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21 11:11:02 教案 投诉 投稿

科学教案(锦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锦集10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出示动画:雨点落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尝试解释牛顿的第二个问题

  1、看到苹果落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2、牛顿还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牛顿想到的第二个问题)你没有想到吧?

  牛顿思考问题的深度比我们更深,想到的问题更具有探究性,这就是大科学家牛顿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我们应该向牛顿学习。

  3、对于牛顿的第二个问题,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学生讨论,说说)

  4、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做个“滴水不漏”的小游戏,好吗?

  5、讲解游戏规则,教师演示,请一个学生演示。

  (1)用手紧紧握住系着水杯的绳子。

  (2)把水杯快速地旋转。

  6、学生游戏。

  7、谈话:当我们把水杯倾斜甚至倒过来的时候,水会怎样?为什么会掉下来?

  当水杯快速旋转时,水有没有掉下来?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提示:刚才我们是把水杯向哪里甩?水杯是怎样运动的?

  (板画:水杯绕手圆周运动轨迹图)

  8、你能对牛顿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作出解释了吗?

  (提示: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那么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水杯有什么联系呢?)

  9、可以说,没有牛顿对“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解释,就没有今天的航天事业。

  请看——(播放神五载人飞船发射的视频)

  六、课堂总结

  (时间充裕)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并带着这个疑问进行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并围绕“苹果为什么落地”作出了两个非常科学的解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吗?(请学生说说)

  你有过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你愿意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时间不足)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板书:

  20、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地球吸引→重力垂直向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是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准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入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预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认识新材料。

  1、认识书中介绍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2、塑 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伴交流恐龙灭绝的原因。

  2.产生探索恐龙灭绝原因的兴趣。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阅读过有关恐龙的书籍。

  材料准备:挂图24号,幼儿查询过关于恐龙灭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 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2.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二、教师不必强求幼儿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

  三、整理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1.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

  2.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 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也不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四、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1.幼儿看图,听教师介绍。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恐龙灭绝的原因都 只是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教学反思:

  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奇的一种动物。从平时小朋友对恐龙的兴趣和认识的观察,我猜想孩子们对这个活动一定有兴趣,但如何抓住幼儿对恐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我必须考虑的。所以我在课前精心准备,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的学习达到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一些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等知识,还要让他们将这种探究延续到课外,培养幼儿对恐龙知识的持久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科学教案 篇4

  本单元由《我从哪里来》、《人的一生》、《细胞》、《我像谁》、四课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为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构成和遗传变异现象,以及认识生命个体、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提高学生对生命延续意义的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由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他们在身体形态和功能等方面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阶段他们难免会对自己身体发育的特点和青春期应该怎样搞好卫生保健产生疑问;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体验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里,生长着多种多样的生物体,也会产生“各种生物体是由什么构成的?”“儿女的相貌往往和父母相似,又有些不同,这是为什么”等问题。如何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与生命的延续相关的科学知识,解决学生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是本单元编排的主要目的。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根据《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的具体内容来编写的。本单元相关的生命世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懂得交流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并做好观察记录。

  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6.能够对同一现象作出不同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能够尊重证据。

  3、能够珍爱生命。

  4、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5、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2、知道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难点】

  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认识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设计在这节课时,想到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体验游戏的乐趣,并且从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过程中认识了红色和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绿色。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形式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海洋球1、教师出示一个袋子,请幼儿摸球,当摸到第一个红球的时候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二个红球的时候,教师放慢语速让幼儿加深印象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三个球的时候,让幼儿面对其他小朋友说出自己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球(认识绿色球的方法和红色的方法一样)二、游戏:送球宝宝回家师:“小朋友有家吗?我们的球宝宝也有家。”出示房子。

  师:“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房子?”告诉幼儿红色房子是红球宝宝的家,绿色房子是绿球宝宝的家,我们一起送球宝宝回家吧""师:红房子是谁的'家?绿房子是谁的家?

  三、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玩游戏。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和颜色宝宝一起来做个游戏师:小朋友们看看自已身上是什么颜色的小圆宝宝。

  师:老师拿出红颜色的宝宝说:“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 老师拿出绿颜色的宝宝说:“绿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记住了我们就开始啦。

  四、听音乐,和瓶子宝宝跳舞师:小朋友手上拿的瓶子,摇一摇,它就会变颜色哦!

  师:我们和瓶子宝宝一起跳舞吧!

  五、活动延伸小朋友我们教室里面也有许多的红色和绿色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 “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学生汇报)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系列资料

  第3课《跷跷板》教学设计脚本样稿

  教学流程 素材说明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需要课件或图片“玩跷跷板”

  (二)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3、进行探究实验。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4、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出示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有关天平的资料和生活中平衡的图片,如走钢丝。

  (一) 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蜡烛跷跷板”。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科学教案 篇9

  本周的主题是以兔子为主,这节课上目标是让小朋友观察兔子的外形,并且能够大胆的说一说兔子的外形特征。

  活动第一环节是以谈话来吸引幼儿的兴趣,引出“兔子”。第二环节是通过摸、看、听等对兔子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能说一说兔子的耳朵是长长的,尾巴是白白的,摸起来是毛茸茸的。第三环节是播放小兔子的视频,让幼儿对兔子的生活习性有着更全面的了解。

  本次活动的进行,总体还是顺利的,但在环节二中出示真兔子让幼儿来观察、感受,有利有弊,虽然幼儿能够更真切的感受到实物所带来的触摸上的感觉,但同时也影响了整个活动的秩序,幼儿一下子都兴奋起来,今后可以尝试把这个实物兔子放在后面一点环节试试,看看效果会不会更好。

  领 域

  科学

  活动类型

  观察探索

  活动内容

  亲亲小兔子

  活动目标

  1、观察小兔的外形特征,了解她的生活习性。

  2、乐意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喜欢小兔、乐意接近小兔。

  活动重点

  观察小兔的外形特征,了解她的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

  乐意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活动准备

  1、小兔子一个。2、小兔视频一个。3、食物若干。

  活动过程

  教学反思

  活动环节

  预设时间

  一、引出主题

  1、师:小兔子你们见过吗?它长得怎么样的?是不是这样的呢?(出示小兔子)打个招呼吧。

  二、观察小兔的外形特征。

  1、小组活动,让幼儿先和小兔玩一玩,自由观察。(通过摸、看、听,引发幼儿对小兔子的兴趣,幼儿相互交流)

  2、你观察到小兔子怎么样的.?头上有什么?耳朵是什么样的?它的眼睛又是怎么样的?嘴巴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

  3、兔子身上长了什么?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说软软的、毛茸茸的)它长了几条腿呢?它的尾巴怎样的?

  三、视频“小兔子”

  1、师小结(播放视频,科学总结)

  四、给小兔子喂食

  师:你们知道小兔子喜欢吃什么?我这里有好多食物,我们来一起喂喂小兔子吧。

  3分钟

  5分钟

  3分钟

  4分钟

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思路】

  纸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来喝水、而且很轻。创设宽松舒适的环境,引导幼儿直观感知纸杯的承重,并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纸杯承重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而且培养幼儿进行分工合作的意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改变纸杯的数量,可以使纸杯的承重能力发生变化。

  2.能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并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

  3.在纸杯探索实验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分工合作的经验

  物质准备:纸杯、A4 打印纸(约40包)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幼儿展示力量。

  引导语:这次我们要玩与力量有关的游戏。你有力量吗?请给大家展示一下。

  2.悬念导入,情境引出“纸杯大力士”。

  提问:钢琴后面藏着一位小客人,说他能撑起特别重的东西,你相信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引发幼儿猜测及探索兴趣。

  (1)对比打印纸和纸杯的重量,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提问:如果把这么重的打印纸放在杯子上,纸杯会怎么样?

  (2)示范纸板和杯口的放法。

  引导语:纸杯放在干净的.卡纸上,杯口朝下放。我再拿个底板防止倾斜。

  (3)教师示范放打印纸,请幼儿大胆预测结果。

  提问:轻轻地放在了纸杯上面,压塌了没?这一个纸杯最多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自主分工,合作探索实验。

  (1)教师提出要求,协助幼儿分工。

  提问:按照课前的分组,你们商量一下,怎么分工?

  (2)幼儿开始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重点提醒分工和操作要点。

  3.师幼共同讨论,科学记录结果。

  (1)讨论“放了多少包”的问题。

  (2)幼儿完成记录表。

  4.增加纸杯数量,探索纸杯数量与承重的关系。

  (1)引导幼儿大胆猜测两个纸杯的承重。

  提问:两个杯子,能撑起多少包?

  (2)幼儿记录第二次实验结果,发现规律。

  引导语:你从记录表上发现了什么?

  三、提升拓展,延伸活动

  1.引发幼儿对3个纸杯承重能力的猜测。

  提问:再加一个纸杯,你觉得能撑起什么?

  2.师幼合作用纸杯撑起小朋友,达到活动高潮。

  引导语:我要把他轻轻的抱起来放上去。小杯子,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吗?

  3.邀请成人参与体验。

  提问:用9个纸杯,可以撑起一位大人吗?

  4.延伸拓展。

  师:纸杯的力量可真大啊,它还能有哪些精彩的表现呢?请小朋友回去后,大胆探索,下次我们一起来交流。

  【活动延伸】

  园内延伸:在建构区投放纸杯、纸板,为幼儿提供继续探索的平台。

  园外延伸:鼓励幼儿利用家中材料挑战纸杯承重的游戏,并用照片或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同伴分享经验。

  【活动反思】

  “纸杯力量大”比较符合课程游戏化的原则,通过科学探究游戏的暗示,引导幼儿大胆地、放松地进行活动。活动中引导幼儿大胆地假设,再通过实际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最终发现纸杯的数量与承重之间的关系,感受纸杯的神奇“力量”。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在地面上进行的,为幼儿带来更为舒适、放松的探索环境,而且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分工合作,既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也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集中。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经典)09-26

[经典]科学教案09-02

科学教案(精选)08-14

(精选)科学教案11-11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08-01

【精选】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经典】10-19

科学教案(精选)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