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语文教案【通用】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
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们见过壁虎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课题,齐读)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图画独立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字的读音,注意平翘舌音。
2、分小组互助读书,把课文读通顺。全班交流:你们小组新认识了什么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没说到的,教师帮助)
3、出示词语(带拼音):
小壁虎 借尾巴 蚊子 一条蛇 逃走 难过 姐姐 新尾巴
A、指名读,齐读。
B、去掉拼音再读。
4、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借到了吗?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相机贴出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
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时,它心情怎样?(伤心、难过)那就请你们难过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难过。(指名读、齐读)
2、小壁虎先向谁借了尾巴?(自由读第三段)学生比赛读小壁虎说的话,比比谁读得最好。
2、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它很有礼貌?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它呢?(出示:小鱼的尾巴要用来 。
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请你们用手做做拨水的动作。
小结:如果尾巴没了,小鱼就会淹死,所以它不能借给小壁虎。
3、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教师范读,男女分角色读。)
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要写的生字。
2、学生观察特点,并说一说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写,展示评议。
第二课时
复习旧知
1、找好朋友,把认识的生字读给对方听。
2、看图说说小壁虎向 借尾巴,结果 。
继续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自由读四、五段,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2、全班交流读懂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3、学生读老牛与小燕子说的话,想想为什么他们都不借尾巴给小壁虎。
4、教师利用挂图,帮助学生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的尾巴要用来 。(学生用黑板上的图片边摆边说)
5、指导学生读好老牛、燕子的话(注意各自的语气)。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小结延伸,拓展交流: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多伤心呀!它还会去向谁借呢?他们会怎么说呢?(仿照课文续说)
学生借助收集来的资料,分小组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用途,并演一演。
6、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该怎么办呢?(师引读第六段)
7、结果怎样?为什么?
指导朗读:优生范读,学生自由读,男女比赛读。
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分角色朗读全文,喜欢谁就读谁说的话。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表演。
3、指名小组上台表演,全班评议。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再分角色朗读全文。
2、布置课后作业——编故事:小壁虎长出了一条新尾巴,它高兴极了,它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谁呢?朋友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来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字生,会写“守”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
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教训,“遇”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3、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细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学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5、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
(2)a、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b、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他心情怎样?画出种田人的心情有关的词,理解:巴望、焦急,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实际读读。
(4)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课堂小结:
你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说明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课题。
3、录音范读,边所边标出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言。
1、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窜——乱跑;撞——碰
(3)他捡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个人原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守坐,庄稼全完了)
(2)齐读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
(2)写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4、齐读课文。
教师总结: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本,我们不应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课后小结: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教育。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读美国教育家随意指定三个中国孩子做一个游戏 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聪明的人不仅仅要智力发达,还需要有爱心并具有忘我、无畏的品格。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2个生子。会写新偏旁“羊”和九个生字。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三个小孩忘我、 无畏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
通过前后两次游戏的对比,并结合读中感悟,揭示主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游戏用的瓶子等。
教学流程:
一、生活导入,板题质疑。
1、师:谁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请举手,并举出具体 的'事例。
2、请三个自认为聪明的学生做枯井逃生的游戏。根据游戏情况借机导入,板书课题。并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本环节通过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正音,读通课文。
1、自由读。注意读音、语气、停顿。
2、同桌互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读,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初步读懂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三、再读课文,合作讨论。
1、朗读展示。检查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2、合作讨论。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以小 组为单位,合作讨论:这个游戏结束后美国教育家为什么那么激动,而且称赞这三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理想,从三个孩子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合作的快乐,感悟三个孩子所具有的爱心和忘我、无畏的品格。)
3、图文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主要人物的动作、 神态,并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本环节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抓住重点,利用多媒体课件, 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表述时能够更具体。)
四、汇报交流,尝试表演。
1、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聪明是什么”。
2、表演改编的课本剧。 (本环节通过表演,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特点后,进一步 理解课文主旨。)
五、扩展延伸,加深感悟。
1、游戏拼图。老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不同形状的卡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想象,动手拼图,然后展示。
2、说说你与人合作完成的一件事,从中体会合作的快乐。
(通过拼图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从 而深入主题,升华情感。)
六、畅谈收获,教师总结。
1、学生谈学完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2、师总结:学完这篇课文,再做游戏成功那当然是意料 之中的事,但很多时候大灾大难是突如其来的,我们来不及去思考,像汶川地震中那个用身体护住三个孩子的老师是聪明的,他用大爱诠释了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神圣的称谓。英雄林昊是聪明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果敢,捍卫了班长的职责。聪明的我们,要时常问问自己,“我是聪明人吗?”
语文教案 篇4
俗话说得好,有备无患,虽然教学过程时时有遗憾,但由于对教材分析得不透,学生固有的知识把握得不准,也就是课前了解得不全面而上课,那个遗憾就大了,《自然之道》这一文教后就有这种感受。课文虽已教完,但总觉得有点不舒畅:课堂沉闷,学生启而不发,理解不深刻。回顾教学过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假如在一节课中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就缺乏生机和活力。这节课我估算了一下,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同时课前没有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致使学生思路不开阔,对提出的问题谈的不深刻或者无话可谈。
二是朗读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由于对朗读的处理失当,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三是评价缺乏激励。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虽明于心而未能明于行,致使学生学习积极不高。以上存在的这些遗憾,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加以重视和改正的。
语文教案 篇5
一、交流平台
1、师谈话导入。
师: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谁想说给大家听听?
2、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3、迁移练习。
师:请大家自己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生自由回答。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渐入主题。
4、拓展练习
在自身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二、日积月累
1、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说。
3、运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
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学生自由的找。并在小组内交流运用小组讨论轻松解决诗句的意思。
4、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1、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2、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让学生多说拓展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大脑。
3、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4、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身感兴趣的漫画。学生随意说即可,不需加以限制。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培养学生喜爱大熊猫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按要求认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文,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喜爱大熊猫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1、掌握会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和有关大熊猫的录像资料、图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请学生猜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竹笋是粮食,密林中安家。”教师板书贴出大熊猫的图片。
2、启发谈话:“你喜欢大熊猫吗?给我们介绍一下。”
3、激发兴趣,教师为每位同学送去一个熊猫的图片,请同学们贴在自己的胸前。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题质疑:什么是国宝?
2、学习生字“是”。
(1)观察字的结构:上下结构。
(2)教师板书,学生观察记忆。
(3)练习书写。
3、借助拼音读课文。
4、自学生字读音。
5、出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
6、再单独读一读生字词,你认识它们了吗?请你读一读。
7、再读一读全文,两个同学互相听一听字音读得准不准。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分自然段指名读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自己对大熊猫有了哪些了解。
(2)教师板书:故乡样子生活
(3)学习要求会写的字“川”。
先观察三笔的不同写法:第一笔竖撇,第二笔的竖短,第三笔的竖长。描一描,再写一写。
2、朗读感悟。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大熊猫哪方面的情况感兴趣,就来读哪部分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大熊猫的故乡?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填空:我的样子很()。
(2)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填空:我的.样子很(可爱)。()的身子,()的尾巴,身子()。
(3)看图,试着介绍一下可爱的大熊猫。(练习背诵)
(4)体会大熊猫的可爱。
过渡:大熊猫是怎样生活的呢?
学习3、4自然段。
(1)指名读。
(2)看大熊猫生活的录像,体会它的可爱。
(3)指导朗读,体会可爱。
3、谈话引导“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大熊猫,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我想问问可爱的大熊猫:生活在这里,你们感到高兴吗?为什么?”
4、口语交际。
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自豪幸福的语气。
(四)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课文情况
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谁愿意大家介绍一下可爱的大熊猫呀?可以看图。
(二)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学习本课几个里外结构的字。(圆、圈、因、团、图)
(1)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是什么结构。
(2)运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记一记。
(3)指名回答:你记住哪个字了?把你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4)指导“圈”:教师板书,学生注意里面“卷”的笔顺。
(5)练习书写。
指导占格:外边的“口”写在田字格的中央,里边部分要写清楚每一笔。
2、学习“医”
(1)学生说结构
(2)重点指导书写:最后一笔是竖折。
3、练习写字,集体反馈评比。
(三)词语练习
1、读词语:胖胖的、短短的、圆圆的、黑黑的、白白的。
2、词语运用
(1)例:圆圆的皮球,圆圆的()。
(2)从“胖胖的、短短的、圆圆的、黑黑的、白白的”
这些词语中任选一个说一句话或一个短语。
3、积累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这种形式的词语?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页下注释、工具书,表述出文章大意,揣摩越巫的形象;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讨从文中获得的启示,并能运用所得解决生活中的“越巫”问题。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形象,探究生活中的“越巫”现象并学会科学的处矸椒ā?nbsp;
[课前学习]
借助页下注释、工具书,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还珠》中的萨满法师导入[录像]
巫师巫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有信徒。即使在文化较发达的今天,巫术在社会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
明代的方孝孺在他的《逊志斋集》中就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方孝孺的《越巫》。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活动:基础大比拼
[小组合作理解文章,探讨并整合问题。]
提出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尝试自己翻译文章。
(1)划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
(2)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将小组交流后认为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提出。
[老师可视课堂情况增加问题作为小组竞赛挑战题,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哪个小组能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概括一下,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六要素概括]
三、深入理解主题:挑战法官
越巫死了,悠悠岁月流逝,数千年后的今天,越巫的子孙将此案递交法庭,要求严惩“真凶”,但越巫之死,到底是谁的错呢?如果你也在法庭之上,你有什么看法?
(1)先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寻找线索,找出并确定“真凶”;
(2)在小组内交换意见并加以整合,准备发言,发言时要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投影“我们小组认为应为越巫之死负责,因为……”
[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性评价,或请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评价]
一场跨越千年的案子落下了帷幕,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同学们,从这个案件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过渡]
四、比较阅读
板桥三娘子(节选)
(前文内容简介:有个叫赵季和的人,有一次到板桥住店,无意中发现店主三娘子把施过巫术的荞麦烧饼给旅客们吃。旅客吃了这种烧饼后都变成了驴子。三娘子把他们的财物占有已有。赵季和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于是——)
后月余日(1),季和从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窗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2)。”三娘子曰:“此事无疑(3),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4)。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5)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6),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7),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8)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已者食之。方饮次(9),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噉(10)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既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11),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12)。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13),日行百里。
(选自《河东记》)
注释:
(1)[后月余日]:一个多月后。(2)[随事点心]:随便准备点吃的东西。(3)[无疑]:不必担心。(4)[一依前所为]:一切与上一次的做法(即制作荞麦烧饼的方法)一样。(5)[果实]:果然盛上。(6)[讫更取他物]:做完这件事,又去取别的东西。(7)[发]:出发。(8)[适会]:恰巧。(9)[方饮冰]:正在吃饭的时候。(10)[噉(dàn)]:同“啖”,吃。(11)[木人木牛子]:三娘子制作荞麦烧饼的工具。(12)[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虽然有了工具)但是不会她的法术,试验没有成功。(13)[未尝阻失]:没有发生过驴不服乘骑的事故。
问题情境:
《板桥三娘子》和《越巫》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异同点呢?请选取你感兴趣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要求:
(1)先独立选取角度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2)小组长整理小组发言,小组成员合作认真填好记录卡。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4当堂成诵
教学理念:
1以读带讲2有法可依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美丽的西湖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在一个雨天来游……而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山水之绝的人,他就是《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
二出示作者简介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出示文言小品五步读书法:
1初读文章,掌握字词2细读文章,把握内容
3品读文章,赏析语言4悟读文章,体会情感
5诵读文章,牢记心间
(一)初读文章,掌握字词(以作预习要求)
1教师范读(正音,句读)
2学生自读并准备字词
3检测预习情况,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细读文章,把握内容
带着问题去读文章,通过填空练习翻译句子,把握文章内容。
(三)品读文章,赏析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并小组交流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教师点拨
3出示交流重点,巩固赏析成果
(四)悟读文章,体会情感
1“痴”如何理解?你会对舟子说些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
(五)诵读文章,牢记心间
减字背诵法(一共四遍,难度递增)
五拓展延伸
练笔: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一段景物描写,让读者能从中品出你的情感来。(50字左右)
六小结
短短40分钟,我们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再次体会了白描和情景交融手法的神奇;遇到了如雪般美妙的'文字和如雪般圣洁的情怀。相信当郑州第一片雪花落下时,你会有更多的遐想吧?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认识汉字的分分合合的奇妙结果。
2、进行词语接龙游戏,巩固词汇。
3、进行改变句式练习。
4、朗读课文。
5、进行口语交际。
6、才艺展示。
7、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受到爱的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认识汉字的拆分,掌握学习新字,巩固熟字的方法。
2、不改变句意,用“被”字改变句子结构。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并能背诵。开启同学的想象力。
4、以儿歌形式和实际行动来表示自身维护小动物的决心。
教具准备:
1、小黑板,自制“小花鹿”的头饰。
2、课前编好的“拍手歌”、“顺口溜”等儿歌。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这是一道组合拆分认字的练习题,蓝绿相配的长方形中是一个多字组合体,它可以拆分出“立”、“日”、“音”等十多个字。教学时要让同学认真观察,自身去拆字,充沛发挥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在有趣的“找字”活动中,巩固同学的识字能力,激发同学对汉字的喜爱。
1、出示教材提供的字组合体。进行活动说明,这个组合中藏着许多我们以前学过的汉字,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组发现的字最多。
2、小组合作,观察记录。
3、汇报评比。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同学当“小老师”,把本组找到的字指给大家看。根据又快又多的规范,评选出优秀的小组。
4、拓展练习
(1)“圆”、“葫”、“鸽”分别可以变出几个字来?
(2)让同学自身写出能够拆分的'字,相互考一考。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这一局部分成三个“版块”。即“我会接”、“读读说说”、“读读背背”。
“我会接”是一道词语接龙练习,引导同学了解“尾首相接”是顺利进行练习的关键。目的是协助同学积累词汇,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1、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口头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也可以采用互相挑战的作法,交替接词,比比哪个组接的词语最多。
2、教师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再选择词语让进行全班范围的练习。比方:前后、鲜花、明亮等
3、同学自由选择词语做接龙练习
“读读说说”是“把”字名改成“被”字句的练习。第一、二句是改写的例句,第三句是要求同学改说的句子。教学中要要让同学反复朗读例句和要改的句子,体会句子前后内容存在的联系,改后要让同学对比着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句子的含义是否变化。面对二年级同学的实际,教学中不应出现关于句子成分等相关的述语。在完成教材中的题目的基础上,可视同学情况,完成下面的练习。
1、风把乌云吹走了。()被( )。
2、父亲把受伤的小鸟治好了。()被( )。
“读读背背”是读背《小花鹿》。这是一首充溢童趣的儿童诗,配图精美,形象可爱,可以先引导同学看图,激起同学对小花鹿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同学自由朗读,在通过范读、指名读、评议、扮演读等多种形式让同学读出情感,读出小花鹿的可爱。让同学觉得“我”就是淘气可爱的小花鹿,最后让同学熟读成诵。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会声母j q x,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辅导学生学习拼读j q x与韵母i相拼的音节。
3、学习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正确拼读ju qu xu
4、继续练习读带i的声介和母和后随韵母相拼的音节。
5、练习看图拼读词句。认读"西、瓜、下、木"四个字。
教学重点:
1.掌握j q x的读音、字形和书写。
2.了解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
3.认读"西、瓜、下、木"四个字。
[教学重点]
1.q与p在字形上的区分。
2.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的'掌握。
教学准备:
1.学过声母及韵母的认读卡片。
2."西、瓜、下、木"四个字的生字卡片。
3.课件、计算机。
4.j q x的字母卡片及q的拼装字母纸板。(学生用人手一份)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喜欢吃水果吗?
师:喜欢吃什么水果?
师:想知道龙老师喜欢吃什么水果吗?
师:老师喜欢吃西瓜。
(出示西瓜图)
师:老师就带着小朋友去西瓜地里逛逛。
(出示图1)
二、看图说话
(一)教学jqx
师:小朋友在西瓜地里看见了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
(我在西瓜地里看见了……在干……)
1、教学x
(引出词语xīguā)
师:小朋友跟老师读xīguā,怎样的西瓜呢?
(又大又圆)
师:西瓜X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拼音宝宝。
(出示X字)
师范读,生跟读。
师:学会了吗?
(指名读—分小组读—全班读)
师:用小朋友的火眼睛睛看看X像图上的什么?
(板书X)
师:它的读音我们会了,那哪个小朋友来想个办法记住它的样子?
(一个小叉XXX)
2、教学J
师:小朋友还在西瓜地里看见了什么?
(引出词语mǔjī)
师:小朋友跟老师读mǔjī
(板书mǔjī)
生跟读
网
师:小朋友看看这组音节词里哪个是我们之前没有学过的拼音宝宝?
(出示J)
师范读,生跟读。
师:会了吗?谁来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小朋友记住了J的读音了吗?
师:谁能在图中找出和J很像的图案?
师:小朋友能不能想个聪明的办法记住它的样子?
(小i加钩jjj)
3、教学q
师:小朋友继续观察这幅图你还看到什么?
(引出词语qìxiàqí)
师:这组音词里哪个是我们没学过的拼音宝宝?
(出示q)
师:先听听老师怎么读的。
师:会了吗?哪个小勇士来大声读出来?
(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师:q像西瓜地里的哪幅图?
师:老师请小朋友编个顺口溜记住它。
(9字站直qqq)
三、课中操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跟老师做一个有趣的课中操。
拍拍手1/2伸伸手1/2拍拍肩1/2扭扭腰1/2跺跺脚1/2
点点头1/2坐坐好1/2
师:短短课中操结束了,接下来继续跟随老师走进拼音乐园。
四、教学jqx与i的拼读
师:有个老朋友来看我们了,我们一起看看它是谁。
(出示I)
师:小朋友还认识它吗?
师:大声叫出它的名字?
师:小I宝宝也想和jqx宝宝交朋友,我们来帮助它好吗?
师:小朋友把jqxi卡片拿出来,把jqx分别和i组合在一起,拼拼看你会哪个?
1、游戏演练,拼读音节
师:现在小I宝宝要和我们做一个游戏,小朋友想不想玩?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我是J,我是I,我们在一起就读jī)
2、拼读四声
师:这会儿,小I宝宝上了四顶漂亮的帽子,看看谁能认出它?
(出示声调图片)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小朋友,小朋友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考验?
师:老师叫到哪个声调小朋友就把卡片举起来。
3、返回图片,拼读音节词
师:我们回到西瓜地,小朋友会拼上面的音节词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识字教案02-23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园地》教案02-22
语文阅读教案03-08
语文备课教案01-2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