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每年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飞来飞去忙着筑窝、捉虫,乳燕叽叽喳喳叫着吃虫、学飞……中班幼儿对小动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和好奇心。本次活动通过寻找观察等方法,引导幼儿认识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小燕子的生活习性。同时,将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人与动物和睦相处之上,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深人,激发幼儿爱护小燕子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知道燕子是益鸟。
2、能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讲述观察到的小燕子的样子和特点。
3、知道燕子是人类的朋友,要和燕子和睦相处。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带领幼儿在自己家周围找找燕子窝,观察燕子的活动。
2、“幼儿学习材料”—《春天你好》,《幼儿素质发展课程·语言》CD,《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14
活动建议:
1、组织谈话活动,播放课件,引发幼儿对小燕子的'兴趣,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燕子的基本特征。
(1)组织谈话活动,调动幼儿对燕子的已有经验。
提问:你认识小燕子吗?你见过的小燕子是什么样子的?小燕子喜欢住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大胆地与同伴交流。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说说小燕子的主要特征。提问:小燕子在干什么?它长什么样子?
引导幼儿观察小燕子自由飞翔及停留在树枝上、屋檐上的姿态,学一学小燕子飞翔的动作,说一说小燕子的大概特征。
2、请幼儿观察图片听故事,了解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1)请幼儿阅读《春天你好》第14页,按照头、身体、尾巴的顺序观察小燕子的外形特征。小结:小燕子的头上有眼睛和嘴巴,身体上有一对翅膀,身体的羽毛是黑色的,肚子是白色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播放课件,请幼儿观察小燕子捉虫的片段。提问:小燕子在吃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
小结:小燕子帮农民伯伯消灭害虫,是保护庄稼的益鸟。
(3)播放故事《燕子和老爷爷》,引导幼儿了解小燕子的生活习性。提问:小燕子住在哪里?它为什么要南飞?春天小燕子回来了吗?
小结:燕子衔来树枝、泥和草在屋檐下筑窝。燕子妈妈会生蛋,孵出小燕子,每天捉害虫喂它们。秋天,天气渐渐转凉,燕子飞去温暖的南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再飞回来。
(4)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启发幼儿和小燕子和睦相处。
请幼儿互相讨论:老爷爷是怎样对待小燕子的?为什么每年小燕子都要在老爷爷家住下?如果小燕子每年来到我们的屋檐下筑巢,你会怎么做?
引导幼儿感受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美妙,树立保护小燕子的意识。
3、组织幼儿玩游戏“小燕子捉害虫”,进一步激发幼儿喜欢小燕子的情感。
教师与幼儿共同扮演小燕子,随音乐做小燕子捉害虫的不同形态体验小燕子捉害虫的快乐。
科学教案 篇2
主题名称 试试看,真好玩
活动名称 会唱歌的罐罐
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会唱歌的罐罐》是《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小班下册的一节以科学探索为主的整合活动。旨在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不同物品装在罐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并借助制作响罐来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让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游戏是小班幼儿的主要学习形式,本次活动通过创设拟人化的学习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及主动帮助别人的情感,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完成教学目标。
活动
目标 1、 激发幼儿对罐罐的探索兴趣,体验玩罐罐的乐趣
2、 引导幼儿探索罐罐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探究不同物品装在罐罐里的声音不同
3、 鼓励幼儿根据歌曲有节奏的晃动响罐,感受用响罐为歌曲伴奏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是体验玩罐罐的乐趣
难点是能够通过声音辨别罐罐内的物品
活动准备 露露罐每人一个 各类物体如豆子 花生 石子 沙子等若干,分类放好歌曲《摇摇响》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1、出示罐罐,问:这是什么?罐罐要举行唱歌比赛,可是它们都发不出声音了谁能帮他们想想办法?
2、幼儿自由探索罐罐唱歌的办法(探索罐罐发出声音的方法)。
3、分享:你是怎样让罐罐唱歌的?
二、 尝试制作响罐
1、 认识各类物品
“老师这里有很多的物品,也想帮罐罐唱歌呢,我们看看都有什么呢?”
2、 制作响罐
“你们觉得它们能帮罐罐唱歌吗?怎样帮?”请个别幼儿尝试制作后。
3、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响罐,教师及时指导
4、分享:幼儿和伙伴分享自己的响罐内装有什么物品,并请伙伴听一听此物品制作的响罐发出的声音。
5、有选择的进行集体分享,教师有目的的请幼儿辨别不同物品在响罐内发出的.声音。
三、 用响罐为音乐伴奏
1、 幼儿用响罐为音乐伴奏:
“现在让我们一起让响罐唱歌吧”教师播放音乐《摇摇响》,幼儿自由伴奏
2、 引导幼儿有节奏的进行伴奏:
“这次请小朋友在听到歌曲里唱到“摇摇响”时,才能让你的响罐唱歌”幼儿随音乐有节奏的进行伴奏
四、 活动延伸:在用响罐为音乐伴奏中结束本次活动,鼓励幼儿回家后看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制作响罐,并尝试为更多乐曲、儿歌或同要等伴奏
活动
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在玩玩,做做,听听中完成目标,通过环节设定,引导幼儿主动产生探索罐罐发声的方法并激发其制作响罐的欲望,通过最后的为音乐伴奏环节,既了解到了响罐的某一玩法,又体验到了制作响罐成功后的乐趣,让每个孩子真正在快乐中成长。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得出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结论,培养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感受参加科学活动的快乐,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按幼儿人数准备吹泡泡的工具若干、肥皂水、各种形状的图片若干、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吹泡泡带幼儿进活动室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舒老师带来了一样很好玩的玩具,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可以怎么玩?”
2.教师:“这个玩具有很多种玩法,你看,今天老师是怎么玩的。”(教师吹泡泡)教师:“我来吹泡泡,你们来抓泡泡,好不好?”(放吹泡泡的音乐,教师吹泡泡,幼儿抓泡泡进入活动室)
3.集中幼儿坐下来后提问:“刚才你们看到老师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那我吹泡泡的工具是什么形状的?”那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再来吹吹看。
教师示范吹一个大泡泡:你们都猜对了,原来圆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形的`。
二、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泡泡工具
1.教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泡泡工具,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那你们猜猜,它们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
(请个别幼儿回答,再请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猜想)
3.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幼儿认识记录表
教师:“我这里有一张记录表,这一栏都是吹泡泡的工具,那一栏里都是我的猜想,刚才我们用了圆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圆形,那我就把圆形的卡片贴到我的猜想里。”(教师操作记录表)
4.下面的工具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那它们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5.幼儿操作贴图片到我的猜想里
三、幼儿实验(三张桌上放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工具和泡泡水)
1.请小朋友到后面的桌子上拿一个工具和一瓶泡泡水来吹吹看,看你们吹出来的泡泡到底是什么形状的?
2.幼儿再换一种泡泡工具玩一玩。
3.集中幼儿坐下来,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用不同形状的工具都去吹了吹,玩了玩,那结果它们吹出来的泡泡形状跟你刚才的猜想一样吗?”
你刚才的猜想觉得三角形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去吹了一下后发现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吹泡泡,幼儿自己拿卡片填写记录表)
4.正方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吹泡泡,幼儿自己拿卡片填写记录表)
5.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延伸活动:
探索五角星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学习制作汽水,并了解汽水的制作原理。
活动准备
柠檬酸、苏打、白糖、水杯、盐、水槽、饮用水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今天是博士爷爷带着明明、优优、小企鹅、熊宝宝和鹦鹉一起去科普营地的日子。他们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有面包、蛋糕、火腿肠,还有好吃的水果和好喝的汽水。一路上,大家唱歌、扑蝴蝶、钓鱼、做游戏,玩得又热又渴。他们要在树下休息,博士爷爷给每位好朋友发了一瓶汽水,他们喝着汽水说:“真好喝呀!”可是,明明不小心把自己的'汽水瓶打碎了,他只能看着别人喝,急得快哭了。 小朋友们,我们做一瓶又爽口又好喝的汽水送给明明吧!
二、认识实验材料:柠檬酸、苏打、白糖、水杯、盐。
三、教师实验:
1、倒入半杯饮用水,放入是凉的白糖、柠檬酸,尝一尝是什么味道。(为了让汽水更卫生建议老师让孩子用自己的杯子做实验。)
2、再放入适量的苏打粉搅匀,观察其现象。
3、汽水做好了,尝尝什么味道吧!(如想做冰镇汽水就加冰和放入冰箱即可)
四、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五、喝汽水。
六、实验结论:汽水中含有一种叫二氧化碳的气体,柠檬酸和苏打混合在一起能形成二氧化碳,所以喝可乐时嘴里会有涩涩的感觉。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在各种蔬菜和水果(木瓜、西红柿、橘子、橙子、苦瓜)一起制作好喝的汽水。
科学教案 篇5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我们周围的水以不同的形式分布与海洋,陆地,空气和生物体中,其中,海洋水占重要部分。可利用的淡水有限,主要为浅层地下水,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水为淡水。
2.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一般生物水的含量为60%以上.水母98%
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不同环境的生物对水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如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根系发达;
3.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其中海陆间循环为我们陆地带来了充足的水
水循环的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人能控制的环节:地表径流。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南水北调
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
第二节水的组成
通直流电
1.水-----------------------氢气 + 氧气
(阴极)2 :(阳极)1
阴极: 用火柴点燃,生成淡蓝色火焰 气体体积多, 是氢气
阳极: 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气体体积少, 是氧气
从该实验中得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错误:水是由氢气(氢分子)和氧气(氧分子)组成的。
2.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在1标准气压下,沸点为100摄氏度,凝固点为0摄氏度。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小,体积要变大。
3.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如:水结冰;水蒸发;冰融化;泥水沉淀;石头粉碎。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如:水电解;氢气燃烧
第三节 水的密度
1.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公式:密度 = 质量/体积 ρ= m/v m =ρv v=m/ρ
单位:千克/米3 或 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1ml=1cm3 1L=1000ml=1000cm3
水的密度:1克/厘米3 或 1000千克/米3
1克/厘米3的意义:1厘米3的水的质量是1克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A 同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一个恒量,与体积和质量无关
B 不同物质的密度往往不同(也有特殊)
3 同一种物质,其质量和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不同的物质,当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也大;
当质量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小
3.一般地,固体的密度比液体大,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大。气体容易被压缩,所以密度容易被改变.
4.同一种物质,不论位置,形状,大小,质量如何改变,其密度都不变。可以用密度鉴别物质。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特点:两个物体相互挤压;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
错误说法:A 压力就是重力 B 压力有时就是重力
正确说法:压力有时等于重力
2.压强: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它定量的描述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 = F / S F= P*S S = F / P
单位:牛/米2, 帕斯卡 或 帕 Pa 1 帕 = 1 牛/米2
1帕的意义: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
3.物体受到的压强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增大压强的方法:A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增大压力
B 压力一定(增大),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A 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
B 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
错误说法 : 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条件)
注意的题型: 对物体不同的切割; 几个物体相叠的情况
4.液体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测量仪器:压强计 原理: 根据U形管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来比较压强大小,高度差大,压强也大。
液体压强产生原因:液体的重力和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内部压强特点:随液体深度的增加,压强变大(深度从液面开始计算)
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上的压强都相等
不同密度的液体在同一深度,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归纳: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 P=ρg h
第五节 水的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气体)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产生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
2.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 F浮 = G排 = ρ液V排g ρ表示液体密度 v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
归纳: 锦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两种状态:A 漂 浮 物体一部分浸在水中 物体静止在液体表面
F浮 = G物 平衡状态 V物 > V排 ρ液> ρ物
B 悬浮 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 可以静止(停留)在液体中的任何地方
F浮=G物 平衡状态 V物=V排 ρ液=ρ物
两种动态:A 上浮 是不稳定状态,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F浮 > G物 ρ液> ρ物
B 下沉 是不稳定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会沉到底而处于静止状态。
F浮 < G物 ρ液< ρ物
4.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 A 漂浮:浮力=重力。或用阿基米德公式,此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为物体
浸在液体内部分的体积
B 悬浮:浮力=重力。或用阿基米德公式。此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为物体体积
5.判断物体浮力大小的方法:A 漂浮时,看物体的重力,与液体的密度无关
B 物体浸没时,看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密度无关
判断物体沉浮的方法: 看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上浮;物体的
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相等,悬浮;物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大,下沉。
6.凡是漂浮的物体,无论如何,浮力都相等,且等于重力。如轮船,在海上和在江河里,它的浮力都相等。但在海里排开的水的体积小,船会上浮一些
7.液体的密度可以用密度计来测量。密度计无论放在什么液体中,受到的浮力都相等,且等于它自身的重力。密度计的读数从下往上依次变小。液体密度大,露出液面部分长。
8.潜水艇是通过改变(吸放水)自身的重力来达到自由沉浮的 。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质:能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如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酒精等
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混合物
2.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错误: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一般的: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为溶质.
两中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为溶质,量多的为溶剂.但是有一种是水时,溶剂一定是水
3.悬浊液 :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如泥水 会分层 下沉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肥皂水,牛奶。 会分层 上浮
第七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 饱和溶液: 条件 A一定温度 B 一定量的溶剂里
状态 达到饱和状态(不能再溶解)
如果溶液析出晶体,那么溶液一定饱和
错误: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正确:不能再溶解该溶质)
2. 饱和溶液 升温 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降温 蒸发溶剂(减溶剂) 加溶质 饱和溶液
3. 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A 饱和溶液不一定为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为稀溶液
分析:有些物质溶解能力强,尽管已经溶解了很多,却还没饱和,但浓度已经较大,是浓溶液
有些物质溶解能力弱,虽然只溶解了很少, 却达到了饱和状态,可浓度还是很小,是稀溶液。
B 同种溶液,饱和的一定比不饱和的浓
4. 溶解度: 条件 A 一定温度 B 100 克溶剂里(水)
状态: 达到饱和状态或最多能溶解某种溶质的质量
注意 溶解度有单位 克
20℃时,A 的溶解度为30克,意义:30℃时,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30克A 物质(溶解30克A物质达到饱和)
6. 溶解度的计算
A 比较简单的的,直接用比例关系去求。
如某温度时,50克水最多能溶解10克M,求M的溶解度 ?
10 50
100 通过比例,可以求出该温度是M 的溶解度为20克
B 比例关系不是一样就能看出来的 ,用公式
如某温度时,40克水最多能溶解10克M,求M的溶解度 ?
S/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S =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得 S =100*10/40=25 克
C 当题目只给给出溶液质量时,可有两种解法
如某温度时,50克M溶液中最多溶有10克M,求M的溶解度 ?
方法一: 溶剂质量= 50 克 – 10 克 = 40 克 再用B方法求解
方法二: S /(100+S)= M质/M液 S /( 100+ S)=10/50 得 S =25 克
7. 大部分固体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有些随温度变化明显,如硝酸钾,对这种物质的结晶,
应用降温的方法;有些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如食盐,对这些物质结晶应采用蒸发溶剂。
有些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变小的,如熟石灰,对这些物质结晶应采用蒸发溶剂。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同时,气体溶解度也和压强有关,压强大,溶解度也大。(如饮料开后会有气泡产生)
9.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定量地表示某种溶液的浓度,质量分数大,浓度大
a %= M质/M液
关键:分清溶质和溶液的质量
注意:在某些情况要考虑溶液是否已经过饱和,如果是,就要注意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没告知溶质,溶液的,可以根据溶解度计算。
a %= 溶解度/溶解度+100
第八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 晶体:A 规则的几何外形 B 有固定的熔点
结晶: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所以溶液析出晶体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2. 结晶方法: A 降温 适用于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明显的 如硝酸钾
B 蒸发溶剂 适用于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如食盐,或有些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变小的
第九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1. 水危机的原因:A 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少 B 人口太多 C 分布不均匀
D工业发展,水污染严重 E 浪费严重
2. 我们常用淡水资源: A 河流水 B 淡水湖泊水 C 浅层地下水
3. 水资源总量取决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值。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四分之一
4.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空间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措施 南水北调
时间 夏季丰富,冬季欠缺 措施 兴建水库
5. 水的净化方法:
A 沉淀法 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将固体不溶物从液体中分离开
B 过滤法 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将固体不溶物从液体中除去。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口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
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土壤是天然的最好的过滤器
C 蒸馏法: 根据液体溶质与液体溶剂的沸点不同
优势: 最彻底,得到的是纯净的蒸馏水
6. 粗盐精制: 溶解 过滤 蒸发
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 引流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太密的萝卜苗长得细小,稀疏的苗长得壮实。
2.知道要萝卜长的大需要进行疏苗,尝试用正确方法给萝卜疏苗。
活动准备:篮子。
活动过程:
一、观察萝卜苗
我们班菜地里的萝卜苗,都长出来了,一起来看看长得怎样?
1. 萝卜苗都长得一样吗?(有的稀,有的密)
2. 稀的地方萝卜苗长得怎样?、
3. 密的地方萝卜苗长得怎样?
小结:稀的地方萝卜苗长的粗壮,密的`地方萝卜苗长得细小。
二、萝卜苗长得壮
1. 我们怎样才能帮细小的苗长得粗壮些?(疏苗)
2. 疏掉那些苗苗呢?怎么疏苗?
3. 教师示范疏苗的方式。
三、我来疏苗
1. 组织幼儿分组疏苗。
2. 引导幼儿将疏下的苗放在篮子里。
3. 组织幼儿观看疏苗后的萝卜地。
4. 整理菜地回教室。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组一盆清水、手帕、塑料杯、每人一个塑料袋、每人一根塑料吸管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作用及特征。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一)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让幼儿观察:
(1)杯子里有什么?
(2)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
(3)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手帕湿了吗?为什么?(师:杯子里还有其他的东西,是它把水挡住,不让水流进杯子里,所以手帕没有湿。)(二)杯子里有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往下看: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空气)(三)杯子里有空气,空气把水挡在了杯子的外面,所以手帕没湿。
二、寻找空气:
1.空气是个淘气的小娃娃,平时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今天我们一起把空气娃娃找出来,好不好?
2.幼儿试验:
(1)将幼儿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每人一个瓶子,将瓶子横放到水里,观察现象。
(2)第三组幼儿每人一根塑料吸管,用吸管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
3.水里冒出了什么?是谁在吹泡泡?空气藏在了哪里?(瓶子里、我们的身体里)。
4.除了这些地方有空气,还有哪里有空气?幼儿讨论后回答问题。
三、空气的特征和作用
1.空气娃娃每天都围绕在我们的周围,谁来说一说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幼儿讲述)请小朋友一人拿一个塑料袋,我们来玩“抓空气”的游戏。请小朋友拿起塑料袋,把袋口张开,然后用力一晃,迅速的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塑料袋里有什么?
(1)我们在哪里找到的空气?
(2)张开口袋看一看,我们能看见空气吗?
(3)能闻到气味吗?
(4)能摸得着吗?
师小结:空气娃娃一直都围绕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空气娃娃很会变魔术,平时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
2.我们生活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
3.我们一起闭紧小嘴巴,捏住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当你坚持不住的的时候就把小手拿下来。
4.为什么会有难受的感觉呢?因为空气不能进入到我们身体里了,我们不能呼吸了,所以会觉得很难受。如果时间长了,人就会慢慢死去的。你说空气对我们的作用重要吗?(非常重要)
5.如果没有了空气,我们就没法呼吸,没法生活了。所以说空气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那如果空气变脏了,我们呼吸了变脏了的空气会怎么样呢?(幼儿讲述)小朋友知道怎样来保护空气不受污染吗?(多种树,让树木来帮助我们净化空气;少开车,减少废气的.排放等)
四、结束部分和幼儿一起到院子里呼吸新鲜空气,做运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8-31
科学教案(精选)08-14
[经典]科学教案09-02
科学教案04-06
有关科学教案02-06
科学教案模板03-27
必备科学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