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教案

时间:2023-08-24 17:05:50 教案 投诉 投稿

高一生物教案优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生物教案优选(15篇)

高一生物教案1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4.正常人血浆的pH为

  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

  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 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 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 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拓展题

  10.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两种鼠种,选出数量、重量、年龄相同的鼠用于实验,研究其渗透

高一生物教案2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识记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

  (2)知道沼虾、河蟹的经济意义以及园蛛、蜈蚣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比较沼虾和蟹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对四种动物的学习,使学生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培养的分析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学习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树立如何合理地利用动物资,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自然界中节肢动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有益动物,防除有害动物的观念。

  重点难点

  本的重点是四种节肢动物的形态结构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是对代表动物的学习,最终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几种代表动物在外部形态上有很大的差别,它们却都属于节肢动物,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也缺少办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的同时,才能逐步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进而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蝗虫、沼虾、河蟹(雌、雄)、园蛛、蜈蚣的活体和挂图、实物投影。(除河蟹外,其他分别放在不同的培养皿中)。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入设疑启动引出题

  观察沼虾、河蟹、园蛛、蜈蚣识记其形态结构的特点,列表归纳比较

  展示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挂图,归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过程说明:

  (1)导言的设计。

  表扬上节学生制作的昆虫标本,不但种类全、而且质量好。请学生观察通过实物投影(投影仪)展示出的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活体标本(投影片)或挂图。问:这些动物也是昆虫吗?不是,这些是其他节肢动物。这样就把本开头前几幅图移到此处讲解,既节省了第一节的时间。又解决了本节的导言。

  (2)关于沼虾、河蟹、园蛛、蜈蚣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蝗虫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指导,边归纳。每个动物的各部分的形态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比较每个动物各部分的结构的不同点。最后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特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判断特性。同时教会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做学法指导,教会学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有价值。

  关于沼虾的教学,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往往感到和自己平时吃到的虾不一样,因为平时吃到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对虾,而沼虾(青虾)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这一点要向学生讲清楚。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沼虾的活体或标本或者用沼虾的挂图,在大屏幕上出示观察提纲:沼虾的身体分几部分?各部分有哪些结构特点?沼虾生活在水中,一般它应该用什么呼吸?怎样才能找到它的呼吸器官?雌沼虾的卵直接产在水里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沼虾,回答以上问题,同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师生共同完成板书上的表格。关于蟹的教学,用河蟹、海蟹都可以,城市和农村的都有感性认识,只用一只蟹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即可,但应说明是河蟹还是海蟹。

  关于园蛛的教学,可以指导学生在采集园蛛标本时,注意留心观察园蛛吐丝、结网和捕食昆虫的情况,并写出观察报告,在堂上汇报自己的观察报告,不当之处,教师应给予纠正。通过汇报,教师问:蜘蛛都结网吗?蜘蛛很像昆虫,但它是昆虫吗?教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活的园蛛,弄清园蛛的形态结构,师生归纳完成板书表格,重点讲解园蛛的纺绩器的结构,园蛛是怎样结网捕虫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益处?教师可以让进行下列计算:有人统计每666.7平方米(即1亩)稻田内约有蜘蛛3万至8万只,如果按每个蜘蛛每天消灭5~8只农业害虫计算,那么每666.7平方米稻田的蜘蛛每天大约能消灭多少只农业害虫?由此可见蜘蛛可以防治农业害虫,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这就是防治的意义。上确有其人——威灵顿将军,由于连打败仗躺在茅草屋内很沮丧,看到蜘蛛一次又一次的结网,从失败到成功,自己终于很受启发振作起,打了一次大胜仗。也可以把这段小安排在讲解园蛛时作为导言。这样可以吸引的注意力,培养学习学的兴趣。同时让对蜘蛛比较感兴趣,有很多关于蜘蛛的趣闻,可以后阅读。

  关于蜈蚣的教学,教师出示蜈蚣的标本和观察提纲,师生整合,完成板书表格。教师引导比较一下,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分有什么不同点,并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点。把蝗虫、沼虾、园蛛、蜈蚣的活体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时展示出(或者把四种代表动物的挂图展示出),摸一摸标本,它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看一看,它们的身体是否都分部?身体是否由体节构成的?足和触角是不是分节的?想一想;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完成板书。

  最后让学生讨论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节肢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认识到节肢动物是自然界中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节肢动物,合理地利用节肢动物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是我们学习本内容的最终目的。

高一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xx的Flasxx,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xx。)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xx,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xx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xx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高一生物教案4

  课标要求:

  1.知道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典型病例。

  2.重点掌握染色体组的定义,并能分析关于染色体组的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染色体结构变异四种类型的示意图,建立起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的直观认识,并从本质上对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进行区分。

  (2)说出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基本类型。 (3)阐明染色体组的概念。

  学习重点:染色体变异的基本类型。

  学习难点:染色体组的概念。

  我的课堂:

  自学等级

  一.情境导入:

  二.课堂预学: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原理: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 的数目或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 的变异。

  类型: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类型:

  包括 和

  重要概念——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 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一整套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3.容易混淆的概念: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

  (1)二倍体:经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有 染色体组。

  (2)多倍体:经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 的染色体组。

  获得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者幼苗。

  特点:(优点) ;

  (缺点)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3)单倍体:体细胞中只含有本物种 中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蜜蜂中的雄蜂。

  获得方法:常用方法是 培养。

  特点:(优点) ;(缺点) 。

  4.人类有关染色体变异的遗传病的特点:

  21三体综合征:

  猫叫综合征:

  三.合作探究、展示

  1.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相比,哪一种变异对引起的性状变化较大一些?为什么?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3. 单倍体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吗?

  4.人工诱导多倍体时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处理成熟的植株可以吗?

  5.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配子中的染色体数 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 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 属于几倍体生物

  豌 豆 7 2

  普通小麦 42 3

  小 黑 麦 28 八倍体

  四.我的疑问:

  五.归纳总结:

  六.自我测评:

  1.棉花是一个四倍体植株。它的.单倍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用亲本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进行杂交,对其子一代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产生了多倍体,其基因型是 ( )

  A.DDDD B.DDdd C.dddd D.DDDd

  3.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

  ①六倍体的单倍体含有3个染色体组 ②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数目染色体 ③单倍体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④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在四倍体大麦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的染色体数是 ( )

  A.7条 B.14条 C.28条 D.56条

  5.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个染色体,这32个染色体有8种形态。韭菜应是 ( )

  A.四倍体 B.二倍体 C.六倍体 D.八倍体

  6.某植物的基因型为AaBbCc,将该植物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后,共获得N株植株,其中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约占 ( )

  A.N/4 B.N/8 C.N/16 D.0

  7.用花药离体培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 )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8.一个色盲女人和一个正常男人结婚,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非正常儿子,此染色体畸变是发生在什么之中?如果父亲是色盲,母亲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假如父亲正常,母亲色盲,儿子正常,则此染色体畸变发生在什么之中?其中正确的是

  A.精子、卵细胞、不确定 B.精子、不确定、卵细胞

  C.卵细胞、精子、不确定 D.卵细胞、不确定、精子

  反思与积累: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高一生物教案5


  【学习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4.学习重点是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5.学习难点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结论

  核酸的种类

  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

  核酸包括

  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课本26页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真核细胞中的分布

  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是否位于染色体上?

  原核细胞中有没有RNA? 1.___________使DNA呈现______色,_________使RNA呈现______色。

  2.盐酸的作用:

  能够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加速染色剂____________,同时使染色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_分离,有利于_______与染色体结合。

  3. DNA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中,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内也含有少量;

  RNA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中。因为RNA主要在细胞核中通过转录形成的,所以___________中也有。

  4、原核生物DNA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染色体上, __________ RNA。

  *细胞中既含__________又含有____________。

  核酸的结构 核酸的'单体:___________。

  核酸的元素组成:________________。

  1.一分子核苷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五碳糖的不同,核苷酸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前者的含氮碱基是______________,后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DNA是由______条核苷酸链构成,RNA是由____条核苷酸链构成。

  核酸的功能

  核酸有何功能?

  1、核酸是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在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绝大多数的生物,其遗传信息贮存在_________中,部分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RNA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总结 核酸有哪几种?

  五碳糖有哪几种?

  碱基共有哪几种?

  核苷酸有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性练习】(三星训练)

  1.水稻叶肉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 ( )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线粒体 D、叶绿体

  2.下列哪一组物质是DNA的组成成分 ( )

  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 B.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C.核糖、碱基和磷酸 D.核苷、碱基和磷酸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多少种 ( )

  A. 5、2、8 B. 4、2、2 C. 5、2、2 D. 4、4、8

  4.所有的核苷酸分子中都含有 ( )

  A.核糖 B.含氮碱基 C.脱氧核糖 D.氨基酸

  5.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

  A、DNA B、RNA C、DNA或RNA D、DNA和RNA

  6.杨树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是 ( )

  A、1种 B、8种 C、4种 D、5种

  7.下列叙述中,哪项不是核酸的生理功能 ( )

  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每个细胞中

  B、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C、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8.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所运用的原理是 ( )

  A、单独利用甲基绿对细胞染色,可显示D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从而推知RNA的分布

  B、单独利用吡罗红对细胞染色,可显示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从而推知DNA的分布

  C、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D、在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可以分别提取到DNA和RNA,由此说明DNA和RNA的分布

  14.下列关于SARS病毒所含核酸的叙述,说法正确的是 ( )

  A、含有A、G、C、T四种碱基,五碳糖为核糖

  B、含有A、G、C、U四种碱基,五碳糖为脱氧核糖

  C、含有A、G、C、T四种碱基,五碳糖为脱氧核糖

  D、含有A、G、C、U四种碱基,五碳糖为核糖

高一生物教案6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是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第一部分。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其中精子的形成过程是重点和难点,它是学生构建减数分裂概念的核心,承载着学生明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异同,是理解第1章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结构、有丝分裂等知识,通过设疑和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推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有丝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解释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2)精子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述法、自主探究、学案导学。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导学案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画。然后让学生连线(时期、细胞图像、特点连线),投影,让学生评论。

  2.播放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动画。

  3.播放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

  思考:果蝇产生配子的过程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吗?为什么?

  染色体数目减半了,顾名思义,那是什么分裂?

  1.学生观看动画和图片,并完成导学案上的连线,然后相互讨论

  2.学生集体回答不是,染色体数目少了,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回顾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并与减数分裂对比。对减数分裂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引出减数分裂的定义。

  对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减数分裂?

  让学生朗读课本16页黑体字减数分裂的概念。

  并完成学案,然后讨论。

高一生物教案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探讨

  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

  2、实验步骤及现象

  3、讨论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

  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讲授】二、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高一生物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减数的概念;能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模拟出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通过观察图片、动画,提高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减数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模拟减数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各时期的特点并播放有丝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出有丝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图片,图示有性生殖的过程。设疑: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46条(23对),由学生尝试把图中受精卵、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情况标出。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生物体是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即通过减数而非有丝。

  (二)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减数的相关信息(以精子的'生成为例)。

  问题:减数的概念,场所和结果;产生精子的原始细胞即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之后继续设疑:精原细胞在减数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根据有丝的知识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设疑:减数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减数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

  1.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察分析减数次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了解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变化情况。

  2.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次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点拔学生总结出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特点。

  3.动画演示:减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学生总结归纳表述。

  4.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多个精原细胞,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学生预测减数第二次。

  6.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因此减数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过程:提问:减数两次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三)动手体验,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全过程,加深对减数过程的理解。

  之后提问:什么是减数?学生分析进行减数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的概念。

  (四)小结作业,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所学。课下请学生归纳形成配子的细胞(减数)的过程与特点。

高一生物教案9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x,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x。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酶的特性:酶特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质。

  酶的专一性:酶对所作用的底物有严格的选择性。一种酶仅能作用于一种物质,或一类分子结构相似的物质,促其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反应产物。

  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代表是温度跟酸碱度。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1、通过提问一些看似跟学习无关的,其实大有玄机的问题。比如说:“你们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们喜爱的牛仔裤是怎样子做成的呢?”当然,在众多的答案中,教师要绕回主题。

  2、展示一些能够引起注意的图片,比如说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也能激发他们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的语言当然也要适当地调整,尽量使用贴近学生的,但又不失专业的语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尝试布置学生去查阅关于酶的资料,并综合汇报展示。

  四、落实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是:

  具体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并加以分析运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综合汇总,然后汇报。

  五、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能够准确说出酶的特性包括那个方面,并举例说明。

  2、能力目标:

  (1)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试图准确辨认酶在生活生产中(比如说某商品)运用了哪些特性。尝试搜集感兴趣的相关资料,汇总、分析、总结。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应用多样,种类多样,但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种观念:生物其实离我们很近,它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当“科学家”。

  (2)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一个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学生养成好奇、勇于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三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及其案例

  教学难点:

  1、酶如何“娇气”了?

  2、低温的时候酶失活了吗,为什么?

  七、课前准备

  1、教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比如说酶的应用的图片,案例。

  2、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加以指导。

高一生物教案10

  一、教学内容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人教版)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的第一节,它是有丝分裂的继续,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学好这节课既有助于加深理解有丝分裂过程,又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必要条件。所以,在知识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决定了本节内容的重要性。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

  (4)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5)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电脑动画,展示减数分裂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减数分裂过程直观化,将大量冗长的文字图像化。

  (2)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分析讨论、表解、巩固、练习,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了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3)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4)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体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从而理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减数分裂是一个由各个阶段组成的连续的动态过程,教学可使学生领悟到“事物(生命)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2.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染色体纸质模型、吸铁石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用实例解释有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含义?出示明星李亚鹏、王菲夫妇及其女儿的图片。

  提问:女儿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从生殖的角度看,女儿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答得很好。像这样由父方提供精子,母方提供卵细胞,精卵结合后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生殖方式是一种有性生殖。相应地,精子和卵细胞就是一种生殖细胞。

  注意: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得到的细胞,所以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是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下面我们从染色体的组成来分析这一家三口。

  提问:一家三口体细胞染色体数分别为多少??生:女儿是在李王夫妇的爱情催化下产生的.。(笑)

  生:李亚鹏提供精子,王菲提供卵细胞,精卵结合后形成受精卵,女儿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生:46条?激发兴趣,交代有性生殖的含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课前学生并不了解有性生殖的含义)

  2.引入课题:初步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强调染色体数目减半,暂不说明复制一次分裂两次?教师:也就是亲代和子代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提问:精子和卵细胞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吗?为什么?

  设问:那么,为了保持生物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应该通过什么样的分裂方式来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呢?

  教师:如果精子或卵细胞内染色体只有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那么问题便迎刃而解。也就是说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过程中,细胞的染色体是要减少一半的。像这种能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就叫减数分裂。减数分裂产生的细胞如果可以进行有性生殖,就叫成熟的有性生殖细胞,比如精子、卵细胞是成熟生殖细胞。而能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就是原始生殖细胞,比如精原细胞和乱原细胞。

  原始生殖细胞

  →

  成熟生殖细胞

  (2N)

  →

  (1N)

  生:不能。因为如果精子或卵细胞是由有丝分裂得到的,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数各为46条,受精卵为92条,后代染色体数无法维持恒定。?设疑导入,把注意力集中到染色体变化这个重点上来

  3.观察分析:分析减数分裂的结果,仅从形态、大小上介绍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出示雌果蝇体细胞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

  提问:经过减数分裂,两个细胞在染色体数量上有怎样的关系?

  提问:除了数量关系外,从染色体形态、大小上看,两个细胞在染色体的组成上有何特点和联系?

  师生共同归纳观察结果: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像这种形态和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叫同源染色体),卵细胞中没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要减半、成对的同源染色体要分开。?生:卵细胞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在白纸上画出讨论结果。?通过观察明确减数分裂的结果,为探究减数分裂过程做准备。对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

  4.探究减数分裂过程

  提出探究问题:减数分裂怎样进行才能使染色体数量减半且同源染色体分开?

  可能的讨论结果:

  ①?染色体不复制细胞直接分裂一次,染色体均分;

  ②?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是着丝点断裂,第二次分裂是直接分裂,染色体均分;

  ③?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开,第二次分裂是着丝点断裂?学生上台用染色体纸质模型和吸铁石摆出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表扬学生的想象力)研究表明,只有经过DNA复制后才能启动细胞的分裂,所以不可能为情况①。情况②和③中,与实验相符的是情况③。

  总结提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几次?细胞分裂几次?得到几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如何?

  染色体数减半和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在第几次分裂?

  生: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得到4个子细胞,子细胞染色体数是母细胞的一半。

  生:都在第一次分裂

  及时总结讨论结果,有利于学生把握减数分裂的要点。

  5.完善减数分裂的概念

  过程: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范围: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学生阅读课本上减数分裂的概念。?先讲分裂的全过程再讲各个阶段,有利于把握分裂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6.深入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精子的形成过程?(1)精子的形成部位: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

  (2)精子的形成过程

  ①播放精子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让学生总体感知精子的形成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和着丝点的数量变化;

  ②多媒体分步展示减数分裂的各个阶段,注意讲清细胞名称、同源染色体(从来源上、联会上讲)、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

  ③用纸质染色体的排列帮助学生理解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④

  联系有丝分裂来理解减数第二次分裂;

  ⑤文字总结精子的形成过程。

  观看精子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

  从来源上讲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用图解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效果形象直观。

  7.课堂练习

  学生做练习

  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补偿性学习的安排

  8.结课

  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精细胞变形后形成精子,精子的特点是细胞质中营养少,有尾,善于运动。活泼好动的精子产生后便寻找机会去追寻他的恋人——卵细胞,他们一旦相遇就彼此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再经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个体。而受精卵最初细胞分裂所需的营养是由受精卵自己提供的。如果要满足受精卵最初细胞分裂的营养需求,同时使受精卵的染色体数与正常体细胞相同,那么,作为精子恋人的卵细胞在形成过程中,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呢?卵细胞的形成和精子的形成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让我们下节课再进行学习。

高一生物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进行又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为理解细胞中复杂的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还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等,都是以“酶与代谢”部分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此外,学生通过有关酶的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生物技术实践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2)、阐述细胞代谢的概念

  2.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

  2、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并且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的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进行,由此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多酶片、嫩肉粉、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等,并请同学谈谈自己生活中接触过的酶还有哪些,谈谈对酶的了解。

高一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简述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提高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过程。

  难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和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设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接着,ppt展示两组图片:(1)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它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2)荧光水母的图片,荧光水母因为它体内的“荧光蛋白”,使得它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蛋白质有什么样的结构?它又有哪些功能呢?(引出课题)。

  (过渡)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二)资料分析,探究氨基酸的'通式

  PPT上展示拥有4种氨基酸,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四种氨基酸都由哪些元素组成?有什么共同特点?区别是什么?

  (2)如果将各氨基酸的不同部分用字母R表示(—R),尝试归纳氨基酸的通式。

  提示:每种氨基酸都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每个分子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共同点);R基不同(不同点)。

  教师邀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并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

  (三)动手操作,演示蛋白质的形成

  用角色扮演法让一组学生代表不同的氨基酸,尝试怎样才能连接起来。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手拉手”。

  提问:

  (1)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2)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3)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有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4)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5)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用表格的形式)。

  创设情景:观看蛋白质形成的flash动画。

  课件展示:胰岛素的空间结构。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出生物界中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种,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这些氨基酸是怎样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四)合作探究,深度理解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活动:将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同学相互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种类不同;氨基酸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变化多端;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蛋白质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五)巩固新知,归纳总结概念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概念图。

  (六)作业拓展

  课后调查资料:科学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的诞生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及成就。

  四、板书设计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和结构通式

  二、蛋白质结构的形成

  三、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高一生物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使学生理解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二、能力方面

  1、通过学生对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进行科学分类的能力

  2、通过学生分析、比较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异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分析某个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培养学生利用概念进行科学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学生生物体新陈代谢类型的了解,使学生能较全面的、辩证的观察纷繁复杂的生命自界。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看成对第三章内容的总结,包括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两部分内容。

  1、新陈代谢的概念

  教材先定义了新陈代谢的概念: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然后着重讲述了新陈代谢中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这四个概念这含义,并用表解的形式概括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材讲述了同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自养型、异养型,并在自养型中讲述了化能合成作用;教材还讲述了异化作用的两种类型,即需氧型、厌氧型。

  教法建议

  本节的知识内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是对全章学习的总结,因此教师可在学生自学并讨论相关问题基础上,加以适当概括总结即可。

  1、引言

  由于本节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引入本节内容时,可选择的方式就比较自由,凡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作用为切入点。比如通过如下的问题引入本节课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建立联系的关键,其本质是把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其实,自然界有些生物虽然不是绿色植物,也可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

  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学习。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节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点,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这个生理过程之后,教师才能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完成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总结和归纳。

  在引导学生讨论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写出绿化植物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以此作为与化能合成作用的进行比较的参照。

  然后教师可以先硝化细菌为例,向学生介绍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

  教师可先让学生比较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由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葡萄糖)的过程中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上的相同之处。

  之后,比较硝化细菌合成有机物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理过程,比较两者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异同。

  3、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在学生理解清楚化能合成作用这一知识难点后,本节的其它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全都学过的,教师在处理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两部分教学时,更多地应让学生自己有时间来梳理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采用自学或问题讨论的方式可能适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可把学生讨论的结果表解的形式总结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4、为加强学生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第八节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 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 板图

  【教学过程】本节的知识内容除了化能合成作用以外,其余的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对全章学习的总结,因此教师可在学生自学并讨论相关问题基础上,加以适当概括总结即可。

  1、引言

  由于本节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点都是学生学过的,因此引入本节内容时,可选择的方式就比较自由,凡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作用为切入点。比如,教师可从下面的问题之一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①我们总说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而且我们也学习了不少与生物的新陈代谢有关的原理,你能否举例说明你是怎么理解“一旦生物的新陈代谢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这句话的?

  ②请举例说明什么样是同化作用?什么样是异化作用?

  ③在某一个生物个体中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

  ④动物和植物在同化作用方面(或摄取营养物质方面),最显著的差异是什么?

  ⑤你能否列举尽可能多的生物种类,它们可进行无氧呼吸吗?

  ⑥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建立联系的关键,其本质是把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把光能转化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其实,自然界有些生物虽然不是绿色植物,也可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那些生物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呢?以此直接引入化能合成作用的学习。

  2、化能合成作用

  在本节中,只有化能合成作用对学生而言是新知识点,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这个生理过程之后,教师才能较为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讨论完成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总结和归纳。

  在引导学生讨论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时,教师可让学生写出绿化植物的光合作用总反应式,以此作为与化能合成作用的进行比较的参照。

  然后教师可以先硝化细菌为例,向学生介绍化能合成作用的机理。由于学生对硝化细菌根本不知道,而且生物化学又很抽象,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有畏难情绪,教师应先简要介绍一些有关硝化细菌的感性知识,以消除学生的这种陌生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写出亚硝化细菌氧化氨、硝化细菌氧化亚硝酸的化学反应式,最后再写出二氧化碳和水产生葡萄糖的反应式;

  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硫细菌、铁细菌为例,写出硫细菌把硫单质氧化成+6价硫,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应式;铁细菌把+2价铁氧化为+3价铁的化应式,并使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的反应式。

  教师可先让学生比较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由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葡萄糖)的过程中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上的相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细菌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出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氧化无机物时所释放出的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之后,比较硝化细菌合成有机物与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生理过程,比较两者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化能合成作用与光合作用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因此光合作用与硝化细菌都为自养生物;二者的不同点在于能量来源不同,即光合作用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来源于光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来源于细菌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释放出的化学能。

  3、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在学生扫清了化能合成作用这一知识难点后,本节的.其它内容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全都学过的,教师在处理新陈代谢的概念与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这两部分教学时,更多地应让学生自己有时间来梳理所学的知识内容,所以采用自学或问题讨论的方式可能适于这部分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如:

  ①在某一个生物个体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间也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下面几层含义:

  A、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物质变化,即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同化作用合成有机物;

  B、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能量转变,同化作用储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

  C、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都存在着与外界环境的关,同化作用从外界环境摄取物质和能量,异化作用向外界环境排放物质和能量。

  前两点综合起来理解就可得出新陈代谢是“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第三点则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另一观点,即“生物体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最终使学生建立新陈代谢准确的概念,即准确的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生物体的这种不断的自我更新,是新陈代谢的实质。

  ②你能否理清楚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划分生物新陈代谢类型的标准是什么?

  ④化能合成自养型与光能合成自养型有什么区别?

  ⑤自养型代谢与异养型代谢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⑥需氧型代谢与厌氧型代谢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⑦酵母菌与乳酸菌相比,其代谢类型有何特点?

  ⑧你如何说出腐生与寄生之间的区别?

  4、为加强学生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的理解,教师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供学生分析、讨论,比如:

  ①你能说出下面所列出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吗?

  绿色植物、人、灵芝、乳酸菌、蛔虫、猪肉绦虫、酵母菌、硝化细菌、蘑菇、霉菌等。

  ②有人认为寄生植物、食虫植物是自养型和异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③你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兼自养、异养于一身的生物种类吗?(寄生植物、食虫植物、绿眼虫等)

  ④你能举例说明自然界是否存在兼需氧、厌氧于一身的生物吗?(酵母菌等兼性厌氧的生物)

  ⑤你认为原始生命的新陈代谢类型应该是什么?

  ⑥“硝化细胞的代谢类型属自养型”,这一说法准确吗?

  自然界除了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外,还有没有自养生物呢?答案是肯定的,有。这类生物就是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胞、铁细菌、硫细菌等。

  通俗地说,光合自养和化能自养的共同之处都在于可自己养活自己,即不用吃东西,自己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这些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

  而光合自养与化能自养的区别在于光合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学能来源于太阳能,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葡萄糖中的化学能来源于氧化无机物所释放出来的化学能。

  还要注意下面四个概念,即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自养型、异养型(为同化作用的一种类型)同化作用类型包括自养型和异养型(通俗地说是别的生物养活自己);异养型包括腐生型(生活在无生命的有机质中)和寄生型(生活在活的生命体内或表面)。

  其实这部分内容并不难,但有一个地方学生要特别注意,这就是三种问法的区别,以硝化细菌为例:

  (1)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养需氧型

  (2)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什么? 答案是:自养型

  (3)硝化细菌的异化作用类型是什么? 答案是:需氧型

  这三种问法的答案是不一样的,要细心,注意不要答非所问。

高一生物教案14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细胞代谢的概念。

  (2)酶的作用和本质。

  (3)酶的特性。

  (4)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物学家研究酶的本质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2.酶的本质。

  3.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1.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2.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具准备

  酶活性受温度、ph影响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并设计好观察记录表;学生预习实验,掌握实验的原理并设计好实验的过程。

  [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师生互动]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高一生物教案15

  知识目标:

  1、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

  2、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细胞有丝xx的过程。

  3、分析植物细胞有丝xx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1、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2、能够利用多种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标:

  1、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细胞周期及植物细胞有丝xx的过程。

  教学难点:植物细胞有丝xx各个时期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探究、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所需设备:教学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相信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的,而一个成年人的体内大约有1014个细胞,那么这一个受精卵是怎样形成1014个细胞的呢?这就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细胞增殖问题。

  究竟细胞是如何增殖的呢?它的方式又有哪些呢?以及细胞增殖对生物体而言有什么样的意思呢?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阅读教材P112页。

  教师点评:

  1、细胞增殖的意义

  2、两个阶段

  3、真核生物细胞xx的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丝xx。要学习有丝xx我们首先必须来了解下细胞周期的概念,那么什么叫细胞周期呢?

  我们把指连续xx的细胞,从一次xx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xx完成时为止。

  从这样的一个概念当中大家能发现一些什么问题呢?如: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呢?细胞周期又分为这样的阶段呢?

  两个阶段:

  下面大家阅读这个关于细胞周期的资料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呢?

  教师点评:

  结论:

  1、不同类型的细胞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

  2、一个细胞周期中xx间期时间长xx期时间短。

  如果我们把细胞周期用一个圆饼状的.图形把它表示出来会是这样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几个练习题。

  现在我们就以植物细胞为例来学习下有丝xx的过程。

  那么大家是否还记得植物细胞的结构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

  在有丝xx过程中一些细胞中的重要结构会发生某些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下xx间期过程当中细胞内发生的变化。

  特点: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的复制)

【高一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生物教案02-02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09-01

有关生物教案02-06

生物实验教案02-07

血管生物教案02-22

《生物的特征》教案11-03

生物教学教案11-18

高一生物教学总结11-21

高一生物资料总结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