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5 09:22:49 教案 投诉 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集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邮票的图片,媒体资源:视频《邮票齿孔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不带齿孔的最早的“黑旋风”邮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

  板书:邮票。

  2、再出示带齿孔的邮票问:两张有什么区别?一张有齿孔,另一张没有。

  板书:齿孔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邮票齿孔的故事。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做好标记。

  2、标出自然段。

  3、播放视频《邮票齿孔的故事》,学生听范读,并对不认识的字正音。

  4、你喜欢谁?为什么?

  三、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让学生看看哪些字已经认识了,讲讲是怎么认识的。把它挑出来,并读给别的小朋友听。

  2、结合语句认识生字:伦敦、研究。

  3、借助汉字特点识字。

  (1)借助汉字表义的特点识“裁”“撕”。

  (2)借助汉字表音的特点识“究”“政”。

  4、运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

  (1)“我说你找”。

  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另一个同学在文中找出来。

  (2)“我指你认”。

  一个同学指生字,另一个同学快速读出来,再说出课文中的词语或用字组词。

  (3)“找一找”。在生活中找一找本课的生字。

  5、写字指导。

  刀、仍、便,是新认的字。“仍、便”二字与“使”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写好单立人。“仍”字右边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便、使”右边十分相似,重点如下:上横宜短,“口、曰”要扁,撇应先“竖”捺须伸展。“英”字第七笔撇上边要出头。“式”字的第四笔是提,不是横,斜钩要写美观。

  以上教学过程也可

  教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邮票齿孔的故事》教案》,来自网!http://

  以结合动画课件《邮票齿孔的故事: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6、学生习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认读词语:求助、举动、吸引、整齐、研究、立即、仍然。

  二、朗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顺。

  2、学习第一段(略讲)

  A、自读。(要求读顺。)

  B、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抓住“正式”让学生明白邮票最先是在英国发行。)

  C、齐读。

  3、学习第二、三、四段。

  A、以“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为突破口。

  问:那个人做了什么样的举动,以至于阿切尔被他吸引住?理解“吸引”一词,使学生感受到阿切尔能细心观察生活的细节。齐读此句话。

  B、从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那个人和阿切尔都很善于动脑筋?怎样读这些句子才能突出他们在用心思考呢?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读。

  (让学生用铅笔尖,刺一刺白纸,然后撕一撕,体验有了齿孔之后所带来的方便。)

  C、“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中“立即”一词可以换成什么词?通过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D、“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从“仍然”一词你又知道了什么?用敬佩的语气读第四自然段中的后两句。

  三、明理导行

  1、邮票的齿孔还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启发,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吗?

  如:卫生纸之间的空隙,一些食品的.包装袋,药品的包装袋等等。

  2、一个是用别针刺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那位不知名的先生,因为他遇事能动脑想办法,说话彬彬有礼;有的学生可能喜欢阿切尔,因为他能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并且能把自己的想法付之行动,发明了邮票打孔机,给更多的人带来方便。随着学生的思路,相机引导。牛顿到爱迪生,从伊琳娜到阿切尔,无一不告诉我们: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四、积累运用

  1、课文中表示数量的词语有哪些,找出来读一读,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如,一大张邮票一枚别针一台机器一家小酒馆一位先生)还可以说“一枚”、“一家”什么呢?在生活中找找看。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填填”。

  2、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再记到小本子上,或者用这个词依照书上的句子说一句话。

  3、积累以下词语:

  求助、举动、吸引、整齐、研究、立即、仍然。

  五、实践活动。

  1、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邮票的一些常识。响应学生伙伴的提议,去收集一些邮票。

  2、作业布置: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的天,的地,生活在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

  1、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初到————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激趣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2、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二、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合作提升。

  1、出示自学提示。

  2、细读课文,读后小组交流。

  3、讨论: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2)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3)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四、总结解惑。

  1、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2、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3、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4、(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爱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五、巩固运用。

  1、小结: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2、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

  3、学习丛书《爱因斯坦》《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圈画好词佳句,并概况文章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

  1、本课字、词掌握较牢固,能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能提出问题,知道太守们的可贵品质。

语文教案 篇4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3遍。

  2、准备一个塑料袋,内装一些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等废品。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读顺

  采取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二、扣题设疑

  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

  三、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按照问题线索朗读感悟

  1、一年级一班的小朋友到底丢失东西了没有他们丢失了什么东西从哪儿看出来的

  ⑴ 指名朗读第六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⑵ 全班自由朗读第六段,一边读一边想:

  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丢了什么东西

  ⑶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丢失的东西。

  ⑷ 启发情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的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课文。

  ② 如果你是这些乱丢垃圾的同学当众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2、那几位丢东西的同学领到自己的东西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⑴ 指读第七段,随时纠正朗读中的问题,适当领读。

  ⑵ 全班自由朗读第七段,一边读一边想:

  那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

  ⑶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⑷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

  他们领回自己的东西了吗后来他们是怎么做的

  ⑸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⑹ 引发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东西的同学中的样子,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课文。

  ② 如果你看到了这几位乱丢垃圾的同学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你会喜欢他们吗那就怀着喜欢的心情朗读课文。

  四、演读课文

  1、出示道具──一袋垃圾。

  2、演出准备──朗读课文第4、5段:

  重点知道朗读第四段中唐老师的话:

  ⑴ 自由读,争取读得正确流利,一字不差。

  ⑵ 哪位同学能做个严肃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⑶ 请大家面带严肃的表情朗读唐老师的话。

  3、师生共同演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走进《永生的眼睛》,看看温迪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的三位亲人去世后捐赠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评析:课初,赵老师以获得器官捐献者写下的一首感谢诗导入新课,再配之教师深情的朗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和阅读期待。】

  (二)品味永生,感受语言美、人性美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琳达的亲人有(板书):母亲、父亲、温迪

  2、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琳达在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这件事前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汇报:由开始的强烈反对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主动捐赠女儿的眼角膜。

  3、品读感悟作者的感情变化

  (1)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悲痛,母亲的伟大

  a、是什么让作者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呢?让我们一起回到1965年那个炎热的夏日,当14岁的琳达突然失去了妈妈,又听到父亲同意捐赠妈妈的角膜时,态度是:生:强烈反对(板书),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学生找出句子,指读:“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

  b、当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她那亲切的叮咛,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痛欲绝)这时又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你又会怎样?(气愤、发怒)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

  评价:孩子,我听出了你对母亲深深的爱!从父亲平静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母亲。

  过渡:失去亲人的痛苦使琳达难以接受器官捐赠,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

  是谁改变了她的看法?(她的父亲和女儿温迪)

  (2)感悟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a、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父亲说的话,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再与同桌交流。

  b、当琳达冲着父亲哭喊时,父亲这样对她说:出示课件一:生齐读:

  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指1——2名学生读句子,并谈体会。

  教师引导:父亲认为这份礼物对谁是最珍贵的?这样的死有怎样的意义?

  c、孩子们,你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生:布娃娃、小水枪、音乐盒、水彩笔等。你愿意把它送给素不相识的人吗?生:愿意(不愿意)

  d、大家刚才谈到的都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可是我们身体的器官送给别人后,就再也买不到了。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他死后捐赠别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预设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e、这就是父亲的心愿,父亲看似普通的话语,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

  预设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文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醒悟,这个词语是:振聋发聩

  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

  预设生:连耳聋的人都听得到,形容使糊涂的人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评价:理解得非常透彻!带着你的理解自己再读读父亲的话。

  f、父亲还有哪些话也给了琳达深刻的影响?

  生找出句子,师出示课件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g、像温迪一样是哪样呢?能有像温迪这样出色的女儿,盲童的父母能不感到自豪吗?“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谁为谁骄傲呢?

  师描绘画面,生想象:孩子们请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那位接受捐赠角膜的盲童,冲出了黑暗,走向了光明,睁开眼睛,他看到了——生:五颜六色的花儿;看到了——生:明媚的阳光;看到了——生:梦中的亲人;看到了……

  h、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幸福的憧憬,来一起读出这美妙的画卷:

  生齐读课件二的句子。

  i、此时此刻,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生回答,师总结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j、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那质朴的话语:出示课件三: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齐读。

  k、多可敬的老人啊,此时你对这句话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课件出示句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生补充句子。

  总结过渡:受父亲的影响,琳达的态度由当初的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去世后捐献了父亲的角膜,(板书:遵从)令琳达感动的不仅是她的父亲,还有谁?(温迪)

  (3)感悟温迪的懂事与善良

  a、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动作和语言的句子,边读边想,外公的心愿给温迪留下的是什么?(骄傲)

  生找出句子:

  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b、温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以母亲的什么感到骄傲?

  c、女孩子们,一起来读出温迪的骄傲吧!师生配合读母女的对话。

  d、在这一刻,作者才真正感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指黑板):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4)感悟作者的自豪与安慰

  a、失去父亲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温迪,这对于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可她现在却能平静地对待这一切,琳达同样遵从了温迪的心愿,主动地捐献女儿的眼角膜。(板书:主动)

  b、对于父亲来说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女儿;对于温迪来说这又是多么令人骄傲的母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夫妇收到了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出示课件四: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c、谁能声音响亮地读给他们听?师接读最后一段。

  【评析: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环节,在学生自由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读中谈感受,读中进行角色互换。文中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情怀如涓涓流水渗入学生心田,受到刻骨铭心的熏陶和感染。】

  (三)课外拓展,抒写感悟

  1、其实,像温迪这样慷慨的施主不仅仅是他们一家三口,在全世界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事例,请看下面的资料:出示课件五:(配乐播放一组角膜捐赠事例的图片)

  2、通过课下查找资料、作调查,你还知道哪些事例?生汇报

  3、孩子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话要对文中的某一个人物说,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个人物的插图旁边,让你心中最真挚的感情在笔尖流淌。

  4、生写完后汇报。

  【评析:课上到这儿,学生已全然融于琳达一家的感人故事中了,而此间舒缓的音乐及盲人的生活图片,无异于催泪济,牵引着师生的情感,那一刻,从学生们那凝重、感动的眼神中,我们感到了一股爱的力量在涌动。我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最想传达给学生的东西———爱的传递。情到深处自然流,此时,老师水到渠成地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既是读写结合的语言训练,也是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和感受,“人文性”和“工具性”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点明主题,升华情感

  1、透过温迪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出示课件六)生读: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虽然去世了,但是他们的眼睛仍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此时,你对“永生的眼睛”又有了怎样的理解?“永生”的是什么?

  (1)谈谈你对“永生的眼睛”的理解。

  (2)指名回答。

  2、“永生的”是什么?

  两个含义:捐献的器官“永生”;捐献的精神——“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永生”。

  【评析:常言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标题《永生的眼睛》突出了文章重点,表达了作者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教师在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再次理解文章题目,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升华了情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种爱可以跨越国界,穿越灵魂,这世界因为有爱才转动,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祝福这蓝色的星球,永远拥有绿色的和平,祝福这斑斓的世界,永远拥有最美的和声。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永生的眼睛。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捐献器官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备课教案08-07

语文写作教案07-12

语文下册教案07-15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赵州桥》的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