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珍珠鸟*。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可爱的小动物——活泼伶俐的珍珠鸟。谁能说你了解的珍珠鸟什么样?
二、出示自学提示,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分别画出“我对珍珠鸟的照料与呵护”与“珍珠鸟的变化”的语句。
2、在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珍珠鸟的动作、神态及活动范围发生了哪些变化?
1、珍珠鸟活动的范围由笼里到屋里,从桌面到“我”身上,落脚的地点从“柜顶”“书架”“灯绳”到“窗框”,再到“书桌”“稿纸”,甚至落在“我”的“肩头上”。它一步一步地亲近“我”。它的'胆子越来越大,神态也越来越自在、安祥,它在“我”身边有着绝对的安全感,对“我”完全信赖了。
2、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体会深的句子,学生评读,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3、提问:“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珍珠鸟*》。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教师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中人际间互相信赖、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
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
五、扩展阅读
读《小狗儿和大画家》,读后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陀螺的转动、风车的转动、乐园中的旋转木马……这些现象在成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选择了《快乐转转转》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让幼儿通过操作、感知去发现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学习掌握观察、操作、记录等科学方法,并获取有关转动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尝试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可转动的玩具用具,如不同样式的陀螺、伞、轮子、石磨、风车、竹蜻蜓等。
(2)绳子、筷子、小碗、牙签、橡皮泥、雪花片、木片、盖子、纸板、牛奶罐等。
(3)记录表、水彩笔、轻快的音乐。
(4)录有各种转动物品的录象。
2、知识准备: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记录会转动的东西并展示在交流区。
活动过程:
一、幼儿操作探索,发现转动的各种有趣现象。
1、幼儿自由操作可转动的物品,观察感知转动时的有趣现象。
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玩许多好玩的东西, 玩时要注意观察,你玩什么东西,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儿操作探索,师观察并与幼儿交流。
2、交流与分享。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告诉小朋友。
师:你玩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幼:我玩呼拉圈,我把呼拉圈套在腰上,扭扭腰,呼拉圈就转呀转,我还把它放在手上转呀转。
我坐在转椅上,转椅转呀转,我也转呀转。
我玩雨伞,我把雨伞打开,还让它转呀转,雨伞转起来很漂亮……
科学教案 篇3
课堂回放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手里拿着记录表,有序地走进不一样的实验室里。当同学们发现桌上栩栩如生的猫的标本、鱼缸里活泼可爱的金鱼和乌龟、鸟笼中上窜下跳的鹦鹉、青蛙和蜻蜓生动形象的图片后都禁不住地叫起来,由衷地喜欢上了它们,对它们的观察、了解更为迫切。
为了保证观察的时间,同学们按照个人喜好自主的结合为六个研究小组,以获得充分的对一种动物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秘密。
“说说你们发现了小动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作补充。”
观察猫的人数最多,虽然给他们提供的是猫的标本,但同学们平时对猫的了解颇多,发言很踊跃。
“我们看到的是只黄猫,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浓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顺,很舒服,还掉毛呢。”
“是啊,这标签上写的是1999年做成的标本,时间好长啦。”
“这个猫标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的是猫身体上的一些特点,关于猫的身体构造特点还有补充的吗?”(引导学生由平时凌乱、无序的观察到科学探索中的“有序观察” )
“猫的眼睛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晚上会很亮,是为了能抓住老鼠,。”
“猫的胡须还比较长。”
“猫的尾巴总喜欢向上卷起来,卷成一个圈。”
“猫的鼻子总是湿湿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补充吗?”
“猫还会上树,爬得可快了。”
“猫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猫爱吃鱼和老鼠。它每次发现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让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来吃。”
“猫也有脾气,高兴时就跳到你的身上让你抱;不高兴时,就躲起来。
“猫吃饱了,喜欢玩线团,在筐子里玩。”
……
“我们小组观察的是乌龟。我想问一下,这只乌龟是老师您养的吗?”
“不是,是四(2)班陈泰宇同学养的。继续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个壳,上面有些花纹,身体不算大。有四肢爪子,还很坚利。”
“乌龟的嘴巴是小小的,尖尖的。”
“我用手碰它,它很害怕地把四肢和头都缩进壳里了,真是只缩头龟!”
“别用手摸它的嘴,上次就咬到我的手了。”另一个同学赶快说道。
“我还知道我家的乌龟吃肉、鱼,还有一些菜叶。”
……
当汇报时间一直延续二十多分钟时,教师不得不打断学生的发言,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课后继续讨论或写、画到科学记录本上,也可以像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下《咏鹅》那样,写首小诗来描述它们的生活习性、身体特点等。这句话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其中有四(2)班的陈泰宇和四(5)班的宋新颖两位同学课下各自作了首小诗:
龟 鹦 鹉
嘴大不会鸣, 头上戴红冠,
爪子如刀利。 开口学人话。
甲壳护身体, 察言会观色,
孤龟捕食快。 人人都爱它。
在交流时,重点介绍一到两种动物,并有意向纵深推进,让学生建立起动物的结构特征和它们的生活习性、环境、行为方式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反思
《动物怎样生活》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生命的物体”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是观察动物生活,包括生存的基本需要、生活环境、繁殖方式、生长阶段和运动行为等。为了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有关动物的经验,依据教材的安排要求学生分组对六种常见的动物进行观察,以便为后续概括动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真实的观察环境,课前老师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找实物和标本,查找有关的资料。游动的金鱼、爬动的乌龟、上窜下跳的鹦鹉,学生无时不在感受着动物蓬勃的生命活力。让同学们对动物的观察与接触,就如同久别朋友的重逢,想从更多的角度获得对它们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一切都唤起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柔情,对动物的观察和研究成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境下,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激活了。有了主动学习的愿望,探究才是有效的。看着他们争着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时,老师心里很轻松也很开心,就让同学们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吧!
科学探究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一套固定的模式,而是探究的各个环节所承载的内容和实际意义。许多环节都是以足够的时间为基础的,需要有时间反思、有时间开展讨论、交流。为此,教师就花了很多时间让同学们观察、交流。有了丰富的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的积累,同学们对动物生命活动的感受有了一定认识,慢慢地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动物的概念,留下了生命是什么的感悟,对动物的认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逐渐表现出理性的认识。
学生的研究兴趣往往是不能持续很长时间的,在课堂上只能获得对一类动物的研究结果,对其他动物的了解要依赖于与同学的交流,而交流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让同学们对动物研究的兴趣延续到课外,热情保持下来,在生活中观察,在“玩”中形成感悟,同学们的研究才是全面的、深入的,我们的教学才能说是成功了。
科学教案 篇4
阶段一、蚂蚁在什么地方
目标:
认识蚂蚁生活的环境
过程:
1、猜想讨论:蚂蚁会生活在什么地方?引导幼儿做猜想记录。,
2、室外寻找蚂蚁洞,引导幼儿记录在记录纸上。
3、讨论“蚂蚁喜欢在哪些地方跑来跑去,它们在干什么展示自己的寻找结果,一起总结蚂蚁生活的地方,蚂蚁的活动、工作。
阶段二、猜想蚂蚁吃什么
目标:
能用自身的经验进行猜想,大胆提出蚂蚁吃什么的设想。
准备:
猜想记录表,验证记录表各一张。;
1、讨论:人们都喜欢吃什么,你喜欢吃什么?
2、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把幼儿的猜想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3、提问:你怎么知道它吃或不吃这些东西呢?与幼儿讨论验证的办法,总结幼儿方法。记录下自己的所要验证的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去收集材料。
4、阶段三、蚂蚁吃什么
目标:
了解蚂蚁的食性、知道蚂蚁的习惯。
准备:
收集的各种食物。如;盐、糖、饼干等
过程:
1将幼儿带来的`饼干、糖、等食物分别撒在发现的蚂蚁洞旁。
2、观察哪里的蚂蚁多那里蚂蚁少?哪里没有蚂蚁。
5、记录蚂蚁喜欢吃的东西,在猜想图上为它们做行标记,不吃的画上生气的娃娃脸,爱吃的记录笑脸。
6、观蚂蚁
目标:认识蚂蚁的生活环境、外形特征、和习惯。了解蚂蚁传递信息的独特方式、认识蚂蚁的食性、理解害虫、益虫、的区别,了解昆虫的种类和生活方式,懂得保护益虫,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观察、探究夏季星空及典型星座;能与学生交流、介绍自己在四季星空中观察到的星座及方法。
2.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星座,并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北斗七星及其他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了解四季星空及其星座。
拓展性目标:
继续观察星空,发现有关星空的更多的秘密。
活动准备:
引导、鼓励学生观察夏季星空及星座;并搜集整理自己在四季星空中的典型星座和有关资料。
准备夏季星空的资料,如银河、夏日大三角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等。
活动时间:
一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夏天来临,美丽的星空更加灿烂,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雄伟壮关的银河,而且还可以看到夏日大三角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景。如果准备了有关星空的录像资料,可先播放录像,让学生感知星空的美丽与神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活动一:
1、让学生在全班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交流课前的观察和发现,如学生展示介绍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在春天、夏天的变化。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探究的星座和夏季星空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学生把自己观察的方法、观察的时间、观察的地点、观察的感受、搜集到的有关星座的传说等问题充分地说出来,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观察记录等。
3、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4、通过教科书上的资料卡及银河两张正面、侧面的图片进行展示,或者展示自己、学生搜集到的'有关银河的图片、文字资料。
5、最后通过星空全图和相关资料、课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所观察的星座在从春季到夏季所发生的变化及夏季星空的典型星座。还可以以此为依托交流有关夏季星空、星座的知识,及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其他星座的传说,从而让学生对夏季星空及星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活动二:
1、学生在小组内共同交流、整理自己一年来对星空及相关星座观察、记录、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包括观察的方法、自己的感觉、发现等方面的内容。
(1)让学生展示和交流自己在一年中所观察的有关北斗七星的问题,画出北斗七星在秋、冬、春、夏四季中的四幅简图。
(2)秋季的仙后座、飞马座,冬季的猎户座、大熊座。
(3)春季的巨蟹座、金牛座,夏季的天鹅座、夏日大三角等。
2、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和相关资料,来讨论、总结星空变化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选定的星座在天空中的四季变化记录,并给学生留有整理和展示的空间。
3、进行全班形式的大讨论与交流,展示学生整理、总结出的星空和星座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发现与认识,以求全班同学认识到星空及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规律。
自由活动:
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推测、猜想星空、观察过的星座及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星座在新的一年轮回中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猜测。
1、引导学生在原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新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问题的科学性。要求小组同学共同制定出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
2、证实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坚持观察看能否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
评价:
让小组同学从“坚持长期认真观察”、“观察记录”“发现问题”等方面对自己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继续对星空和星座进行中长期的观察,力争有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星空及自己感兴趣的星座。定期开展一些交流、展示活动,比一比谁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看谁的发现多,谁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人人争当“小天文学家”,使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科学教案 篇7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新课 标第 一网
尺子伸出左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预测)我听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 高振动的快慢音 高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单元的难点,引领学生探究时,确实是障碍重重。首先,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较轻,学生的习惯还是没过关,做不到安安静静地做实验,给听音带来了不便,第一个实验中,拨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须注意的细节,一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边缘处按住尺子,防止拨动时尺子敲打桌面发声,干扰实验。其次,部分学生观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动一再走入低谷,听出用力不同,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后,再问:“两次实验中尺子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没有人能答得上来,再重复实验,也只有少数学生注意到“振动的距离”不同,此时乘机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模仿了一下,给出了振幅的概念,觉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不同,进行了第三次实验观察,这才堪堪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再后面,就更加举步维艰了,首先,用四个杯子听音,有一部分对音乐不敏感的学生根本听不出来,为强化学生对音高的感知力,我觉得可以用一种乐器先来让学生听听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我在四年级只有一个班级,这阶是没法试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长的音高音低,也有许多听不出的,同样的,用眼睛,也没有几个学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动地有快慢,这一环节的结论得出,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学生有太多的不确定
教学后记:
按书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这样的概念,要再细化,比较难(本来说预期他们了解金属传播能力最强的)。而且铝箔纸棒,做起来很难,要特地去买材料,我把这个材料改成铅丝了。
土电话是非常好玩的一个实验内容,我把教材里的线加长,加长到30米,让学生对着话筒轻轻说话,他们惊讶地发现,听筒里能听到!这比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要好得多,因为在教室里,本来就能听到互相的说话声嘛,还要电话干嘛啊!好玩之余,学生也对固体传声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5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10-19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8-14
[经典]科学教案09-02
【经典】科学教案08-31
(经典)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经典)09-26
有关科学教案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