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8-07 10:22:48 教案 投诉 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必备)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科学教案(必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垃圾分类标志。

  2、分辨回收的垃圾。

  3、尝试进行垃圾分类。

  4、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懂得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活动准备】

  1、课前请幼儿制作一张家里垃圾记录表,认真填写。

  2、搜集并了解有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

  3、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各2个、幼儿分类用的生活垃圾、幼儿分类用的小垃圾箱。

  4、分类垃圾箱大挂图、垃圾分类图片。

  【活动过程】

  1、交流分享,说说生活中的垃圾。

  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任务,请大家记录这几天家里产生的垃圾,你们完成了吗?(完成了)快把记录结果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吧!

  (1)小组交流。(拿着记录表,互相说说)

  (2)个幼介绍。(谁想把记录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小结:

  每天我们的家里会产生许多垃圾,主要有废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织物类、厨余类、有毒有害类垃圾。这么多垃圾你们平时是怎么处理的?(放到垃圾箱里;如果孩子回答"可以分类放进垃圾箱"师说:你在哪儿看到分类垃圾箱的?)

  2、问题思考,商讨垃圾处理方法。

  (1)认识垃圾分类标志。

  师:老师这儿就有两个垃圾箱,我们快来看看!

  ①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颜色、标志)(找两三个孩子说)这是什么标志?可回收物是什么意思?不可回收物是什么意思?

  ②幼儿自由回答。

  小结:这是可回收标志,这是不可回收标志。回收以后经过特殊处理能再为我们服务的就是可回收垃圾,这样的垃圾应该扔到可回收垃圾箱中;除了这些,剩下的'就是不可回收垃圾,应该扔进不可回收垃圾箱中。

  (2)讨论垃圾分类方法。

  师:咱们记录的垃圾要跑进哪个垃圾箱?先把可回收垃圾圈出来,然后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吧

  ①幼儿小组讨论。(引导孩子说塑料瓶、牙膏盒是可回收垃圾,电池、果皮是不可回收垃圾,也就是先说划圈的,再说不划圈的)

  ②提问:谁愿意把讨论结果介绍一下?

  ③个幼回答。

  小结:

  哦,原来废纸类、塑料类、金属类、玻璃类、织物类是可回收垃圾;厨余类、有毒有害类是不可回收垃圾。

  3、辨析明理,懂得垃圾分类意义。

  师:咱们刚才分的特别好,老师特别佩服你们!为什么要将垃圾分类处理?

  幼儿自由回答。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都需锻炼。本班幼儿在平时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观察力差,为锻炼幼儿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伴。

  3、通过玩玩、讲讲发展幼儿的思维,激发求知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一个杯子,一只勺子。2、白糖、果珍、黄豆、红豆等。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引起幼儿观察与学习的兴趣。1)观察教师实验: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看不见了、溶化了)2)教师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小石子,让幼儿观察小石子放进水里怎么样了?(还能看见、不溶化)问:请小朋友想一想,你平时见到的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也能溶化?(盐、果珍、奶粉等)教师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变得看不见了,而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

  2、让幼儿做小实验(任选一种

  1)介绍活动材料,让幼儿知道实验材料的名称。白糖、果珍、黄豆、红豆等。2)让每个幼儿试一试,选择一种材料放进水里,观察结果如何。3)交流实验结果:知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看不见了,溶化了,有的东西不溶化能看得见。

  3、提问个别幼儿请个别幼儿说一说你把什么东西放在水里了?怎么样了?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教学反思

  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并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小朋友分享。通过每位幼儿亲自动手做实验,并发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溶化了,看不见,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不能溶化,看得见。由于实验的操作过程充满乐趣,激发了幼儿的对活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材料的多样性,和工具的便捷性,在今后的活动将多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尽量做到完美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敲鼓的过程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2.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探索活动,感受物体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3.能大胆地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探索发现。

  活动准备:

  鼓与鼓槌、纽扣、回形针、小玩具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1.敲击鼓面,对声音产生的原因有探索兴趣。

  (1)教师:新年快到了,人们敲锣打鼓,迎接新年的到来。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大鼓,我们一起来敲一敲,听一听。

  (2)引导幼儿说出小鼓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提问:敲击小鼓,你们听到了什么?

  2.通过将多种材料放在鼓面上探索,感受物体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1)提问:声音能用耳朵听,能用眼睛看吗?

  (2)观察敲击下纽扣在鼓面上跳动的现象。教师:请你们把一粒纽扣放在鼓面上,然后再敲一敲,看一看。

  (3)请幼儿再将回形针、小玩具等放在鼓面上,观察敲击使物体上跳动的.现象。

  (4)请幼儿把自己的小手放在鼓面上,感受敲击鼓面的振动现象。

  3.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经验,引导幼儿说出看见了物品在振动,听见了“咚咚咚”的声音。提问:

  (1)敲击小鼓,你们的眼睛看见了什么?耳朵听见了什么?

  (2)没有敲小鼓时,你们的眼睛看见了什么?耳朵听见了什么?

  4.引导幼儿围绕“鼓面为什么会动”“不敲鼓的时候鼓面会不会动?”进行讨论。

  (1)提问:现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小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2)总结:原来我们敲小鼓的时候,引起了鼓面的振动,我们的耳朵就听见了声音。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课前准备:

  1、若干盛器及小米,沙子,方糖,豆豆,味精,红糖粉。

  2、温水,小口杯,小勺,糖,盐,橘子草莓奶粉等饮料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活动引入主题。

  1、玩游戏"做客"老师以主人的身份说:小客人请进,请喝水。

  2、幼儿品尝糖水和盐水,引导幼儿说说水的味道。

  T:小朋友水好喝吗?

  C:水甜甜的很好喝。

  C:老师我的水是咸的不好喝。

  T:怎么有的小朋友说水是甜的有的是咸的呢?

  C:因为甜的水里有糖。

  T:糖在哪呢?

  C:对啊,糖在哪呢?

  C:糖在水里不见了。

  C:我知道,糖溶了。

  T:那咸的水呢?

  C:是盐。

  C;盐也是不见了,溶了。

  T:小朋友说甜的.水和咸的水里放了糖和盐,那糖和盐在哪呢?是不是溶了呢?现在老师做个实验。

  3、老师示范小实验:糖和盐不见了。

  T:小朋友看,老师把糖放进水里糖在吗?

  C:在,糖在水底呢?

  C:怎么糖不会不见呢?

  C:有一点糖不见了。老师你摇一摇

  C:用筷子搅动,妈妈做糖水给我就是用筷子搅动的

  T:好,我用筷子来搅一搅看看有什么变化。

  C:哦,糖越来越小了,

  C:糖不见了。

  T:糖到哪去了呢?

  C:没有了。

  C;跑到水里去了?

  T:糖在水里就会不见了,这是糖"溶解"了。那盐呢?

  C:盐也是溶解了。

  C:糖和盐溶解在水里就成了糖水和盐水了。

  C:那放进奶粉就成牛奶了……

  二、幼儿实验活动。

  1、提出问题,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T:除了糖和盐,小朋友还知道哪些东西也会溶解呢?

  C:棒棒糖,砂糖,雪糕,冰棒,纸,汤勺……会溶解。相片,笔,鞋子,花,小动物,布娃娃……不会溶解。

  T:那小朋友看老师这些东西哪些是会溶解的哪些是不会溶解的呢?

  2、幼儿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猜想并记录。

  C;"我想沙子会溶解,""方糖也会溶解""豆豆不会溶解"……

  T:请小朋友把你的猜想记录在你的记录纸上。

  C;"老师我猜想味精不会溶解,""我认为沙子不会溶解""我猜小米会溶解,这样它才会变成米饭的"……

  T: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拿实验材料一一试一试。

  3、幼儿做实验验证猜想,并记录实验及发现。

  幼儿1那起方糖放进水中,看了看说"老师我的方糖不会溶"幼儿2也那起方糖放进水中,并用筷子搅拌后他发现方糖变小了,且越来越小至不见了,他高兴得直喊了起来,"哦方糖溶解了"

  幼儿1见了也拿起筷子进行搅拌,结果方糖也溶解了。

  实验中小朋友还发现红糖比方糖溶得快。

  4、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及发现。

  三、延伸活动:

  1、制作饮料。

  T:小朋友在刚才的实验中已经知道糖放在水里溶解后就变成了糖水,那如果把橘子粉,草莓粉,等饮料粉放在水里会变成什么呢

  C:"会变成饮料""变成草莓饮料""变成橘子水"……

  T:我们现在就来制作饮料。

  幼儿动手做饮料。"老师我做好了。是草莓水,甜甜的""我也做好了是橙汁"他的冰糖还没溶呢,太慢了"……

  2、提出新的问题:溶解的快和慢。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2、能够解释雷电现象,激发关注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愿望。

  3、 知道雷电天气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准备:

  故事挂图、幼儿用书第1册第44~45页,雷电的录像、图片。

  活动过程:

  1、 谜语引出故事:两个乌云小娃娃,见面就吵架、轰隆隆,轰隆隆,一个一个嗓门大,吵呀吵,全哭啦,流出眼泪哗--哗--哗。

  2、 教师引导幼儿听故事,一起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1) 教师先讲述第一段故事,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以下提问:这个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事?声音妹妹指的是谁?光姐姐呢?她们为了一个什么问题争论不休?

  (2) 引导幼儿讨论:到底谁的传播速度快?你怎么知道的?继续欣赏故事后半部分。

  (3) 请幼儿看录像:听其中光与声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明白光的'传媒速度比声的传播速度快。

  3、与幼儿一起回忆生活中的风雨雷电现象,引导幼儿注意雨天的安全,知道怎样躲避雷电。

  4、组织幼儿观看幼儿用书,做游戏"光姐姐和声音妹妹",用自己创编的动作感受其传播速度的不同。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根据物体在容器中摇动时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判断物体名称,发展听觉分辨力。

  2、通过自制响罐,感受声音产生的有趣,培养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易拉罐、空瓶子、纸盒等,小石子、弹珠、硬币、豆子等晃动易发出声响的物品,胶带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响罐,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制作好的装有沙子与弹珠的易拉罐两只,晃动罐子。

  2.请幼儿倾听,根据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二、观察教师提供的制作材料,了解其特点及功用,尝试制作响罐。

  1、教师重点指导:

  给罐子装入多少物品,响罐该如何密封。

  2、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响罐。

  三、猜响游戏

  1、集体猜测

  听一听响罐里装的是什么?进行分类。

  根据响罐声音的细微差别,对装入物品多少进行排序。

  2、自由结伴,根据晃动的声音互猜罐子中装的是什么?

  四、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1、教师先用响罐示范一遍伴奏,让幼儿欣赏。

  2、幼儿与教师一起用响罐为曲子伴奏。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有兴趣进行影子创意造型。

  2.探索发现影子的重叠与错位现象。

  重点难点:

  进行影子创意造型。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电子资源《影子变魔术》、礼帽、木棍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幼儿欣赏电子资源中的图片,感受影子造型的美。

  2.这些影子造型有趣吗?

  3.这些影子造型和它们的主人一样吗?

  4.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奇妙的现象呢?大家可以猜一猜。

  二、幼儿用书,尝试发现叠影与光影错位的现象。

  1.除了大人能玩影子造型的游戏,小朋友也可以。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怎么做的,为什么他们能做出这样的效果?

  2.有两个小朋友,为什么影子里只有一个脑袋一个身体?

  3.小朋友没戴帽子,为什么小朋友戴着帽子?

  4.为什么小朋友没牵手,影子里却可以握手呢?

  三、幼儿结伴尝试进行影子造型,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找你的小伙伴进行影子造型吧,看谁的造型最有意思。

  2.如果需要道具,可以向老师提出。

  四、对幼儿的影子造型讨论,激发幼儿更多的`思考。

  1.你和谁做了影子造型?你们的造型是什么?你们是怎么做出造型的?

  2.谁的影子造型最有趣?为什么?他们是几个人进行造型的?少一个人行不行?

  3.身材不同的小朋友能不能在一起做个造型?怎么利用他们身材高矮胖瘦不同的特点?

科学教案 篇8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学会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并学会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学生经历分析电路故障原因和检测电路故障原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注重实是,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小组准备:

  每组准备一个带有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坏的小灯泡、1根没有剥绝缘皮的电线,1节废电池),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电线若干根、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1个)。

  2、教师准备:

  有1个小灯泡的无故障的串联电路,1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展示台下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的串联电路:

  提问:大家请看,这是一个以前我们连接过的能使两只小灯泡同时发光的电路,谁能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里是怎样流动的?

  讲解:电从电池的一端流出,通过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环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这个由电池、电线、灯泡组成的,有电流通过的环路就叫做电路。

  2、小组连接一个有故障的串联电路

  谈话:老师为各组也准备了一个这样的电路,请你们把断开的电线连上。

  提问:小灯泡亮了吗?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电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讨论、分析:

  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表一”中。

  2、交流:

  你们认为,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电路出故障了?(板书学生分析的结果)

  3、整理记录:

  请大家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的记录补充完整。

  (三)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1、讨论: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2、学习用一个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

  (1)学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展台展示“电路检测器”) 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做的电路检测器,然后自己也试着动手做一个。

  注意:

  ① 做好后一定要先试试小灯泡亮不亮;

  ② 要注意安全,不准用它来检测人的身体或220V的电路。

  (2)学习使用电路检测器:

  教师演示检测一根电线;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结果相反,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3、分组讨论制定检测计划:

  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一个检测计划(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计划写在“表二”中。

  交流、汇报:你们组制定的检测计划是怎样的?

  4、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原因:

  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订的计划,用电路检测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 边查故障,边记录(可以把结果记录在“表三”中);

  ② 数数本组的电路共出现了几个故障。

  5、交流、汇报:

  (1)你们组检测到了哪些故障?请你上台来和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检测的?

  (2)大家认为他们小组的检测怎么样?

  (四)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故障已经找到了,你能排除这些故障,使这些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吗?请动手试试看。

  (五)总结:

  今天我们遇到的电路故障有:电池没电了、电线的外皮没有剥掉、小灯泡坏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会怎么办?

  请大家注意,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的电路,绝不能用来检测家用220V电器电路,否则会出危险。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现象,体验操作的乐趣。

  2.探索发现利用辅助材料使小球稳定的方法。

  3.能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乒乓球、纸、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乒乓球。

  (1)直接出示乒乓球,幼儿自由玩球。说说玩球感受。

  2、第一次设法让小球站起来的.。

  (1)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让小球站稳不动? 鼓励幼儿大胆设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如:抓在手里、放在口袋里、大腿夹住、胳肢窝夹住等)

  (2)幼儿尝试方法并相互交流。

  3、利用辅助材料让球站起来。

  (1)出示纸和小积木让幼儿设想如何让纸站起来。

  提问:能不能想办法用纸和积木让小球站稳?鼓励幼儿再次大胆设想,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2)幼儿实验。每人自选纸或积木进行尝试,帮助小球站稳 。

  (3)教师观察,帮助幼儿整理讲述自己的做法。

  4、展示,幼儿集体欣赏大家的成果。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

  活动延伸:

  利用其他辅助材料让球站起来。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经典)科学教案08-01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范文04-0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必备科学教案07-26

关于科学教案07-26

有关科学教案02-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