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优秀)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
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
(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三、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四、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境、沟、泊、澈、映、构、吊、憨、若、其、禽”
理解“人间仙境”的意思,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沟、泊、映、吊、其”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节。积累描写九寨沟山水景色的句子。感受文章的叙述结构。
3了解九寨沟是保持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那里景色优美,令人神往。
教学重点
在课文语言环境中认读生字,并理解“人间仙境”词义。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2节。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在你的印象中,仙境是什么样子?
学生交流
小结:出示图片和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很多人都认为那里雪峰插云,古木参天,有着平湖飞瀑,异兽珍禽,神秘而美丽。
在我国四川省北部,就有一个如同仙境般的地方,我们成它为“人间仙境”,他就是九寨沟。
2板书课题,读课题。
读准“境”的字音。书空“沟”,注意右半边里面是撇折点。
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思考:课文最后一句写道: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你对句中哪个词语感受最深?
学生交流。
2每个同学读完课文以后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的确,课文对“雪峰插云”“平湖飞瀑”和“异兽珍禽”描写很详细,让我们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来进行描绘的。
(三)品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习课文第2节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第2节。
进入九寨沟,只见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山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山坡上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在这节中有四个生字,你能把它们的字音读准吗?
学生自由读。
(2)学习生字:pocheyinggou
湖泊清澈倒映构成
指名读。开火车读“倒映”。
(3)教师引读:进入九寨沟,只见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看,那雪峰真多呀,是一座又一座,层层叠叠,所以课文说是——一座座,说明雪蜂——很多。在阳光的照射下,峰顶——银光闪闪。
你能把这句句子读好吗?
指明读,男生读。
教师引读:那山谷里有着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山谷中。
变换句式引读:那山谷里有着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颗颗宝石镶嵌在山谷中。
你还可以怎么说?(仿佛、如同……)
指名读句子。
教师引读:山坡上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观看录象: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
学生配乐自由朗读。
指名读。齐读。
2学习课文第3节。
(1)九寨沟不仅有美丽的风光,更有许多异兽珍禽出没。
读准多音字:出没(mo)
默读课文第3节,找到你最喜爱动物,把有关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金丝猴攀吊(diao)机灵
羚羊善于奔跑
大熊猫憨(han)态可掬若无其(qi)事
憨态:天真而略显傻气的神态。掬:两手捧。那天真的神态露出来,好象可以用手捧住,明显地出现在眼前。
若无其事:好象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读了这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
提示:这些异兽珍禽是不是多到随处可见呢?你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
也许……也许……也许……
这三个也许告诉我们,你有可能看到这些异兽珍禽,也有可能——看不见,因为他们是那么的珍贵而稀少啊。
(3)齐读课文第3节。
(四)总结拓展
(1)总结全文
你能不能看着板书选择一个方面,把句子说完整。
九寨沟,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指名交流。
(3)拓展
课文没有具体描写九寨沟古木参天的美景,老师请你们也来当小作者,仔细观察录象,选用下列词语,写1、2句话,向大家介绍九寨沟的原始森林。
学生观看录象。
练习写句。
词语一根根一簇簇笔直巨大缝隙阳光
学生交流。
教学效果反馈
《人间仙境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二年级学生对这些是比较陌生的。于是,在这堂语文课中就是要让学生读书,变着花样让学生读书,兴趣盎然地读,卓有成效地读,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两大板块中,描写自然风光的第二小节,通过带着问题读,边读边展开想象,看着画面读,在朗读中体验九寨沟如诗如画的风光,并通过自由读,男女生读,指明读,师生互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朗读不仅成为教学的手段,而且成为教学的目标。另外,描写异兽珍禽的第三小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读读描写这些动物的词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把生动的词语积累下来,并且,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拓展,以说代读,将积累下来的词句进行运用,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总之,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觉得丰富朗读的形式,才会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 换位体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
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
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
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
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
悲痛悔恨之情。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入对文章内在情感的分析。
五、搜集信息,梳理线索(多媒体出示填空题,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填出答案)
1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我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____________。
三十岁______________成名之后______________。
3、母亲小时侯________才能优秀。
年轻时会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中年为儿子的病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儿子写作到处_____或____________。
儿子小说发表后母亲________。
答案:
1、母亲、给我找工作、路边、花盆、没发芽、叹息、长出叶子、茂盛 、高兴、窗前的'地上、被忘记
2、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双腿残废学习写作、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
3、写作、做裙子、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已经故去
同学们答案大致正确即可,主要为让同学们树立文章主体意识。
六、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1、母亲为儿子做过什么事?(对应上1题)
治病、借书、看电影、生活起居。
2、儿子为母亲做过什么事?(对应上3题)
无。
3、"合欢"是"一起快乐"的意思,本文中母亲与主人公共同生活的岁月快乐吗?(对应上2题)
十岁时与母亲为获奖之事使气逗乐,可以讲是快乐时光。自从主人公腿残后,母亲更多的是为儿子担惊受怕,日夜操劳。
4、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是轻松平和地健康长寿。
5、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很早就活不下去,更别说成为作家。
6、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小时侯和年轻时不理解,中年后失去母亲才领悟珍惜母爱的珍贵。
七、概括文章,把握线索(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儿子 母亲 对母亲印象 对母亲态度
十岁获奖 警戒勉励 年轻美丽 故作轻慢
二十残废 治病助学 尽心尽力 冷淡轻视
三十成功 阴阳两隔 含辛茹苦 感恩铭记
八、布置作业,加强感悟
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将本文情境改编为四幕剧组内同学进行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排演的分工合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语基
对字词和本文线索进行回顾。
二、表演情境,体验深情
(一)获奖之后
道具:书包 奖状 桌椅(桌子一侧绑竖起小黑板) 乒乓球及球拍
铁生背着书包手举奖状一步三跳,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铁生蹦到母亲眼前,把奖状送到眼前(铁生简称为"生"母亲简称为"母"下同)
生(得意地):看!100分!我是第一!
母(抬起眼睛眼神喜悦后迅速转为不满):你们这才多少人参加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到家来问是不是你姥爷替写的。那时我比你还小,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生(放下书包和奖状对墙打乒乓球,淡漠地笑):切!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母(焦急地):你这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舞台只余生打球声。
(二)偏方治腿
道具:椅子 毛巾 水盆 热水瓶 药瓶
生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腿,露出变黑的小腿,母亲蹲伏在地上,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母(关切地):现在感觉好点没有?
生(不在乎地):没感觉,(烦恼地)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耐心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又加了一点热水把药瓶的药水倒到水盆里,又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生:唉呦,烫死我了!别弄了!你要对我好,就让我去学写小说!
母(赶紧拿开毛巾,惊惶地小心查看):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三)助儿成材
道具:轮椅 书本 男式 放围巾的衣架
生坐在轮椅上,手拿书本,与观众成45度角。看着远方,若有所思.母亲从反方向上,身披围巾,风尘仆仆
母(欣喜地):铁生,你要的《约翰o克里斯朵夫》我借来了。走,快收拾一下,我们去国图剧院。
生(低缓地):妈,咱别去了。今天雪多大呀,咱们都感冒了,就不合算了。
母(生气地):还想学写作呢!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凭什么能写出好小说啊!
生(激愤地):我就不是这块料,还写什么写?!上次的稿子多少天了,还没结果,一定又没投中。
母(和颜悦色地):你小时侯,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没有付出,哪来收获?我们只要好好努力,总有希望的。走吧,妈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的票。人家说是这个导演的巅峰之作,我们去瞅瞅,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喜欢什么口味。(自己把围巾围到头上,拿过围巾,给铁生围上,给他戴上帽子)
母推生轮椅迅速走下。
(四)成名思母
道具:马扎 报纸 轮椅 水杯
一群老太在聊天看报纸。生由一边缓缓摇轮椅上
老太一(指着报纸惊呼) :呀!这不是小生子吗?坐在主席台上开会呢?
老太二(自豪而坚定地) :哪是开会,看您这眼神儿?颁奖!打我们这大院儿出去的,就数小生子出息。人家现在是作家啦!昨儿电视上都播了!
老太三(感慨地):只可惜他妈走得早,受了那么多罪(唏嘘) 。要是看到这一天,不知该多高兴呢?
众老太:就是,就是啊。
老太一(突然站起,惊喜地) :那不是小生子吗?你怎么有空来了?(众老太拥上前,递茶送水,嘘寒问暖)
生:谢谢,谢谢。您老身体都还好吗?
老太一:硬朗着呢。敢情你还记得我们,想这儿就常来走走,我们也都想你呢。
生:好啊,我这不来了么?
老太二:小生子,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多媒体屏幕背景出现合欢树)
生(沉穆):不,不去了,手摇车不好进。
老太三:你们那个小院,现在还很整洁呢。现在住了小两口,刚有了个儿子,不哭不闹,跟你小时侯似的。只看窗户上树影儿,真讨人喜欢。
生慢慢把轮椅摇出,注视屏幕上的合欢树图片。
四、融情入景,设计独白(老师巡回指导,待同学们大部分写完,进入下一环节)
五、深情朗诵,升华感悟(配以《懂你》背景音乐)
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现在还好吗?您在生前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从未得到儿子的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儿子怎能忘记又怎舍得忘记您的恩情?现在儿子大了,也能体悟到作为一个成人要承担许多角色与责任。可是,仅仅我自己就让您承担了一切,我真是太自私了。您若地下有知,会原谅儿子吗?
选两三个学生朗诵,让同学们在同龄人的感情抒发中产生共鸣。
六、提出问题,分析内涵
1、原文为何没用内心独白?文章以什么景物结尾?
含蓄淡雅的文风。合欢树。
2、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七、引出手法,体悟妙处
1、这种"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叫做什么?
象征。
2、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用合欢树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少胜多,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八、布置作业,实现迁移
1、通过写一件东西来表现你和母亲的感情,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明晰作者心理变化,深化母子感情认知。
九、板书设计
合欢树
象征
母爱 母子情 儿子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认识多音字“难”,重点指导“尊、善”的写法。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积累含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3. 通过想象画面、比较句子等方法,品读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4. 抓住语言描写中的标点变化及否定词的运用,进一步体会年轻人一次比一次坚定的态度。
5.体会年轻人哈默自尊自强的品质,懂得什么是尊严;学习杰克逊大叔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尊严。看老师来写课题,“尊”是这一课的生字,里面的一短横一定不要丢掉,下面的长横要写舒展。齐读课题。
同学们,结合预习,知道什么是尊严吗?看,这是尊严在字典中的意思,(出示:1.尊贵庄严。2.可尊敬的身份和地位。)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会对尊严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先来看看大家对词语掌握的怎么样。
第一行:课文中啊,出现了几个外国的.地名和人名的词语,谁来读一下?沃尔迅是南加州的一个小镇,来,一起读一下。
第二行:逃难 善良 款待 例外 捶背 赞赏
这里有一个多音字,难,谁会组词?出示。
看这个字比较难写,善良的善,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拿出手跟老师一起写一下。
第三行: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几个四字词语,你看,这几个词语都是写的人物的——外貌。
还有一个词语:一齐读。(出示:狼吞虎咽)
仔细看这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吞,咽。是,词语中含有近义词。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来吗?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个,读一读吧
三、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老师发现,刚才读的词语中,有一部分也可以帮助我们概括课文的内容,试试看。(出示:沃尔逊 逃难 款待 狼吞虎咽 例外 赞赏)
指名交流:师点拨,小结:看来借助关键词语来归纳课文内容,是个很好的方法。
2.读了课文,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四、深入探究。
(一)探究外貌描写。
1、同学们,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和其他人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先来画出描写他们相同表现的句子。
若生先说外貌,评价:对,他们是同样的饥饿,同样的疲惫等。还有吗?提示:相同表现的句子。
学生找到两个“狼吞虎咽”的句子。
自己读一读,从他们相同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逃难的人啊?(背井离乡,躲避灾难)想象一下,他们在路上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他们被饥饿所困,被疲惫所困,被焦渴所困,所以课文中是这样来描写他们的。刚才我们说到了,这里是对他们的——外貌描写。【板书:外貌】来,带着感受读出来,一起读。
小结:通过这样的外貌描写,(指黑板)我们体会到了年轻人和所有逃难的人一样,此时最需要——(生说),然而,他并没有选择这些,而是选择了——先劳动。
过渡:下面的课文啊,作者着重为我们描写了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对话,同学们,来默读一下课文2-4自然段,把这几次对话找出来。
(二)探究语言描写。
1、出示3组对话。让我们把目光先聚焦到这位年轻人的语言上,读一读,看看每一次语言中,他都想表达什么意思啊?引导学生表达意思,适时引导读好3次语言。
师:看来大家明白了,年轻人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食物。同学们,再来仔细读一读,看看这3次语言描写有什么不同吗?来,不着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A标点不同。
B 含有否定词。
出示第三句,(“不”变红,哎同学们,注意这个词的位置了吗?
对啊,用在句子开头, 而且是简短的一个字。(范读)不,你读出什么来?小结:否定词的运用就让我们感受到年轻人内心一次比一次坚定。
C 杰克逊大叔一次次地让年轻人先吃饭,都被他这样坚定的拒绝了。同学们,这拒绝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呀?(尊严,骨气)
D 配乐情境朗读:让我们来到这个寒冷的冬天——
疲惫不堪的年轻人急需食物充饥。可是当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却真诚地请求说——(生读第一次语言)
当杰克逊回答他没有活儿需要做时,年轻人坚决拒绝说——(生读第二次语言)
当杰克逊大叔答应让他先吃饭,后劳动时,年轻人毅然拒绝说——(生读第三次语言)
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年轻人的语言,【板书:语言】体会到他维护尊严的坚定决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描写人物语言是表现人物特点,感受思想品质的重要方法。
E作者啊,还刻画了年轻人的动作哪【板书:动作】注意看,年轻人第一次说话时——第二次——第三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变化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说说你的想法。(落到“尊严”)
杰克逊大叔也深深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他让年轻人为他捶背,之后把食物递给了年轻人。年轻人——(出示)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两个句子,你们看,同样是狼吞虎咽的吃,现在发现了吗,有什么不同呢?
其他逃难人得到的是施舍,年轻人得到的是劳动的报酬。这正是他们的不同之处呀!(说的慢一些)
五、点明中心句。
面对这样一位年轻人,杰克逊大叔是怎样评价他的呢?指名读。
“他什么都没有”,他没有什么呢?为什么他什么都没有,却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呢?
师小结:是啊,他虽然是个一无所有的人,却永远最尊贵的人格啊,所以说他是——生读:百分之百的富翁!
正如杰克逊镇长所言,哈默凭着自己的骨气和毅力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取
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石油大王。
课件出示:哈默资料
亚蒙·哈默 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被称为点石成金的万能富豪,到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1988年,他向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捐款2万美元。
课文学到这里,你从文中的另一个人物——杰克逊大叔身上又学到了什么呢?
六、全文小结:
学完课文,你是不是对尊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呢?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课下请大家查找一下有关尊严的名言和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文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一)进行形近生字的比较,组词练习。
1、 从——丛 评——坪 静——净 搏——博
2、想一想:观察这每一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进行巡视了解情况。
4、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5、这些生字形状和发音差不多,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他们呢?
6、引导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
7、进行生字的组词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鼓励进行说话练习。
(二)进行词语抄写、说话练习。
渴求盘旋 滑行绿盈盈 空隙撒落 追逐素质 立即猛烈 敏捷晴朗 摇晃遮蔽 讨人喜欢 互相交流不懂的词语意思。
老师重点指导“滑行、渴求、遮蔽” 先指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说话,给其它学生做个范例。
(三)积累表示动作的词语,练习使用。
1、学生看书中给出的例子: 蹦跳、捧扒、退、追
2、学生模仿例子,自己思考表示动作的词语。
3、指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板书。 老师将相应的部分进行标示。
(四)积累表示时间的词语,练习使用。
描写小虾吃东西、松鼠搭窝的'两段话。 指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时间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 指学生尝试用这些时间词语说说话。 老师重点关注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的学生进行辅导。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形近生字生字、表示动作、时间的词语和句子,尝试自己也用表示时间和动作的词语造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语文天地》。
二、讲授新课:
(一)阅读短文《人民币背后的风景名胜》。
1、思考: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2、在预习过程中,你对短文有哪些感想?说一说。
(二)畅所欲言,积累学习方法。
周围的同学怎样支配压岁钱? 老师结合学生交流的资料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的爱护金钱呢? 指学生集体交流发表想法,互相点评,互相补充。老师结合学生的意见进行板书。 总结:大家都是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信息?大家再看的时候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醒大家? 老师将学生的建议用投影片进行展示,学生阅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说了说怎样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如果请大家来想些方法,使大家都能来爱护金钱,学会分配,你们有什么好建议? 好我们就请大家用自己想出的合理的方法来表正确看待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的比较,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通过积累、运用词语,丰富学生的语汇仓库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指导书写6个汉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4.通过阅读欣赏,了解《泊船瓜洲》“绿”字用词的绝妙。
5.编写《狐假虎威》课本剧,培养学生想象、编排和语言创作、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和选词写话。
2.了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用字的绝妙之处。
教学难点
根据寓言编写课本剧。
教学准备
一个课本剧范例、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自由读题中的汉字,看看每组两个字有什么异同。
2.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好方法分清并记住它们?
3.给这些字分别组一、两个词语。
二、词语超市。
1.自由读词语。
2.讨论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只需说出大意即可)
3.用超市里的一、两个词语说话。
4.再读词语。
5.抄写词语。
三、选词写话。
1.读词语。
2.找出这些词语之间的联系。
3.选词说话。
鼓励学生尽量用上更多的词语使意思表达更生动、具体。
4.把自己选词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认读写字板中的汉字。
2.观察每个字各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交流:
(1)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怎样写最美观?
4.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傻”“糊”“惭”“懂”的书写笔顺及间架。
5.学生练写。
6.优秀作品展示。
二、阅读欣赏。
1.自由阅读短文。
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
(1)你从短文中知道了什么?
(2)王安石在创作《泊船瓜洲》时对“绿”字先后作了哪些改动?
(3)为什么说“绿”字用得好?
(4)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4.小结: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带来的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了出来,用在这里可谓是点睛之笔。难怪数百年来,无数诗人、评论家不断称誉这个“绿”字改得好。我们从《王安石改诗》这个故事明白一首诗,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倾注大量心血,需要对字、词、句进行精心地锤炼方可成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交流中能准确地使用语言文字,更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5.读背《泊船瓜洲》。
第三课时
一、复习回忆。
回忆《狐假虎威》的内容,指名讲故事。
二、指导编演课本剧。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编演剧本。
(1)挑选演员,分配角色。
(2)设计人物对话。
(3)指导制作道具,选配乐曲。
3.分组合作编写剧本。
三、表演课本剧。
1.小组内表演。
2.选择优秀的小组在班级中表演。
3.评议。
4.小组内再合作表演。
第四课时
一、指导编写剧本。
1.了解剧本的格式。
剧本,与平常所见的文章表达形式不同:一般在开头,先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剧中人物和布景等,然后写人物对话。故事中情节的发展变化,人物的`动作、感情、语气等,一般都在括号里用小字注明。
2.出示剧本范例,学习编写剧本的方法。
二、把自己编写的《狐假虎威》剧本写下来。
三、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交流评议。
拓展资料
“推敲”的故事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定不下来,便在驴背上吟咏,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当时韩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仪仗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这样一下子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回答说出所得的诗句,不知用了“推”还是用“敲”字无法确定,所以思想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驴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呆了好几天,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语文教案 篇7
执教思路: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作者刻画的形象让人终身难忘: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醒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及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的高尚情操让人感动,令人敬佩。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琳达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围绕“永生”将本课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调查,搜集信息,铺垫情感。
由于本课涉及到的器官捐献的背景学生知道的并不是很多,或根本不了解,所以,组织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语文实践活动,同时做好调查的统计和分析。这样,让学生了解到许多的人对角膜捐献的看法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深深感受到来源远远不能满足于器官捐献的需求。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产生敬佩之情。
第二环节:以信入境,质疑永生,启动情感。
共同阅读课文最后的那封信。理解 “角膜移植”一词,顺势呈现出角膜捐献调查结果汇总表,同时补充相关资料。通过器官捐献在社会上难以被人们接受的现状与琳达一家主动捐献角膜的对比,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并板书。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围绕“永生”一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梳理,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继而启动学生的情感。
第三环节:初读课文,理清线索,激发情感。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琳达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并随机板书:琳达 母亲 父亲 温迪。
第四环节:细读课文,品味永生,深化情感。
我抓住“课文中谁的眼睛永生了?”这一关键问题,带领学生细读课文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母亲或父亲或温迪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这些猜测不定的答案表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永生”的含义。而琳达的情感态度变化是贯穿其中的。从母亲捐献时的坚决反对到父亲捐献时的遵从遗愿到捐献温迪角膜时的主动,最后收到来信时的骄傲。这一情感变化是文章中的一条主线。抓住这条主线就可以带领学生品味出“永生”的含义。因此,围绕这一主线将这个环节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1、 看母亲,体验情感。
2、 看父亲,品两段话。
3、 看温迪,体会骄傲。
4、 想琳达,感悟永生。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1、在即将结束本课时,围绕器官捐献这一话题,让学生说说你还可以做些什么?(教师可以出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拓展延伸,从自身的,亲人的,社会的多个角度去思考可以做的事情。)
2、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
写一封信,向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将眼睛的永生升华为精神的永生,感染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关键点处理:
鉴于本文具有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特点。文章又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的目的。
我关键点的处理共有两处;
第一处:品读父亲的话。
1、 母亲去世时,琳达对要捐赠死去母亲的眼角膜表现出不理解和坚决反对。是父亲的话开启了琳达那扇爱的大门的。在品读父亲的第一段话时,我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琳达的情感,用对比的方法,抓住“振聋发聩”一词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伟大心愿的。
先让学生自己读读文章,注意在捐赠母亲的眼角膜时,“我”和父亲的不同表现。用“——”画出琳达的,“浪线”画出父亲的,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引读琳达的表现,让学生极力表现琳达内心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的感情。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琳达,母亲去世了。你心里感觉怎样?学生会说很难过。想到妈妈去世后竟然还要被人肢解你有会怎么想?学生会说很残忍,无法接受。就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进行朗读。以深入体验琳达当时的不理解。在学生朗读后,教师用这样的话语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他们居然要肢解妈妈,真是让人难以接受,想到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却不能完整地离去,内心有多痛苦啊!此时,学生就是琳达,他们完全能体验到琳达当时的心情:她坚决反对别人这样做,甚至为此愤恨父亲。再让学生的朗读时,学生自然能表现出痛苦难忍。这时,教师再以平静的语气引读父亲的说的第一段话。这看似普通的话语,琳达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
抓住“振聋发聩”体会父亲说的话。让学生说说“振聋发聩”什么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它的含义:声音很大,都可以听的见。然而实际上学生并没有领悟到这段话能给琳达心灵上带来些什么触动。因此,让学生再读这段话,结合课文说说“振聋发聩”的意思,并画下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在引导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最珍贵的”和“有意义”的来感受父亲的伟大心愿。让学生说说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在交流中,学生可以意识到许多东西送人了,自己没有了,想再拥有还可以拿钱再买回来。但人自身的一部分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拥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就可以体会到这份礼物的珍贵。不过,还不能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心愿。鉴于这一点的考虑,我从已学课文的人物入手。让学生回顾一下《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她要在音乐家的演奏中想象月光洒在海面上的景象,《语言的魅力》中的盲老人在莺飞燕舞的春天里,眼前仍是一片漆黑。对他们来说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眼角膜。因为有了这份礼物,他们就可以看到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了。但是,谁肯送给他们呢?再看父亲的这段话,谈自己的认识。学生会说:“从父亲的话中可以知道父亲会把眼角膜送给他们的,因为他的心愿是帮助他人恢复健康。”还有的学生会说:“父亲会很高兴地去做这件事,因为他认为帮助别人是有意义的。”这时,学生就可以感受到父亲的无私,心愿的伟大。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教师给予这样的点拨:一位多么无私的父亲啊!他有着多伟大的心愿啊!点拨后让学生再一次朗读这段话,感受父亲的高尚品德。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自然就理解了琳达当时为何感到“振聋发聩”了。
2、 品读父亲说的第二段话,这段话是父亲想引导琳达从盲童、盲童的父母、捐赠者亲人这几个角度感受器官捐赠的。我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并进行感情朗读的。
先引导学生感受盲童的快乐,抓住第二段话中“多么美妙”,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出盲童重见光明后的美妙感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会描述出这样的情景:一位双目失明的孩子,他从来没有见过这多彩的世界,现在终于看到了,他内心充满了激动,他会说:“妈妈,我真高兴,你看那匹马多漂亮啊,我要将它画下来。”然后再感受盲童父母的快乐。抓住“多么自豪”让学生想象。学生又会说:盲童的父母见到孩子的作品,他们很自豪。他们会表扬自己的孩子:“孩子你真棒,你一定会有更优秀的作品的。” “看到这番情景,同学们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会说:“我太激动了,他终于看见了。”“我真替他们高兴,他们再也不用那么痛苦了。”教师再引导学生注意父亲的感受。父亲是为之感到自豪的。让学生说说 “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啊?”学生就会说:“是一位善良的父亲,因为他想着把盲童的眼睛治好。”“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人,因为他想到盲童会快乐,盲童父母也快乐,自己就高兴。”……这样类似的话语。言辞中可以看出学生正被父亲的话感动着。让学生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动自己,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第二处:品味“骄傲”一词
骄傲一词在文章中出现了多几次,温迪为外公和妈妈骄傲,妈妈为女儿和父亲骄傲。它所影射出的正是这个家庭所营造的.爱的氛围。温迪是受着家庭的熏陶和感染才成为一个心中有他人、品德高尚的孩子的。所以,温迪的思想和行为是最有说服力的。引导学生从温迪入手找到骄傲,再谈骄傲,最后读出骄傲。
由于阅读时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体会,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我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入“骄傲”这一问题。当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第二段话时,教师问:“你捐赠了眼角膜内心真的感到愉快吗?”此时,学生已深入到父亲的内心深处,受人物高尚情操的影响。他们就如同小温迪一样受到了感染,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这时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温迪你为什么热泪盈眶?我看到你紧紧拥抱住了外公,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他们会说:“外公关爱别人、心中有他人,他的心愿太让我感动了。”“孩子,当你看外公死后,妈妈真的捐赠了外公的眼睛时,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随着老师的问题学生能够找出这两处句子:
1、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作的一切感到骄傲。
2、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也象外公那样做?学生会说:“因为捐赠了外公的角膜,那个失明的人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了,他就不会再痛苦了。”这时追问:“真的令你骄傲吗?”答案是肯定的,语气是坚定的。就让学生带着这种语气读出骄傲。象这种有骄傲色彩的句子在文章中还有,让学生再读读书,找出其他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想想都是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在这几处骄傲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最后两处骄傲:
1、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2、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的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学生能说清楚的是琳达为父亲骄傲,琳达为女儿骄傲。但讲不清楚为他们的什么感到骄傲。而这正是琳达情感得以升华的根源。在教育著作《讨论式教学法》中提到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增加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琳达的情感由最初的坚决反对到现在的骄傲,是什么影响她的思想的?讨论后学生就会谈到父亲的做法,女儿的表现影响了她,这正是一种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对琳达的影响。追问学生:“你认为这种精神会磨灭吗?”“当然不会。” 那永生的究竟是什么?“是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此时,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再读出这两处骄傲,并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育。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要关爱他人,在资料的补充中,学生看到了由于器官的供体紧张,致使许多人在器官等待中死亡。他们就会想要向社会做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事业中来。时事新闻:丛飞一位才华横溢的歌手,他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2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最令人感动的是20xx年他就查出患有胃癌,食物都已难下咽。而他仍以顽强毅力坚持演出,参加了东南亚海啸灾区的6场赈灾义演。还将用于治病的1.5万元钱捐出。为给贵州的孩子们送学费,他还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20xx年4月20日因胃癌晚期溘然长逝,年仅37岁。他在生前还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他说:“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给别人带来快乐。”我们可以看到接受他角膜捐赠的小女孩正高兴地与他家人通电话呢。他们走了,可是留下一双眼睛注视这个美丽世界。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
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在音乐声中带着学生一起读外公的话):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死也是有意义的。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这不仅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 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过自己照亮别人。让我们的生命多些感动与回味吧!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单元地位:《老人与海鸥》是安排在“人与动物和谐篇章”的第一课。学习这篇课文为学习其他课文打下学法基础和情感基础!
主要内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位老人十多年如一日,每逢冬季来临,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充分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
文本结构:课文条理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两大部分之间呈因果关系.
【学情分析】
知识水平: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继续围绕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提高阅读速度。本课时学生已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读准文章。
能力水平: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继续巩固这一学法。
情感态度:抓住兴趣点——孩子天生就喜欢小动物,每个人与动物之间都可能发生很多有趣的、令人难忘的事,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呵护动物!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文段,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体会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突破目标,本课教师教法先扶后放,以读为本,创设情境。学生学法自读悟情、激情美读,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对话升华中,抓重点文句,品重点文段,入情入境地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亲情,感悟和谐之美。
【教学统览】
1.入境,再现感人故事;(预设5分钟)
2.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预设18分钟)
3.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预设15分钟)
4.入心,化作实际行动。 (预设2分钟)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入境,再现感人故事。
1.美读词语。(撮嘴呼唤 应声而来 、亲昵说话 抑扬顿挫 啧啧称赞 翻飞盘旋 瞻仰遗容 肃立不动)
2.画面呈现。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脑海里浮现的四幅画面。老师板书:喂养、呼唤、交谈、送别。
3.串讲故事。老师请个别学生串讲画面,再现一个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样设计给学生回顾故事提供有效的帮助。旨在让学生在直奔重点段落前,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感知。
二、入景,欣赏和谐画面。 (课文的第一部分)
画面一:老人喂海鸥。
1、范读,谈感受。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好“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呼唤”这几个词。
2、朗读指导.课件出示“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师引读:(引语中要定准节奏,读出味道!)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3、想象画面.“海鸥飞成的乐谱能唱出一支怎样的歌?”(课件出示填空:_____之歌)学生可能会说“快乐之歌”、“飞翔之歌”等等。
4、配乐齐读.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是一篇有声有色的和谐乐谱,让画面和音乐融为一体,让灵动的画面唱起美妙的歌。
5、总结学法:刚才我们采用体味关键词句,读中感悟,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
画面二:老人呼唤海鸥的`名字。
1.感同身受.让学生抓住爸妈给孩子取名来理解老人为海鸥取名.拉近生本距离.
2.语言文字训练.(“抑扬顿挫”.)先与形近字区别,再解释词语的意思,最后造句。
3.师引读,生接读.师生一起用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呼唤海鸥的名字。
4.教师总结过渡到画面三。
画面三:老人谈论海鸥。
1、学生同桌对读:练习老人与作者之间的对话。
2、指导朗读。(以读代讲,师及时指导朗读)汇报时,引导学生留意文中描写的老人“生动”的眼神,“亲昵”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营造出和谐之声,感受浓浓的爱。
3、小结板书:十多年的来,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板书:亲人)
[设计意图] 这里有含义深刻的文句,教学时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寻觅老人对海鸥的爱。为此,通过教师范读、创设情境引读等,学生悟读、练读、男女生对读、美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抓住“起起落落”引导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抓住“抑扬顿挫”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画面一详细指导,学法总结,为后文学习做了学法指导和打下情感基础。
三、 入情,体会灵魂震撼 (课文的第二部分)
1、结合老人感人的报道创设导语:(出示老人喂海鸥的画面,教师引读13、14、15自然段,出示四个场景的句子)。
场景1——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场景2——海鸥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
场景3——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
场景4——我们收遗像时,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1、结合平时积累。谈谈海鸥心情:恋恋不舍、难舍难分、焦急万分、心如刀绞……
2、结合插图理解想象。师:这一幕就像发生在亲人生死离别场面,你感受到了什么?(相机指导读出个性化体会和感受)
3、句子对比,体会用词准确。首先师问:这里用了“扑”这个字,为什么不用“飞”呢?(换词对比谈感受,相机指导读)
4、小练笔“如果你是白色旋涡中的一只海鸥,你会鸣叫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把前面的课文和自己的感受说进去)”。
5、写法习得。请你仔细研读这几个场面,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场面写具体的呢?☆ 动静结合 ☆ 细致描写 ……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挖掘“扑”字的运用之巧妙,旨在体会作者如何准确用词来表达情感,抓一字悟妙用,也是在引领学生懂得如何遣词造句,推敲语言。在这一环节中,我还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四、 总结全文,延伸情感
1、师指着板书小结:因为老人与海鸥的情谊,所以才有了这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感人场面,虽然老人走了,但是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由我们传承!
2、布置作业。学生所感悟到的这种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感不应该随课的结束而结束,应及时的进行拓展。所以我还布置了课后练笔内容:写一写生活中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至情至美的课文,我们希望这节课能结束在感情的至高点,所以我们在学生激情满怀的美读之后,用一段真情告白来为这节课画上一个句点,当然,课是结束了,这种情感我们却希望它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这是学生学文后情感的梳理,借作者的情思与心声来传学生学文之后的感受,融情感升华与文字训练于一体,这是小练笔应承载的一项功能,在本处,我想这种功能是必要的。
【板书设计】
21、老人与海鸥
喂养、呼唤、谈论
老人 和谐 海鸥
亲人
送别(叫、飞、扑)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备课教案08-07
《语文园地》教案02-22
语文识字教案02-23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优秀教案02-0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