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大班科学教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二、活动准备
1、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
2、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尝试二:洗手间
1、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讨论:肥皂的用途。
4、总结。
(三)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肥皂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孩子们在洗手时只是草草的使用,并不是想用它把手洗干净,而感兴趣的是搓出来的泡沫。因此,仅用看看、问问、猜猜的方法认识肥皂,既不能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又不能达到发展幼儿思维的目的。
考虑幼儿的情绪、爱好和心里的因素,它巧妙地利用了幼儿求知欲,好奇心强,喜欢自己探索、自己动手等特点,让幼儿主动地了解实物的特点和规律,这于传统的注入式相比,显然是好多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1、 通过“捉泥鳅”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表面光滑的摩擦力小,表面粗糙的摩擦力大”的科学知识。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来减小摩擦力。还可以用类似于捉泥鳅的办法来增大摩擦力。
3、 使学生知道泥鳅身体表面的“粘液”具有减小摩擦力的作用。——是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便于在泥土中行走;同时还具有吸取氧气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 泥鳅若干条。
2、 玻璃缸两只、小网兜。
3、 南瓜叶或其它表面粗糙的植物叶子、青菜叶、棉手套、簿膜手套、棉布、涤沦布、干泥沙、食油、锈轴承、牛油、卫生纸、玻璃球、筷子、胶布、工具盒等。
4、 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有趣的活动——捉泥鳅,有同学捉过泥鳅吗?捉起来容易吗?
2、 请人家看实验记录纸思考:什么原因使泥鳅不容易被徒手捉起?用什么方法才能够更容易捉起泥鳅?
在记录纸上写上你的想法。
3、 通过讨论得出应该用东西包起来捉。请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能用多少种方法捉起泥鳅,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组的探究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二、全班同学分组实验,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三、分组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用实物展台演示各组的实验报告)
四、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实验过程中哪一种方法捉起来最容易,为什么?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泥鳅身体表面分泌出一种粘液,使得泥鳅身体表面非常光滑,我们就很难捉住它。事实上这种沾液减少了泥鳅身体表面的摩擦力,使它很容易从我们的手中逃脱。在分析过程中,教者应故意将“棉手套、簿膜手套”,“南瓜叶、青菜叶”,“棉布、涤纶布”对应起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用“光滑”的物体“难捉”,用“粗糙”的物体“易捉”,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光滑摩擦力小,粗糙摩擦力大”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当厚、千的物体吸收掉泥鳅身体表面的沾液后捉起来更容易。
教师板书:光滑难捉粗糙易捉
请大家思考:采用什么方法捉泥鳅比较好呢?
应该考虑在什么情况下而定,实验室里、农田里、在家里各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五、将刚才的探究成果用于生活实践。
l、请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物体表面是光滑一些好呢?举—些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做两个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1) 请人家拿出材料盒中的橡皮塞的玻璃管,将玻璃管穿到橡皮塞中间的洞里去。每组试一下,好穿吗?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的办法使得穿起来比较容易一些?操作说明:每组二个打好洞的橡皮塞子和一根事先准备好的玻璃管,要使玻璃管较容易
地穿进去在玻璃管上涂点油就行了。
(2) 比一比哪一个组夹起的球最多。操作说明:每组一瓶小玻璃球,要求从瓶里用老师指定的筷子把小球夹到碗里,比一比在一分钟内哪一个组夹得多。每个小组先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夹?然后老师宣布开始并进行计时。(可以用老师发给的实验材料对工具略加改进,但不能幅度过大)
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捉泥鳅”,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泥鳅身体表面粘液的作用,我们人类可以用一些粗糙的物体来捉泥鳅。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得到启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想出一些办法来使物体表面变得光滑或者粗糙一些,以达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灵活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磁铁能吸铁的特性。
2、激发幼儿对磁铁吸铁现象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能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知道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篮子、一块磁铁;积木、积塑、螺丝帽、钥匙、回形针、硬币、纸张、布条、茶杯等物品。
2、带有磁铁的文具盒、书包等实物及一些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寻宝"导入活动。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寻宝,但是去寻宝时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寻到,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磁铁有什么用呢?人幼儿自由说说。
2、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老师巡回指导。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幼:因为它是木头的。师:朋友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幼:因为它是塑料的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别针。
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幼:他们都是铁做的。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
二、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老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 。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
1、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捡起来啊?但是用手捡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你们可以不可以利用磁铁来把老师的别针捡起来啊!谁来试试?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2、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那我们再来看看磁铁还有什么用处?教师出示铅笔盒,背包,磁性玩具 和图片引导幼儿观看了解。
四、活动结束
刚才我们知道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回家后河爸爸妈妈再找一找磁铁还有什么本领好不好?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乐于参与,积极发现。简单而有平常的活动准备,又为幼儿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机会。简单容易的记录过程更适合幼儿的操作能力。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依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置疑、猜测、验证、交流等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每个环节中对磁铁特性的了解层层深入,同时对记录单和实验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从而培养孩子乐于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观察、比较、发现等科学探究能力。在活动过程中首先我引导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引导孩子发现磁铁的特性,从而让孩子了解磁铁的“同性相吸,异性相斥” 的特性。 在科学活动中参插游戏,并辅以形象生动的教具、有趣活泼的语言,会使幼儿对活动的兴致加浓,而在有趣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从而使幼儿的听觉力、注意力、观察力得到了发展。我们认为,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将“尝试精神”渗透在了教育教学之中,基本遵循了“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让幼儿在不断尝试,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中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现象。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了分层递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学的环节比较分明,教学重点突出,时间分配得当。操作材料充足,在活动中教师言语只是一般的引导性语言,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本次活动存在的问题是,我在课前还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操作观察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进行实验探索,从而能更加引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在活动中还应认真的观察孩子,倾听他们的谈话,在于他们的谈话中发现他们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个别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不够大胆,模仿性强;有些幼儿在材料的使用上还有磕磕碰碰的现象,虽然老师多次提醒,但还是影响了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活动中有时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今后,在教学活动中需注意这方面的指导。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不同物品中所表示的含义。
2.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生活离不开数字。
3.发现运用数字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数字1-10。
2.物质准备:邀请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生活中有数字的物品日历、时钟、电话、尺子、温度计等。课件:生活中的数字。
活动过程:
1.结合数字象形歌出示数字1-10,帮助幼儿区分巩固数字1-10.
2. 出示部分有数字的生活常见物,了解数字的用途。
(1)这些物品上的数字有什么用途?
(2)你觉得数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处?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回忆,讲述生活中见过的数字。
3.引导幼儿观看PPT课件,进一步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到处有数字,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的世界中,数字在我们生活中十分的重要,数字可以帮助我们区分车牌、电话号码、身份证、门牌号等等。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将会有许多的不方便。
4.讨论:如果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5.游戏:设计电话号码。
为幼儿提供记录纸与记号笔,引导幼儿按要求自编电话号码。
活动反思:
《纲要》指出:科学探索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善于观察和发现。中班幼儿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
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而且孩子们每天都会和数字打交道,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字,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几乎都没有注意到生活中数字的存在。本次活动我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作为内容,通过综合化的形式、生活化的内容、经验化的拓展、游戏化的延伸,让幼儿发现、了解生活中的数字,并在生活中运用数字。
活动开始,首先投放了与幼儿一起朗读有趣的'数字儿歌,对数字有个初步的概念。
接着,我准备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物,如:有数字T恤衫、时钟、尺子、鞋子、食品袋等幼儿身边物,让幼儿发现数字的存在,知道不同的数字在不同的物品上表示着不同的意思。
然后,我采用PPT课件的方式,引导幼儿在经验讲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现数字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方便。并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以师幼共同编有趣的电话号码结束活动,体验玩数字的乐趣。
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活动的重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整个社区生活搬到课件中,在各个场景中,孩子们很快地发现了秒表、地铁公交站、机场屏幕、各种仪器、温度计、信号灯、身份证、股票、电话、门牌、海报等等生活物中的数字,大家不禁感慨:啊!数字真是太奇妙了。纷纷打开思维,畅谈了很多生活中不同用途的数字。
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利用,让我的活动开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草原动物的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欲望。
3、萌发幼儿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电脑、录音机、草原背景图,草原动物图片(兔子、鹰、狐狸、狼、山羊)、食物链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导入:小朋友,你们见过草原吗?
(2)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多媒体:“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幼儿交流:看到了什么?
2、探究草原的生态平衡,初步感知食物链。
(1)看了美丽的草原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美)为什么美?
(草原的天空蔚蓝蔚蓝的,云朵白白的;草原上有一望无际翠绿的小草和树木,景色美;草原的空气很新鲜,使人感觉很舒服;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多,所以美。)
(2)草原上都有些什么动植物?(一一出示图片)
(植物有各种各样的`草、树木;动物有兔子、鹰、狐狸、狼、山羊。)
(3)看到草原上的动植物,你想到了什么?动物怎样生存?
(草被兔吃,兔被鹰吃;草被兔吃,兔被狼吃;草被羊吃,羊被狼吃;)
3、操作探索并记录,初步了解食物链。
(1)运用小图片、操作卡记录动植物的食物关系。交流操作结果。
(2)了解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生小结:这些动物你吃我,我吃它,一环扣一环,象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叫食物链。
4、了解食物链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1)讨论:食物链断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2)相互讲述:草原上没有了鹰,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鹰少了,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如果兔子没有了,鹰就没有了食物,就会饿死,草会疯长,会引发草原火灾。)
(3)小结:原来呀,食物链上的植物、动物一样都不能少,缺了一环,草原的空气会被污染;草原的环境就会发生变化,水土会严重流失;草原的土地会逐渐荒漠化。其他的小动物也不能生活了,而且还要危害到我们人类。
活动延伸:
进一步探索其他食物链。
这条食物链上的动物,它们都是靠自己捕捉才吃到食物的,所以叫捕食性食物链。除了捕食性食物链以外,还有其他的食物链,鼓励有兴趣的小朋友继续探索。
资料:
食物链这个词是英国动物学家诶尔顿(c。s。eiton)于1927年首次提出的,据他自己说是受到中国俗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启发。食物链包括几种类型:捕食性、寄生性、腐生性、碎食性等,如果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逐渐在它体内积累,鹰吃大量的兔子,有毒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逐步在它体内积累,导致生下的蛋是软壳,无法孵化。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它联系着群落中的不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些。
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区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大类。食草动物称为第一级消费者,它们吞食植物而得到自己需要的食物和能量,这一类动物如一些昆虫、鼠类、野猪一直到象。食草动物又可被食肉动物所捕食,这些食肉动物称为第二级消费者,如瓢虫以蚜虫为食,黄鼠狼吃鼠类等,这样,瓢虫和黄鼠狼等又可称为第一级食肉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如狐狸、狼、蛇等,称为第三级消费者或第二级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级食肉动物为食物的如狮、虎、豹、鹰、鹫等猛兽猛禽,就是第四级消费者或第三级食肉者。此外,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费者,根据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动物或食肉动物。但某些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由于能自己制造食物,所以属于生产者。而杂食类消费者是介于食草性动物和食肉性动物之间的类型,既吃植物,又吃动物,如鲤鱼、熊等。人的食物也属於杂食性。这些不同等级的消费者从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营养级〞。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这是大班上学期的一节科学活动。科学活动一直是幼儿很喜欢的课程,因为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验证猜测,得到答案。我班幼儿在之前的活动中已经累积了相关的沉浮知识,本次活动是在幼儿已有的经验上加强难度,通过操作,让幼儿进一步认识沉与浮,知道通过改变形状和重量可以改变沉浮的状态。
活动目标:
1.丰富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不同方法。
2.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3.初步尝试实验的一般过程。
重点: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难度: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不同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装水的瓶子、橡皮泥、塑料玩具、积木、石子、弹珠、盛满水的大水盆、活动记录表
2.幼儿学具:盛满水的大水盆、装水的瓶子、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感知材料,引出主题
1.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操作材料,说一说材料的名称和摸上去的感觉。
2.提问:这些材料放在水中会怎样?
3.进行猜测记录。
二.验证猜测
1.教师根据幼儿的大胆猜测与幼儿一同验证结果。
2.记录实验结果,与猜测的进行比较。
3.与幼儿一同观察记录表“沉下去”和“浮上来”,并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入水底。
三.幼儿探索,寻找改变物体沉浮状况的方法
1.选择两个典型的`物体,尝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幼儿探索:
①让浮在水底的瓶子沉下去。
(改变瓶子的重量,或者投放若干的弹珠、石子,认识悬浮 )
②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浮上来。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从而改变浮力大小)
3.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都可以让物体的沉浮发生变化。
四.活动延伸
教师:刚才我们对瓶子和橡皮泥的沉浮进行了改变,那剩下的其它材料我们可以用哪种方法成功改变它们的沉浮状态呢?回家和爸爸妈妈一同试试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力_大班科学教案07-02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电池_大班科学教案07-05
大班科学教案:昆虫找家_大班科学教案07-05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水瓶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磁铁的奥秘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会爬高的水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科学教案:树叶里的秘密_大班科学教案07-01
大班下科学教案01-30
大班科学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