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16 11:31:16 教案 投诉 投稿

小学语文教案优选【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优选【9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⒈关于城市别称的字词句练习。

  ⒉写好左边有撇的钢笔字。

  ⒊读读背背成语和名句。

  ⒋口语交际——说笑话。

  ⒌学写毛笔字——斜捺和平捺。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⒈第一部分

  ⑴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⑵自由读城市的名字及别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

  ⑶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⑷你了解哪个城市,能说一说吗?

  ⑸连线。

  ⒉第二部分

  ⑴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⑵自由选择做题。

  ⑶小组学习:交流所写的答案,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⑷完成全部的练习。

  ⑸指名说说填写的内容,纠正。

  ⒊第三部分

  ⑴小组学习:介绍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别称?

  ⑵小组汇报。

  ⑶练习:写写城市的名称和它们的别称。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读一读“小小建议”:右边的撇要注意和左边的笔画相互穿插。

  ⒊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每个字左右两部分的大小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⒋这三个字怎么写才好看呢?指名学生说。

  ⒌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写。

  ⒍请学生描红、仿影,提出明确的要求:笔笔入目,看准每个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黄河吗?生交流资料,师板书:黄河。是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中华儿女。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颂过她。我们一起诵读李白笔下的黄河。齐读诗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著名作家袁鹰的《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能读得再气势点更好,再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说什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通过读课文一起来探究。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不熟悉或容易出错的地方,标出来,多读几遍。

  2、同学们的读书习惯可真好。有需要提示或帮助的地方吗?(1)出示易读错的词:指名读、同位互读,有错及时纠正。强调多音字,说出另一个读音。齐读。(2)这儿有一组优美的词,我们一起来读,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不同颜色的词分别写什么的?写人物的这四个词,你知道课文中写谁吗?板书:“我”乘客艄公

  3、谁是黄河的主人?凭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浏览课文,找到句子画出来。

  三、精读感悟

  1、跟他意见一致的?同学们真会读书。出示句子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1)在这句话中,你理解了哪个词?理解“如履平地”“惊涛骇浪”。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个段落写了黄河的“惊涛骇浪”,请看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自己读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能读出黄河的气势吗?注意“顿号”,在朗读时它的停顿比逗号还短,用在这两个词之间,读起来快,听起来更有气势。男生读试试。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想看看吗?播放视频。面对着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一起来读出心中的感受。

  小结:艄公就在这样的黄河上“战胜了惊涛骇浪”,你觉得艄公如何?——勇敢。真不愧是黄河的主人!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艄公吧。

  3、同学们,艄公是做什么的?对,艄公就是撑船的,文中的船指的是?——羊皮筏子。哪些句子写了羊皮筏子?请找出来,抓住关键字词,说说羊皮筏子的特点。学生交流:

  (1)“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

  体会小、轻,看一看文中插图,然后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你自己的感觉。(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羊皮筏子的图片)体会到筏子虽小,但载人载物很重,在黄河上漂流很险。指导有感情朗读。

  小结引读:羊皮筏子那么小,那么轻,载人载物又那么多,在汹涌的激流里时隐时现,艄公是多么勇敢啊。怎能不让人赞叹?齐读“他凭着……他是黄河的主人”

  4、看到这小而轻的羊皮筏子,载着人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漂流着,作者“我不禁提心吊胆……”艄公、乘客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同学们默读第六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指着黑板提示) “我”、艄公和乘客分别是怎样的表现?生交流师相机板书:提心吊胆、专心致志、谈笑风生。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三个词吗?对,可以采取找近义词的方法。

  A筏子上的乘客不害怕吗?对,当遇到大浪时,艄公——“小心地注视着水势”;风浪过后他开始——“大胆地破浪前行”。从这里足以看出艄公的镇静和机敏。跟这样的艄公在一起乘风破浪,你害怕吗?你对艄公很信赖。你看筏子上的乘客还不停地向岸上指指点点呢。

  B练习写话。此时,你就是那乘客,你看到什么,指点什么?会兴奋地说什么?出示文图写话(身临情境,想象说话):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有的说,有的,还有的。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学生交流。你们的指指点点把我也带入了黄河,不再提心吊胆。

  小结:更值得敬仰和赞颂的是艄公面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齐读最后一段。黄河的主人不属于他还会属于谁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一起发自内心地赞美艄公。读——(“他凭着……”。)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颂这机智勇敢,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黄河主人们!起——“他凭着……”

  四、说写结合,赞美艄公的风采

  1、同学们,滔滔的黄河水从远古流到了现在,更将从现在流向未来,黄河的主人用他特有的魅力征服了黄河,征服了我们所有读者。此时此刻,你肯定有许多话要对艄公说,请大家拿出纸、笔,写出你想说的话。“我想对艄公说……”2、真情朗读自己写的话。

  五、总结延伸

  今天,你们勇敢地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今天,你们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你们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齐读)撑起自信的竹篙,扬起希望的风帆,努力拼搏,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六、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我” 提心吊胆

  黄河的主人 艄公 镇静勇敢

  乘客 谈笑风生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题目《留心观察》,二是两段文字说明,三是两幅小插图。要求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说一说,也可以考考其他同学,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善于观察的。

  二、教学理念:

  贴近生活,凸显生本,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体现听与说的多边和谐互动。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其与口语实践同构共生,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及勇于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发言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激发他们善于观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察所得。

  3、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倾听与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己在生活中观察到了什么。

  五、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大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2、录音词带,歌曲词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明确交际内容。

  1、(录音)龙龙:“文文,咱们每天上楼,可是你知道每段楼梯有多少阶吗?”文文:“这个,我没数过。那你知道咱们教学楼有多少窗户吗?从正面看。”龙龙:“啊!我也没观察过。小朋友我们俩啊,都是不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你呢?你对周围的事物留心观察了吗?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说说吧!”

  2、提问:听了文文和龙龙的活,你知道我们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要说什么了吗?

  (二)创设情境,相互交流。

  龙龙要送我们一首歌,我们一起听听吧!(录音)《上学歌》

  1、交流上学路上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①同桌交流②全班交流

  :一路走过,我们到了学校,你听!(录音)《课间十分钟》

  2、交流在校园里你都观察到了什么?请大家结合你观察到的提几个问题,考考你的同桌,看谁是平常最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孩子。

  3、在其它地方你还观察到了什么?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多法并用,展示观察所得。

  1、把你观察到的事物画出来。

  2、将画贴到黑板上,考一考,这都是哪些地方,什么事物?

  3、评出“最善观察”奖

  (四)回顾,开展活动。

  (录音)小朋友们,你们可真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能将周围的事物介绍得这么详细,真为你们高兴!

  可是,你知道吗?我们周围的事物也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今天这样,明天可能就变样了!希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加留心观察周围的世界,将这些变化及时地与同学们和老师交流,加油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1)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 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2)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3)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2)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 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权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强权

  4、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权,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①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②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权、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①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②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小蚂蚁给这本书带来的影响,级法学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欲望,体会童话的神奇力量。

  2、认识十四个生字,体会童话的神奇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小蚂蚁住进书里后发生那些有趣的事情,特别是它让陈旧的书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教学难点:

  感受童话的神奇,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回顾体会神奇

  师说: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书里的蚂蚁》,你们还记得小姑娘曾有一本什么样的书?当蚂蚁被夹进书里后,所有的字都感到怎样呢?(学生回答师板书:新奇,陈旧) 今天我们就抓住着这“新与旧”的对比来读课文,去感受童话的神奇魅力,感受语言文字的神奇力量。

  二、深入课文朗读感悟

  师:你还记得文中的小蚂蚁原来在哪吗?

  师:它又是怎样来到花蕊里的呢?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 )的墙角边,( )地开着一朵小花,在风里( )地唱着歌。

  师问

  (1)古老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古老的( )?

  (2)孤零零怎么理解?可以换成什么词,什么时候孤独呢/你孤独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3)这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小姑娘的心情呢?试着读读吧。

  师:是呀,这朵小花非常孤单,有一天花旁边来了一位朋友是谁?课件出示

  一只黑黑的蚂蚁,顺着花枝往上( ),静静地( )在花蕊里睡觉。

  (1)谁来学学蚂蚁爬一爬的样子?同学们做一个趴的动作。

  (2)同学们在想象一下,小蚂蚁会梦到什么了?

  (3)此时小蚂蚁的心情怎么样,你能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吗?

  师:就这样,小蚂蚁被小姑娘夹进了一本陈旧书里,夹得扁扁的,

  (1) 陈旧是什么样的?

  (2)假如你就是那只蚂蚁,被夹在书里心里会怎么想,什么感受?能读出你的感觉吗?

  师:这只蚂蚁来到这本陈旧的书里会发生哪些新奇的事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的3 — 6自然段。

  (1)学生回答

  (2)请同学动笔画出描写小蚂蚁与书的对话的句子,同桌互相读读

  (3)找几组学生试着分角色练读同时提问“细碎的声音谁发出的,奇怪的样子你会做出来吗,不好意思可以换哪个词”每句都表达怎样的感情?学生试读。

  (4)再找学生分角色练读,加动作。

  师:这只乐意做字的小蚂蚁,又做了哪些让自己快乐开心的事呢?

  (1)学生回答。

  (2)如果你就是书里的字,看到小蚂蚁这个会走路的字会怎样一种感受会说什么?

  师:书里的字和你有同样的感受,看看第七自然段中哪些语句是描写所有字的想法的?

  (1)指导朗读这句话

  (2)出示“我们真的.太傻了”子为什么这么说同桌讨论一下。

  (3)指导朗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此时旧书怎么样了?

  (1)男生读第九自然段,女生读第十自然段

  (2)因为书中的字在串门,所以每天的故事不同,我们没有这本书就让我们来玩个“文字串门”游戏好吗?

  (3)出示带子的头饰,找朋友。

  (4)用词组句子

  (5)这些游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发现什么了?

  师: 第三天早晨,小姑娘在旧书的封皮上发现个字,他呀,走得太远了不认识回家的路了,这个字是“丑”师带上这丑字头饰说:我没有朋友你们谁帮帮我?组词。

  师:其实每个字都有它的作用,缺一不可所以(出示课件)“不过······”学生齐读此句话。

  (1)你知道小姑娘为什么没有买过其他的故事吗?

  (2)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三、抒发情感彰显个性

  师

  1、读了这个童话你最喜欢文中的谁呀?

  2、今天你当了书中的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课外拓展

  师: 今天我们学了这个童话有趣吗?王一梅阿姨还有好多作品,如《住在雨街的猫》,《想走的树和想留下的兔子》等作品,希望同学课下欣赏吧。

  师: 最后老师要送给同学一组读书的相关名言警句,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2、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裴松之

  板书设计:

  书里的蚂蚁

  会 说 话

  陈旧 新奇

  会 走 路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竺可桢的生平及清明节和气象方面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 (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

  “竺爷爷,杏花开啦!”( )。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 )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问:“什么时候?”

  孩子( ):“刚才。”

  竺爷爷( )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第二课时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很快进入文章的学习中。

  通过多种形式理解文中的词语,既形象生动,学生们欢迎;又无形中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与渔”。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运用文本提供的素材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这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时机。另外,在教师精彩的引导下,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好手段很方法。尤其是教师设计的加提示语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有利时机。

  让学生用一个成语对竺可桢爷爷进行评价,这也是考察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好形式。

  拓展设计,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鼓励他们随时随地有搜集的欲望和习惯,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瑰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读背课文。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安排:

  2.夕阳真美

  西斜收起天空西山

  光芒深蓝披余辉

  往下沉脸涨红染云黄红紫夕阳真美

  走向西更红天边留霞光

  山背后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说话、组词。

  课外:读、背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上面的一课《秋游》,知道了秋天的景色很美,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是说太阳落山时天空景色很美。新课文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二.指导看图,解释题意

  出示投影

  1.图上的太阳是什么样儿,什么颜色的?它正朝哪里走?

  2.太阳周围的云有哪些颜色?

  3.太阳下面的山是什么样儿,什么颜色?

  由学生按以上顺序观察画面,认真组织语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1.小结图意。

  2.学习课题里的.生字。

  四.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词语。

  b.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c.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分段指名读。

  5.理清脉络,说说每段的意思。

  6.谁来把5个自然段分成三部分。把意思概括一下。

  五.精读训练

  1.指名读第一段。

  2."日落"是什么意思?

  3.这一段里的"傍晚"和"日落"两个词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说"爷爷和奶奶带着我去看日落",而不说"我带着爷爷和奶奶去看日落"?

  5.小结。

  6.布置作业: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读课文

  第二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西斜"是什么意思?"刺眼"是什么意思?

  3.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4.第三句话写的是什么?请学生上台来画"连绵起伏的西山"?理解"余辉"的意思?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来。看着黑板上的简笔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相机理解"壮丽"。

  5.小结。齐读。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

  去掉"慢慢",体会意思有什么不同。

  3.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后面用了省略号?这里的"……脸"说的是什么?"身边的云"是什么意思?靠近太阳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这景象美不美?这样的美景是谁造成的?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齐读。

  第四段

  1.默读。

  2."太阳的脸变得更红了"说明了什么?

  3.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说"轻轻地走向……"?这时太阳已经看不到了,只看到什么?

  4.小结。齐读。

  齐读二、三、四段。

  第五段

  1.指名读。

  2.爷爷脸上的"红光"是哪里来的?爷爷说的话说明了他的什么心情?感情读。

  3.有感情地齐读。

  三.总结

  这篇课文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的美景。你们读了有什么感受?

  四.练习感情朗读。

  第三课时

  一.检查练习朗读情况。

  指名三人感情读,教师相机指导

  二.指导背诵

  1.教师范读,学生掩书认真听。

  2.教师指着板书内容,逐段引背,学生分段试背。

  3.学生看板书内容,练习全文背诵。

  4.指名试背。

  5.同桌交互背。

  6.齐背。

  三.写字指导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组词:

  皮()主()夕()

  披()往()多()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的天空()的云朵

  ()的太阳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交流自身爱看的有关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或故事.交流时做到内容空虚、表达流利.

  2.从本组课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从“描写一个场景”“写一篇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梗概”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这段时间里,俺们在课内外阅读了不少有关毛泽东主席的故事,了解了这个伟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感受了他那普通又不普通的情怀.你还看过哪些毛主席或其他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电影、电视呢?

  ◆同学交流已看过的影视作品.

  分组交流 在你们看过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让俺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没看过影视作品的话,也可以讲述自身听过或读过的相关故事.可参考以下提示进行交流.

  提示:

  a.讲清影视作品的名称,主要讲了谁的什么事.

  b.讲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还可以谈谈自身的感想.

  c.认真听他人讲述,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询问.

  全班交流 推荐同学在全班交流.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给讲述的同学评选出“内容空虚奖”“感受真实奖”“表达流利奖”等等.

  拓展交流

  ◆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在当今社会也有许多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假如你是一个摄影记者,你会拍摄俺们周围的'哪些英雄人物的哪些事情呢?

  第二、三课时习作

  提炼写作方法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开国大典》中,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和场景写得很清楚.

  运用写作方法

  ◆可以运用《开国大典》中描写局面的方法,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

  a.师生一起回忆印象深刻的场景,要紧密结合同学的学校生活或社会生活.

  b.要将局面描写得真实、具体、清楚.

  ◆可以把你在课堂上介绍的一部影视作品或者一本书,以写梗概的方法用文字介绍给大家.

  a.把你在口语交际课上讲的或听到的一部影视作品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请同学提出意见.

  b.根据同学意见进行修改.

  进行写作练习

  从以上提供的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本课的12个生字,并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3 诚实的孩子。

  2.学习用“互助”、“注意”练习说话。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错了事要勇于承认,做个诚实的孩子。

  2.重点指导“岁、表、互、承”等字的字形。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习书写。

  (二)正确认读,理解本课的7个词语,能区分哪些“作”与“做”的意思和用法。

  (三)熟读课文,分清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本课1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习书写。

  (二)理解7个词语的意思。辨析“作”与“做”的.用法。

  三、教学过程

  (一)直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师板书课题:3 诚实的孩子

  生:齐读课题。

  问:课题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诚实的孩子)

  过渡语:课文里讲诚实的孩子是谁?谁夸他是个诚实的孩子?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边听边想这个问题,读后请同学回答。

  (二)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问题的答案。

  读后学生回答问题。

  生:课文里诚实的孩子是列宁,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3 诚实的孩子》。姑妈夸他是个诚实的孩子。

  过渡: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课文,我们先来学习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的词语。

  (三)自学生字。

  (四)汇报自学情况。

  1.指组带音节读生字。

  2.指组不带音节读生字。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个生字的?

  重点指导:

  承:笔顺:

  互:笔顺:

  表:第三笔是“丨”,而不是“丿”。笔顺:

  形近字辨析:

  “宁”和“安”

  问:两个字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记忆“宁”?

  “注”和“住”

  师:这两个字既是形近字又是同音字,都念zh)。

  (1)区别两字不同点。

  (2)掌握记字方法。

  (3)两字的意思。

  住:居住;住宿。

  注:灌入;注射。

  4.词语的意思:

  表兄弟:对父亲的姐妹、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子的称呼。

  承认:表示同意、肯定、认可。

  互相: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5.口头组词。

  列:列车 排列 列队 列国 列兵

  宁:安宁 宁静 宁日 宁边

  岁:年岁 岁数 岁月 岁出

  做:做工 做事 做法 做客 做梦

  客:客人 客车 客机 客气 客厅

  表:手表 表白 表面 表情 表扬

  兄:兄弟 兄长 父兄 表兄 兄妹

  房:房子 平房 楼房 书房 房间

  间:课间 午间 时间 中间

  互:互相 互助 互让 互补 互利

  相:相对 相处 相传 相当 相反

  音:声音 音乐 口音 音色 音量

  6.用“互相”练习说话。

  7.齐读黑板上的词语。

  (五)巩固复习。

  1.组字。

  歹 儿

  宀 刂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11-08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03-17

小学语文《泉水》教案07-22

小学语文教案05-22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03-21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12-30

小学语文掌声教案01-18

小学语文《春》教案01-29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02-02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案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