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搭一搭,同学们不仅能搭出许多种图形,还能用语言进行表述。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学具搭搭,好吗?
(二)完成练习三(1题~4题)
先让学生搭出书上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注意引导观察,第一个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同的。
先想一想,然后独立搭一搭,看一看,连一连,再交流讨论。
通过本题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再搭一搭,看一看,填一填。
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教师先示范怎样在方格纸上画图?再出示第4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全部画完后搭一搭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初步感知不同标准分类的多样性。
(2)采取小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互相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2.情感目标:
(1)采用小组之间互评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审美观。
(2)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分类,处处有数学,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卡片(每组9张),各种铅笔(每组各8支)。
教具准备:
各种文具盒、各种玩具、各类书、若干个瓶子。
教学策略选择: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教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认为学生对单一标准分类生活中接触的较多,不必教学一课时,可把这两部分内容合并为一节课来上,重点放在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这块内容上。同时,我认为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因此,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孩子怎么分,孩子就怎么分的幼儿分类水平上,而应重点观察儿童能否独立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这一要求,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取材,让学生能较快的从事物的大小、形状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中提出不同的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用他的稚嫩的眼光去划分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学习单一分类)
1.【设计意图:学生6人一组,教师在上课前两分钟在讲台上倒出各种杂物(瓶子、文具盒、玩具、书各若干件),让学生感受到教室讲台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课题。】
2.引出分类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看现在在我们的讲台上堆放了许多东西,你们瞧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师: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生:乱七八糟、不舒服等。)
师:那你说该怎么办好呢?(生:把东西分类堆放好;文具一类、玩具一类、书一类、瓶子一类。)
师:谁愿意上来把这堆东西分类摆放好?(请四位学生上来整理。)
师:现在的讲台与刚才的讲台比有什么不同?(生:舒服了,整齐了、美观了。)
师:是呀,这样一分,看过去就非常得整齐。刚才,我们把一大堆的杂物按照同一类物品为标准对他们进行了分类。其实我们还可以给同一类物品进行分类,比如说这堆瓶子,我们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学习不同标准分类)
1.【设计意图:预先把第39页的“做一做”进行了改编,并用彩色卡纸做成水果卡片。把原来同一形状都是同一底色的(如三角形都是绿色的),改为同一形状,底色却不同的(如三角形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另两种形状也各有三种颜色)。并把制作的9张卡片放在1个大信封里,让6人小组的小组长保管。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水果卡片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次分类,从而使分类过程不断地细化,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同一类物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分铅笔,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2.动手分水果卡片,初步体会到不同标准分类。
师:现在请组长拿出(1)号信封,倒在桌面上,看看是什么呀?(学生倒时,请上来整理的四位学生把讲台上的物品装进袋子。)
(生看好后,答:水果卡片。)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把这些水果卡片来分一分,分类前我先提几点要求:
(1)分类前,每位同学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想好你将怎样分,是按什么分的?想好后再小组动手交流。
(2)当一个同学在发表他的想法时,其他同学要静静地听,等他讲完后再讲讲自己的想法或对他的话进行补充。
(3)分好后,你们小组也可以商量一下,如果上来给大家汇报,谁做介绍员,谁配合拿卡片。
听口令开始操作,教师巡视。等学生操作完后,请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来汇报?
(请一组学生上来汇报,教师指导:按什么分,分了几堆。)
师:下面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的?(请不同分法的小组继续上来汇报。)
(出现的分类标准有: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后来学生又指出可按水果有没有叶子分,卡片有没有角分,水果有没有柄分等多种分类方法是我课前所没预料到的`,所以这个环节由于学生的出色表现上得很精彩。)
师:同样是这9张卡片,我们刚才按照形状、颜色、种类等多种方法来进行了分类,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再动手把自己小组没分过的方法再来分一分。
师小结:经过大家的合作交流,你有没有发现原来同一类物品分类时,按照不同的标准去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3.再次实践,巩固不同标准分类的方法。
师:现在我们再来动手分一分,请大家把(2)号信封倒出来,现在大家的桌面上有很多铅笔对吗?请继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一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操作完后,教师统计分的方法有几种?请分的方法最多的小组上来汇报,汇报前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看看他们分的是否合理。如有什么疑问可以举手向他们小组提问。(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灵活操作。)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类,我们又一次体会到了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各有用途的。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分类
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处处接触到分类,你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或接触过分类?(学生自己汇报,教师适当追问:是按什么分,有什么好处。)
四、活动,充分利用教室资源,让学生把全班同学按不同的标准把人进行分类,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师:是呀,生活中处处有分类,最后,请同学们利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把我们一(4)班全班同学分分类,好吗?(学生自由分类,分完后汇报交流,交流过程中,可请其余学生按汇报学生要求进行配合。)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 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 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 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和相应的列方程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明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在前边,我们已经学习了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两类应用题在分析解答
时易混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对这两类应用题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学习新知
(一)出示例8的4个小题.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 ,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 ,篮球有多少个?
(二)学生试做.
1.第一题
解法(一)
解法(二)
2.第二题
解:设篮球有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3.第三题
解法(一)
解法(二)
4.第四题
解:设篮球 个.
解法(一)
解法(二)
解法(三)
(三)比较区别
1.比较1、3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足球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求篮球有多少个?
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不同的是(1)题篮球比足球多 ,而第(3)题是篮球比足球少 ,计算进一个要加上多的数,一个要减去少的个数.
2.比较2、4题
教师提问:这两道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有什么不同?解题思路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观察讨论.
(2)全班交流.
(3)师生归纳.
这两道题都是把篮球看作单位“1”,而且单位“1”的量者是未知的`,因此要设单位“1”的量为 ,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熟练之后也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一)请你根据算式补充不同的条件.
学校有苹果树30棵,________________,桃树有多少棵,
1. 2.
3. 4.
5. 6.
(二)分析下面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或方程.
1.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柳树60棵,杨树比柳树少 ,杨树有多少棵?
3.校园里的杨树比柳树多 ,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4.校园里的柳树比杨树少 ,杨树有25棵,柳树有多少棵?
四、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进行比较,找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解答分数应用题有很大帮助,大家一定要掌握好.
五、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对比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 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有关10的加减法,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关10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苹果
1、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动手分一分,并说出相应的算式。
先自己分,再小组交流。
2、分组发言,整理板书
在发言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
3、完成书上10的`组成练习。
二、练一练
1、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先指导读懂题意,再连一连,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口算。生独立练习。
3、爬台阶。
(1) 出示小狗爬台阶的图,谈话引入。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小老鼠用一根骨头引小狗上楼去,总共有几级台阶,小狗爬到了第2级,还有几级?
(3) 移动小狗的位置,它现在又爬到了第几级,还有几级?
4、说一说,填一填。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表格。
(2)把算式与图结合起来说一说。如10-8=2表示有10条鱼小猫钓上8条,河里剩2条,也可以表示河里还有8条鱼钓上来2条鱼。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进一步掌握整十数乘多位数及多位数末尾有0的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看着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逐步提高计算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4×4+3 5×8+4 9×6+1 6×7+3
5×6+2 9×7+5 8×3+2 3×9+4
2.计算。
23×4 57×6 82×6 73×5
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把准备题中的23×4改成823×4、239×4,让学生尝试着用看横式直接写出得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2.反馈:你是怎样算的?
3.练习。
4.再次尝试练习。
2950×3 67×50
三、巩固练习。
1.书本中练习。
2.计算。
3.应用题练习。
四、作业
作业本p14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三案设计:
学案
一、自学质疑
[探究任务一] 比例的意义
1、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
一、回顾旧知、孕伏新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
2、 师板书题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
二、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三组比值相等,一组不等)
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0:25
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三组式子比值相等,一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
3、同学们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黑板上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板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议一议,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5、质疑:有三个比,他们的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吗?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议一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像一个数学家一样真正经历知识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无时无刻不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
1、投影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1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一学生对于“为什么”设计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教师也不失时机予以评价,不但使该生兴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学生投来艳羡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板书出示: 4 : 5
前项 后项
(2)板书出示:4 : 5 = 20 : 25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4/5=20/25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大家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
你能运用3、5、10、6这四个数,组成几个等式吗?(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猜想:
师: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还必须验证。
(1)请看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是不是相等?(学生进行验证,纷纷表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2)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师巡视指导。
师:有一位同学也写了一个比例,他认为这个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书:1/2 ∶1/8 = 2∶ 8
众生沉思片刻,纷纷发现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看来刚才发现的规律前要加一个条件——在比例里(板书),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及时总结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创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科学家也是这样研究问题的!更给了学生无上的荣耀!]
四、反馈提升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让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途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1.5:3=( ):4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第4题中第②题属于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课后留白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高1.5米,影长2米;树高3米,影长4米。
(1)人高和影长的比是( )
树高和影长的比是( )
(2)人高和树高的比是( )
人影长和树影长的比是( )
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不同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请大家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检验数学学习的成色!“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是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完美的课堂,缺憾不失为一种美!]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的机会仍然给学生,学生通过清晰的板书总结的很到位)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要求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重点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
(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4
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3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2-21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荐】小学数学教案01-06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