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6 07:31:33 教案 投诉 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华)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现实针对性。

  2.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学期曾学习过贾谊的《过秦论》,作者借评论秦的兴亡来告诫当时的封建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房宫赋》,杜牧就秦国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从而导致覆亡来讽时刺世。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作者苏洵这位封建时代的进步知识分子又在借评论六国灭亡来阐述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将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

  苏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②秦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③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2)苏洵所处的北宋的时代背景(幻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速读,熟悉课文。

  2.教师范读,正音,并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

  3.学生依书下注释,粗通文意,有疑问的'地方勾画出来课堂提问。

  4.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对课文熟读成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四

  二、把握文章论证结构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秦之害进行论证。“赂秦”的国家因“赂秦”而“力亏”;不赂秦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秦”。

  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写韩、赵、魏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秦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秦”的论点。

  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赵、燕三国虽“义不赂秦”,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路秦”的中心论点。

  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5.第5段,借时讽世,借古喻今,讽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用攻战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与赂秦中秦之所得、诸侯之所失对比,说明秦不用战争就能获得土地,六国不用战争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国最终灭亡,是历史必然,将秦与六国对比,将六国与六国对比,同样证明六国破亡为历史的必然。

  2.引证法

  引用苏代的话,证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观点。

  3.例证法

  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回顾全文的论证结构。

  2.检查背诵。

  二、结合课后苏辙《六国论》作比较阅读

  1.学生自读苏辙《六国论》。

  2.分组讨论两文异同。

  3.总结

  (1)相同点:

  两文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苏辙认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应“厚韩亲魏”。苏洵也认为“以地事秦”中韩、魏两国最为突出,“为积威之所劫”,最终招致灭亡。

  (2)不同点

  ①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

  苏洵认为在于六国争相以地赂秦。苏辙认为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②两篇文章的最终目的。

  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首先,不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其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些策略实际上也是对北宋朝廷说的。

  苏洵的忧国之心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三、布置作业

  1.进一步落实背诵。

  2.归纳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等现象。

  附:板书设计

  六国论

  苏洵

  一、解题

  1.关于苏洵

  二、分析论证结构

  三、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

  2.引证法

  3.例证法

语文教案 篇2

  一、课前准备操:

  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

  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

  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发言可不好。

  耳要聪,目要明,文明守纪我最行。

  棒!棒!棒!我真棒!争做班级的NO.1YEAR!!(竖起食指和中指)

  [评析:通过安排有趣的“游戏点心”----课前准备操,奏响课堂前奏曲。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树立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课前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为课上有效、愉快地学习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上课前先看老师写一个词,看谁看得最仔细、最认真。

  板书:得意

  谁愿意为我们读读这个词?〈生读〉

  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你什么时候“得意”过?为什么事而得意?你得意的时候是怎么说的?(演一演)

  谁愿意再来读读“得意”这个词,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带上得意的表情。

  2、师:课文里两次写到了北风“得意”,请小朋友找出来读读,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3、交流并出示:[幻灯出示]

  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

  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齐读这两句话。

  师:小朋友,北风为什么得意?为什么非常得意?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就能知道这些答案了.

  [评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得意”这个词语的意思。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时,注意抓住事物表象及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进行,让学生建立起词语、句子与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自愿走进课文的情境,读出形,读出神,读出情。这样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的'读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先来看看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的一副图(北风图),你们看北风吹的怎么样?

  生1:它吹得很使劲。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1:北风呼呼地吹着。

  师:恩,你找得很仔细。

  教师描述:你看它吹得多用劲呀!腮帮都鼓起来了,你能带着表情朗读吗?

  [评析:简单的挂图形象地再现了语言文字所指向的事物,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并能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师:北风呼呼地吹来,吹向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变化?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找一找、画一画(读后交流,生答师贴图)

  (3)(出示幻灯片)师:读了刚才的这些内容,你能在这句话里填一个或者两个字吗?

  青草、梧桐树、鸟儿__北风。

  师:你是怎么知道青草、梧桐树、鸟儿它们都怕北风的呢?(指导看课文插图)

  理解:青草—变了颜色,梧桐树—落了叶,鸟儿——躲进了窝。

  (4)齐读第一自然段

  1、导入新课

  谈话:这两天冷不冷?风吹在脸上什么感觉?(板书:北风)学着吹一吹。

  2、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每年,

  2、只要北风呼呼一吹,

  3、大自然就发生了变化,

  4、有哪些变化呢?

  翻开书读读一第小节。自由读第一小节。

  5、交流。读了第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A小草。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读。

  (1)青草是怎么变黄的呢?(演示动画:草)

  (2)北风把小草吹得——,来,小朋友都来做小草,老师来做北风,我们来演一演。

  (师生共演)提问:小草,你是怎么说的?

  (3)现在是不是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了?指导朗读。

  B小鸟。读了第一小节,你还知道了什么?

  找出相应的小节读一读。赛读。

  (1)从“躲”字你读懂了什么?

  如果没有北风,小鸟可以在树林里干什么?现在呢?(演示动画:小鸟)

  (2)老师从小鸟的叫声中听懂了它们要说的话,你听懂了吗?

  (3)同桌讨论,分角色演一演。交流。

  (4)指导朗读。

  C梧桐树。北风呼呼地吹,大自然还有什么变化呢?(演示动画:梧桐树)

  对着画面练习朗读。男女生赛读。

  6、小结:看,

  7、北风呼呼一吹,

  8、就让青草变了——,

  9、梧桐树——,

  10、小鸟——,

  11、这北风可真——(厉害),

  12、觉得自己——,

  13、所以它得意地说:——

  14、指

  15、导读第二小节北风的话。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所写的桥之美。

  2、与中国石拱桥比较,感受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3、理解一些难句的情味。

  【学习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揣摩文中难句所蕴涵的情味。

  【学习流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煞它风景( ) zhù( )足 xiāo ( ) 魂 媒介( )

  2、想一想,有那些赞美桥的古诗词,把它写下来。

  二、学习研讨

  3、 在作者看来, “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为了更好地阐释“桥之美”,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请各用一句话概括。

  5、理解文中语句丰富的蕴涵。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6、说说《中国石拱桥》与本文在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三、扩展学习

  7、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水的语言

  水是会“说话”的。听听水的声音,可以判断水的状况。你不妨试一试:把满满的一瓶子水倒出来,听!水在噗噗作响,它在告诉你:我出来啦!用墨水瓶、暧水瓶做这个实验,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这个原理很简单,因为水流出来的时候,空气要从瓶口挤过去,那一个个气泡钻出水面时,会因为压力变小而猛一下子膨胀,发出冲击,水就这样“说话”了。

  把水壶放在火炉上,当水壶发出叫声的时候,水还没有开。等水真正沸腾的时刻,叫声又不是那样响了。“响水不开,开水不响”,水壶里的声音为什么能报告壶里的情况呢?

  放在火炉上的水壶,壶底的水最先热起来,于是那里就产生了气泡。这些气泡很热,也很轻,便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了上边的冷水层。热气泡在冷水里放出了大量的热,它们温度降下来,好像泄了气的皮球,抵挡不住水的压力,就被水给压破了。气泡破裂时会发出响声,水壶便呜叫起来。水在沸腾的时候,气泡一个接一个地钻出水面冲到空气里,很少有在水里破裂的,这时水的声音变成“哗啦”“哗啦”了。

  人被烫着会喊叫,水挨烫时也要“尖叫”呢:把几滴冷水滴在火红的.炉盖上,听!它咝咝地尖叫了。烧水做饭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这种声音。

  水当然没有知觉,它挨烫时的“尖叫”是由于它在急速地变成汽。炉盖或红煤球的温度都很高,水滴到上面马上变成了小蒸气。一滴水要变为汽,体积大约要膨胀1500倍,这一涨,就像小xxx爆炸,发出了声音。

  你会判断壶里的水开不开吗?

  提一壶冷水,向地面上倒一点,你听到的是清脆的噼啪声。提一壶开水,同样地向地面上倒一点,听!它发出了低沉的波波声。为什么冷水和开水声调不同呢?这跟水的温度有关系。当水温在100°C左右时,水不断地变成汽,开水四周包着这层汽,好像裹着一层线毯,落到地上的声调也就低沉多了。冷水落到地面上,没有汽垫的缓冲作用,声音也就变得清脆了。这正像掉在地面上的钢球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掉在棉被上的钢球只会发出一点儿声响一样。

  水的奇妙语言可多啦,你能自己做些实验,研究一下吗?

  (1)这是一篇 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 顺序,全文语言 有趣。

  (2)为了生动的说明水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很多地方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3)文章说明了水在三种情况下的语言:A ;B ;C 。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怎样才能判断出壶里的水是否是开的?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写作教案12-03

语文教案07-22

语文桥的教案01-13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园地》教案02-22

语文识字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