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3 08:43:00 教案 投诉 投稿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品味文中描写原野景色的句子,体会春天到来时人们的欣喜之情。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你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踪迹,共同领略著名女作家萧红笔下的春天的原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朗读的情况。

  3.默读课文,读后汇报: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还有哪些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交流学习结果,读准下列生字并组词:

  胀、欣、籽、鸦、棉、粪、觅、巷、咩、坎

  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的?

  3.你有哪些词语不理解,请找出来,可以查阅字典、词典或其他工具书,也可以仔

  细读读相关语句琢磨琢磨,还可以和同学、老师讨论交流。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课文,校正读音。

  四、作业:带着自己的理解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预示着生机,预示着活力。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月的原野,来感受北国的春天。(板书课题)

  二、理解感悟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北国的春天到来了。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初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说一说。

  三、交流阅读体验

  (1)从小草的描写感受到春来了[课件出示语句]“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读到了什么。抓住“透出”“转折”“欣幸”等词语感受小草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从孩子和母亲对话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尤其是孩子的那份惊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从对小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冬悄然退去,春意已近。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春天给土地、植物、动物、人类都带来了希望。文中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感受?

  (2)“抢根菜的白色的……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理解“天气一天暖似一天……”这句话,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生交流。从河冰发了、苦闷而又奔放的流,乌鸦觅食,飞舞的杨花等,我们看到了生命,看到了希望,也仿佛看到了从大地下涌出的勃勃生机,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作者对初春田野上的景物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才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具体。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呢?

  你看,有动态的:羊羔的叫声,河冰在流,乌鸦、杨花在飞;有静态的:小草、蒲公英;有颜色:绿色的小草,白色的抢根菜籽儿,变黄的榆树;还有石子打船的声音。

  真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3)指导鉴赏、背诵课文。

  四、激发观察兴趣,寻找身边的春天

  1.师: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春天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你睁开发现的眼睛,带着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去体会,那么在校园,在公园,在山林,在路边,甚至在自家的周围……你都会发现春天的踪迹:一阵春风、一场春雨、一棵小草、一个嫩芽、一朵小花、一个风筝、一只蝴蝶、一条小虫,等等。从这些,你都会感受到阳气升了,春天来了,以及春天里人们所特有的勃勃生气。

  2.作业:寻找春天,注意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全班交流,练习口语表达

  1.师:读了《三月的原野》这篇文章,不禁会使人赞叹:好一派生机呀!在寻找了春天之后,或许你从心底里萌发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感慨,或许你这才真正理解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或许你还想了很远很远……来,展开你的想象,发出你的感慨,说出你对春天的认识吧。

  2.学生说自己寻找到的春天,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之间也可以提出疑问或建议。

  二、尝试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推荐拓展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课后搜集、阅读与春天有关的文章、诗歌、谚语等,并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本子上,也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谁能来说说你见到的石榴?(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同学们说得不错,老师今天要把你们请到石榴园,请你们欣赏一下石榴的姿态。(点击光盘,欣赏视频)

  二、自读课文,梳理文脉

  1.石榴园的美景把我们深深吸引住了,同时被吸引住的还有一位石榴园所在地——山东枣庄的中学生。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自己的咸受,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石榴》(学生齐读课题)

  2.我们先来听一听,他是怎么描写石榴的?(点击光盘,欣赏课文朗读)

  3.同学们一定也想学一学,看看中学生大哥哥是怎么把石榴写得这么美的。好,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自读两遍课文。注意老师的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老师要来看一看,课文的词语你们学得怎么样了?

  (课件出示本课词语:抽出长出开出

  枝条叶子石榴花

  露出剥开红白相间

  嫩绿绿黄色

  火红

  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组织学生用“小弹簧”的游戏来读词。

  4.观察词语,发现秘密

  老师这样排词语,是有一定原因的。请大家看第一组,你看出什么了吗?(动词与名词一一对应)请同学们根据这六个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第二组词呢?(多音字)眼睛真亮,奖励你们玩一个小游戏。(点击光盘,玩游戏“练武厅”,以巩固多音字)

  第三组词呢?(表示颜色)那老师为什么不把它们写在一排?(分别描写了不同的东西)对了,这样一理,文章描写了什么你就会清清楚楚了。请你带着对文章最初的了解再去读一读课文。

  5.检查朗读

  三、教学生字,描红仿影

  1.让我们一起翻开电脑老师送给我们的电子字典。(点击光盘,看电子字典)

  教师要相机进行“抽”、“扒”的义项选择训练,注意“仿”的笔顺,练读“佛”的句子进行积累。

  2.再来看一看,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漂亮呢?电脑老师这儿有不少小秘诀呢!(点击光盘,看字形指导)

  3.开始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本课课件

  2.本课教学光盘

  3.石榴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石榴》一课,老师想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请同学们打开自备本,听好电脑老师报的词语,开始默写。(出示电脑光盘,进行听写)

  2.开始校对。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齐读。

  2.换词训练:驰名中外声名远扬闻名中外

  3.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园驰名中外,令作者感到骄傲,这也是作者爱自己家乡的.原因。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词语)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可以用上老师提供给你的词语。

  (春夏季节,石榴树抽出了枝条,长出了叶子,开出了石榴花。)

  2.这一节描写了石榴花的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思考。

  (花的颜色、花的形态)

  3.体会用词的精妙。

  (出示课件: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1)我们在《小露珠》一课,已经见识过这个关联词语了。不过,它用的是越来越……,越来越……,这里变了,用的是越开越……,越开越……,原来第一个词也是可以变换的。你能试着说一说这样的词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课前思考:

  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跳马”是怎么一回事,体验不到“小加”原来害怕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我们原想课前尝试让学生“跳一跳”。后来考虑到安全因素,放弃了。

  回归课文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笑”。于是,决定让学生先找出课文描写了哪些人的“笑”,然后对比:妈妈两次“笑”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爸爸的“笑”和妈妈的区别是什么?

  找到了“对比”这个方法后,大家茅塞顿开,又把小加开始的表现与平时对比,再把他听了妈妈的话前后不同的心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感悟作者的主旨。

  教学建议:

  一、生字词教学:

  1. 识字:吞、丧、绝

  2. 写字:慢、丧、努。

  3. 理解:慢吞吞、垂头丧气、不由自主、专心、反常、难为情等。

  二、朗读教学:

  1. 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物的行为和话语中了解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分角色朗读时,要利用提示语体验人物的感情。

  三、感悟体验:

  1. 小加的表现与平时有何不同?后来心情有什么变化?

  2. 妈妈说的`有没有道理?小加应不应该再来一次?

  3. 你失败过吗?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四、语言文字训练:

  1. 区分“在”和“再”的不同用法。

  ① 出示两个字:在、再

  ② 谈谈这两个字的用途: “在”与地点、时间有关, “再”与“又”“重新”有关。

  ③ 选“再”、“在”填空:

  ( )来一次 ( )五月一日

  ( )做一遍 ( )教室里

  2. 从“慢吞吞”、“不由自主”和“专心”中选一个写一句话。

  五、课后阅读:《寒号鸟》《我多么想弄明白》

  六、课后拓展:想象小加再去跳马的情形,说一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

  1、导入。

  2、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

  3、巩固练习,进行练笔。

  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

  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在学生读中体会后,我便播放了直观形象的相吴课件,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

  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整理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09-22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02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17

小学语文教案[精选]09-17

小学语文教案[经典]09-12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18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2-02

小学语文教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