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

  ②何后之有( )

  ③此则寡人之罪也( )

  ④又何求焉( )

  ⑤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乃后乎

  ②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③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④进不用命,退则无耻

  5.简答:

  ①勾践为了灭吴,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②本文在写作上的两大特色是什么?

  6.下面的文段是从原文中删去的,位于课文的第二段的第一二句之间。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段后各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日:‘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率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之左右。’若以越国之罪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三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代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手?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①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使武安俱在者,族矣

  B.寡君勾践乏无所使

  C.求人可报使秦者

  D.延请赵使者蔺相如

  ②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

  项的是:( )

  A.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B.余始循以入

  C.皆以美于徐公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③下列句中反问语气最弱的一句是:( )

  A.其孰利乎

  B.无乃后乎

  C.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D.何后之有

  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私于下执事曰——偷偷地和吴王手下的执事的人说

  B.请勾践女女于王——请允许让勾践的女儿作吴王的婢妾

  C.越国之宝器毕从——越国的宝器全部随同带来

  D.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恐怕要伤害到君王的爱人吧

  ⑤下列说话不符合文段意思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充分表现了文种的辩说才能。

  B.文中文种对吴王的谦卑的措辞是由文种的身份和吴越两国的形势决定的。

  C.“夫差将欲听,与之成”表现出夫差“耳根子软”,为下文的吴灭做好铺垫。

  D.文种采用了软硬兼施的方法威逼利诱吴王与之谈和成功。

  15《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志土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肯听臣民意见,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设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修、私、书、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孰……与……”“此所谓……”两种句式。

  4.能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点

  l.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

  三、学法指津

  (一)研读步骤

  1.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并突出“私我”“畏我”“有求于我”三句话。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读时应注意这一点。第三段要读得层次分明,威王政令部分要突出“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三语;叙进谏情形部分,要突出“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三语。第四段叙纳谏结果,“皆朝于齐”要重读。末句是史家的评论,当用赞美的语气读。

  2.自行翻译,不一定要笔译,把弄不清楚的问题作好记录,请教同学或老师。

  3.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第四段:纳谏的效果。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二)问题探究

  l.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要点:“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邹忌进谏时说到“王之蔽甚矣”就戛然而止,有什么好处?

  要点:齐威王是个聪明有为的国君,只要认识到自己受到了蒙蔽,下一步该怎么办,他很清楚,对聪明有为的国君,不需说多余的话。

  3.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要点: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要点: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能力训练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昳(yì)丽 时时而间(jiān)进 臣妾(qiè)

  B.窥(kuī)镜 期(jī)年 皆朝(cháo)于齐

  C.弗(fú)如 孰(shú)与 数(shuò)月之后

  D.朝(zhāo)服 衣冠(guàn)谤(bàng)讥

  2.下列加横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用法一致的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自以为不如

  3.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用法,并解释。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朝服衣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下面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句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忌不自信。

  C.何以哉?

  D.徐公何能及君也!

  5.解释下面各组词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徐公来,孰视之( )

  ②能讥谤于市朝( )

  皆朝于齐( )

  6.选择下列各句的正确解释:

  ① 暮寝而思之

  A.晚上睡着了,仍然在考虑这件事

  B.晚上睡着了,仍然在想念徐公

  C.晚上躺着考虑这件事

  D.晚上躺着想念徐公

  ② 时时而间进

  A.有时间或有人提意见

  B.有时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C.经常间或有人提意见

  D.经常悄悄地有人提意见

  ③虽欲言,无可进者

  A.虽然想进言,但是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B,虽然想进言,但是无法进言了

  C.即使想进言,也没有进言了

  D.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言的了

  7.默写:

  ①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暮寝而思之,曰:“ , ; , ; , 。

  ②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

  8.下面的短文节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读后回答问题。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日:“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①给下面两句话中的加横线的词注音:

  甲: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

  乙: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

  ②下面四句话中加点字不同义的一项是:( )

  夜书,火不明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国受书而说之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③下面这句话有四种解释,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

  王大说,国以治。

  A.燕王大声说,一定要把国家治理好。

  B.燕王大声说,国家已经治理好了。

  C.燕王很高兴,国家因此也治理好了。

  D.燕王很高兴,就用这种方式治理国家。

  16《触龙说赵太后》学案

  课文导学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词语,积累文言语言材料。

  2.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整篇大意,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以培养阅读能力。

  3.进一步了解《战国策》长于写人记事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

  触龙说赵大后的经过。“训练重点”中所列的文言词语。

  三、学法指津

  (-)研读步骤

  1.明确本课教学目标。

  2.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是《战国策》中的写人记事的名篇。前面已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

  3.课前预习要求: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初步疏通字句,划出“训练重点”中所列词语,回答文后“练习二”的思考题。

  4.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当时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理清全文思路,通晓文意,熟读成诵。

  5.知识的恰当延伸:联系《唐雎不辱使命》和《赵威后问齐使》,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二)问题探究

  l.从题目入手,了解本文涉及到的人物和事件,交代时代背景。关键是抓住一个“说”

  字,思考为什么“说”,怎样“说”及“说”的结果。

  2.阅读课文,分步解疑。

  l)触龙说赵太后,劝说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研读课文第一段内容。赵太后新用事,国内动荡不定,秦国认为有机可乘,遣兵

  “急攻之”,不得已赵国求救于齐。齐虽答应出兵,却提出要“以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且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必唾其面!

  2)矛盾迅速激化,赵国危在旦夕。面对危局,尽管老臣触龙心急如焚,如果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必遭“唾面”之辱。所以,触龙必须找到一种太后能接受的方式。试想一想,如果你是触龙,你将采取什么方式去劝说盛怒之下的赵大后?触龙又是怎样劝说赵太后的呢?化解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研读课文2-4段内容。

  关键是抓住太后溺爱幼子的心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劝说的目的。

  3)触龙“说”的结果如何?

  明确:故事的结局,长安君质于齐。

  3.课文题目为什么用“说”,而不用“谏”

  明确:文中触龙的劝说不同于一般的进谏。纵观全文,故事情节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

  中展开的,要仔细体会触龙运用策略之巧妙和运用语言之精当。文章笔调轻松,人物细节描写生动。

  能力训练

  一、下列加横线的词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大臣强谏(qiáng jiàn) 恃辇(sì niǎn)而行

  B.盛(shèng)气而揖(jī) 膏腴(yǔ)之地

  C.填沟壑(hè) 持其踵(zhǒng)为之泣

  D.媪(ǎo)之送燕后 约车百乘(chéng)

  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赵太后新用事( )

  2.至而自谢曰( )

  3.日食饮得无衰乎( )

  4.乃自强步( )

  5.窃爱怜之( )

  6.入而徐趋( )

  7.以长安君为质( )

  8.和于身也( )

  三、下列各组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少益耆食

  最少,不肖

  B.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徐公何能及君也

  C.妇人异甚

  王之蔽甚矣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老妇必唾其面

  四、下列加横线的词与“赵王之子孙侯者”中的“侯”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

  B.朝服衣冠

  C.质于齐

  D.其继有在者乎

  五、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少益耆食

  B.必勿使反

  C.没死以闻

  D.曾不能疾走

  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赵氏求救于齐

  B.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D.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七、翻译下列句子:

  l.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八、简答题:

  l.在触龙看来,父母应该怎样爱子女?

  2.简要分析赵太后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九一十三题。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那?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平?”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那?”(《战国策·齐策》)

  九、“岁亦无恙耶”一句中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岁:年成,收成 恙:生病 B.岁:年 恙:灾祸,忧患 C.岁:年成,收成 恙:灾祸,忧患 D.岁:年 恙:生病

  十、对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

  ②岂先践而后尊贵者乎

  ③赵氏求救于齐

  ④甚于妇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③不同,③和④不同

  十一、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未发:发出。

  B.使者不说:说话。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

  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以……为先,意动用法。

  十二、翻译下列句子:

  1.苟无岁,何以有民?

  2.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北上抗日。在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的路线。教师投影出示红军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 )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 )比作( )。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目的: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初步尝试用诗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语设计

  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引入新课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二十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伟大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一代文学先驱他的散文诗如“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地打动并启发着中国新一代的女诗人,女散文家——冰心她写的颇有影响的《寄小读者》,便是最好的例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金色花》

  二、 学生朗读诗,教师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

  2、要求学生美读课文,读出语调、语速、重音、节拍,读出情感

  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轻松活泼,应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

  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

  根据诗歌意境,确立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根据语境的关系,确立诗句的停顿

  3、教师范读,学生放声朗读

  三、 师生共同研读

  1、学生齐读《金色花》,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谈读诗的整体感受,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把学生分成六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谈读诗的整体感受

  (2)、各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概说诗意

  全诗展现了一副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突发奇想,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3、选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象诗歌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

  4、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江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我”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呢?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可以想象,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自然又惊又喜,嗔怪孩子

  嗔怪中透露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悟读诗歌,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6、品读全诗,学习借鉴本诗的手法

  这首诗诗人想象“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诗的独特手法

  请同学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达对父母的爱

  当你沐浴后,

  当你吃过午饭,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四、 课堂小节

  《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亲情的散文诗,全诗想象丰富、新奇而美妙,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为美好可感的具体形象,给我们留下了鲜活而深刻的印象

  灿烂的`金色花,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同学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该选择什么来寄托朴实纯真的母爱呢?

  五、 布置作业

  小时候,我们肯定有过美好的心愿,想帮助妈妈减轻劳苦,以表示自己长大了,结果却适得其反,引来了妈妈的嗔怪以至责备

  岁月的沙滩积淀了人生中至为宝贵的黄金般的记忆 采撷一瓣心香,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

  请写一篇文章,借鉴《金色花》的写法,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捉迷藏 看妈妈工作

  悄悄开放散发香气 爱与人性

  金色花 变成金色花 投影到妈妈所读的书页 的

  跳到妈妈面前突然现身 美好圣洁

  与母亲对话

  教学反思:在教学这篇美和爱的文章时,自己和学生的关系也如圣洁的金色花般让人迷恋我们的老师孜孜不倦地在美的领域中开垦和耕耘不是用鞭子去惊醒学生,而是用微笑用爱去溶化学生;是用善意用爱来感化学生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老师,不仅仅充当了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更是充当了一个爱的传播者在润物细无声中,悄悄地播撒了师爱的种子,犹如圣洁高贵的金色花般地让人恋恋不舍金色花——孩子、母亲——学生、老师——是世界上最圣洁的爱的圣花!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例如,教学开始,让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尾,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词,并鼓励个性化的识记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中,采用合作小组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并思考“谁的帮助最好?”,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全员参与,互动探究,各抒己见,资源共享,培养其协作精神。“根据图文内容,探究图中人物分别是谁?”这个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感悟来表达独特的感受,从而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学习语文的快乐。当然,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因此,第二个设计理念便是“读贯穿始终”。

  设计特色:

  以读为本,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

  1、认识"餐、丢、矿、糟糕、粗、概、共、汽、记、保、管、夹"13个生字。会写"问、间、伙、伴、共、汽"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并学会分角色朗读。

  3、了解小伙伴们对待玛莎丢失背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懂得要有乐于帮助他人的愿望和行动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小伙伴。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初步学习13个生字。

  2、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小伙伴们的不同态度。

  教学环节:

  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话,揭示课题。

  (一)说一说,你的小伙伴是谁?

  (二)板书"小伙伴",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小伙伴有哪些?在小伙伴之间发生过什么事?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谈话,理解"伙伴"之意,并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习兴趣。]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划出生字多读几遍。

  (二)想一想,课文中的'小伙伴是指谁?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反馈。

  (一)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部分学生读,其余当评委。

  2、同桌同学互读。

  3、请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

  4、指名几位学生读课文。

  一个个生字,同学们都会读了,把它藏在课文中,你也会读吗?谁来念念课文?

  (二)学生交流汇报:

  1、再读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小朋友?谁是谁的小伙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玛莎、维加、安娜、安东。同时引导学生说说:玛莎是维加的小伙伴。维加是玛莎的小伙伴。玛莎的小伙伴有维加、安娜、安东。……)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简单叙述)

  四、复习巩固生字。

  (一)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二)读书小组长检查组员识记生字。(取出生字袋中的生字,带领组员读,然后把会读的生字放回袋中。遇到不会或不熟练的,请同学相互帮忙。)

  五、指导书写"问、间、伙、伴"四个字。

  (一)出示四个字,引导学生分析(有什么特点?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并尝试书写。

  ("问、间"都是半包围结构,偏旁是"门字框";"伙、伴"都是左右结构,偏旁都是"单人旁"。)

  (二)重点指导书写"问"、"伙"。

  (三)学生书写。 [ 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弄清主次笔和间架结构,然后请学生尝试书写,再辅以教师指导,力求使学生达到书写规范、整洁。]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深入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感悟小伙伴们的不同做法,懂得安东的关心帮助是最具体、最实际的。

  教学环节:

  一、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二、研读课文,初步理解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春游那天,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饭了,惟独玛莎站在一旁。同学们见了,是怎么做的呢?

  师生抓住对话随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维加关心、询问,安娜关心、责怪,玛莎难过委屈的语气。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进一步读懂三个小伙伴是怎么关心玛莎的。

  (维加、安娜只有询问关心、责备,没有实际行动。安东用行动去关心,玛莎很感动。)

  (三)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比一比,哪组分角色朗读得最好(可以配上动作表演)。

  三、开展"图文"配对活动,深入理解感悟。

  (一)仔细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图上的四个小伙伴分别是谁?说清楚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语言文字思考、分析判断,并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如:从左往右数,第三位是玛莎,因为她是两手空空的,又低着头,好象很难过。从右往左数,第二位是玛莎,因为旁边的安东正掰了半片面包给它吃呢。身穿兰色背带裤,头梳两根长辫子的是玛莎。一手拿着面包,一手拿着矿泉水的小男孩是维加,拿着酸奶的小女孩是安娜。头戴帽子,快步走来,把把半片面包递给玛莎的男孩是安东。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幸运的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读中释疑,以读促思,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寻找幸运花瓣这一过程的快乐。

  2.懂得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懂得从生活中感受快乐。

  教学重点

  1.体会“发现”的快乐。

  2.感悟生活的真谛在于懂得热爱、珍惜生活,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25课《寻找幸运花瓣儿》,首先请大家来欣赏一组丁香花的图片。

  2.丁香花非常好看,但文中的“我”寻找五瓣丁香却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寻找五瓣儿丁香吗?(指名回答,板书)

  3. 找到了吗?(板书)在寻找的过程中我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4. 到底我是怎样找到五瓣儿丁香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寻找的过程。

  二、品读句子,体验过程

  (一)自学指导一:指名读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前两次“我”怎样寻找五瓣儿丁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多读两遍,互相谈谈你的体会,分别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也可以批注在书上。联系上下文理解“悻悻然”的意思,试着用“悻悻然”说句话。

  (2)请用双横线划出第三次寻找时描写最具体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具体的?

  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后出示:

  “我必须把目光直视着张开的花瓣儿,这样才能看得清它长着几个瓣儿。于是,我侧着头,从左边看看,再从右边看看,有时候,还要弯下腰仰起头从下往上看。”

  3.这段话中写了我的哪些动作?通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什么?起立,一起边读边做动作。

  4.作者写的真细致,你也来试试吧:说一说我还会有什么姿势呢?

  5.淡淡的花香,我没闻到;蜜蜂的嘤嗡声,我也没听到。我只是在寻找着五瓣儿丁香。(此处引导试写)

  出示:咱们也一起感受这寻找的过程吧?想象因为我太专心寻找,还有什么情形‘我’没有注意到?

  ( ),我没( )。( ),我没( )。我只是在( )地寻找着五瓣儿丁香。”

  6.小结:我找的多认真,这寻找的过程不但不单调,反而还挺有意思呢!我是多么渴望得到一份幸运啊!同学们也很细心,文中还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两次,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自学指导二:指名读快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

  文中两次写到“四瓣儿,四瓣儿,还是四瓣儿…….”用波浪线画出来,说说这是什么写法,揣摩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学生自主讨论。

  2.指名交流。

  三.感受喜悦、理解幸运

  1.教师:寻找的过程很漫长,也很艰难,作者停下找寻的脚步了吗?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他的做法?

  2.虽然过程很漫长,但“我”终于找到了五瓣儿丁香,你能想象一下“我”当时的表现吗?(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或者演一演)

  3.教师出示下列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我”的惊喜。

  “忽然,我发现了一朵很小很小的丁香花。最初,我只是看到它的花瓣儿不是呈十字形,而是更密集。难道它就是五瓣儿丁香?我的'心为之一动,赶紧数一数:一、二、三、四、五,啊,五瓣儿丁香!”

  (学生试读-指名读-指导读-挑战读)

  4.尽管经历了寻找的艰辛,但“我”还是找到了,因此我无比快乐,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不用去寻找,就直接有了一朵五瓣儿丁香,你觉得我还会有这样的快乐吗?

  5.回味着这几天乐此不疲的寻找,又回味着找到时候的惊喜,作者又感到茫然。什么是乐此不疲?什么是茫然呢?让他茫然的是什么?(出示)

  6.到底什么是幸运呢?我明白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读最后一段)

  7.你明白什么是幸运了吗?结合最后一段、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你对幸运的理解:你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吗?今后你打算怎么做,让自己成为一个幸运的人?

  8.带着自己对幸运的理解一起来读最后一段。

  9.想不想把这段话记下来?把它当做格言背一背吧!

  四.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老师再向你们推荐几句格。(男女轮流读、齐读):

  幸运之神会光顾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但如果她发现这个人并没有准备好迎接她时,她就会从窗子里飞出去……——比尔盖茨

  幸运的背后总是靠自身的努力在支持着。但自己松懈下来,幸运也就溜走了。——罗兰

  幸运之神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地寻找她,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收获快乐,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心中的希望变成现实,成为一个幸运的人!———王老师和大家共勉

  3.教师小结:在找寻五个花瓣的丁香花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的源泉,那就是发现以及找寻的这一过程。萌生希望之后去努力的将其变成现实,你就能感受到快乐和幸运。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体验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得得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幸运!

  五、布置作业(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去完成)

  1.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试写一句关于幸运的格言。

  2. 作者说:“快乐源于一个新的发现”你认为呢?请联系生活体验,说说你对快乐的看法。

  板书:

  寻找幸运花瓣儿

  萌发希望 细心寻找 实现希望(快乐)(幸 运)

  努 力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3、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

  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

  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

  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 整体感知

  1. 解题

  ⑴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

  盖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

  ⑵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

  2. 检查预习

  ⑴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帷wéi 枇杷pī pa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lǐ酪lào

  ⑵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

  辅导。

  华:huá 花

  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3. 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

  4.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

  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5.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

  (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6. 小结课文。

  三. 拓展训练

  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板书设计

  外形:产地、形状、叶、花 (略)

  果实:朵、核、壳、膜 (详) 由外到内

  保鲜: (详)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痴、抑、纯、浸"4个生字,会写"倦、恳、溢、浸、抑、炉、纯"7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沉浸、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3、学习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提纲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板书:孔子)

  3、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与孔子相关的资料,你愿意把你眼中的孔子介绍给其他同学吗?

  4、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孔子学琴》(板书:学琴)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他会有更深的了解。

  三、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展示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4、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读文,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讲述了孔子不仅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音乐行家,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还不满足,50岁那年还向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习弹琴。孔子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记叙的。

  四、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sè bì kěn chī yì

  鼓( )( )恭毕敬 诚( ) 如醉如( ) ( )扬顿挫

  2、联系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毕恭毕敬:

  炉火纯青:

  第二课时

  一、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时间 孔子弹琴的程度 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 会弹 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

  过了几天 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 令师襄如痴如醉 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

  不知过了多少天 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课件:(对比读)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教师小结, 拓展延伸

  1、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由师襄四看孔子弹琴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2、孔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小小的一件学琴的事就让后人们如此赞叹不已。那么,从今天孔子学琴这件事来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做事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对待学琴这件事儿的?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他( )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 )地弹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2.他看到孔子的手指( ),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 )、悦耳动听……

  3.师襄听得( ),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

  (二)、选词填空。

  席地而起 激情洋溢 炉火纯青

  1.时隐时现,眼前是一马平川的荒芜石原,几块嶙峋怪石傲然而立,时而有狂风( ),吹过凹凸不平的石质地面,卷起漫天飞沙走石,打在脸上犹如针砭。

  2.师襄再次来到孔子的住处。刚一进门,他就被( )的乐曲声迷住了。

  3.他的棋艺精深,可以说已达到( )的地步。

  (三)、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四)、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3、积累孔子的名言。

  板书设计:

  29 孔子学琴

  学曲谱 学而不厌

  练技巧 不断进取

  领会内容 精益求精

  体会作者 炉火纯青

  教学反思: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孩子多说,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最后升华主题后还可以适时的让孩子根据板书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孩子就会更深的领会文章的主题。谈感受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采用对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不足,并和孔子的那些好品质靠近,进一步学习孔子的好品质。从文化知识的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语文教案 篇8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下面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至此演讲仍未开始,作者先描写梁任公的形象,似乎有意先给读者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在脑海中带着这一形象,来欣赏以下各段梁氏演讲过程。

  第4段写梁任公的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出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感动,对文学发生了爱好)。这是梁氏讲课富有感染力的又一种表现,也是接续“开场白”后的更加深入细致的精彩描写。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总之,本文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开篇写梁任公的政治和学术的影响,写梁任公的演讲稿,都是为着渲染气氛,为后面人物出场铺设背景,为后面的`精彩纷呈蓄势;人物登场亮相,气势不凡,已经颇显描写之精彩了;梁氏独特的开场白,是全文最精彩的一段,堪称文章小高潮;接下来直接描写梁任公的演讲,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时用手指敲打秃头,也是精彩的一段;再往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张口大笑,大汗淋漓,状极愉快,都是精彩的描写,表明当时的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文章本身也自然达到高潮;精彩呈现过后,文章戛然而止,留下一些余味,梁任公的生动表现还留在读者的脑子里。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说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但语言简练,不等于语言贫乏,以形貌描写为例,“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再有,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章最后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行文至此,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但是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稍微多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的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的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是例证。能将简练与传神良好地结合,是梁氏文章语言运用的主要特色。

  二、问题探究

  1北疚男戳喝喂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2北疚闹械牧喝喂有什么特点?

  对梁任公的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3比绾纹肺抖粤喝喂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语文教案 篇9

  《鲸》(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有关鲸的知识,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初步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时,老师先范读课文,请同学思考课文中讲了哪些有关鲸的知识,然后各小组讨论。这是本节课小组成员之间的第一次合作。老师在板书交流、总结的要点之后,表扬并奖励回答问题完整的'小组。

  在教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鲸有多大”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我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切块分割。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鲸到底有多大,每个小组的4号同学用数字来说明,3号同学通过对比来说明,1号同学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即可,所以设计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注意针对各小组中不同层次同学的请胯骨内,由易到难,让他们既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又认识到这样写的好处。这样,差、中、优三类学生尽其所能,各有所获。在老师总结时,所有的学生对这段内容都已了如指掌。

  ____“鲸是哺乳动物”这一知识点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由老师讲解。而以下关于鲸怎样吃食,怎样呼吸,怎样睡觉和生长的情况,则是围绕鲸的生活习性来写的,这四个方面在写法上有相近之处,所以我又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分割。

  ____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各小组的同学对号入座,做相应的题目(学生的编号与题号相对应)。

  ____1、鲸用什么呼吸?说明了什么?鲸怎样呼吸?

  ____2、鲸主要吃什么食物?鲸怎样吃食?

  ____3、鲸的生长情况怎样?

  ____4、鲸怎样睡觉?

  ____以上设计,针对各合作小组1~4号学生的特点提出,让优生做较难的题目,差生做最容易的题目,然后组成“专家组”讨论,将自己分得的题目得出正确答案后回原组交流,这样,小组的所有成员就有机会掌握全部内容。

  ____在“专家组”讨论时,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为最后的课堂小结和课后分类辅导收集信息,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识字教案02-23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