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活动教案范文集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管子,并懂得其用途。能根据管子的不同特点进行简单归类。
2、知道不往带管子的通道中乱扔东西。
3、会玩传声筒游戏,感受管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管子及多媒体图片,硬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管子。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可就不那么方便了。教师问: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都有些什么样的管子?答:自来水管、下水道管、电线外管、油烟机管、洗衣机管等。
二、管子的归类
(一)根据管子的质地不同:塑料的、铁的、不锈钢的、纸的.等
(二)根据管子的颜色不同:白色的、灰色的、彩色的、透明的等。
(三)根据管子的形状不同:直的、弯的、粗的、细的等。
(四)根据管子的用途不同:水管、电管、抽油管等。
三、教师出示管子及多媒体图片,并提问“这些管子分别用在什么地方?”由此得之,各种各样的管子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四、让幼儿知道有的物品可以通过管子,有的不可以。所以,我们不能往管子里扔垃圾,以免堵塞了管子。
五、幼儿自己动手做各种纸筒,并用纸筒做简单的造型,玩传声筒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记录等活动,初步了解桌腿的形状与桌面承受能力的关系。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
活动准备:
教师用的实验记录表,幼儿人手一张实验记录表,积木若干块,彩色纸若干(保证人手两张),记录笔
活动过程:
1、(出示一张纸)提问:这是什么?你能让它站起来吗?请个别幼儿来试试。并提问: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总结:可以用折和卷的方法是一张纸站起来。
教师:加大难度,用两长纸,做一张一条腿的桌子,而且能站起来。
让老师先来试试。教师演示用直线形的桌腿做的桌子,不能站起来。没成功,小朋友来试试。
2、幼儿操作以后,把自己做的桌子展示在前面的展台上。
教师:老师的桌子为什么没有站起来,引导幼儿观察这张桌子的桌腿是一条直线。老师把它记录在表格里:一条直线的桌腿不能站起来(打叉),你能把你的桌子记录下来吗?
3、教师:小朋友的'桌子都能站起来了,但它牢吗?上面能放东西吗?我们用什么来检验一下?(积木)请你试试并记录下来。如果在叠第三块积木时,桌子倒了,那应该记3还是2呢?记完了每个小朋友在做一张不一样桌腿的桌子,也记录下放积木的数量。
4、幼儿操作。提问:刚才小朋友做的桌子能放几块积木?最多的放几块是什么样的桌腿?
5、总结:圆桌腿的桌子最牢。
6、出示三张一样的纸。教师:这里有三张一模一样的纸,我要作成三个不同粗细的桌腿,猜猜那长桌子最牢。请一位小朋友和我一起来叠积木。先试试细和中桌腿的桌子?再试试剩下的两张桌子。发现中桌子最牢。
7、总结:一样形状的桌子不一定是桌腿粗的牢。其实桌子的牢固程度和桌腿的形状,粗细、高矮都有关系。我们回教室再研究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探索剥果壳的方法。
2 、体验亲自动手操作的乐趣。
3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花生、开心果、盘子、小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
1 、妈妈一会儿要带你们去找两个好朋友一起玩儿,如果你愿意去,听到音乐就快把玩具收好来找妈妈。
2 、到好朋友家了,快看一看我们的好朋友是谁?(花生和开心果)你好花生,你好开心果!
3、让我们摸一摸他们的大门,一个…一个…(让孩子们摸后说感觉)。
(二)探索游戏
1 、让我们敲敲门:“咦,他们怎么不开门?让我听听,噢,他们想想考考宝宝们聪明不聪明,想想办法怎样把门打开吧?”
2 、宝宝们真聪明,它们又叫来了许多好朋友,请大家剥给客人老师、小朋友吃,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吃的'好吗?
(三)结束游戏
“我们不能吃得太多,会上火的。让我们收拾干净去买点豆奶喝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效果较好,幼儿全部都动起手来进行了 操作。分析此活动成功的原因:
1、开始教师出示的食物引发了幼儿吃的欲望。小班幼儿对吃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和经验,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幼儿就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活动。
2、请幼儿剥壳: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所以会不厌其烦地剥,直至取出里面好吃的东西。花生、开心果,一易一难,材料有层次便于不同幼儿选择。
3、幼儿在剥开心果壳时,有的幼儿可以发现要从裂口处剥,其他幼儿有的咬,有的捏,都没有找到正确的开启方法,教师适时插入,请剥开的小朋友说一说是怎么做的,教师和幼儿一起试一试,指导不会的幼儿(分组、个别指导)。
4、内容由浅入深,在了解外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的兴趣。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剥果壳的方法,找到最适合的方法,注重培养小班幼儿的主动性。从而也进一步了解果肉的特征,并渗透小常识,这两种果实不宜多吃,会上火。
5、幼儿剥开后,吃了一会了,请幼儿送给客人老师吃,体验了和他人分享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废品再利用的意义,懂得爱护环境。
2、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使幼儿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4、使幼儿在废品利用中得到乐趣,在“变废为宝”制作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交往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懂得废物利用,节约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知道废物利用所带来的社会价值,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固体胶,制作手工的废旧物品材料若干。
2、用废旧物制作的小物品。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垃圾?(不要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
2。垃圾的来源?(生活,工业,农业,商业)
(二)废品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看图片)
(三)垃圾的处理方法(掩埋法,焚烧法),以及它们的弊端。
小朋友又能做些什么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激励幼儿立足于生活实际,从我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呢?老师有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将一些可回收利用的废品做成漂亮的礼物送出去,你们觉得呢?
(四)废旧物品用途多
1、小朋友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废旧物品?它们能制作成什么东西?
孩子们回答。
教师总结:有烟盒、药盒、火柴盒、粉笔盒、鞋盒等,纸杯、挂历纸、蛋壳、旧电池、酸奶瓶、VCD片、玉米秸、竹竿等。它们能做成飞机、轮船、汽车、火箭、坦克、企鹅、高楼、大桥等。
2、小朋友,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课件:请幼儿观看用废旧物品做的物品图片、玩具。
3、出示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玩具《纸灯笼》,引起幼儿的制作兴趣。
(1)教师:看,这是什么?知道这件宝贝是用什么做的吗?(废旧的宣传单),小朋友想要一个这样的灯笼吗?快动起手来吧!
(2)动手制作。
1、师:现在在小朋友面前的是老师用废旧的纸裁好的各种图形,小朋友可以从中选择喜欢的图形进行制作。
2、教师进行示范,幼儿进行操作。(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多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教师小结:
小朋友,小灯笼漂亮吗?老师这还有很多这样的玩具不但非常漂亮,而且全是用废旧材料做成的,你们千万不要小看身边任何一件看似没用的东西,说不定用处可大了,所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搜集一些废旧材料,准备二次利用。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变废为宝。
活动反思:
作为一堂综合性课程,“变废为宝”活动的开展对老师和幼儿各方面的能力都具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要开展好,教师就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和学法来进行教学会取得好的效果;要如何安排活动环节才能更好的'引导幼儿进行学习操作等等。
谈话活动中,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幼儿了解到废旧材料是可以再次被利用的。有的废旧材料是可以收集的,有的废旧材料是不可以收集的,并且激发了幼儿自己利用这些废旧材料制作有用的东西的欲望。
幼儿制作前我给幼儿介绍了制作材料,并提出要求。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帮助幼儿解决困难,对幼儿有创新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
不足之处:
活动时,大部分幼儿只是一味的模仿展示的范例来进行制作。我想,如果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引导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多种制作方法的尝试,可能会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更好的启发和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蚕豆科学活动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丰富、有趣的活动能进一步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动作,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思维。
活动准备:
1、青蚕豆荚若干
2、提供牙签、火柴棒、一次性蛋糕碟以及胶水、棉签等辅助材料
玩法提示:
(一)剥蚕豆:幼儿练习将蚕豆从豆荚里剥出来。在剥豆过程中,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练习数数、比多少、进行大小排序等。
(二)蚕豆花:幼儿可以将剥出来的蚕豆进行意愿拼贴,组成各种有趣的图案。
(三)蚕豆玩具:利用火柴棒、牙签、橡皮泥等辅助材料,大胆想象制作蚕豆玩具。如:小狗、日本兵、小凳子等。
指导要点:
活动中,教师主要是在孩子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发现并及时鼓励孩子的创新表现,使孩子充分体验大胆想象、制作的乐趣,并能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进行随机指导。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豆子的生长过程,学习用图画的方式进行记录。
2、仔细、耐心地进行观察,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3、通过种植观察活动,激发幼儿关爱植物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观察豆子成长的记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的时候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种植豆子呀?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教师陈列幼儿种植的豆子,引出观察兴趣。
教师:小朋友,这就是你们种的豆子,它怎么样了?它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还记得以前的样子吗?
(幼儿回答)
2、幼儿拿出自己的记录,互相说一说观察结果。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表,相互介绍豆子的成长过程。
教师:请你和同伴说说自己种的'豆子是怎样慢慢长大的。
3、集体交流,帮助幼儿归纳豆子的生长过程。
请幼儿按照自己的记录介绍豆子的生长过程。
教师帮助幼儿归纳豆子的生长过程。
豆子——长出两瓣小芽——长出叶子——长高——开花。
4、引导幼儿找出豆子生长情况不一样的原因,激发幼儿关爱植物的情感。
引导幼儿发现豆子叶子长得不一样。
教师:仔细看看,你们的豆子长得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幼儿回答)
5.讨论原因。
(1)教师:为什么有的豆子长得高而且叶子又多,还开花了,而且有的豆子却长得不高,有的甚至烂了呢?
(2)请几个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种的,为什么他们的豆子长得不一样?
6.激发幼儿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师:我们应该怎样照料它呢?
(幼儿回答)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豆子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我们每天都要来看它。发现它干了应该给它浇点水,但水不能太多,否则会淹死。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设计思路:玩皮球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一项户外活动。尽管小班孩子小,动作协调性差,较难掌握玩球的技巧,但他们始终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张文豪小朋友说:“大皮球太调皮了,一点也不听话。”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大皮球这么调皮?由此选择了这一活动主题。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科学探究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口语表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
3、了解皮球的外形特征及各种玩法。
活动准备:
1、与幼儿同等数量的大皮球;方形、圆形大积木各一块。
2、瘪皮球两个,充气针、充气筒。
3、请家长协助搜集各种类型的球充实体育角,准备各种球类运动的图片、光碟资料。
4、用各色即时贴剪出眼睛、鼻子、嘴巴若干。
活动建议:
一、 大皮球,滚得快
1、幼儿自由玩球,主动探索球的各种玩法。
2、鼓励幼儿积极说出并示范自己的玩法。
3、幼儿通过玩球,感知球的外形特征,并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感知的。
4、通过同时滚动皮球与方形积木、皮球与三角形积木,让幼儿了解:圆的东西滚得快。
5、游戏:(1)我和皮球赛跑。(2)两人合作滚、接球。
二、大皮球,跳得高
1、请两名幼儿玩瘪皮球,其他幼儿观察讨论:瘪皮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跳不起来?怎样才能跳得高?
2、为瘪皮球充气,幼儿仔细观察如何用充气针、充气筒充气使皮球逐渐鼓胀的过程。讨论:能不能填充别的东西?
3、拍球比赛:我的'皮球跳得高。在拍球过程当中探索:怎样让球跳得高?
4、收放好皮球。游戏:“皮球漏气了”。
三、 大皮球,伙伴多
1、讨论:你知道的球类有哪些?怎样玩?
2、观察各种实物球说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观看图片与光碟,了解各种球的玩法,培养集体荣誉感。
4、任选一球玩。
四 、皮球是我的好朋友
1、讨论:玩儿皮球的益处。
2、打扮“我的好朋友”:自选所喜欢的各色五官装饰皮球。
3、我和“好朋友”一起玩。
活动延伸:请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多陪孩子看球、玩球,进一步加深对球的认识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孩子们经过街道、马路、商场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美丽的风车在风中翩翩起舞非常好奇,他们也把这个问题带到了幼儿园,问老师:“风车为什么会转呢?”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就设计了这个科学活动。
一、 活动目标
1、知道风车转动与风有关,并且风的大小能影响风车转动的快慢。
2、体验玩风车的乐趣,并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已经学会制作风车、布置小型的风车展。
二、 活动过程:
1、带领孩子们到已经布置好的风车展中,给孩子营造一个探究的氛围。
师:这儿都是我们小朋友的作品,你们看到了怎样的风车?(五颜六色的、大大小小的、制作的、各种花纹的)
2、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风车的构造。看一看,风车有什么(有风车页、有轴)
3、幼儿集体玩风车。
师:现在让我们来玩一玩风车,想一想你是怎么玩的?在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你可以用笔把它记下来。
教师小结:原来风车的转动和风有关,风推动风车的叶子,所以风车能够在风的推动下转动。
4、第二次玩风车
(1)有了风,小风车就会转动起来,那么怎样使你的小风车转动的更加快?
(2)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小风车转动的更加快。(请幼儿将自己尝试的方法记录在记录纸上。)
(3)讨论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小风车转的更加快的?
教师小结:小风车的转动与风有关系。我们在奔跑的时候,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风车转动的快;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风车就转动的慢。
三、延伸活动:
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对自己的风车从制作上进行修改,从玩法上进行调整。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名称:神奇的指纹
设计背景:在一次区角活动中,我无意中听到了班上几个孩子这样的对话,其中一个孩子正把另一个孩子的手拉到自己面前仔细的研究,一边还对那个被研究的孩子说:你的右手一个螺旋纹都没有,你看我,我有三个螺旋纹呢!我奶奶说,手指上有螺旋纹的孩子可聪明了。这时候,他们周围已经围了好几个人,都兴致勃勃的要求要他帮忙看指纹,有的孩子问什么形状才是螺旋纹,有的孩子则迫不及待的把手举到半空中对着光研究起了自己的手指……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兴趣,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何不借此机会设计一个活动,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指纹的知识呢?
设计意图: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过程。我们班的幼儿年龄偏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不够专心和仔细,也不太爱提问题,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并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指纹的秘密,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2.从各个方面了解指纹的作用,树立科学的观点。
3.激发幼儿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体验发现的快乐;
4.培养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活动内容:
1.在纸上印指纹,观察指纹;
2.听老师讲故事;
3.比较父母亲、小朋友的指纹和自己的不同之处;
4.介绍指纹的几种特有形状和特征;
5.展示图片,互相讨论,列举指纹的作用;
6.游戏;
7.总结。
活动准备:
1.(幼儿)父母和自己的指纹图各自一张;
2.(教师)各种指纹放大图;
3.(教师)放大镜每人一个;
4.(教师)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的相关图片一组。
活动过程:
1.印指纹:
幼儿分组玩印指纹的游戏;
把放大镜发给孩子,让幼儿观察,印完指纹后在纸上发现了什么、胶泥上又留下了什么?
2.讲述故事:
听老师讲的小故事,引出课题;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自己和同伴的指纹有何不同;
比较自己的指纹和父母的指纹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生的,孩子和父母总是长得很像,被别人称作“亲子脸”。
幼:我奶奶说我长得和妈妈一模一样
幼:我鼻子长得像爸爸
幼:我眼睛长得像奶奶……
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了起来,我乘机引导到:那大家想一想,我们可能长得像爸爸妈妈,可是我们的指纹也长得像爸爸妈妈吗?
孩子:有“亲子脸”,就有“亲子指纹”
孩子:不对,侦探片里面说,每个人的指纹都不同的
教师:那大家把带来的爸爸妈妈的指纹图和自己的对比一下,看看谁说的对?
孩子们比较后一致得出结论,指纹和爸爸妈妈的没有一个一样。
[[]幼儿发挥] 老师,我们和爸爸妈妈只长得相像,但是还是有不像的地方,并不是真的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指纹也不是完全一样啊!可是我小姨生的是双胞胎,他们长得一样,声音一样,穿得一样,连动作都一样,他们的指纹也应该是一样的呀!(很多孩子都点头表示同意)
教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这里刚好有一幅双胞胎的指纹,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他们是不是一样。(出示指纹图)共同分析比较双胞胎的指纹,小结指纹的秘密。
教师给孩子们读一段文章,证明孩子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并让孩子们明确知道,任何人指纹都是不可能相同的。
3.指纹特征:
出示一组关于指纹分类的图片,向孩子们介绍几种类型指纹的特点;
让孩子们再次观察自己和父母的指纹,并将其分类。
告诉大家,指纹的形状和每个人的性格等没有必然的相关性,更不会因为谁的指纹长成什么样就证明他聪明与否,让孩子们树立科学的观念。
4.自由讨论:
向孩子们展示从各种渠道(网络、书籍、报刊)收集来的关于指纹的图片;
让孩子们自由讨论指纹都有什么作用;
幼:那幅图我认识,那是指纹锁,《007》里的邦德就用这种锁;
幼:我晚上看侦探片,里面的警察叔叔就靠罪犯留在杯子上的指纹破了案。
幼:还有医院,我们一出生,医生就给我们印了指纹,这样爸爸妈妈就不会抱错宝宝了
幼:在电脑和手机上装指纹锁,小偷就偷不了它们了,因为他偷了也没用……
老师总结指纹的用途。
5.延伸活动:动物有指纹吗?它们的指纹一样吗?
在活动快结束时,有孩子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手,所以我们都有指纹,那么小猫小狗也有手,那它们也有指纹吗?其他孩子也有了相同的疑问。于是我临时增加了这个延伸活动,让孩子们观察了幼儿园里饲养的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子等,并让他们互相讨论,还布置了回家查资料的任务,明天大家再进行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培养他们持续探索的精神和动手调查研究的能力。
6.游戏:让孩子们分组玩儿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让小偷们留下指纹,小警察们根据指纹来抓小偷。
7.总结。
活动自评:本次活动因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因为这次活动的生成不是单方面出自老师的设计,而是融入了幼儿的自主选择,是真正能够让幼儿感兴趣的课题。课后,大部分孩子都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指纹的特征、用途等。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孩子们的准备都比较积极,在课堂上的提问也更加踊跃起来,师幼互动较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不仅是课程的参与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我作为老师也及时对课程计划做出了相应更改。然而本次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足之处,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数,例如幼儿对创胞胎的指纹问题提出的疑问,如果不是当时准备时碰巧准备了双胞胎的指纹放大图,在幼儿提出问题时,我就只能枯燥的讲解知识,而不能直观的让他们观察,那我讲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由于时间原因,最后的游戏和总结时间都比较仓促。因此我认为在以后的课程教学中,我应当更加注意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并加强对时间的控制。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5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3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2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8-02
科学活动教案06-21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07-31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7-29
科学活动教案[热]08-01
科学活动教案(热门)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