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精华(8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数学游戏
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教学内容:操场上 p42
教学要求: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1、根据图意请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先拿出小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再比一比。
3、学习解决书中其它的几个问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巩固练习
1、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2、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看图,说一说都坐下的,还有( )把椅子空着。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实践活动小调查
1、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
2、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物品。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3.学习重难点:
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学具准备:学具盒
学习过程:
一、分一分、数一数
1、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2、怎样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数一数
1、怎样移动右边图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数出它的面积?
2、利用分割与平移,保持面积不变,把多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计算它的面积。
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三、数一数、算一算
1、下面是牧场中一个池塘的平面图。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再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你算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这样的算法合理吗?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2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
五、小结:今天我们进行面积是多少实践活动,怎样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优选策略教学。
教学重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请学生说说学校的教学大楼有几层?每层有几间教室?数一数,我们教室有几张桌子?你是怎么数的'?
2.学生反馈。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第层有多少张桌子?一共有几个教室?一共有几张桌子?)
4.教师指出:前两个问题非常简单,大家都能解决,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第3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研讨新课。
1.针对上述几个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组织汇报交流。
2.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列综合算式,完成例题板书。
4.小结:求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答。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图书馆问题。
有8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每层放了40本?
2.提问:根据这些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五、作业
作业本p17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3,5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2.运用2,3,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可爱的小青蛙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第18页至第19页)。它是学习了2,3,5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的一节综合练习课。教材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饶有趣味地熟练应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他们能从教师出示的图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有条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具有一定的互评意识。全班学生学习数学普遍感觉轻松、愉快,上课思维活跃,勇于回答问题。在一年的小组、同桌讨论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都有所提高。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小朋友,你们说世上谁最好?
生:妈妈。
师:老师知道你们都很爱妈妈。有一群小蝌蚪(出示许多带有算式的小蝌蚪图片)也很爱它们的妈妈,但是妈妈去捉害虫了,它们找不着,怎么办?(出示贴有6,18,12的青蛙图片的小黑板)
生:(纷纷说)我去送它,我去送它。
师将算式卡片发给学生,大家按座位的顺序将写有算式的小蝌蚪送到妈妈身边。(这时录音机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贴完卡片,学生争着发表意见。
师:咱们一起检查吧。要求看算式,说口诀。
在39这张卡片处,学生互相对视,流露出不知所措的神情,都说找不对,却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从课桌里抽出一张写有数字27的青蛙图片,学生高兴地说:就是它,就是它。
师:(指着算式请全体学生把三九二十七的口诀说出来)妈妈找到了,你们知道在找的过程中,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来帮助这些小蝌蚪吗?(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师板书:乘法口诀)
(二)接力赛(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1题)
师:下面我们用乘法口诀来进行接力赛。(出示三块小黑板,上面各有几道用白纸盖着的算式。同时宣布比赛规则。)全班分成三组,用红、黄、蓝三色粉笔作为各组的接力棒。各组的第一位同学撕下算式上的白纸并写出得数后,将接力棒传给第二位同学,依次顺延直至所有
的算式全部算完。以速度和正确率决出优胜组。
随着一声开始,各组学生都投入到紧张的.比赛中。
比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师生共同检查每组所写的算式,同时说出口诀。老师给优胜组同学每人奖励一颗小星星贴在头上。
(三)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你们会用口诀做算式。看着这幅图,(课件出示教材第19页练一练第2题的教学楼)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有多少扇窗户。
生2:我想知道这座楼有多高。
生3:我想知道楼里有多少学生。
师:大家提的问题可真不少,谁能用口诀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些问题?
我能,我能,许多小手举起来。
生1:我看到图上画了五层楼房,每层有8扇窗户,五八四十,就知道有40扇窗户。
老师进行引导,用手指大门。
生1:(大声说)三十九扇窗户。(老师对他翘起大拇指,奖励他一颗大星星,全班同学一起夸他。)
生2:我觉得有多少同学这个问题好像不能用口诀来解决。
师:如果每班的人数都一样时。(拖长调)
生:可以用乘法。
师:怎样用乘法?
生:还要数数有几个班。
师:每班人数都一样吗?
生:每班人数不一样时要用加法计算。
师:现在我们不知道每班的人数(指着黑板旁的问题库),怎么办?
生:放在问题库里。
生3:你如果告诉我每层楼有几米,我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出楼房的高度。
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层楼房高约3米。生齐呼:三五十五,楼房高15米。师指着约,学生们又说楼高约15米。
师:你能把这道题的计算过程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吗?(学生们拿出本子来做,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19页第3题)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谁在干什么?
生1:小熊买玩具汽车。
生2:小象是售货员。
(课件显示小熊和小象的对话。小熊:3张5元,1张10元。小象:正好。)
师:你们仔细观察图以后,同桌分别扮演小象、小熊进行对话。
师: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小熊买一辆玩具汽车花了25元。
生2:我知道这辆车的价钱是25元。
生3:小象不用给小熊找钱。
生4:每辆这样的玩具汽车价钱都是25元。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在这次购物活动中,我们又一次用到了乘法口诀。现在快快把这个过程写在本子上吧。
师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35=15+10=25(元),随即把它写在黑板上。
师:这个算式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325。应分步列式:35=15,15+10=25。)
(这时,让学生趴在课桌上稍作休息。老师将写有教材第24页练习一第1题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从中提出哪些乘法问题?能解决吗?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师:刚才我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不少。老师这也有几个问题,看看和你们的问题一样吗?
课件出示问题:
(1)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2)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
(3)买玩具花了多少钱?
师:把你的计算口诀告诉同桌。(同桌交流后,用课件显示计算过程和口诀。)
(四)师生共同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我能用乘法口诀算出我家住的楼有多高。
生2:我买东西能用乘法口诀算账了。
生3:我能很快地算题了。
师:这节课你们学的东西真多,把2,3,5的乘法口诀运用得又快又对,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9页第4题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引入,密切联系实际。
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留意身边的事,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2.鼓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呢?你能解决吗?你怎样列式?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每个人都争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融入到有趣的数学活动之中,使智慧的火花越燃越旺。
〖案例点评
执教教师能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潜能,也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创设出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使枯燥的数学变得亲切、生动、有趣,也使学生成为数学活动的主人,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梯形的认识》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观察梯形的特点,概括归纳出定义,并且知道各部分名称;通过动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征;并对所学四边形进行建构,能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获取新知,对知识进行建构,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取新知,亲身经历知识的再现过程。
教学具 :
实物投影、剪刀、一张16k白纸、等腰梯形纸、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组梯形的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从经验出发导入新课。
通过收集展示学生课前所画的各种四边形,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评析:学生对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整理,为后面进行四边形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从需要出发合作探究。
1.了解学生的需要
师:凭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们想从哪些方面认识梯形呢?
预设:生可能从以下方面回答:
(1)定义
(2)各部分名称
(3)特性
(4)特征
……
师:那我们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么样的图形是梯形。
(评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对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这样教学以关注学生需求,教师可就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是教师跟着学生走,而不是教师拽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义
学生选择老师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组梯形的题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汇总意见讨论。(学生以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预设:小组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1)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图形是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四个角、四条边、四个顶点”等特点归纳为“四边形”
(2)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归为一句话。
(3)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处理应变:提问:“只有”起什么作用。
……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学生由于有前面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基础,自己利用准备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征,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3.动手操作,创作梯形。
学生创作梯形,然后交流学生的作品及方法。
(评析:通过画、折、剪等操作活动,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征。)
4.了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1)学生自学课本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同桌拿起刚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汇报交流,重点说说梯形的高在哪里。
(3)学生把剪的梯形(标出各部分名称的)贴在黑板上展示。
5. 观察发现等腰梯形的特征
(1)学生拿出老师给准备的等腰梯形,以小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找一找这样的梯形特殊在哪儿。
(2)汇报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a两条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别相等
c 对角度数的和是180
……
6.知识建构
师:现在,我们认识的四边形家族中又多了一个成员,你们能把这几位成员间的关系想办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吗?
学生分类整理学过的四边形,然后展示交流整理结果,组织互评,激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学生可能用集合图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评析:通过对所学过的四边形进行分类整理,学生系统整理掌握的知识。)
三、从兴趣出发实践应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吗?
(评析: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玩数学的教学理念,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
2.找一找,数一数。在下面的图形中找我们学过的图形,数数分别有几个?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说一说等操作活动,在猜想、争论、验证、互相补充中汇报交流、亲自参与、亲身感知、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学会进行数学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且注重了学生对四边形的建构,使其理清关系、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力争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习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习题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1)课件出示: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结合练习题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29+35+9= 97-25-47=
75-46+31= 53-(9+37)=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方法。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结合练习题复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复习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①课件出示: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同学在观察、操作、笼统、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考虑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 使同学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
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同学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板书:搭配)
二、 合作探究,体会有序考虑
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身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同学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同学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
同学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3. 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身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同学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
同学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 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2) 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4. 小结。
谈话:(电脑演示)把2件上衣和3条裙子进行搭配,可以先用上衣进行有序搭配,也可以先用裙子进行有序搭配。
三、 创新表示,感受符号思想
出示问题:小红的爸爸为了这次旅游,准备了3件衬衫和3条领带,(课件出示3件衬衫和3条领带图)衬衫和领带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1. 讨论。
启发:刚才我们用学具摆出了上衣和裙子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现在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方法全都表示出来呢?同桌讨论讨论。
全班交流,教师提示可用连线的方法。
2. 尝试。
谈话: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有序地表示出这些搭配的方法吧。
展示同学作业,简要研讨。
小结: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真多,有画实物的,有画简单图形的,还有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
3. 比较。
这么多的表示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小结:看来,用简单的图形、字母或数字等符号表示实物的方法更简洁些。
4. 归纳。
电脑演示:电脑小博士就是用简单图形表示的,他用梯形表示领带,用长方形表示衬衫。把3条领带和3件衬衫进行搭配,可以先用领带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也可以先用衬衫进行有序搭配(电脑连线)。
提问:假如领带的条数不变,衬衫减少一件,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3×2=6。
再问:假如衬衫的件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4×3=12。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衬衫的件数和领带的条数,与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是什么关系?
同学在小组里交流。
小结:领带条数与衬衫件数的乘积就是搭配的方法数,这就是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搭配的规律)。
四、 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 路线问题。
电脑演示:穿上漂亮的衣服,小红和爸爸妈妈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无锡。打开地图,他们准备从火车站动身,经过五爱广场,到锡惠公园去玩。
提问:那从火车站到锡惠公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呢?
同学交流。
再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
同学交流。
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
2. 奖品问题。
谈话:锡惠公园里有许多有奖游戏,小红的运气真不错,她得奖了。来到领奖处,让我们听听领奖处的叔叔跟她说了什么。
(电脑播放录音)“小朋友,恭喜你得奖。你可以选一个木偶,配上一顶帽子,或者配上一条围巾作为奖品。领奖之前我可要先考考你喔。现在有3只木偶,2顶帽子和3条围巾,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的方法呢?”
同学交流不同的搭配方法。
3. 游戏问题。
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有没有注意其中也有我们研究的搭配规律呢?你知道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干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
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
交流玩法:一个同学连续出三次“石头”,另一个同学依次出“石头”“剪刀”和“布”,就这样玩下去。
同桌两人玩一玩,然后交换一下角色,再玩一玩。
同学活动后,说一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 全课小结,引导延伸
(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根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会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
2、理解比例尺的应用,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方程求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中国、浙江地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会画长方形吗?
现在请大家在本子上画一个长20米,宽8米的长方形你能吗?怎么办?
我们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形的时候,要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到纸上,这时就要涉及到一种新的知识比例尺。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一条步行街,长240米,在平面图上用12厘米的线段来表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根据题意,写出比。
(2)单位不同,要化成相同单位以后,再化简比。
12厘米:240米
=12厘米:24000厘米
=12:24000
=1:20xx(或)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1)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比例尺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上题中的比例尺可以写为:
由上面关系式,已知其中两个条件,能否求出第三个关系式?(请学生说出其它两个关系式)
3、教学例2。
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上海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1)思考:怎样根据比例尺的数量关系求出实际距离。
(2)请学生试一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做后对照书本。)
(3)如不用方程解可怎么做?
4、试一试。P55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1、2、3、4题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划出书中概念。
3、熟记三个数量关系。
五、《作业本》第24页。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23
小学数学教案06-14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8-04
小学数学教案02-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8-15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5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4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4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