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1-18 09:43:39 教案 投诉 投稿

[优秀]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优秀]语文教案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20xx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喧染气氛,创设情境)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全班交流。)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中国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中国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练习

  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小摄影师》,并认读“摄”字。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三)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四)置疑问难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五)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

  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摄影、阳光明媚、桌子、同志、鞠躬、侧过、胶卷、一辆、秘书、杂志社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4.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尔基吗?(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小摄影师》,并认读“摄”字。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认读生字、词。

  ③你读懂了什么?在没有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学生自学、讨论。

  (三)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

  3.交流读懂的内容。

  (四)置疑问难

  简单的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五)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小男孩关心、爱护的感情;小男孩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的感情。

  2.学习试着提出问题、讨论解决的读书方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是什么事?结果怎样?

  明确:本课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没有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但是,高尔基却破例允许一个男孩照相,并尽量做到使他满意。由于小男孩忘了带胶卷,哭着走了。高尔基交待门卫,杂志社的记者不接待,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四)汇报交流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突然”: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过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感情朗读1~5自然段。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4.小男孩让高尔基干什么,高尔基就干什么。

  (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摆弄”,指小男孩调整相机,解决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也可以理解为“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停当”,是指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全部做完做好。“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体会到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也可以体会出孩子的认真,对高尔基的无比敬爱之情。(齐读这句话)

  (2)理解词语:“吩咐”、“侧过脸”,体会到高尔基积极配合。

  (3)指导朗读6、7自然段。

  ①学生练读。

  ②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

  5.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1)突然,在这里又一次出现,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2)与前文的“突然”进行区别。

  (3)用“突然”说话。

  6.朗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热爱,以及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8.“请转告他,我(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 ),就( )让他( )。”

  (1)学生填空。

  (2)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看法。

  (3)教师小结: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

  (4)齐读这句话。

  9.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根据,说“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桌( ) 鞠( ) 切( ) 杂( )

  2.组词

  贴( ) 秘( ) 胶( )

  粘( ) 密( ) 校( )

  3.理解词语

  吩咐:

  打量:

  摆弄: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通过启发谈话投影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知道高尔基的作品。

  整体感知课文后,通过自学探讨,朗读课文,师生互动理解问句,使学生明确重点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和热爱,理解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盼望小摄影师再来和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探究活动

  1、以“小男孩会不会再来”为线索,练习续写。

  2、可以借阅或购买高尔基发表的一些作品静下心来读一读。如《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演说辞感情饱满,以情动人的写法。

  2.理解文章中心,赞扬莫泊桑的文学天才,充分肯定莫泊桑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感情饱满、以情动人的特点。

  2.领悟语言的感染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介绍莫泊桑小说的故事,引入课文。

  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主要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俊友》等。

  作者简介:左拉(1840—1902),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萌芽》。

  左拉与莫泊桑交往甚密,他在得知莫泊桑英年早逝的消息后不胜痛惜,以无比悲伤的心情于1893年7月6日在莫泊桑葬礼上发表了演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六段,可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向莫泊桑致敬。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莫泊桑的深情回忆。

  第三部分(第4—5段):精辟地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第四部分(第6段):以“永在”的赞词结束演说。

  三、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思考:第1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文章第1段一方面把作者自己炽烈的痛惜之情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全部地托出,为演讲的展开奠定了强有力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也把听众“同样的情感”引发出来,形成情感和认识上的一致和共鸣。

  四、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2、3段。

  思考:课文第2段从莫泊桑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第3段怎样具体回忆莫泊桑的成名经过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2段,回忆初识莫泊桑。左拉认识莫泊桑的地点是在当代文学大师福楼拜的家中。当时,莫泊桑的年龄在18至20岁之间,血气方刚。“眼睛明亮”是写莫泊桑的外貌特征,“含笑”“沉默不语”是写莫泊桑的神态,“谦恭”“洗耳恭听”是写他的品质,“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是写他的睿智,“开朗”“坦率”“朝气”是写莫泊桑的性格特征,“棒小伙子”“健康的气息”是写他的身体,“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这一句既是段旨的引申,又引起下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3段,回忆莫泊桑的成名经过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莫泊桑的《羊脂球》独占鳌头,使他一举成名。“下车伊始”说明《羊脂球》是莫泊桑的处女作;“决定意义的作品”,是对《羊脂球》的高度评价;“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是写这篇小说的重要意义。“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这一句有两层意思:①表达左拉对莫泊桑一举成名的愉快心情;②莫泊桑的天才是看着他长大的左拉等所未能料想到的。这一句又与第2段“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相呼应。接着,左拉回忆莫泊桑创作的数量和质量。以“高产、稳产”,“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来描写莫泊桑作品之多;以“炉

  火纯青”“令我惊叹”“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来形容艺术水平之高。这些都表现了莫泊桑的文学成就。此外,作者还用“小小的喜剧”“完整的戏剧”“生活的窗口”这些比喻来描述其文学价值。“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是写莫泊桑作品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五、小结:

  这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辞,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以饱蘸炽烈的情感的特点,使听众在情感、认知上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从而使演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六、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交流自己看过的莫泊桑的作品,发表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4、5段。

  思考:找出第4段中作者对莫泊桑作品评价的句子。第5段中作者怎样评价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4段,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左拉以独词句“啊!”开头既是感叹,也是惊叹。在强烈的'褒贬对比中,展开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左拉把莫泊桑的作品比做“清澈的美的源泉”,而读者对它的欣赏仿佛是“在清泉中开怀畅饮”。左拉深情地说“我爱莫泊桑”,是因为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这是褒;而对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则认为是“堕落”,是“离经叛道”,这是贬。左拉以“面包”为喻,说明人们需要的是“面包”,因为它是既有营养,又永不“厌腻”的日常“必吃”的东西。

  第5段,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左拉通过与“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进行对比,肯定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不过是“寥寥几页”,而莫泊桑“一篇三百行的小说”,却成为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的读本,它是“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其寓言或故事则“交口相传”。

  三、学习第四部分:

  学习朗读第6段。思考:莫泊桑光荣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这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莫泊桑的光荣所在是:①他的成名作《羊脂球》是一篇杰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生活的窗口”、“清澈的美的源泉”,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②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③“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他的作品是人们日常必吃的富有营养的“面包”。为什么说这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因为他的作品扎根于人民之中,流传后世,成为“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四、小结:

  这篇演说,以其流畅、热烈的旋律,强烈的感情,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弹琴了一曲葬礼赞曲和安魂曲。

  左拉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热烈地赞扬莫泊桑的文学天才,充分地肯定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并在褒贬对比中精辟论述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满怀敬意地预言莫泊桑将与他的作品一样获得永生。

  五、布置作业:

  探究和练习。

语文教案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称赞》这课是一篇新教材,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看来只要是发自内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希望受到别人的称赞,得到别人的肯定。我们经常也有这样的感觉,加班加点地拼命工作,能得到领导的一句表扬或者同事的一句称赞,也就满足了。

  老师对学生,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何等神圣啊!当学生获得成功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不要说称赞,就是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次亲切的抚摸,也许都能让学生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三)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难点: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四、教法与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五、教学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我们根据儿童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刺猬”、“小獾”,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这样导入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课上通过了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生字词。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三)读文理解、感悟道理。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几个句子进行感悟。

  “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这句肯定别人的点滴进步);再如,称赞别人有什么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对这个问题,我们抓住下面的句子进行感悟:“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这句话培植了自信。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我们抓住角色对话为训练重点,取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用内心的情感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演能力,达到了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他的板凳做得很粗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图文结合,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5

  育红小学 田楠

  教学目标:

  1.写字7个,认字9个,掌握多音字“调”。

  2.理解“竭力、飘洒、朦胧、消融、发誓、”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感受师生情,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4.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理解课题含义

  专项训练:抓住重点语句,品读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写字7个,认字9个,掌握多音字“调”。

  2.理解“竭力、飘洒、朦胧、消融、发誓、”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春天的雨点”。

  2.媒体出示春雨图。

  【设计意图】媒体出示春雨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春雨的绵绵与柔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识字学词

  (一)识字

  1.出示字卡:、偏、调、蒙、萌、蓬、号、哑

  2.学生自由认读。正确认读并给生字组词。

  3.小组交流学习:能触类旁通引导学习(篇、偏、翩)(蒙、萌)

  4.检查认读,点拨:多音字“蒙”和“调”的读音。

  5.学习用多音字造句,巩固掌握多音字的用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的学习字词,懂得运用字词。

  (二)学词

  1.出示词语:竭力、飘洒、朦胧、消融、发誓

  2.指名认读词语。

  3.齐读词语。

  4.点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

  【设计意图】检查认读既是一种检测,可以帮助老师正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自信心得到加强。

  (三)写字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后一类生字,如果有特别难写的生字提出来,一起交流学习。

  2.指名学生交流。

  点拨“睬”字的左边是目字旁,“印”字的右边的硬耳刀要稍微写低一些,

  3.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4.尝试瞬间记忆,听写检查,自主纠错。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进行写字教学,运用点拨、描红、听写、自评、纠错等系列活动,强化学生对生字从识记到书写的有效掌握。

  三、熟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减字、读准音、读通句,同时标出自然段号。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

  3.及时纠正字音与停顿。

  【设计意图】本课自然段比较多,分部分朗读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共同交流

  1.出示问题:主要讲述了哪几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课文有几个主要人物?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重点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主要事件、主要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展示收获

  1.简要复述文本。

  2.列提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完成复述文本的基础上,整理归纳提纲。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调 蒙 睬 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师生情,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2.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回顾

  1.复习字词,指名认读。

  2.概述文本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回顾上节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二、专项训练——抓住重点语句,品读课文内容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来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语句、段落的反复品读,感受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学得轻松。

  (二)充分自学

  1.出示问题:文中那些段、句能够表达出深深的师生情?

  2.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段。

  3.指名朗读,并说明理由。

  4.交流讨论,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研读课文

  (三)精要点拨

  点拨: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读文的方法,知道这样读,读到什么程度。

  (四)强化训练

  1.提问:你怎样理解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课题“春天的雨点”有什么深刻含义?

  2.指名朗读最后一段。

  3.齐读。

  4.点拨:第一个“春天的雨点”,是讲春天的雨点能使草原万物萌发勃勃生机;第二个“春天的雨点”,是将沐浴在老师爱的滋润下,孩子们政治渐渐成长,幸福的感觉荡漾在老师和孩子们的心里。

  5.学习仿写最后一个自然段。(正确运用双关语)

  【设计意图】这种双关语,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我在设计时分两步走:一、老师直接讲解,学生听明白就好。二、利用仿写是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

  (五)展示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师生互评。

  3.交流文本中心。

  【设计意图】通过对朗读的提高,达到体会文本内涵的目的。

  三、展示检测

  分享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春天的雨点

  老师 爱 学生

  如

  (春雨 润物)细无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

  3、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吗?(出示:气球)

  想一想,用气球可以做哪些游戏?(踩气球、顶气球、拍气球)气球除了用来做游戏,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2、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谁来读读课题?一齐来读一遍。

  想知道窗前的气球的作用有多大吗?想就打开书本,读读课文呀,读了课文就知道里面讲什么了,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认识生字

  今天,我们要认识这么多的生字(媒体出示生字)

  科亚呆始猜拴叽喳逗

  老师已经把他们请到每桌小朋友的座位上了,你能不能把他准确地读出来并组个词呢?同桌之间可以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开始吧!(同桌互读生字卡片)

  2、你最喜欢读哪两个字,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

  3、生字:科、亚,学生读

  师: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科利亚

  师:课文写了科利亚的什么事?

  生:他得了病,同学们不能去看他,用气球去问候他。

  4、你有办法记住这些字?(能)那就把你们的方法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吧

  (生互相说)

  5、生板书师:学会了吗?那这个字怎么记住的?(病)

  师:我们要学习一个新偏旁,这叫病字旁,看老师写(师边写边说)

  a一点居中央,一横略上扬,一撇长长的,一点低着头,一提向上方。

  B被包围的部分应向右下伸展,不能写得太小。

  师:接下来大家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

  (生写字)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文

  1、小朋友真了不起,和这么多生字初次见面就能说出他的名字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是不是比第一次进步多了。(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读第一节课文)

  师:什么是传染病?

  生:就是能传给别人的病。

  师:谁来读第二节?(生读)

  师:接下来谁来读?(生读)

  课件出示词语:一张病床一扇窗户一角天空

  师:科利亚每天看见的就是这些,你能用这些词语说几句话吗?不会的再看看课文。

  (生自由练说)科利亚躺在一张病床上。

  生:科利亚每天躺在一张病床上,透过那一扇窗户,望着那一角天空。

  师:是啊,他离开爸爸妈妈,离开他的伙伴,真是(出示:他觉得真没意思)

  师:把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生读得很动情)

  师:此时的科利亚多么希望他的问候啊。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科利亚看见气球飘上来了。

  师:我们来演一演

  (给学生每组发一张小脸形状的纸,让学生写上问候的话)

  学生分组讨论写话

  老师收上学生写的纸条,贴在纸上

  师:想一想,怎样送给科利亚呢?读3到5自然段,看看米沙是怎么做的?

  (生读书)

  生:米沙把气球放在窗户上了

  生:先画一张可爱的小脸,然后把气球放飞

  师:他不仅画了可爱的小脸,请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

  师:突然,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飘了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窗户前停住了,后来,一上一下地动起来,怎么回事?谁能一边想一边读。

  (学生准备表演):相信你们演的时候,一定会想到米沙的内心,如果你来演,除了让科利亚看到可爱的小脸,还想说点什么,快点商量商量。

  (同学商量)

  请同学上来表演

  (指名多名同学说问候的话)

  师:听到同学们的话,谁还能读课文最后一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语文教案 篇7

  内容预览:

  《白洋潮》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领略白洋潮的壮丽之美。

  2.学习作者比喻写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3.了解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科学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白洋潮景观的壮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等写景的方法。

  2.难点: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课文提示】

  1.《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白洋,山名,在浙江西北海滨;潮,本文描写对象。

  2.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而坚持著述。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民俗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文笔绰约,富有诗意。其著作有《石匮书》、《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正音正字】

  戊wù 遄chuán 踵zhǒng 擘bò 蹴cù 镞zú

  辟bì 礴bó 龛kān 赭zhě 漱shù 湫qiū

  【积累词语】

  实词:

  ①故事:旧例。 ②喧传:哄传。 ③吊:哀悼。

  ④海塘:海堤。 ⑤遄:急速。 ⑥踵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⑦辟易:惊惧后退。 ⑧礴:拍击。 ⑨旋:很快。

  虚词:

  ①看之惊眩(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性状,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②岁岁如之(指示代词,这样,这里指代“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③怒雷鞭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④则飓风逼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⑤从海宁而来(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⑥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⑦势欲拍岸而上(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⑧旋卷而右(句中连词,表结果)

  ⑨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句中连词,表结果)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从表达方式看,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记叙——交代看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描写〈 “立塘上”-“颜始定” 〉正面描写潮水涨起的过程。

  议论——提出疑问作结,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写海潮起来时,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找找课文相关的词。

  作者是从远及近观察、描写的。 相关的词语有:见、稍近、渐近、再近。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张岱的生平及其有关文学知识。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翻译:旧例,在三江看潮,实际上无潮可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说:“今年暗涨潮啊!”每年都这样。

  要点:故事:古义-旧例。今义-表现讲述对象的事情。 喧传:哄传。

  原文: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翻译:庚辰年八月,到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我)与陈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叫看潮,我迅速前去,章侯和世培接踵而到。

  要点:吊:哀悼。 海塘:海堤。 遄:急速。 踵至:接踵而至,一个接一个来;踵:脚后跟。

  原文: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翻译:站在海塘上,远远望见潮头像一条白线,从海宁奔来,一直冲到向塘上。

  要点:而:句中连词,表示行动。

  原文: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翻译:稍稍近了一点,就隐隐露出白色,像驱赶着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振飞。

  要点:擘翼: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原文: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翻译:(潮水)越来越近,喷出泡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好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像用怒雷鞭打它们一样,所有的狮子聚集在一起,没有一头甘愿落后而争先。

  要点:蹴起:蹦跳。 镞镞:同簇簇,形容攒聚。

  原文: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翻译:再近一点,就如飓风逼迫它们,顺势要拍岸而上。

  要点:之:代词,动词之后指事物,这里指代涌起的潮水。

  原文: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翻译:看潮的人惊恐地退开,跑到塘下躲避。

  要点:辟易:惊惧后退。

  原文: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翻译:潮水冲到塘上,用尽力量喷薄而起,水花激射,溅起几丈高,溅到的地面都湿了。

  要点:礴:拍击。

  原文: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翻译:潮水快速卷向右边,被龟山一挡,轰隆着好像十分愤怒,瀑布像像被火炮击碎一样,在半空中飞舞。

  要点:旋:很快。 龙湫:雁荡山的瀑布。

  原文: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翻译:看了这个景象(让人)心惊目眩,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原文: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翻译:先辈说:浙江的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这两座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了,是为什么呢?

  要点:漱激:冲刷激荡。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以其精妙的笔法,为我们揭开了白洋潮的面纱。

  这篇小品文,记叙了作者在白洋村观潮的全过程。文章以时空为序,由远及近,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白洋潮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奇观,写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气势和雄壮之美。

  对白洋潮,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练习)

  1.从远及近,作者分别描写了潮水的哪些状态和特点?

  远见,“潮头一线”。-潮头整齐有序。

  稍近,“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潮流急速挺进。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潮水铺天盖地,势不可挡。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浪潮汹涌猛烈。

  最后,“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海潮气势磅礴。 )

  2.课文是怎样烘托海潮之大的?

  从观潮者的反应来衬托海潮之大: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来势汹涌。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3.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正面描潮水的特点,逐步推进,从远及近,用墨越来越浓,形容越来越密。〈详见第1题〉

  侧面描写观潮者的反应:坐立不安、心惊胆战。〈详见第2题〉

  作者这样写,衬托了白洋潮的声势巨大,让人恐惧,突出潮水的威力无比,颇有刺激。 )

  4.下列句子的“之”分别指代什么?

  ①岁岁如之。 (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

  ②怒雷鞭之…… ( 百万雪狮。 )

  ③飓风逼之…… ( 白洋潮。 )

  ④看之惊眩…… (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

  5.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修辞: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 “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因为“雪狮”不仅写出潮水的声威气势,还显示其洁白如雪的色彩。而“雄师”只能写出潮水的声势,但无法显示其色彩。

  7。 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以疑问句结尾语气比较强烈,内容与开头的“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形成对比,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潮的壮美的赞叹之情,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探索原因。

  8。 摘录一个佳句,并且作简单的品析。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天目》。

  【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阅读教案03-08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识字教案02-23

语文《氓》教案02-23

语文优秀教案02-0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

《语文园地》教案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