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8—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认识图形的学习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提升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处都能见到。(出示教室场景图)你能很快找出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学生交流时,课件相应地显示学生说到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之后,完整地显示图中能看到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揭示课题: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再现由具体实物抽象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中的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由表及里,自主探究
1、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数量。
谈话:(指课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看起来给你怎样的感觉?
引导:这种感觉实际上是由它们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要研究一个图形的基本特征,一般可以从组成这个图形的边和角来考虑。每个人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说一说它们是几边形?有几个角?
【设计意图】教师的设问颇具启发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感受,意在激活学生经验层面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感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首先表现在边和角的数量上,因此,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多边形的认识,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开始探究。
2、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点。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里,学生猜想的基础是观察。猜想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激发学生观察的内在需要显得更有必要。
3、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引导:刚才你们认为长方形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谈话:老师在学具袋里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试着用刚才说的这些方去验证你们猜想。
小组活动后汇报,估计学生可能采用以下方法:
(1)用直尺测量。
演示:指定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测量的过程,并告诉大家测量的结果。
提问: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强调:通过测量,这个小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
(2)用折的方法。
演示:学生上来在实物投影上演示“折”的过程。
提问: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将上下两条边对着折,左右两条边对着折)通过折,你们发现了什么?
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方法,也鼓励他们进行展示和交流。
引导:刚才我们验证了两个长方形,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其他小组也发现这个结论了吗?有没有哪一个小组的同学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或者左右两边不相等的情况?
小结:如果仅仅研究一两个长方形,可能还不能下结论。我们全班研究了十几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都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也相等。(板书)
介绍:(边说边指)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的方向是对着的,这两条边可以说成是“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对着的,这两条边可以怎样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刚才得到的结论改为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的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图片、铅笔、纸货架。
教学设计
从生活中引入分类,初步理解分类的意义
师:同学们都去过超市吧!
你们在超市里都看见什么了?
那么这些物品是怎样摆放的?
说明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就要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一类一类(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那么,这样分类摆放有什么好处?
初步学习分类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马大哈超市,你们想去看看吗?这样摆好不好?怎么不好?
那么咱们来帮他整理整理,这个超市的左边是一个冰柜,这是冰柜上的广告画,右边是一个货架。
谁来整理一下?(学生对货架上的物品进行整理)
为什么把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摆在一起?(强调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通过同学们的帮助,货架上的物品摆放得既整齐又美观。
动手操作,巩固分类方法
如果让你当一名超市里的售货员,你打算怎样摆放货架上的物品?
1.小组创作将物品分类。
下面咱们亲自动手摆一摆。
你们要摆放的物品都在纸盒里,先把所有的物品倒出来,分一分,看哪些物品放在一起比较合适,再摆一摆,看摆在哪一层比较合适,确定后再贴一贴。每个物品的背面有一个双面胶,把上面的小白纸撕下来,就可以贴在这个纸货架上了。
下面4个人一组,看哪组合作得最愉快。
2.学生汇报。
师:有哪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货架摆放的情况。
还有哪个组?(学生介绍小组分类的情况)
还有这么多的组愿意展示,下面咱们请各组长拿着自己组的货架到前面来展示。
3.小结:我们参观了超市,又自己亲自动手摆了摆,知道了商店中物品的摆放可以分为蔬菜类、水果类、服装类、文具类、鲜花类等。这样摆放既方便了顾客的购买,又减少了混乱,提高了效率。分类这种做法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也经常出现,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数学思想。
4.联系生活,巩固分类的意义。
师: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你的家里有没有分类摆放的情况呢?
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我们一定要认真地学好数学,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练习六的第1、3题。
扩展思路初步尝试不同标准分类
1.尝试。
刚才我们都是把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现在看你们每个桌子上都有一把铅笔,都是铅笔,看看你们能不能把这把铅笔再分一分。(同桌讨论)
2.汇报。
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把许多不同的物品进行了分类,现在又把一种物品进行了分类,而且有这么多种分法,说明分类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花色分,有的按有橡皮头和没橡皮头的分,有的按削过和没削过的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知道0的含义,会读、会写数字0。
教具、学具准备:茶杯图,直尺图,学生准备0~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 口算。
2+3 5-1 4+1 4-2 5-3
2+2 3-2 3+1 1+2 3+2
5-4 1+4 4-3 5-2 1+3
2.从1数到5。
3.看图写数。在黑板上出示下一图。
二、探索新知:
1.认识0
接着复习中的看图写数。
提问:如果我把每个圈里的茶杯都拿走3个,想一想,每个圈里还剩几个茶杯?
教师从左边的集合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留下面板书:2。
教师从中间的集合圈中拿走一3个茶杯。提问:还剩几个茶杯?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集合圈下面板书:1。
教师从右边的集合一圈中拿走3个茶杯。
提问:现在这个圈里有几个茶杯?(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呢?
师:像这样一个也没有,我们就用零表示。在集合因下面板书:0。(注意写得慢一些。)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数字。带着学生念几遍。说明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也没有就用零表示。
师: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个数字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回答可能会有许多种,教师肯定其中比较合适的,如:0像个鸡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数字0和上面的集合圈的形状一的关系_。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并渗透空集思想,可以形象地说。0就相当于把上面的圈竖起来。因为把茶杯都拿走了,所以圈是空的。
2.认识直尺: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们以前见过0吗?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教师出示直尺图。然后让学生先在直尺上找到0,再找到1,说明0到l是一段。用1表示;接着我2,说明0到2是两段,用2表示一段一段地数到5。说明0是开始,是起点。0在1的前面。带着学生从0到5数几遍。
3.0的写法:
教师先在放大的写字格里板书,来示范0的写法。边示范边讲清笔顺的要点;0是一笔写成的。起笔,在上线中间偏右一点,向左下写,在中线附近与左线接触,然后向下拐,与下线接触在中间偏左部位,再向右上拐,到中线附近与有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要特别提醒学生,0写得要圆滑,尤其在拐弯处不能有棱角。
带着学生书空2~3遍。
打开教科书第24页,看写0的笔顺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按书上的虚线字描写数字0。
三、拓展应用:
(1)做练习五的第1题,教师说明要求后,让学生自己填( )。做完后指名订正。
对要填0的,问一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五的第2题。教师巡视,对书写不正确的要进行纠正。
(3)做练习五的第3题,拿出0~5的数字卡片,把卡片的顺序弄乱,做游戏。
师:把这些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队,看谁排得又对又快。
订正后,再问一问0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把0排在第一个。
(4)做练习五第9题。教师往意巡视,对笔顺写得不对的要及时纠正。
课间活动。
四、小结:
我们这节课认识了数字0,知道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就用0表示,0还可以表示起点。
我们还学会了0的写法.要注意,写0的时候,要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写得要圆滑,
不能有棱角。最后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
也得原数。一个数减去与它同样多的数得0。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直角,通过折折、拼拼、比比等活动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2.使学生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
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
2.角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几个角?请你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像图上这样摆好,然后找到左下方的这个角,用手指一指,并用眼睛仔细看看它的样子,有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角叫做直角。(板:直角)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直角。
通常我们会在直角上标上一个这样的符号 ,这就是直角符号。
请大家在找到的这个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2.出示纸工袋。
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几个角?
请你找到这个角?将这个角与正方形纸上的这个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角一样大,说明纸工袋上的这个角是什么角?请你也标上直角符号。
3.请你拿出这样的三角尺。
看看三角尺上的角,你能找到直角吗?
谁能上台指一指。
这三个角都是直角。
4.猜猜看,这三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
5.请你拿出另一把三角尺,你能找到直角吗?谁上来指一指。两把不同的三角尺都有直角,这两个直角的大小会怎样?
6.我这儿有一个大的三角尺,你们尺上的直角和它一样大吗?点名上台比一比。
7.刚才我们比较了那么多的直角,你有何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二)折一折
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请仔细看。你能这样折一折吗?
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
小组4人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三)找一找,比一比。
1.判断是否是直角。
请各组组长将自己的数学书放在小组中间。
用什么方法能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你准备借助怎样的工具呢?
(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先说方法,再动手试试。)
比一比哪组想的方法多?汇报,展示。
2.刚上课时,我们在正方形纸上找到一个直角,那其他三个角是怎样的呢?
请组长将你的正方形纸放在中间,每个人比比靠你最近的角,然后把结果告诉组长。
谁来说说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怎样的?
那长方形呢?纸工袋放中间,再进行比较,组员把结果告诉组长。
3.那你能在教室里用比一比的方法找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吗?学生活动,汇报。
(四)做直角。
1.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学生拼,看看哪组想的方法多?要求用比一比的方法验证拼出的是否是直角。
2.再请各组拿出闹钟,在钟面上拨一拨,看看钟面上几时整时,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3.同桌拨完,互相验证,汇报。
(五)画直角。
1.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点子图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2.请组长拿出点子图,大家动手画。展示各组图。
指出:直角的位置不同,但都是直角。
三、认识锐角、钝角。
1.这里有三个钟面,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组成了一个角,你能看出哪个是直角吗?哪一个比直角大,那一个比直角小?
指出:第2个角比直角小,叫锐角。第3个比直角大,叫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用活动角转一个锐角,锐角比直角怎样?
回到直角,转一个钝角,钝角比直角怎样?
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
3.想想做做4
先看看,看不出来,就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一比。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想想做做5
你能看出第一副图中哪个是直角吗?标上直角符号,你能照样标出其他各图形中的直角吗?
你能看出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哪些是钝角吗?
2.想想做做6
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给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图形打勾。
3.想想做做7
在右边的图形中,你能找到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几个钝角?
各组1号找直角,2号找锐角,3号找钝角,4号当裁判。全班汇报。
五、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一种)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小黑板出示
14+5954-2316×5230×4
168÷830×20xx×1050×80
2.完成复习的第1题
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
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
二、估算
在黑板上写上算式。
23×58
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
完成复习的第3题
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
三、笔算
小黑板出示:
43×2125×2356×7863×80
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
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
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
四、填表找规律
完成复习的第3题
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
五、解决问题。
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
六、课堂作业。
复习第2、4题。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2-24
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3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2-21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01-02
【荐】小学数学教案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