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15 08:32:57 教案 投诉 投稿

【热门】语文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语文教案集合5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的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生浏览、把握背景。

  四、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

  A.养生丧(sānɡ)死 不可胜(shènɡ)食 庠(xiánɡ)序之教

  B.饿莩(piāo) 龟玉毁于犊(dú)中 孝悌(dì)之义

  C.数(shù)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ánɡ)者

  D.鸡豚(tónɡ)狗彘之畜(xù) 数罟(ɡǔ)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河内凶(荒年) 曳(拖着)兵 谷(稻谷) 不可胜(尽)食

  B.庠序(学校) 孝悌(孝顺父母) 斧斤(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

  C.饿莩(死人) 王无罪岁(年岁) 狗彘(母狗) 鸡豚(养猪)

  D.勿夺(抢夺)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

  (1)A(B.莩piǎo;犊—椟;悌tì。C.数cù;污—洿;王wànɡ。D.豚tún。)

  (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梁惠王------于国用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2、3、4段

  (1)学生齐读2、3、4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

  梁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 (设圈套)

  不可---------------------------------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走进圈套)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2、3、4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4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

  3.熟读5、6、7段。

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课题

  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3。指名复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故事。

  四、重点讨论

  1。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完全消灭凶残的狼?再读课文,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2。学习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什么叫制约?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狼和鹿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鹿的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没有了危害鹿群的狼后,森林中的鹿就增多了,大量的鹿群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鹿群也大量死亡,疾病流行,鹿群数量骤减……)

  找到描写这些情景的段落,反复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描述一下吗?见到此景,你想说什么?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小结,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写完后同学之间交流一下。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部首的方法。

  2、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部首的方法。

  【教学难点】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课件出示部首,填写几画。

  2、课件出示除去部首还有几画。

  二、谈话激趣

  1、课件出示“庞”,学生认读。

  2、如果遇到一个生字,你不认识,也没有拼音,那怎么办呢?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想不想学这种新本领?

  三、学习部首查字法

  1、让已学会部首查字法的同学介绍的方法。

  2、以“庞”字为例,介绍的步骤:

  ⑴ 确定要查的部首。

  ⑵ 在“部首目录”里找到这个字的部首和页码。

  ⑶ 根据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这个部首和要查的字。

  ⑷ 再按页码在正文中找,就可以查到这个字了

  3、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专项训练:

  ⑴ 从字典的“部首目录”里查出所给的`部首在“检字表”的第几页。

  ⑵ 数一数下面的字除去部首有几画。

  ⑶ 进行比赛。

  四、展示台

  1、讨论决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2、分组进行准备。

  3、正式进行展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在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10个生字,认读7个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自主识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解决生字。通过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说明了动物是通人性的。懂得爱护动物。

  教学重点:

  随文识字,提高识字能力,培养写字技能及良好的写字习惯。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所学生字词语,乐于运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3月28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学会6个生字,灵活运用识字方法识字记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能遵循汉字的书写原则把字写得正确、比较端正,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使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积累并运用词语,丰富语言,激发写话兴趣。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培养学生的写字技能和良好的习惯。

  教学难点:正确、端正的写所学生字,养成良好的书写技能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动物是非常通人性的,只要你对他好,它也会回报你的。你听过那些有关动物和人类友好相处的故事?讲听。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正确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看准拼音读准字音,仍不认识的字问老师和同学。

  2、读边标然段序号,用手势表示出,标错的改正过来。

  3、课文中有一些生字词朋友,你能读准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词语。

  海滨感谢挣扎恢复喂养依依不舍救起

  你们读的真准!把他们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他们?快试一试。

  4、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正确读课文。

  5、练习正确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生练习读并扩词。

  2、生结合笔顺各自学生字,分析字形。

  3、交流记字方法。

  指导学生用熟字加偏旁或熟字换偏旁记忆字形。你还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介绍。

  4、指导生字书写:

  (1)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生自己描写一个字熟悉笔顺和间架结构。

  (2)说说在写的过程中那一笔不好写,自己独立写一个。教师引导观察,修改。

  (3)师范写,指导关键笔画及各部分的比例安排。

  5、生写字,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练习:

  1、读(卡片)生字词语。

  2、读词抄写。

  五、写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8、幸运的小海豹

  散挣扎洗喂恩

  第二课时(3月28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许多动物通人性,懂得爱护动物。学习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懂得爱护动物。

  教学难点:学习过程中,学会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的多种方法,感受到人与大自然、动物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读字词。

  海滨感谢挣扎恢复喂养依依不舍救起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小海豹是幸运的?画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交流。

  3、班内交流。

  (1)提问:“幸运”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说小海豹是幸运的?

  (第2自然段中“渔越收越紧,它感到危险了,想冲出去。但是它被渔裹着,怎么挣扎也不行。”要读出小海豹危险的处境。第3自然段中:丽莎立即跳进大海…….救起遍体鳞伤的小海豹……抱回家。第4自然段中“擦洗……喂养……健康…..小海豹被丽莎送回大海时,它望着丽莎不时地回头,依依不舍。”要边读边想象小海豹恋恋不舍的样子,读“依依不舍”语速稍慢,语调轻些。预设:体会喂养的意思(),感受到小女孩的爱心。体会依依不舍的意思,感受到小动物和人类之间建立的感情。第5自然段中“见到丽莎,它抬起前肢,啪啪啪地拍打,嘴里愉快地叫着,好象在感谢救命恩人……”要读出高兴的心情,语速稍快一些。“好象在感谢救命恩人……”稍慢,要留有想象的余地。)

  (3):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像这样幸运的小海豹太少了,老师想请你们看一些图片,看后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出示捕杀海豹的图片

  (4)师生交流谈谈观感。

  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回答问题,

  (5)再说说这只小海豹为什么是幸运的。

  4、结合你的体会再读读这课文相信你会有更深的感触。

  三、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小海豹是幸运的?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生练习读并扩词。

  恢复依舍

  2、结合笔顺各自学生字,分析字形

  3、指导学生记忆字形:你还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介绍。

  4、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生自己描写一个字,说在写的过程中那一笔不好写。

  5、自己独立写一个,注意位置和结构安排。

  6、生写字,师巡视指导。师范写,指导关键笔画。

  7、巩固:读读写写。

  海滨感谢挣扎恢复喂养依依不舍救起

  五、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听。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给生字找朋友,再组词。

  板书设计:

  幸运的小海豹

  看见——救起——照料——送回——感谢

  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不仅知道许多动物通人性,懂得要保护动物的道理,更能从直观感受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感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中的小海豹是幸运的,还从自己的读中体会到小海豹是快乐的,有感情的,活泼的,知道自我保护的,能分辨好人坏人的……这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孩子们真的有自己的,他们在读中真的会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真的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不要羡慕人家的学生有多好,其实,我们的孩子同样能做到。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体会作者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之情,学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三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读

  猎人与鸟的故事

  有一次,猎人从林中捕获了一只能说多种语言的鸟。“放了我”这只鸟说,“我会给你三条忠告。”“先告诉我”猎人回答道,“我发誓我会放了你。”“第一条忠告是:做事会不要后悔。”鸟说道,“第二条忠告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你自己认为是不可能的就别相信。第三条忠告是:当你爬不上去时,别费力去爬。”然后鸟又对猎人说:“该放我走了吧。”猎人依言将鸟放了。这只鸟飞起后落在一棵大树上,又向猎人大声喊道:“你真愚蠢。你放了我,但你并不知道在我的嘴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大珍珠。正是这颗珍珠使我这样聪明。”这个猎人很想再捕获这只放飞的鸟。他跑到树跟前开始爬树。但是当他爬到一半的时候,他掉下来并摔断了双腿。鸟嘲笑他并向他喊道:“笨蛋!我刚才告诉你的忠告全忘记了。我告诉你一旦做了一件事情就别后悔,而你却后悔放了我。我告诉你让给有人对你讲你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就别相信,而你却相信像我这样一只小鸟的嘴里会有一颗很大的珍珠。我告诉你如果你爬不上去,就别强迫自己去爬,而你却追赶我并试图爬上这颗大树,结果掉下去摔断了双腿。这个箴言说的就是你:‘对聪明人来说,一次教训比愚蠢人受一百次鞭挞还深刻。’”说完,鸟飞走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梁实秋的《鸟》,品读一下作者与鸟之间的故事吧。

  (二)作家作品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让学生听读课文。

  要求:1.划出生字词。2.结合课文注释学习掌握。

  羽翮(hé)——指鸟羽。翮,鸟羽的茎状部分。

  瞵(lín)视——瞪眼注视。瞵,瞪着眼睛看。

  昂藏((cáng)——形容仪表雄伟。

  饮啄(zhuó)——饮水啄食。

  抟(tuán)扶摇而直上——意为凭借旋风直上高空。抟:盘旋而上;扶摇:自下而上的旋风。

  丰腴(yú)——(身体)丰满。

  秾纤(nóngxiān)合度——胖瘦合适。秾:丰满,肥胖;纤:细小,瘦弱;合度,适宜。

  倏(shū)地——迅速地。

  啭(zhuàn)——鸟鸣声。

  喙(huì)——鸟兽的嘴。

  鸢(yuān)鹰——老鹰。

  跼蹐(jújí)索索——因寒冷而四肢不能伸展的样子。跼蹐:局促、拘束;索索:畏缩的样子。

  感喟(kuì)——感叹。喟,叹气。

  褴褛(lánlǚ)——形容衣服破烂。

  窗棂(líng)——窗户格子。

  鸱枭(chīxiāo)——鸟名,俗称“猫头鹰”。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并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集体朗诵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自己对鸟的态度;

  第二部分(2—6自然段)描写了四类不同的鸟;

  第三部分(7自然段)暗示中心:现实社会的悲哀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囚禁了鸟儿,也囚禁了自由。

  分析理解:

  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点明自己对鸟的态度。

  问:“我爱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爱”字,表明了作者对鸟的态度和情感,也构成了整篇文章的基本线索;

  结构上——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朗读第二部分:描写了四类不同的鸟。

  本部分可以分作四个层次: 第一层(2)写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

  第二层(3—4)写令人喜悦的鸟。

  第三层(5)写令人憎恶的鸟。

  第四层(6)写令人悲苦的鸟。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鸟?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后答:笼中鸟,即失去自由的鸟。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同情和对玩鸟者的反感、不满。

  朗读第3—4自然段,找出写“鸟”叫声和形体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朗读第5自然段,找出写“鸟”令人憎恶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朗读第6自然段,找出写“鸟”令人悲苦的精彩语句?说说好处。

  8.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结尾的好处。

  9.归纳文章的中心:

  文章通过对鸟的描述和感受,寄托了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贫困、没有强权、没有欺压的社会,从而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

  板书设计:略。

  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2.练习册。

  12.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下册教案12-13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优秀教案02-04

语文识字教案02-23

语文《氓》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