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3-11-08 07:26:44 教案 投诉 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这节课作为区课改实验观摩课,经过多次修改拿出来后,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作为本节课的实践者,我感觉有两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1 2 3 4 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二)教学例1

  1、例1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板书:

  答:这个零件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

  2、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三)教学例2

  1、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思考: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什么?

  要求小麦的体积应怎么办?

  这道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 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 ÷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4

  教学内容:

  例6、例7,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笔算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计算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根据下列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

  8×3=242×9=187×6=42

  学生口答。思考:乘法里的积到除法里是什么数?

  提出:从这里看出,在相应的乘、除法算式里,乘法里的积就是除法里的被除数。

  2.计算下列每组题的得数。

  18÷3=48÷2=

  6×3=24×2=

  (1)学生口答。

  (2)让学生看每组算式。

  提问: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是除法算式里的哪两个数?相乘的积和除法算式里哪个数相同?

  想一想: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结论。

  3.提问:既然商与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那么在计算了一道除法后,要检查算得对不对,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呢?

  说明验算除法的方法。(出示小黑板:验算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

  二、教学新课

  1.这节课,就用商和除数相乘,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这种方法,来进行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2.教学例6。

  (1)这道题大家会算吗?请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同时指名1人板演)

  (2)要检查算出的商47对不对,应该怎样验算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竖式×6,一起算出得数282。

  根据验算的结果,除法算得对不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强调看乘法的结果是不是等于原来的被除数。等于被除数,就说明除法做对了)

  横式上的得数应该写多少?(板书横式得数,并强调在验算正确之后,要写除法里的商)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前两题。

  指名2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要求验算。

  (2)集体订正。先看除法计算,再提问学生是怎样验算的,检查验算过程。

  (3)提问:通过刚才的练习,你知道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要怎样验算吗?

  说明如果题里要求验算,就要在练习本上列竖式验算;题里没有要求验算的,要自己在草稿纸上自觉验算。

  4.教学例7。

  (1)除法计算除了像上面的题正好除尽外,有时候还会有余数。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先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不是等于被除数。(出示小黑板:验算有余数的除法,用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余数)下面看例7,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

  (2)出示例7。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提问:你是怎样验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验算竖式)怎样看出原来的除法是对的?

  思考:这道题商是几,余数是几?根据上面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你能验算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验算。

  (4)谁再说一下,例7和例6的验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5.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后一题。

  指名1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每组一题。

  集体订正。重点看是怎样算的,再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2)谁再来说一说,有余数的除法要怎样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二第1题前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二第3题。

  指名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后4题,第4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5

  一、教学内容

  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

  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体现弹性要求。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例1(利用表内除法教学竖式)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2)利用学过的表内除法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分名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教学时要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3.例2(有余数除法)

  (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

  (2)体现弹性要求,可以从图上看出结果,可以写成横式(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重点教学笔算,把横式和竖式对比,使学生了解余数的含义。

  (3)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并注意两者所用的不同单位名称。

  4.例3(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具体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除数不变,改变被除数;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

  5.练习十二

  第2题,与例3有所不同,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以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第3题是有余数除法的一种变式练习。

  练习中还编排了一些乘加的题目,如第5(4)题、第8题,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乘加和有余数除法的互逆关系,为利用乘加来检验有余数除法打好基础。

  6.例4(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同样体现弹性的要求,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

  7.P55“做一做”

  体现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8.练习十三

  在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合理性。

  第5题,其中一个条件隐含在图中(每张桌子能坐4只小动物),解决问题的角度可以不同,可以用乘法算出9张桌子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也可以算出35只小动物至少需要多少张桌子。

  第6、7题都是要注意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如第6题,44除以5,商8余4,但实际需要租9条船。第7题,可以在教材问题基础上接着提问“到底需要多少个房间?怎样安排房间比较合理?”让学生以数学的解决为基础再结合实际的因素加以解决。

  第8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生活经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能简单地用总的枝数除以每束花的枝数,也不能凭某一种花的情况来决定,而是要分别考虑三种花的情况,再综合解决。

  五、教学建议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虽然除法竖式在这儿是第一次出现,但表内乘除法的计算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要让他们自己探索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教学时,也可以对表内乘除法进行适当的复习。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口算。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3. 学科交叉:结合语文、科学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口算。

  2. 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口算难度较大的题目,如何通过分步计算来简化口算过程。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三位数的加减法题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口算。

  2. 讲授新知识(20分钟)

  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分步计算来简化口算过程。

  3. 练习与巩固(25分钟)

  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并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口算过程。

  4. 拓展应用(10分钟)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数学应用,如购物结账等。

  5. 总结与评价(5分钟)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数学。

  四、教学方法

  1. 演示法:通过演示口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算方法。

  2. 交互式教学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口算。

  3. 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通过课件展示口算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口算方法。

  2. 练习题:提供一些口算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演示口算过程、交互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口算方法。但是,对于一些口算难度较大的题目,学生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练习和巩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口算方法。

三年级数学教案模板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页-------106页,例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环形,理解和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逻辑思维及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引入。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1,引导学生画环形,剪环形,认识环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先画一个大圆,在大圆内再画一个同心圆,动手剪下小圆。

  2,观察:剩余部分是什么图形?

  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认为这个图形的面积应该和谁的面积有关?

  4,我们把像这样形状的图形叫环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图形,圆环。

  板书课题。

  二, 学习新知。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在哪见过环形?

  讲述:看来,环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结合刚才的动手操作,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介绍几种剪环形简便,快捷的方法。

  2,进一步加强学生环形特征的认识,深化概念。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来提问,并让学生回答所问的问题。

  提问:环形中的大圆和小圆是什么关系?

  讲述: 刚才同学们不但画出了环形,而且剪出了环形,你们还想多了解一些有关环形的知识吗?你们都想了解哪些知识?有同学想知道环形面积,有谁知道环形面积怎么求吗?

  学生:动脑思考后回答自己想了解环形的其他有关知识。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回答: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讲述:(1)这种方法行吗?能求出环形面积吗?

  (2)现在就利用这种方法,算一算你们刚才自己剪出的环形的面积。

  (3)想一想,你们都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师:我也剪了一个圆环,你们愿意帮助我计算出这个圆环的面积吗?

  出示例题,规范解题过程。

  图:

  提问:你们有多少人用的是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谁愿意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方法2:

  提问:谁知道他是根据什么做的?

  教师:看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法?与同伴相互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练习。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进行实际测量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7-24

三年级数学教案02-22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7

三年级数学教案08-03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8-03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1-1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02-15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