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汇编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
1. 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2. 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3. 学习本课生字词。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体会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
2. 《灯光》引起了作者一件什么事的回忆?
3. 课文几次写到灯光?是怎样写的?
[点评:这篇课文以课题灯光为线索,可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边读边思考,使他们很快明确了文章的思路,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课文的梗概,为具体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有力的铺垫。]
二、 围绕灯光,深切领悟;引导想象,丰富内容
1. 在描写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时,赋予灯光以感情色彩。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赋予了灯光强烈的感情色彩,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让学生理解这灯光起到两层意义:①以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触动作者往事的回忆;②从动人的往事中对比广场灯光让学生思考:这灯光为什么令我感到光明和温暖?通过朗读思考,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漫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天安门广场,在这和平、安详的环境里,看到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心头感到十分温暖。这种感情、感觉是有情激发的想象,包含着对人的精神、价值的评赞这光明和温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2. 课文第二大段是作者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件往事,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全文的中心,这里可围绕灯光这一线索提问,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展开想象,丰富任务的内涵:
① 郝副营长在战斗的间隙,为什么借火柴的亮光,深情地注视书上一幅插图?他在默默地沉思什么?对未来憧憬些什么?
② 体会郝副营长说的话: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体会多好啊!的含义,深切体会一个革命先辈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强烈。
3. 在后续部队和突击队失去联系的危急时刻,战士们靠什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郝副营长为什么用火柴点燃了那本心爱的书,他当时怎样想的?他为什么那样做?体现了他什么精神?
4. 理解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当时这样做的想法,这样做了之后的意义,深刻体会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立体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更能感化熏陶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三、 提炼中心,悟情明理
1. 郝副营长的美好愿望是什么?现在有没有实现?是怎样实现的?
2. 如果你看到天安门前的灯光及万家灯火时会想到什么?
启示学生:从此你看到都市的夜景,璀璨的灯光时,坐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写字的时候会想起什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中光明、温暖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靠千千万万郝副营长这样的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今天不仅要缅怀先烈,并要以实际行动告慰先烈,一定刻苦学习,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点评:第一步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层次,第二步对课文内容深切理解,此时学生已入情入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中心,与生活相联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体现了教育即生活,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不是空泛的说教。]
四、 拓展延伸
搜集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新中国的故事,召开踏着先烈足迹的故事会。
[点评:举一反三,通过活动不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为了新中国的建立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决心,而且培养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功臣”“祸首”“糟蹋”等在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简要概括在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事。
3、理解“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的真正含义,说清楚狼对保护森林和狼做出的贡献。
4、初步懂得自然界中的“食物链”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不能违反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齐读课题。
板书:39狼和鹿
2.狼和鹿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吃 天敌)
3.鹿这种动物大家都很喜欢,(出示)看,这就是鹿。你看到它,脑海中会出现哪些形容鹿的词语?(出示:活泼而美丽)读
4.那么狼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呢,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出示:贪婪而凶残)读。
5.狼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就是贪婪而凶残的形象。在小说、故事、童话中,它更是一种罪恶的化身。人们非把它赶尽杀绝不可,可是你们知道吗,真的有一天,当人们把狼赶尽杀绝之后,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
①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一百多年前狼和鹿共同生活的这片森林景象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
3.交流出示: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①这片森林给了你怎样的印象?(“生机勃勃”变红)
②(引读)的确,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里的树木——,小鸟——,活泼而美丽的鹿——。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向往呀。
③指导朗读。
4.可是,过了二十多年,这片森林又是怎样了呢?
出示: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①指名引读:原来一片葱绿的森林——,仅仅两个冬天,原本在林间嬉戏的鹿——
②凯巴伯森林里的鹿最多的时候曾超过了——十万只,现在一下子就死去了——六万只,再到1942年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算一算,前前后后一共死去了——九万两千只。
③你想用一个怎样的词语来形容眼前出现的景象。(惨不忍睹、触目惊心)
④男女同学来对读这两段话。
5.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凯巴伯森林有如此之大的变化?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2、3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两小节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板书:人 捕杀 大量繁殖 林 糟蹋 毁灭
(一百多年的凯巴伯森林里,狼要吃鹿,人们恨透了狼,捕杀了6000多只狼,使鹿大量繁殖。森林被鹿糟蹋了,鹿从十万只锐减到8000只,遭到了毁灭。)
练习说话。
3.出示:
枪声打破了森林的宁静。
原来,是人们的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凯巴伯森林从此不再宁静。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小节。
引读: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伴随着哀嚎声,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0多年,——
4.人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护鹿,希望这片森林能成为——
出示:
没有了狼,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
读句子。
5.请你想象一下,鹿在自己的王国里是怎样生活的呢?请你用上课文中的这些词语,把这样的景象说具体。
出示:
提防、嬉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没有了狼,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抓住“4000”和“100000”,理解“大量繁殖。”
7.大量繁殖的鹿给森林和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我们继续往下读课文。
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的确,十万多只鹿都要吃东西呀,灌木吃完了,就去吃——,小树吃完了就去吃——,嫩枝吃完了只好吃——,最后连树皮也吃完了,一切能吃的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于是——,而人们最想保护的鹿也在短短的两个冬天里就——,到1942年,——。
8.这一切都是当地的——(出示)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
令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有什么?请大家默读最后一节,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
9.交流出示:
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理解“功臣”。(板书:“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板书:“祸首”)理解“祸首”。
10.贪婪而凶残的狼为什么成了森林和鹿群的功臣?它对森林有怎样的功劳?对鹿群又有怎样的`功劳呢?自己读读最后一节的这段话,用“因为…所以…”“因此…”的关联词把原因说清楚。
出示:
狼吃掉一些鹿,使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森林也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而且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反倒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因为狼吃掉一些鹿,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因为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所以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因此,狼是森林功臣。)
(因为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所以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因此,狼是鹿群的功臣。)
(因为狼吃掉一些鹿,所以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因为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所以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因为森林不会被糟蹋得这么惨,所以鹿就不会饿死。因此,狼是鹿功臣。)
11.同学们,狼、鹿、林这三者之间就是一环扣着一环,互为因果关系。
齐读第4小节。
四、总结课文
1.读到这里,你一定对“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出示)其实,人们打破的到底是什么呀?(板书:生态平衡)
人类、动物、植物在环境中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生态平衡,而人们杀了狼,其实是打破了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生态也就不平衡了。原来,造成林毁鹿亡真正的祸首是——人,当地的人们好心办了坏事。
2.现在有什么方法能使凯巴伯森林恢复往日的生机呢?先说怎么做,再用“如果……就……”这个关联词来说这样做的好处。
其实课文中所讲的这件事,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它就发生在100多年以前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一边放狼,一边放鹿,一边种树,使森林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3.(出示图片)引读:你们看,现在的森林还是像100多年以前那样,那里的树木——,小鸟——,活泼而美丽的鹿——这样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
我们只有了解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自然,使它永远生机勃勃!
板书设计:
天敌
“功臣” 狼 和 鹿 “祸首” 大量繁殖
吃 毁灭
生态平衡
捕杀 糟蹋
人 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小动物过冬》是一拟人童话故事,叙写了小燕子、青蛙、蜜蜂商量过冬的故事,告诉我们小燕子要避开严寒到温暖的南方过冬,青蛙准备吃饱了之后钻进泥土里冬眠,蜜蜂则储藏了很多蜜在蜂巢里过冬,表明了不同的小动物具有不同的过冬方式,也体现出小动物之间的相互关心。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课堂生活化,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知,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体会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
教学重点: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小动物动物过冬的方式。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体会朋友之间的互相关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位好朋友,它们是--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
2、它们经常在一起(唱歌、跳舞),可高兴啦!
二、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转眼间秋风刮起来了,秋天到了。一天,这三个好朋友又聚在一起,他们在干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到118页,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出示句子: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齐读)
1、这句话中的“聚”是什么意思?(聚集到一起)
(1)请三名学生贴图,让三个小动物“聚”在一起。
师:像这样集合在一起就叫“聚”。他们“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商量过冬的事)
(2)出示“商量”一词。什么叫商量?(讨论、交流)什么情况下,你会和别人商量?请你用“商量”来说一句话。(出示说话练习)
2、“一天”指的是哪一天?(出示句子: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
师:谁来把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变凉的感觉读出来?。(我发现风越刮越猛。)
3、把第二自然段的两句话连起来,让我们读好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3-7自然段,了解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的过冬方式。
过渡:同学们一定也想知道这三种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吧?,赶快读读课文3——7自然段吧,边读边画下有关的词句。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小燕子是怎样过冬的?谁来读读小燕子的话?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小燕子,准备怎么过冬呀?你刚才画的是哪些句子?(板:飞到南方)为什么?谁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
师:这下我明白小燕子为什么要飞到南方了。那小燕子,你什么时候再飞回来呢?(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
A、(出示“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是什么时候?它的意思是?(春天到了,许多花儿开放了)
B、是呀!你看,这么多的花都在春天开放了,多美呀!(课件出示:春暖花开图)
C、谁来把“春暖花开“读得美美的?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春天的,你还知道哪些四字词也是用来形容春天的?
D、老师这也有一些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显示词)以后同学们在写的时候,可以用上这些词来描写春天。
3、师:像小燕子这样,秋天飞到南方过冬,春天再飞回来,我们把这样的鸟儿叫候鸟。小燕子一个人要去这么远的地方,多寂寞呀!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要飞到南方过冬的吗?(生:野鸭、大雁、天鹅、丹顶鹤……课件播放)
4、看来,同学们懂得还真不少。现在,老师想和全班合作下,介绍介绍燕子的独特的过冬方式。(生读这一段)
四、学习四、五小节,了解青蛙的过冬方式
过渡:小燕子即将远行,可是它还惦记着自己的好朋友小青蛙和小蜜蜂呢!
1、你瞧,刚说完自己的过冬方式,它马上就说:“青蛙哥哥,你不是也吃虫子吗?可你不会飞,怎么到南方去呢?”(齐读)
师:从燕子的问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关心)谁也来关心一下小青蛙(指名读、女生读)(出示句子)
3、是呀!小青蛙打算怎么过冬呢?
师:出示:“我不到南方去就在这里过冬。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钻到泥土里去,好好睡上一大觉。等到来年春天,再出来找虫子吃。”(男生读)
师:原来,小青蛙不到南方去,要钻到泥土里去。板:钻到泥土里
师:为什么要钻到泥土里,泥土里可没吃的,别饿坏了。怎么办?
师:吃得饱饱的是什么样子?谁来表演一下。指好“吃得饱饱的”。
师:多么自信的小青蛙。他打算睡到什么时候才醒?
师:你知道这种过冬的.方式叫什么吗?冬眠。哪些动物也是这样过冬的?
师:男同学当小青蛙,女同学做小燕子,表演对话。
四、学习六、七小节,了解蜜蜂的过冬方式
过渡:现在青蛙哥哥不用小燕子担心了,可是我们的蜜蜂妹妹怎么办呀?
请你和同桌合作一下,自学六、七自然段,一人读小燕子的话,一人读小蜜蜂的话,看看小蜜蜂是怎么过冬的?把这句话填写完整。“蜜蜂吃()里的()。
师:小蜜蜂真勤劳,把粮食藏在蜂巢里。(板贴:蜂巢藏蜜)
师:你们蜂巢里的蜜够吃吗?要吃一个冬天呢!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师:真是聪明的小蜜蜂,早就采了很多蜜了。谁能把它早早就做好准备的感觉读出来?
师:我们就把小蜜蜂的过冬方式叫做——(卡片出示:备粮)一年级也学到课文,也讲到备粮过冬的动物(蚂蚁、小松鼠)
看到自己的好朋友都准备好了过冬,这下小燕子总算放心了。
五、学习第八自然段
三个好朋友商量好过冬的方法后,还有一个约定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同学们想象一下,三个好朋友整整一个冬天都没有见面,到第二年春天相见时,他们会怎样?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六、学完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计:
19小动物过冬
燕子迁徙(飞到南方)
青蛙冬眠(钻进土里)
蜜蜂备粮(蜂巢藏蜜)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吴运铎根据自己的战斗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本课就是节选于本书。从课文中可以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目标:
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天挑煤的经过。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作者简介、课文背景介绍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劳动的开端》,作者是吴运铎。你们对课文或作者有哪些了解?谈一谈。
(教师可以适时简介吴运铎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出示课题,理解:“开端”,开头的意思。
二、认读字词。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三、初读课文,分段。
初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小组交流:说出各段的分法和各段的主要意思。
师生讨论,第9自然段应归第二段还是第三段,讲明理由。
3.讨论其他分段方式,合理的,教师予以肯定。
四、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理解“揭不开锅”的意思,体会“像油煎—样”是写“我”心里焦急的程度,说出这是用什么来比什么。
3、感情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用笔划出本段两个最能反映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生命没有保障的句子,齐读。
2、师生讨论,联系其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3、分角色朗读“我找从小在一块玩的小赵商量……准备半夜就走路”这部分课文。
问:小赵说“我”像个”“瘦猴子”,说明“我”身体怎么样?这跟第一天挑煤有什么联系?(说明“我”又瘦又小,更能说明第—天挑煤的艰难,为表达中心服务)。
4.这部分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里穷,劳动条件差?(生默读本段的.最后小节,按提问要求划出“没有灯笼”、“没有火把”、“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擦过机器油”等词句,抽答)。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大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用笔画出本段的中心句(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2.生默读,找出本段中反映“我”怎么受人欺、受人嫌的两段话(指“睡得正熟……称煤了”和矿上办事人所说的话这两处)。
出示“睡得正熟……”一段话,齐读。生理解“渊”字的意思和整个词语的意思。“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动身挑煤,板书)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大段,生找出“挑煤赶路”和“跌倒山腰”分别属于哪几节,板书这两个词语。
2.指名读“我挑着煤赶路……”一节。生边听边思考,划出反映挑煤艰难动作的词,指答,深入体会,齐读本节。
3.自读“哪知挑东西走路……”一节。理解本节的一个比喻句,说出这是用什么比什么、说明什么。
4.生自由感情朗读“我鼓起勇气……我怎么办呢?”这部分课文,体会“我”跌倒山腰和孤身留在荒山的艰难情境。(结合看插图)
5.自由读“我”“空筐回家”这部分课文。提问:课文哪几处写出“我”人小,却很懂事?
(不肯下地洗脚和“我不饿”这两处).
五、熟读三、四两大段,准备按板书的提纲,抓重点,有顺序地复述第一天挑煤的主要经过。六、总结全文
问: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天鹅的美丽、可爱,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渗透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环境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图片,能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天鹅的美丽、可爱。
教学难点:体会孩子们对天鹅真心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有关课文内容的天鹅图片及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天鹅吗?在哪儿见过?什么样儿?(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你们现在想见一见吗?
(设计意图:以天鹅为话题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唤起学生已有对天鹅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出示课件(天鹅的图片):看着眼前的这两只天鹅,你能用一个词说说“什么样的天鹅”吗? (出示:( )的天鹅)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对天鹅有更形象和客观的了解,并学会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学生边读边思考:天鹅是怎样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第二自然段,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2.指生回答,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3.出示课件(天鹅在湖面抖翅膀、找东西吃):认真观察图中的天鹅,你能找出哪只是“抖着翅膀欢快地叫着”的天鹅吗?
①指生到大屏幕上指一指,教师随即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到做抖这个动作的天鹅以理解“抖”这个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从图中理解“抖”这个词,培养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能力。)
②谁能像图中的天鹅一样做做动作?指生做动作表演,其他学生也可跟着做。
(设计意图:爱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做动作演一演,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学生对“抖”的理解,使“抖”这个词更生动更形象了。)
③听声音想象:这只天鹅抖着翅膀还在欢快地叫着,他们好像在说些什么呢?(学生大胆想象,感受天鹅的高兴。)
(设计意图:听着天鹅欢快地叫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的感觉,激发学生们的想象,也使学生更深的体会到天鹅的高兴,促进学生更好的读出天鹅高兴的语气。)
4.同样让学生到图中找到“伸到水里找东西吃”的天鹅,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天鹅会找到什么好吃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的想象扩展知识,使学生对天鹅有进一步的了解。)
5.学生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读第二自然段。
6.看视频(天鹅在水上展翅飞跑):天鹅们在水上跑来跑去,多高兴呀!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真实、直观、生动等多种优势,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天鹅高兴的心情,并被其所感染,激发学生有更强烈的情感去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边放课件边叙说:天鹅们一会儿在水上跑来跑去,一会儿飞上天空,一会儿又到岸边去走一走,时间过的真快,太阳就要下山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湖面上,也洒在天鹅的身上,吃饱了的天鹅又在干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听边欣赏天鹅的美丽图片,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欣赏天鹅的同时感受到时间流过的过程,为后边课文理解孩子喜欢天鹅做好铺垫。)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便读边思考问题。
2.指生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3.看课件理解:
①找一找:第一幅图:这些天鹅在干什么?(在岸边散步)
第二幅图:这些天鹅在干什么?(在水上轻轻地滑行)
②问:你们怎么知道是“滑行”?什么是滑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从图中找答案:滑行就是慢慢地向前游。)
(设计意图:在本自然段中,“滑行”一词的理解是个难点,借助直观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自己去感悟“滑行”的'含义,这样的理解一定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深刻的。在这个观察与感悟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借助图片信息自读自悟的能力。)
③对比两幅图理解:为什么说“那些滑行的天鹅如同一只只美丽的小帆船。”?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喻句,通过两幅图的直观对比,使学生非常形象的认识到天鹅与小帆船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明白为什么说天鹅如同小帆船。)
4.指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看课件(缺少词语的第四自然段):指生把缺少的词语填上。
(设计意图:加深对“躲”、“悄悄”、“尊贵”词语的感悟,为指导有语气的朗读和下面的质疑做好铺垫。)
3.学生轻声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躲”在芦苇丛中?为什么要“悄悄地看着”? 为什么把天鹅称为“尊贵的客人”?……
(设计意图:从词语入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4.学生解疑,从中感受孩子对天鹅的喜爱之情。
三、精读课文:
1. 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的读一读。
3. 指生读,大家评议。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选择,进一步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有感情的朗读,并培养学生的欣赏和评读能力。)
四、作业:搜集有关天鹅的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课前观察:
这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光里,尽管小鹿因为跌伤脚没有亲眼看见自己栽种的玫瑰花,但听到黄莺和微风的赞美之后却感到这些玫瑰花并没有白栽。在人物角色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兴的情绪变化中,文本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得以彰显。
故事语言精美,情节曲折,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但低年级孩子在理解“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上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抓住黄莺和微风的话进一步开发文本,运用“移情”策略,引导想象,使孩子们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充分感悟黄莺和微风的话,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分角色有感情读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信息资料:动物头饰、生字卡片、课文插图、小鹿和玫瑰花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实物导入。教师手拿一束玫瑰花,让学生看看、闻闻:喜欢这份礼物吗?(指导“瑰”的读法,并书写“玫瑰”)关于玫瑰花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2.谈话导入。出示玫瑰花和小鹿的图片:认识它们吗?玫瑰花和小鹿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对话平台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玫瑰、花骨朵”的读法。
3.开展识字竞赛,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4.开展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通顺,没有错别字。
【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能独立识字、读文,以赛促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于学生自主识字和合作学习。】
讨论
1.找出描写鹿弟弟的话,引导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开始鹿弟弟说玫瑰花白栽了,后来又说没白栽?)
2.小组合作读文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说玫瑰花白栽了?
(1)读课文1—2自然段,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小鹿栽花时会想些什么?
(2)当小鹿跌伤了脚,没能看到玫瑰花开,又会想些什么?
(3)此时鹿弟弟又会怎么想?体会他“惋惜”的心情。
【在课文的空白处,利用“移情”策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角色体验,既丰富了内心情感,又为理解下文“没有白栽”打下铺垫。】
朗读
1.自由读: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
2.交流读:向学习伙伴请教──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3.竞赛读: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读,大家评议,互相取长补短。
【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朗读的'时空,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需求,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欲望。】
练习
结合课文情境进行写话训练:
1.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2.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注意引导学生拓宽思路,看谁说的句子和别人不一样。)
写字
学习“弟、哥、骨、微、渐”四个字。
1.学生观察:写这几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指导“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时横折,下面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的“车”下面变横为提,笔顺是先竖后提。
3.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个人自评最满意的字—同桌互评最满意的字—小组评选“写字能手”—全班展示自己的作业)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字书写的规律,并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1.以“摘果子”的方式复习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
1.指名读黄莺和微风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挑战读。
2.引导想象:小鹿的朋友大象拍下了花开的情景,想象一下他会对小鹿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看到了玫瑰花开,他们又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小鹿自己虽然没有看到玫瑰花,但玫瑰花已经开在别人的心田里,别人感到快乐,小鹿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所以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
【教师拓展文本,引导想象,利于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深入领会“玫瑰花没有白栽”的原因,提升了文本的社会价值。】
表演
1.同桌之间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研究角色的表情和语言(可以适当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全班比赛,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合作奖”“最佳风采奖”和“最佳创意奖”。
【表演是深读课文,感受语言,提高阅读的手段。在兴趣盎然中获得感悟,受到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练习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请你替他写几句台词。
写字
学习“抽、拐、浇、终、静、躺、谢”7个字。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2.学生观察后联系已有知识,教师进行迁移式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等。
3.学生书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教学建议
教学中学生有可能会问:鹿弟弟的脚没有跌伤,他为什么没有告诉小鹿玫瑰花开的情景呢?如果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应该予以肯定,引导学生大胆向教材挑战。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揭题。
二、范读课文,思考。
要求:1、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听准字音,注意生字字形,在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三、检查,反馈。
1、学习生字新词。
肾炎 歌咏 撅着嘴 冤枉
(朗读,“冤”查什么部首,再查几画)
2、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妈妈一件什么事?
3、齐读:写“我”那当老师的妈妈为了一位学生,冒雨赶回家里取一件蓝制服,又匆匆赶住学校一件事。
4、指导分段。
(1)哪几小节直接写妈妈?
(2)按妈妈在不在场把课文分为三段。
四、教学第二段。
1、自由读,要求:(1)想办法读好我和妈妈的对话。
(2)用线划出直接写出了妈妈的品质的`一段话。
2、理解句子:
妈妈斜了我一眼:“答应……演出呢?”
(1)齐读句子。
(2)妈妈答应谁一件什么事?
(3)“失信”是什么意思?妈妈有没有失信,从哪里看出来?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回来的?
3、说话练习:
天上飘起了蒙蒙细雨,妈妈加快了脚步,快到学校门口,突然,妈妈看到( ),想起( )。她停住了脚步,心想:( ),于是,她( )。
4、“我”同意不同意?
5、出示句子: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1)什么叫“冤枉路”,我有什么理由说这是冤枉路?在这句话中找找。
6、比较句子: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7、你支持谁的理由:小玲为什么这么说,说说理由。妈妈说这句话时用了一个什么动作?(斜)
体会“斜”的含义,感情朗读。
8、理解句子:“妈妈取出蓝制服塞进提包,转身就走。”
师:把“塞”改成“放”行不行?
师:妈妈为什么而急?
朗读指导。
9、指导朗读妈妈的其它语言。
(1)自读。
(2)指名读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句子。
五、.总结,练习。
1、在你的心目中,小玲的妈妈是一位怎样的人?
2、望着妈妈远去,小玲心里又想说什么?
我倚在门边,望着( )。心里又是( ),又是( ),想起( ),我真想对妈妈说:“( )”。
3、把小玲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8-30
(经典)小学语文教案08-14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12-25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03-21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3-17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小学语文《鲸》教案01-13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2-30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18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