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热)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识记生字,认识偏旁“登字头”。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道理。
教学难点是:
感悟课文揭示的道理。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明确要求,以读为主。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 ,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演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课上,我花了很多时间用以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先是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标好课文自然段的序号,然后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让学生逐段练读,重点检查学生字音读得是否正确,文中句子读得是否通顺。在这基础上进行精读训练,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了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并使用了一些手段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例如在指导读好“天哪,这么高的山!”“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能上得去呢?”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很想看看大海,于是,苍鹰是怎么对它说的?指名一生读苍鹰说的.话。
(2)、要想看到大海,有一个什么条件?
(3)、板画一座小山:这样行吗?为什么?
(4)、出示“天哪,这么高的山!”并画上一座高高的山。
(5)、指名读这句话,相机指导。
(6)、换一个说法
(7)、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青蛙对登上这座山有没有信心?你还可以从哪看出?出示:“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大腿,怎么能上得去呢?”
(8)、指名读这句话,引导理解:怎么能上得去呢?意思是什么?为什么青蛙觉得自己上不去?
(9)、我们还可从青蛙的动作上也可以看出它对此没信心。出示:吸了口凉气 指名表演这个动作,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也会有这样的体会?
(10)、再读这两句话这样就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打好了基础。学生都读得有声有色,读出了山的高,和青蛙的信心不足,为理解下文打好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帮助朗读。
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才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才能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滋有味。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的一开始,我就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再现了故事的内容,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以及绘声绘色的朗读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勾起了学生要学好这篇课文的兴趣,也使他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只有这样,他们的朗读才那么地精彩,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课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1)、小朋友,童话王国的大门又向你们敞开了,你们猜猜看,今天又是谁来到我们教室里做客呀?出示“青蛙”图片:你们认识我吗?一起写我的名字好吗?
(2)、板书:青蛙 指名读
(3)、你们知道青蛙的家在哪里吗?
(4)、就是,青蛙长期生活在湖边,池塘边,从来没见过大海,今天它非常想去看看大海,你们愿意和它一起去吗?
(5)、欣赏“课文”(多媒体课件)
(6)、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青蛙看海》。板书写完整
2.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和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登上山顶。课前,我在体育老师的配合下设计了“青蛙跳”的体育活动,让学生跳学校那栋五层教学楼的台阶。学生当时跳完以后个个累得叫苦连天,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愿起,有的直喘气,还有的在三楼就停下来跳不动了。看的出来学生对此感受是深刻的。这样,上课时学生都会联系自己的经历来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学生们有的说心脏都快跳出来了,有的说想吐,还有的说脚好痛好酸。于是在课上,他们就把这种感受融合到朗读中,体会到了青蛙登上山的不易和辛苦,感受到了他们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
3.以表演感受情境。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带着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松鼠(老师)带着青蛙(学生)来到了山脚下,不畏辛苦地一级一级地登上山顶,最后终于看到了大海。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这样才能成功。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
2、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知道文章采用插叙的写法
教时安排:三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质疑(学生:谁是了不起的女孩?为什么了不起?……)
二、初读课文,解决问题,学习生字
1、自学
2、检查
(1)生字词语
a、先解释带点的字,再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
身患绝症、迫不及待、赞叹不已、出神入化
b、比比组组:
纬()亨()瘫()唉()
伟()享()滩()痪()
(2)解决问题
a、说说自己解决了哪个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b、提提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别人帮忙,并请同学共同讨论
三、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第一段
1、和前两篇文章比较,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不同?(前两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这篇采用插叙写法)
2、根据课后习题一,找出插叙的段落
3、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边读边想,读懂这一段
(2)反馈
学生:A、世界上的人们对孩子很关心,从举办“给孩子一个世界”的国际慈善活动就可以看出。
B、亨利惊呆了是因为这份礼物意蕴深刻。师追问:怎么意蕴深刻?如不能回答,则读这部分内容,明白:地球象征全世界,小花象征美丽,橄榄枝象征和平。整幅作品代表一颗热爱世界和平的心。
C、这个小女孩很了不起。
(3)齐读这一段,并用简短的话说说这段的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
课后小结:亨当心多写一横,剪纸作品的意义较难理解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感受李欢身残志坚的精神
2、正确归纳课文各段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读课文,感受李欢身残志坚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段
1、复习导入:李欢之所以受到国际慈善机构的邀请,参加“给孩子一个世界”的活动,原因是什么?
2、默读第二段,划出概括李欢学习成绩优秀和取得原因的句子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
“常人难以想象的拼搏”指什么?联系这一段的一个事实,用上“难以想象”等词语
4、第四小节说父母对李欢很“残酷”,是真的吗?从文中哪里看出?上面的.引号是什么意思?
5、怎么理解“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这句话?父母的教育和李欢的顽强拼搏有什么联系?
(问题中有不能解决的,可以找自己的伙伴一起解决)
6、朗读第二段
7、结合板书,说说大意
板书:父母教育——努力拼搏,取得成绩——受到邀请
二、学习第三段
讨论问题“老亨利为什么命令在儿童村悬挂中国国旗?”
结论:1、李欢身患绝症而成绩优秀
2、她有一颗热爱世界和平的心
朗读第三段,并说说大意
三、作业
完成作业本部分习题
课后小结: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李欢的成绩来自于父母的教育和自己的努力。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指导写简单的读后感
教学重点、难点: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聚集身患绝症迫不及待赞叹不已出神入化虚弱苛刻殊容瘫痪表彰意蕴丧失萎缩纬线
二、指导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回顾
前两篇课文,我们是怎样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在课题前后添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这个添加内容的思路适合于记事类文章,这是篇写人的文章,写的事较多,怎样借助课题添加内容,可以依据中心词,提问:
谁了不起?怎样了不起?在什么活动中谁因什么表彰了她?怎样表彰?
逐个回答提出的问题
3、连起来,综合语言的通顺、完整,归纳主要内容
三、总结,写简短的读后感
1、说说李欢是个怎样的女孩?你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
2、小结,指导
重点围绕她身残志坚,顽强拼搏的精神
3、课堂写作,交流、评价
四、完成作业本上作业
课后小结:由于主要内容很长,所以概括起来有点困难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正确书写并记忆6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萧伯纳是不是骄傲,为什么
过程与方法:学生进行各种形式朗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即使取得了成就也不应该骄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生字和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2,懂得谦虚是一个人的美德,即使取得了成就也不应该骄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著名的人物。板书:萧伯纳
2,教师介绍萧伯纳的简要情况。
3,出示: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戏剧家常对人说:"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骄傲,要永远谦虚。这就是一位小姑娘给我的启迪。"想知道关于他与小姑娘的故事吗
初读感知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思考:萧伯纳在国外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他高兴地和小女孩玩了很久。临别时,萧伯纳让小女孩告诉她的妈妈:"
。"小女孩让萧伯纳告诉他的妈妈"
2,学习生字:伶俐普
精度感悟阶段:
三,学习课文,感情朗读。
1,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萧伯纳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2,你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吗读句子,学生体会朗读。
3,学习课文2—5节。
(1)萧伯纳和小姑娘分别时各是怎么说的出示2,3节。
②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认为萧伯纳骄傲吗为什么学生再次读文,找依据说理由。
③和萧伯纳对比,你觉得小姑娘怎么样说说理由。
④指对话。萧伯纳幽默和亲切,小女孩天真,可爱。
(2)萧伯纳听了小女孩的话愣住了,他在想些什么
(3)再读第5节。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背诵。
四,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读生字,词语。
2,小女孩让举世闻名的萧伯纳受到了启迪,多聪明呀!如果你是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回家后会和妈妈说些什么
3,指导写字。
(1)出示:作,岁,圆,师,合,名
(2)重点指导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一定要注意纠正学生的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课后向生活延伸:读童年书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lO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会1O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学习第1节、第5节。)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CAI,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第1节:“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课文吧!
2.板书课题:大地巨人读题
二、自主阅读
1、提出学习要求:
(1)播放: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1、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
(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1.指导读第2、3节。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声音,大地巨人是什么样儿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读完这两节诗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①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画简笔画,相机指导。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呈丘陵和盆地”,描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这里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它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2节第1句。
②指名读第1节第2句。说说“盖满”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老师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眼都是绿色的感觉。
③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
④指名读第3节。说说读后自己的感受,相机读词语:胡须茂密
⑤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⑥点多名同学赛读。
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
⑦配乐朗读第2、3节。
2.指导读第4节
(1)过渡语: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他也做游戏呢!
(1)指名读第4节。说说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大地巨人的游戏是什么?(日升日落)
(3)指名运用手势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
(4)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3.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赞美之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l.自主选样认为最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互相交流背诵,同桌互背互评,然后班上比赛背诵。
指导朗读,每一节最后一个字均押韵,前4节第3行以相同的韵脚结尾。引导学生根据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赞叹地背诵,教师相机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予表扬。
五、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像巨人了。你还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博大、宽广。他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在他身上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1.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大地巨人的模样,试着为大地巨人画一张像。
2.学做小诗人,仿照第2、3、4节,再为大地巨人编几行诗,读给大家听或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有个人的独立感受。
2、进行创作表演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及思维活力。
3、进行练笔训练,激发学生再次创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放录音,请同学们侧耳倾听,当意境悠远的音乐、哗哗的溪流声、小鸟悦耳的歌声、小动物们欢快的嬉闹声在教室每个角落回荡,孩子们脸上出现神往的神情时,问他们:“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告诉学生,在美丽的树林中,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你愿意读读它吗?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思考:
三个青年和智慧女儿的话你听明白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交流感悟:
由学生选有关语句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创作表演
1、让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自己找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感受不同角色的语气,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课本剧展示。同学们互相评议。
四、发散训练
让学生任选一题,表达你对幸福是怎样理解的?
1、说:
以其中一个牧童的口吻,给身边的人讲一讲发生在村子里的一口喷泉边的美好
经历。
2、画:
借智慧的女儿的`神笔,画一副画,并写上几句话,表达你对三位青年的赞美。
3、编:
村民们来到井边,看到不喷水的小井又流出了清凉的泉水,肯定有一段对话。找2~3名同学扮演村民,进行对话训练。
4、写: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想智慧的女儿给你帮助吗?请给智慧的女儿写一封信,和她交个朋友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备课教案08-07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优秀教案02-0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