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科学活动教案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红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食用到得食物,而在一次幼儿进餐时的对话中,我发现班级中大部分的幼儿并不爱吃红薯,甚至不知道红薯的名字。针对这一现象,我特别开展此活动,让幼儿认识红薯,了解其生长环境及各部分特征。以及食用红薯的好处。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薯,了解其生长环境及各部分特征。
2、了解食用红薯的好处。
【教学重点、难点】
1、红薯我们通常食用的是它的“块根”。
2、食用的好处。
【活动准备】
1、红、黄两种红薯;
2、课件;
3、浅盆;
4、出芽的.红薯;
5、各种红薯制品;
6、生、熟红薯。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出示准备好的两种不同种类的红薯,请幼儿观察
——先出示红色的,再出示黄色的。
——出示红色后请幼儿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再出示黄色的红薯,并说说和前面出示的红色的红薯有哪些不同?
——把红薯分别切开,请幼儿观察红薯地内部是什么样的,并比较红、黄两种红薯内部有什么不同。
出示教学课件让幼儿观察
——观察第一幅画面,绿绿的红薯地。让幼儿找一找红薯在哪儿?
——画面二,找红薯。向红薯根部挖。(原来红薯长在地下,它是红薯的根)
——观察红薯叶。
——观察红薯花,并将其同牵牛花对比。
请幼儿参与一起种红薯。
第二课时
出示生红薯和幼儿讨论吃法
——红薯可以怎样吃?你爱吃它吗?生吃熟吃的感觉?
——你最喜欢怎样吃?(让幼儿尝一尝生红薯和熟红薯)
——如果有幼儿说不爱吃,可以问问原因。
出示红薯制品
——这么多好吃的都是和红薯有关的,它们都是用红薯的什么做的?
——你还知道那些红薯制品。
讨论吃红薯的好处。
和幼儿一起分享各种红薯制品。
活动延伸:
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红薯地生长过程。
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和品尝美味的红薯制品。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幼儿们能够认识红薯,并了解到红薯是长子地下的我们通常食用的都是红薯的根部,以及食用红薯的好处,改善了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
这节活动课,充分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与幼儿的互动非常好,通过这次活动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自主的发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能以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为出发点,以最小的支持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激发探究昆虫奥秘的欲望。
2、发展细致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昆虫躲在哪里》。
2、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3、白板课件。
重难点:知道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
【活动过程】
一、观看有关昆虫伪装的课件,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你们见到过哪些昆虫,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神秘的昆虫,他们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看你能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找出来?(播放课件)
二、引导幼儿了解保护色,开展讨论,积累经验。
1、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对昆虫的作用。
(1)师:小朋友的眼睛真棒,把刚才藏起来的小动物都找出来了,那么小动物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请幼儿个别回答)
(2)带领幼儿讨论:昆虫为什么要有保护色?如果没有保护色,它们将会怎样?
(3)师进行小结:原来,刚刚的昆虫利用了保护色来伪装自己,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躲避危险。
(4)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保护色,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驱除危险。那谁能来说一说你看到或听过的这种类似的`昆虫呢?
(5)幼儿相互讨论,教师请个别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昆虫以及它的保护色。
2、播放课件,了解一些常见的昆虫,以及它的保护色。
师:现在,我们来来揭开神秘昆虫的面纱,看看他们躲在哪里,它们的保护色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3、播放视频,让幼儿知道昆虫保护自己的一些办法。
师:刚刚,我们只说到了保护色,现在,我们来看看昆虫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4、教师进行相应的小结。
三、游戏活动:昆虫躲在哪里。
1、师:我们刚才学习了保护色,知道了昆虫保护自己的一些方法。现在,我们的昆虫也要和我们一起来做游戏了。看看谁能来找出它们?
2、教师边出示白板课件,边介绍游戏规则: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赛吧。分成两队,一队是苹果队,还有一队菠萝队,找出一个奖励一颗红心,看哪组找出的小昆虫多。
3、幼儿进行找昆虫游戏比赛,教师给获胜队相应的奖励。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活动过程
1、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2、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3、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4、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5、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6、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7、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拓展思路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环境与材料
1、各种塑料袋、胶带纸、棉线绳。
2、活动前与幼儿开展有关空气的谈话,了解幼儿对空气的原有经验,引发探究空气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帮助幼儿回顾:空气确实存在,可以用塑料袋捕捉到空气。
2、我们在哪里能找到空气?
3、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二、捉空气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相应的地方捉空气。
2、教师指导幼儿实验,并帮助幼儿将装满空气的袋子系好。
3、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是在哪里找到空气的。
4、教师将幼儿的发言汇总,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个地方我们没有找?那里是否有空气存在?
三、吹气球
让幼儿玩"吹气球"的游戏,再次体验空气的存在。
四、空气作用大
引导幼儿讨论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的关系。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学习由大到小排列物品,体会大小的相对性,并用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提前把6-10个不同动物的图片,例如老虎、小鸟和鱼等,按比例印制成不同大小的图卡,放进神秘袋。
大自然的风景画。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小组
1.出示神秘袋,请幼儿轮流抽出动物图卡,并说说每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2.告诉幼儿动物要排队回家,请幼儿把同种动物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队。
3.待幼儿正确排列图卡后,请他们分别指出最大和最小的动物,并引导幼儿比较发现,除了最大和最小的动物外,其他动物会比有的动物大,又比有的动物小,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4.请幼儿用“……比……大。”和“……比……小。”的句式比较动物的体形,进一步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5.出示大自然的风景画,如森林、沙漠等,请幼儿观察画中环境的特点,并把动物图卡贴在适当的位置上。
6.请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动物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鼓励幼儿搜集有关的图片,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活动评价
能由大到小排列动物图卡,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能运用句式“……比……大。”和“……比……小。”比较动物的体形。
活动建议:
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帮教师取一个比乒乓球大、比苹果
小的圆形的东西等,使幼儿进一步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利用空气推动的力量,探索“小火箭”飞起来的方法。
2.通过操作、记录、比较,了解“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力度的关系。
3.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愿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了解过有关火箭飞上天的相关知识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高度参照梯5个;小火箭玩具若干个;大记录表1份;小记录表和笔人手1份。
活动过程:
一、观看火箭升天场面,调动知识经验。
师生一起观看“神舟九号”升天的动人场面,认真观察神九的外形特点和发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火箭有几个部分组成吗? 哪两个部分?
二、探索火箭升天原理 ,动手探索操作。
1.观赏玩具,了解制作“火箭”的材料。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玩具火箭。
提问:它是什么材料做成的?雪碧瓶像火箭的哪个部分?纸帽子又像什么呢?
小结:原来,玩具火箭是有雪碧瓶和纸帽子做成的,它们分别代表火箭的发射器和火箭头。
2.自主操作,探索“火箭”飞起来的`方法。
师:玩具火箭有个愿望,它也想飞起来,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提问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玩具火箭飞起来呢?(幼儿自由猜想)玩一玩,想办法让火箭飞起来。
交流玩法。
3.交流讨论,归纳“火箭”飞起来的原理。
师:你们认为谁的方法好?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小火箭”会飞上天?(引发讨论)通过演示,感知空气的存在。
进一步利用空气推动的力量探索“小火箭”飞起来的方法(自由探索)集中交流(了解方法的多样性)
三、深入思考再次探索,体会科学原理。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边操作边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讨论“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力度的关系。
四、活动小结,情感升华。
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中国娃,“小火箭”里还藏着很多科学秘密,等我们长大以后也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一样也去探索火箭的奥秘。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有策略、有规则地解决问题,能充分利用材料,探索不直接用手运乒乓球的多种方法。
2、引导幼儿初步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法。
3、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激发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乒乓球、乒乓板、纸杯、绳子、小剪刀、吸管、泥工、牙膏盒、勺子、盘子记录卡、笔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实验设想。
1、提出问题:怎样在不移动盘子又不用手直接碰到乒乓球的情况下,把球从这个盘子运到篓子里呢?
2、请幼儿将实验设想记录在"我的想法"一栏,然后与同伴相互交流。
二、充分利用材料,动手实验操作。
1、幼儿实验并记录:
"桌子上有很多材料,你们可以先根据刚才想的办法去找一找,试一试,把结果记录在'实验结果'这一栏。其他的材料你也可以试一试,同样把它记录下来。"(教师适时指导幼儿实验,并提醒幼儿注意,手不能碰到球。)
2、交流实验情况。
(1)幼儿讲一讲,"你用了哪些方法?你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2)教师记录幼儿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请其他幼儿帮助解决。
(3)引导幼儿发现:两个材料协作可以运球、改变材料形状可以运球。
三、初步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法。
怎样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你们一组一共用了哪些方法呢?(启发幼儿尝试小组统计记录。)提出小组统计要求:
(1)统计要全面清楚;
(2)相同的方法只要记一次。
四、游戏:运球比赛
1、引导每组幼儿在统计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既快又方便的运球方法。
2、每组推选一名选手运用选择的方法进行运球比赛。
活动反思:
大家都知道,课程改革后的.科学教育已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纲要》的科学教育目标也强调要让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不用手也行》这节课就是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在周围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一开始就创设问题情境:怎样不直接用手碰到球,把球从一个地点到运到另一个地点。整个过程没有蕴藏深奥的科学道理,而是让幼儿在问题中通过实验设想、实验验证、记录结果等环节积极寻求答案,利用身边的事物和材料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孩子们使用的材料都是他们身边较常见的日用品或学习用品,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但却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稍加观察,你就可以发现孩子的材料是有层次的,有些材料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能直接运球,像杯子、夹子等,能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实验的成功。另外我们也提供了一些需要孩子动脑思考才能实验成功的材料,像绳子、铅丝等,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在材料方面我还有一点感触比较深的是: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他们往往比我们更善于发现,像有的孩子想到把鞋子脱下舀;还有的孩子用嘴巴吸。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我们的“做中学”主要是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鼓励他们去大胆尝试,主动探索,孩子们想到了脱鞋、用嘴吸,虽然从卫生的角度讲并不符合要求,但这都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他们情不自禁的表现。
孩子会从自己的身上寻找游戏材料,我们老师也要善于从环境中寻找教育资源。“做中学”非常注重孩子对自己实验过程的表述。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会让每个孩子向大家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今天,各位老师的到来就是我们非常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我让小朋友向客人老师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发展了他们大胆交往的能力。
除了讲述,记录也是孩子表达实验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培养孩子尊重科学事实,系统地获得科学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己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小组统计是新授,我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应要求,记录要既全面又清楚,从小朋友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们基本上合作的还不错,初步掌握了统计的方法。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发现糖和盐能溶解于水的现象,同时发现搅拌能加快溶解。
2、使幼儿知道有的物体在水里能溶解,有的物体在水里不能溶解。
3、培养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和激发幼儿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一把小勺。
2、每组一个大盆、一把大勺、抹布两条。
3、实验材料:白糖、红糖、盐、奶粉、果汁粉、大米、大豆、石子、温水。
活动过程:
一、情景故事“小鸭子买糖”导入。
1、故事内容:一只小鸭子相帮妈妈做事,妈妈让她帮忙买一袋白糖,小鸭子答应了。小鸭子高高兴兴地买了白糖,到了河边,一不小心,把糖袋子弄破了,糖都撒倒了河里,小鸭子会游泳,连忙到河里去捞,可是她在河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白糖,小朋友你知道白糖到哪里去了吗?
二、实验操作:溶解现象。
1、教师示范实验
(一)观察糖在水里的溶解现象。
小朋友想一想,小鸭子袋子里的白糖和盐哪儿去呢?(河水里去了)
(1)先用小勺舀一勺白糖放入空杯子里,让幼儿看看杯子里的`白糖颜色和形状。(白色的、颗粒状。)
(2)让幼儿尝尝温水的味道,是无味的。再向盛白糖的杯里倒入温水,让幼儿观察白糖在水里,教师用小勺搅拌几下,这时幼儿观察,白糖有啥变化?(白糖不见了)那白糖到哪儿去了呢?(跑到水里了)
(3)让幼儿尝尝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变甜了)
(4)教师小结:白糖在水里过一会不见了,水变甜了,我们就说白糖在水里溶解了。
(二)幼儿操作进行实验。
1、认识操作材料。
教师介绍桌面上的材料。(红糖、果汁粉、大豆、大米、石子、奶粉、温水、杯子、小勺子、盆子、大勺子、抹布等)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进一步探索。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老师为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杯子、一把小勺。每组都有好多实验材料放入碗里,一大盆温水,一把大勺。操作实验时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材料放入杯子里,每组的小朋友所选的材料应不同,在向杯里倒入温水,用小勺搅拌,看这些东西在水里是不是像白糖和盐一样,在水里就不见了,溶解了。操作时要注意互相合作,不要争抢。
(2)教师提醒幼儿把盛有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左上角,把盛有在水里不溶解的东西的碗放在老师桌子的右上角。
(3)每组选两名幼儿,说说各组实验探索结果。(谁在水里溶解,谁在水里不溶解。)
(4)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能干,都发现了有的东西能在水里溶解,有的东西不能在水里溶解。
三、各种糖的试验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糖呢,你在吃过什么糖?
老师出示各种各样的糖,请小朋友来试一试,他们在水里会不会溶解呢?
幼儿实验,说一说做一做,最后请幼儿把糖水喝掉。
四、活动结束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糖和盐这样在水里能溶解的东西有好多;像大豆、大米、石子这样在水里不能溶解的东西也有好多。在生活中,请小朋友们观察哪些东西也能在水里溶解,与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吧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5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7-23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2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08-02
科学活动教案02-16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教案06-21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07-11
科学活动教案[必备]08-01
科学活动教案[热]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