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10篇(优选)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条件。
2.能够记录物体膨胀前后的变化。
3.萌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经验准备:
喝茶的经验。
材料准备:
普洱茶叶及装茶叶的小盘子,开水一壶,透明茶杯
记录单(每个幼儿一张)
干木耳,菊花,紫菜,粉丝
活动过程:
一、观察导入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去做客,你们的老师为我泡好了茶水。喝茶的时候,我发现茶叶有神奇的变化,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茶叶的秘密吧!
2、幼儿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比较干茶叶、湿茶叶的.不同。
干茶叶泡进水中,体积慢慢变大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做膨胀。
二、探索茶叶膨胀的原因
1.小实验:为每个小组泡茶,幼儿观察茶叶的变化
2.教师小结:因为茶叶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蒸炒烘焙晾等工艺将叶子中的水分都排掉了为了美观又做成不同的形状,热水冲泡后茶叶吸收水分自然就舒展了。象泡茶这样,把干的物品放进水里,体积慢慢变大,这种现象叫吸水膨涨。
三、探索其他吸水膨胀的物体,并动手记录。
1.讨论:生活中像茶叶这样吸水会膨胀的食物还有哪些呢?
2.出示实物(黑木耳、银耳、紫菜、粉丝、方便面)
3.分组动手操作,并记录
4.展示分享观察结果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请幼儿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它恢复。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一起发现了生活中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接下来我们再去找找还有哪些东西也会出现膨胀的现象。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目标
1、 1、对探索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2、知道任何物体都有重心,并且只有一个重心。
3、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顶碟子的视频、幼儿人手两套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展示板、书、泡沫地垫、牛奶箱等
活动过程
(一)、观看视频杂技表演引入,激起幼儿尝试的欲望。
师:今天我们请来了几个小杂技演员,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表演吧!
(二)、以学习杂技表演的口吻让幼儿初次操作探索:铅笔顶纸板,寻找物体的重心。 师:我为你们准备了铅笔和纸板,你能用铅笔将纸板顶起来吗?我们来学学杂技表演,试一试,顶一顶,把顶起来的那个地方做个记号。
1、幼儿用铅笔顶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并做好记号,贴在展示板上。
2、师幼共同交流:“你将纸板顶起来了吗?你是顶什么图形的?是怎样顶起来的?还有其它地方能将纸板顶起来吗?”
3、教师小结:标记出来的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只有一个重心。
4、出示另一组材料,提出要求。教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试验,知道了“物体只有一个重心”。这里又有一些图案,试一试能不能用铅笔把图案顶起来。
5、师幼共同交流:“你是顶什么?是怎样顶起来的?”还有其它地方能顶起来吗?”
6、教师小结:任何一个物体都有重心,而且只有一个重心”
(三)、以“杂技表演”的形式,让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1、结合自由讨论、个别提问的形式,引导幼儿说说,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顶东西?
2、师介绍“杂技表演”的辅助材料。书、垫板、牛奶箱和泡沫地垫。
3、在音乐声中,幼儿尝试顶物体进行表演,体验成功的喜悦,活动自然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并会找出1和许多。
2、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
3、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电脑、图片若干、鸭妈妈挂饰一个、小鸭挂饰五个、小筐一个、小鱼五条。
环境布置:在教室内用物品围成一小池塘。
活动过程:
一、引起动机。
教师播放许多动物的声音,以许多动物参加小猫的生日晚会的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电脑演示
(一)教师让动物一个一个地出现,然后全部合在一起,帮助幼儿初步认识"1"和"许多"。
(二)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1"和"许多"。
(三)幼儿操作图片,找出"1"和"许多"的`物体。
(四)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知道"1"和"许多"的关系。即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
1、出示许多"小鸭"挂饰,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分发"小鸭"头饰,让幼儿理解"许多可以分成一个一个"。
3、以"小鸭捉鱼"的游戏形式,让幼儿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师:一个鸭妈妈带着许多小鸭去池塘捉鱼。池塘里游来多少条小鱼?
(许多条)鸭妈妈请每只小鸭捉一条小鱼,再请小鸭把捉到的小鱼一条一条放入妈妈的筐里。
4、以"小鸭游泳"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加深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师:捉完小鱼,我们现在开始学游泳了。鸭妈妈拍到哪只小鸭,那只小鸭就跳到池塘里游泳。鸭妈妈一个一个拍小鸭,小鸭一个一个跳入池塘里。现在池塘里有多少只小鸭?(许多只)天黑了,我们要回家了。鸭妈妈再一个一个地拍小鸭,小鸭一个一个的上岸,岸上就有许多小鸭了。
三、结束部分
教师:我们今天捉了许多小鱼,现在一起回家煮鱼吃吧。
鸭妈妈带着小鸭,唱着歌儿回家:"一条一条又一条,许多小鱼水里游。一只一只又一只,许多小鸭捉小鱼。捉了小鱼回家煮,回家煮!"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106页。
教学反思:
整合是为了动静结合,在这节活动中学说语言、激发幼儿兴趣,不只讲表面的知识,还应讲行动的知识(即经验)。
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要经历一个过程,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和实现的,同时还要综合各领域。
在整合的同时要有一个偏重的领域,(即定位本节课的重点领域)。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向幼儿介绍太空有许多星球,他们都是朋友,如:太阳、月亮是地球的好友。
2、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妙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1、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放大镜一面,黑色纸片一张。
2、宇宙图片一张。
重点:让幼儿知道太阳和月亮是地球的好朋友。
难点:知道地球、太阳、月亮之间运转的形式: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它们一直都不离开。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宇宙图,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问: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太空中有什么?(幼儿这样回答)[教师出示宇宙图]
2、在太空中有那么多的星球,他们之中谁是地球的好朋友呢?为什么?
小结:月亮离地球最近,一直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围绕着太阳转,它们一直都不离开。
(二)介绍太阳
1、实验一:昼夜之分
师问: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你知道要多长时间?(一年)
你知道为什么会有白昼和黑夜之分?(教师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实验操作)
小结: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是,自身也在自转,地球转向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2、实验二:利用太阳光使纸燃烧,介绍同样的'作用。
师问:太阳是一个燃烧的巨大火球,温暖的阳光能使地契上的动物、植物得以生存,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光做那些事情吗?
(太阳灶;太阳船;太阳能电池可用于手表、计算机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还可用来发电……)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瞧瞧太阳光的威力吧!
(在太阳光下利用放大镜演示纸片燃烧)
(三)介绍月亮
师问:月亮也是地球的好朋友,它围绕着地球不停地转,晚上,我们可以看到皎洁的月亮,那么月亮他自身回发光吗?
(月亮自身不会发光,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太阳的光。)
四、延伸活动
师:在广阔的宇宙中还有许多星球,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金星、水星、木星……)
它们隐藏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小朋友长大了去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大班幼儿已经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如皮球、蹦蹦床、拉力器等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并积累了有关弹性的零碎经验。本活动以弹性为主线,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主动探索,感受弹性的特征,发现弹性的奥秘,体验弹性物品的有趣,感受弹性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科学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时,通过引导幼儿自主尝试制作弹性玩具,发展幼儿动手制作的能力,帮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目标:
1、对弹性感兴趣,乐意探索有弹性的物体,感知弹性的特点。
2、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幼儿观察、发现周围事物特性的能力。
3、能细心操作,大胆交流,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弹性玩具、弹簧一个, PPT(各种运用弹性的游戏和实物)
2、学具:幼儿操作材料:记录表、记号笔、橡皮泥、玻璃球、积木、海绵、橡皮筋、小气球人手一份;电线、毛根、积木、贴花纸若干。
活动过程:
1、初观玩具,激发童趣。
(1)、师:亲爱的小朋友们,马上要过圣诞节了,小丑娃娃要和我们小朋友一起来过节,小丑娃娃躲在哪里呢?哦,原来小丑娃娃躲在盒子里,我们一起喊123、把它请出来。
(2)、小丑娃娃是怎么出来的?
2、由弹簧和实物分析出弹性概念。
(1) 提问:小丑为什么会蹦上来?他有什么秘密武器呢?
师:原来小丑娃娃的秘密武器是弹簧。
(2) 教师出示弹簧,引导幼儿认识弹簧。
(3) 幼儿玩弹簧、探索弹簧的特性。你发现弹簧有什么厉害的`本领吗?
小结:弹簧在用力拉它、压它时,他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还原到原样,这就是弹簧的弹性。
3、探索比较、感知弹性。
(1) 出示记录表,猜想弹性。
师:原来弹簧有这么有趣的弹性,今天小丑娃娃还带来了橡皮泥、橡皮筋、积木、海绵、玻璃球、气球,我们来猜一猜,谁会和弹簧一样有弹性呢?
(2)实物探索,验证弹性:幼儿按记录表上的物品逐一做实验,在有弹性的物品下打勾。
(3)根据幼儿记录表小结:橡皮筋、海绵、气球和弹簧一样,用力拉、压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会还原,它们都有弹性;橡皮泥能变形,但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玻璃球、积木不能变形,所以它们都没有弹性。
4、联系生活,拓展认知。
(1)、发散思维,联系生活。
师:橡皮泥、海绵、气球有弹性,其实我们的身上就有许多有弹性的地方,自己摸一摸,找一找。
(2)、由近及远,推升层次。
师:除了刚才那些有弹性的物品,平时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吗?
(3)、再入生活,拓展知识。
师:有许多有弹性的朋友一直藏在我们身边,看看他们藏在哪儿呢?(播放PPT)
5、原来有这么多东西有弹性,小丑娃娃好不好玩,那你们想不想来做一个弹性玩具呢?
6、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敲鼓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探索活动,感受物体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3.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探索发现。
活动准备:
鼓与鼓槌、纽扣、回形针、小玩具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敲击鼓面,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有探索兴趣。
(1)教师:新年快到了,人们敲锣打鼓,迎接新年的到来。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大鼓,我们一起来敲一敲,听一听。
(2)引导幼儿说出小鼓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提问:敲击小鼓,你们听到了什么?
2.通过将多种材料放在鼓面上探索,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1)提问:声音能用耳朵听,能用眼睛看吗?
(2)观察敲击下纽扣在鼓面上跳动的现象。教师:请你们把一粒纽扣放在鼓面上,然后再敲一敲,看一看。
(3)请幼儿再将回形针、小玩具等放在鼓面上,观察敲击使物体上跳动的现象。
(4)请幼儿把自己的小手放在鼓面上,感受敲击鼓面的'振动现象。
3.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经验,引导幼儿说出看见了物品在振动,听见了“咚咚咚”的声音。提问:
(1)敲击小鼓,你们的眼睛看见了什么?耳朵听见了什么?
(2)没有敲小鼓时,你们的眼睛看见了什么?耳朵听见了什么?
4.引导幼儿围绕“鼓面为什么会动”“不敲鼓的时候鼓面会不会动?”进行讨论。
(1)提问:现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小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2)总结:原来我们敲小鼓的时候,引起了鼓面的振动,我们的耳朵就听见了声音。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玩玩、看看、说说、动动中,知道身体的很多部位是会动的,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愿意和大家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活动准备:
1.一盘磁带(迪斯科音乐)
2.各种玩具:皮球、鸡毛、气球、圈各4个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各种玩具,初步感受身体会动。
1.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好玩的东西,看看有些什么?你们想不想去玩一玩呀?
2.每个小朋友选一样你喜欢的玩具去玩吧!(幼儿玩,师鼓励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创造"一物多玩")
3.提问:谁来说说,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
二、探索身体更多会动的.部位
1.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玩的时候发现手、脚、嘴巴会动起来,那想想,我们身体还有哪些部位也能动起来呢?
2.听着音乐一起来动动我们的身体,看看哪些部位也能动起来?(放音乐,幼儿动起来)
3.提问:开心吗?你身体的哪些部位也动起来了?(幼儿说,大家一起跟着做)
三、游戏:动起来。
感受身体动了的快乐
1.小结:原来我们的身体有很多部位都能够动起来的。
2.下面,我们再听着音乐,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动起来吧!
3.每人去找一位客人老师,让她们的身体也动起来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感知物体长短量的差异。
2、能从三个长短不用的物体中,找出最长的、最短的,感知长短的相对性。
3、感知生活中物体的长短不同。
活动重点:通过比较,感知物体长短量的差异。
活动难点:能从三个长短不用的'物体中,找出最长的、最短的,感知长短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铅笔、项链、围巾、纸条、吸管三样。
活动过程:
出示长短不同外两条围巾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两个物体间长短量的差异。
教:宝贝们你们到过超市吗?超市有许多的商品,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小超市,你们看货架上有什么?
幼:围巾
教:对了,是围巾。那我货架上的围巾是一样的吗?(不一样)
教:那它们哪里不一样?(长短不一样)
教:宝贝们看着有两只小动物来我的超市买国巾啦,你们看是谁? (长颈鹿和小松鼠)
教:我们来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教:宝贝们你们猜猜长颈鹿会买哪条围巾, 小松鼠又会买哪条围巾? 为什么?
教师: 长颈鹿的脖子长用长围巾, 小松鼠的脖子短用短围巾.
教:瞧,我的货架上又有什么商品?(三支铅笔)
教:那教你能告诉我这三支铅笔有什么不一样?(长短不一样)
教:现在我请一个宝贝来比比看哪支最长,哪支最短
教:瞧,我的货架上又有什么商品?(三根项链)
教:那教你能告诉我这三根项链有什么不一样?(长短不一样)
13、教:现在我请一个宝贝来比比看哪根最长,哪根最短?
幼儿操作练习,进一步感知长和短。
14、教:宝贝们,在你的小篮子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长短不一样的吸管和纸条,请你们把它们拿出来比比看哪个最长?哪个最短?(吸管和吸管比,纸片和纸片比)
15、游戏《长短儿歌》
16、教:宝贝们,让我仍再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长的,哪了些东西是短的?
反思:
在上《长和短》这节课时,我觉得孩子们配合的较好,因为在笫一次试教时在摆放教具时是竖着摆,孩子们就用高矮的形容词较多,在第二节课我把教具竖着摆,基本上就没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注意这样的小节,避免类似的问题再发生。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一、活动目的:
1、喜欢探究,尝试发现不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发出声响的方法。
2、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二、活动准备:
茶叶罐、玻璃珠人手一份,旧报纸、橡皮泥、水果袋等每组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以送礼物引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幼儿自由玩响罐。
新年快到了,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茶叶罐里有一颗玻璃珠),它叫响罐,你们拿出来玩一玩吧!(椅子下面)
2、提问,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1)响罐里有什么?
(2)提问:玩的时候会怎么样?听起来怎么样?(幼:发出很大声音。师: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大的声音呢?幼儿回答。师小结:原来茶叶罐里有玻璃珠,摇动时玻璃珠滚来滚去,撞到了铁的茶叶罐,就会发出嘈杂的声音)
3、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装在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声音变小?
幼儿猜想。
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的办法,可以用一种辅助材料隔开玻璃珠与茶叶罐,让声音变小。
(二)第一次实验,探索报纸让茶叶罐里的声音变小。
1、介绍材料
师:那我们用报纸帮忙,让声音变小。
2、提出要求
师:小朋友在做实验的时候要记住几点要求。
摇罐之前,要先把盖子盖紧。
你用了多少张报纸让声音变小了,要记住哦。
3、幼儿分组操作
重点引导幼儿发现用不同数量的纸张包裹玻璃珠,发现玻璃珠发出声音的`大小不一样。
4、分享交流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变小声的?用了几张报纸。你实验了几次?每次实验结果一样吗?
小结:有的小朋友用报纸把玻璃珠包住,有的用报纸塞满整个茶叶罐,有的小朋友用报纸压住玻璃珠,发现用越多张纸,玻璃珠发出的声音就越小,甚至没有声音。
过渡句: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发出声音呢。老师准备了水果袋和橡皮泥,你们再来试一试、玩一玩吧。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方法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发出声音。
1、提出要求:
(1)每次实验时只能用一种材料,但这两种材料都要试试。
(2)试一试、玩一玩,看看谁的方法能让玻璃珠不会发出响声,他就成功了。2、幼儿操作。
教师重点观察帮助实验不成功的幼儿,提醒幼儿要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能发出一点儿声音,引导逐一运用材料操作、探索不同的方法。
3、分享交流,体验乐趣。
重点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探究过程。
(1)交流:
A、 同伴交流。你有什么好方法,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B、 集体交流。你的玻璃珠还会发出声音吗?你是怎么让玻璃珠不再发出声音的呢?(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包、一层一层盖住、塞满、压等)
(2)梳理:有的小朋友用橡皮泥固定玻璃珠,它在摇动时茶叶罐就不会滚动也就不发出声音。有的小朋友用水果袋隔开玻璃珠撞到茶叶罐的嘈杂声音。这可是一个好办法。
(四)迁移知识经验,解决拖动椅子时发出很大声音的问题。
1、播放视频,发现问题。
师: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有什么发现。
2、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大家想个办法来解决吧。
(五)活动延伸: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动手包椅子。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主要引导鼓励孩子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亲历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本活动就是较典型的让孩子探究力学现象的实验课。摩擦现象孩子都看到过,也都感受过,但孩子不一定能觉察到。本活动从现象入手,从宏观出发,引导孩子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产生需要的条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摩擦和摩擦力的现象,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体验探索发现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知摩擦和摩擦力的现象。
活动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活动准备:塑料管、PPT、实验操作材料等。
活动过程:
拔河比赛
导入活动
意图:通过拔河比赛,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1、师出示一根塑料管请两位力量悬殊的幼儿进行两次对比拔河比赛(一次塑料管一端涂洗洁精,一次不涂)
2、师:两次比赛,第一次,大个子失败了,第二次却胜利了,是什么帮了大个子的忙?
3、小结:原来是手和棍子之间的力在变化,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其中的奥秘。好吗?
感受摩擦力
寻找摩擦力
意图:感受摩擦力的存在条件,从生活中寻找摩擦力。
1、师生实验感受摩擦现象
手移动的时候,和桌面接触,感到比较费力的现象就叫摩擦现象,桌面阻碍手掌向前移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的产生
接触——运动
3、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
4、小结: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摩擦力也经常陪伴在我们身边。
设疑探究
实验验证
意图: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课件展示两种生活现象)猜一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现象1:当你推箱子时,为什么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有关;
2:为什么下雪天汽车的车轮裹上铁链?——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幼儿实验验证。
4、交流探究结果:你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5、小结: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物体越重,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意图:通过课件展示,拓展幼儿敢于摩擦力的相关经验
拓展经验
活动延伸
1、摩擦力无处不在,它有可爱的一面,也有不可爱的一面。(课件演示)
2、介绍两个关于摩擦力的小实验“你拉得动吗?”、“筷子提米”。(备选)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2-16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06-21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3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05-05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07-11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5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7-29
【荐】科学活动教案07-04
科学活动教案(热)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