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21 09:49:59 教案 投诉 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精品)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语文教案7篇(精品)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根据字的不同读音正确组词语。

  2.积累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和关于刻苦努力方面的名言,并受到启迪和教育。

  3.了解徐悲鸿《奔马图》的故事。

  4.说说写写自己会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在生活中自觉学习各种本领。

  教学重难点:

  积累成语、名言,大致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一、第一项:练

  1.此项练习共有6个多音字。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2.每个人再写几个自己知道的.多音字。

  二、第二项:日积月累

  1.先观察图画,再自己试着独立完成,然后读一读这些成语。

  2.学生质疑。

  3.做“成语火车”的游戏。

  4.熟读名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句子的意思,教师适当引导启发。

  5.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刻苦努力”的名言、谚语等。

  三、第三项:知识窗

  先让学生读一读故事内容,理解“一洗万古凡马空”。

  四、第四项:大家一起来

  1.引导学生读懂书上的提示。

  2.组织学生说一说,再填一填。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学会望、庐、炉、疑四个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电教手段,通过自主学生字,指导朗诵,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朗诵能力,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这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

  【教学环境与资源】

  我校身在农村,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学生的认知有限,对于教学活动有很大的难度。就本课中出现的瀑布而言,学生很难联想到瀑布的雄伟与美丽,而我校远程教育资源的开通,弥补了这一点的不足。这节课我利用远程教育模式二中的课件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瀑布的雄伟与美丽,在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具体的瀑布形象,为感受诗中的瀑布做了良好的铺垫。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我还利用 flash 动画,使学生们能够更形象、具体的理解诗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

  【相关教学资源选择】

  多媒体计算机及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五、一黄金假日的旅游热潮,引出庐山,(出示课件)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了解庐山,(庐山在我国江西省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学生与庐山的距离,为揭示课题做准备。

  二、揭题,解题

  1、揭题:

  过渡引入: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⑴ 齐读诗题《望庐山瀑布》: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李白的生平知识呢?

  学生:自由谈。

  ⑵ 你们真行,谁想当小诗人,给大家背诵一首你所知道的李白的诗。

  学生:争当小诗人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诗篇。

  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学生与李白及李白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 。

  2、解题:

  ⑴ 过渡引入:

  真不错!咱们班的小诗人越来越多了。唐代大诗人李白,他的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李白的这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⑵ 谁来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学生:解释诗题。

  ⑶ 什么是瀑布?(师生交流)

  想看吗?那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件)

  看了瀑布你们有什么感受?(师生边看边交流)

  通过瀑布视频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个具体的瀑布形象,从而与我们古诗描写的对象走近一些 。

  三、扶放结合,自主学生字

  1、过渡引入: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那么大诗人李白,面对庐山的瀑布又是怎样用诗句来形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把诗句读通顺。

  生:初读全诗,自学生字。

  2、我们来认一认生字吧!(出示课件)

  ⑴ 读准字音。

  ⑵ 识记生字。

  ⑶ 自读和生字有关的词。

  ⑷ 开火车、巩固生字。

  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利用开火车的.小游戏来巩固识字。

  四、读读诗,指导朗读

  1、字词,大家认读的都很棒,那古诗呢?谁愿意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读。

  2、谁想当小老师,来评一评他读的怎么样?应该怎样读?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朗诵古诗的方法。

  3、(出示课件)欣赏范读,伴乐练读,指名读,师生共读。

  通过范读录音培养学生正确朗诵诗歌的习惯。范读之后利用配乐练读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练读的效果更好 。

  五、抓重点词句想一想,悟一悟

  1、过渡引入:

  大家读的很棒,接下来我们分组合作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句好吗?哪个小组想学习第一句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目的性)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先读读对应的合作要求,注意按要求完成任务,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请老师帮助。

  2、合作探究:

  ⑴ 小组内讨论交流,相互解疑。(生)

  ⑵ 全班交流汇报(生)(出示课件)教师适时点拨。

  利用flash动画,使学生们能够更形象、具体的理解诗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 。

  3、大家的汇报太精彩了,整首诗连在一起,你能说的怎么样,下面同桌之间来练习说一说:

  学生:练说、指名说 。

  师:你们太棒了,把大家的成果交汇在一起,说出了整首诗的诗意。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

  师:学习了《望庐山瀑布》,你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说。(板书:)

  4、感情朗读 :

  师:庐山的瀑布雄壮而美丽,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齐读这首古诗,同时找出全诗中最能突出瀑布磅薄气势的诗句。

  ⑴ 指名读。

  ⑵ 比读。

  ⑶ 全班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环节重在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及品读佳句,积累佳句的习惯 。

  六、小结

  师:古诗学懂了,你们想过没有,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呀?

  学生:自由说。

  七、背诵古诗

  师:这么美的诗篇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可以加上你自己的动作,看谁最棒。

  学生:自由练背。

  师:现在谁想当当背诵小标兵,为我们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反复训练中体会到吟诵诗歌,当小标兵的成就感,同时更好的内化语言。

  八、延伸拓展

  赞美瀑布的诗句很多,古代有李白,现代有叶圣陶,今天老师把叶圣陶先生的小诗《瀑布》也带来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赏读这首小诗,找一找两首小诗的哪些诗是相似的?(出示课件)

  目的是让学生都来做一个发现者,让他们体会到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淀了语言素材,让孩子们迷上诗歌,可谓一举多得。

  师:同样是描写瀑布的诗,我们的诗仙李白仅用短短28字就高度凝练地将瀑布那雄伟的气势描述了出来,真是功力不凡。最后,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背诵这首传世佳作吧!(生全体背诵。)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香炉 紫烟

  见 瀑布 前川 雄壮而美丽

  飞流 三千尺

  感 银河 落九天

  【学习效果评价】

  本学期我校新开通了远程教育资源,希望其能更好的服务一线教学活动,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受颇深。在以前的教学中,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但思维能力欠佳。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较难理解的内容,掌握起来很困难。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有时不尽如人意。而远程教育资源的开通,犹如春雷,为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效果看,在原有的课堂教学基础上都有了新的提高。我所执教的《望庐山瀑布》一课就能充分体现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瀑布视频,初步让学生感受瀑布的雄伟与美丽,在学生的脑海中先形成一个具体的瀑布形象,为感受诗中的庐山瀑布做铺垫。除此之外,我还利用 flash 动画,使学生们能够更形象、具体的理解诗意,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在理解诗歌意境之后,使学生们能够更有力读出气势,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读。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较之以前容易多了,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很好。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学习“袖、恕、吩”等七个生字。理解“气急败坏、风吹雨淋、屈服”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理解神话故事内容。有感情朗读中,表达独特的感悟。

  3.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种的伟大壮举与英雄品质。感受神话的艺术魅力,产生对神话的阅读兴趣。

  教学程序:

  1.走近神话,引发阅读期待。

  2.走进神话,引导阅读感悟。

  3.走出神话,引领阅读超越。

  一.走近神话

  今天,我们阅读一个故事——普罗米修斯。

  读课题: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五个字时,是怎样的感觉?

  但当你预习时,读了这篇神话故事后,重新来面对课题,又有怎样的感觉?

  师:让我们呼唤英雄——(生)普罗米修斯

  二.走进神话

  这节课,我们可以讨论什么?(普罗米修斯的伟大与痛苦。我们读课文时的感动。)

  (一)研读课文,感悟普罗米修斯的伟大形象

  师:哪些地方表现了普罗米修斯的伟大,让我们深深感动?

  1.就在这时候,有一位名叫普罗米修斯的天神来到人间,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景象,决心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

  读这句话时,我们能感悟到什么?读懂了什么?(善良、勇敢)

  师导:我读到了他的与众不同?谁来说说他与众不同在哪里?

  (看到人类的不幸与痛苦,没有一笑而过,或一叹而过。本来与已无关的事,却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多么伟大的普罗米修斯呀。让我们满怀敬意地朗读这句话。

  2.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那里拿取了火种,他拿到的是什么?

  连读第一自然段第一句和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

  引:火使人类从黑暗走向——

  从寒冷走向——从痛苦走向——

  从疾病走向——从野蛮走向——

  如果没有普罗米修斯,结果会怎样?

  是呀,普罗米修斯的伟大正在于造福人类!

  让我们再带着全人类的感激之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

  3.普罗米修斯摇摇头,坚定地回答:“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这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分角色朗读第4、5自然段。

  你们读懂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宙斯为什么要惩罚普罗米修斯?

  从火神的“悄悄”能想到什么?

  师导:我读到了选择!你们讨论一下,普罗米修斯面临怎样的选择?

  自己自由——自己痛苦

  人类的幸福——人类痛苦

  人类幸福——自己幸福。

  人类痛苦——自己痛苦

  普罗米修斯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

  这是怎样的回答?(理直气壮、毫不犹豫、惊天动地、愤怒)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再一次朗读普罗米修斯的回答——

  (二)感受普罗米修的痛苦,为他的伟大作证

  普罗米修斯的伟大还在于他可以忍受各种痛苦,那么他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呢?

  1.普罗米修斯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

  谁能通过朗读把普罗米修斯的痛苦表达出来?朗读练习。

  从句中,普罗米修斯遭受哪些痛苦?

  他遭受到的痛苦只有这些吗?

  炎炎夏日,他将承受怎样的痛苦?

  寒冬腊月,他将承受怎样的痛苦?

  漫漫长夜里,他将承受怎样的痛苦?

  4.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他的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承受的痛苦,就永远没有尽头了。

  你读这段话时是怎样的感受?再读读,说感受。

  (无法想象、生不如死、惨无人道)

  最痛苦的是哪一点?(没有尽头)

  在这样的痛苦面前,如果火神或其他天神再来劝他承认错误,归还火种,他会怎样回答?

  激情朗读:“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5.许多年来,普罗米修斯一直被锁在那个可怕的悬崖上。

  这是怎样的`悬崖?(恐怖的、地狱般的)

  6.尽管如此,普罗米修斯就是不向宙斯屈服。

  尽管悬崖如此可怕,尽管痛苦如此巨大,但普罗米修斯——

  读这句话。

  问:你读时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敬佩、肃然起)

  激情引导:

  一年了,普罗米修斯没有向宙斯屈服。

  一百年了,————

  一千年了,————

  几千年了,————

  同学们,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忍受了多大的痛苦!

  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作出了多大的牺牲!

  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震撼了天上人间!

  让我们再来聆听他惊天动地的回答: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三)拓展,再次感受普罗米修斯的坚强与伟大

  出示:“在看不到光明的夜里想念着光明,在危机四伏的时刻憧憬着生机。”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艺术家提香,在自己的一幅作品《微笑的普罗米修斯》上题下的一句哲理。为人间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被天父宙斯缚在高崖上,日夜不停地遭受着雷劈头颅、鹰啄肝腑的折磨,但他依然微笑,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生机还在。

  讨论:普罗米修斯为什么微笑?(战胜了宙斯。造福了人类)

  普罗米修斯还可能有哪些表情?为什么?

  (四)感受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的欢欣

  1.教师激情,学生朗读

  同学们,能让这位为人类驱走黑暗带来光明的天神永远承受痛苦吗?

  能让这位为人类驱走寒冷带来温暖的天神永远承受苦难吗?

  能让这位为人类驱走痛苦带来幸福的天神永远遭受不幸吗?

  不,不能!好人一生平安,好神也应该一生平安。

  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2.再次朗读

  我们应该感谢善良勇敢的大力神,让我们全人类的恩人脱离痛苦,重新获得了自由。让我们再次为他的自由而欢呼:

  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

  3.讨论:

  普罗米修斯获得自由后的第一件事,会做什么?

  三.走出神话

  1.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仅仅是读这一则神话故事吗?当初作者仅仅是为了写一个故事让人们消遣吗?

  出示:一位作家的话: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因给人类带来火种而被锁在高加索山上后,年复一年历尽折磨,完全凭借着忍耐和意志而坚持不屈服于主神宙斯的威吓。如果有人具有这样的睨视命运的勇气和抗争的意志,他也可以成为鼓励整个人类更有意义地前进和生存的永恒精神。

  你理解到什么?(普罗米修斯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永不屈服,勇敢抗争。勇气、忍耐、意志。)

  2.拓展阅读:诗——《普罗米修斯》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共安排了五项学习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语文大课堂”、“笔下生辉”等。

  1、语海畅游-----读对联,辨字音和读句子,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造句等内容。

  2、积少成多---读背中外科学家的名言。

  3、阅读平台---科学小故事《用冰取火》

  4、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5、指南针----介绍的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1、阅读平台---《用冰取火》

  2、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3、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间:第7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积少成多”和“阅读平台”。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幻灯:板书有课本中的例子。

  2、认真读读以下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注意点。

  (1)读对联,辨字音和读句子,

  (2)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造句。

  4、出示课本例子

  5、学生做练习,教师反馈做练习情况。

  6、(1)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2)学生做课本中的练习。

  7、反馈练习情况。

  二、积少成多

  1、出示幻灯:

  中外科学家的'名言。学生读这组名言。

  2、你还知道那些中外名言。

  学生反复读诵及至能背。。

  3、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4、各个小组内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5、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阅读平台-----《用冰取火》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用冰取火》,要求读得流利、连贯。

  你读懂了什么?

  2、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1)、自渎短

  教案《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三》教案2》,

  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你喜欢科学小故事吗?为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四、作业背诵默写中外名言。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南针“”语文大课堂“

  教学过程:

  五、复习导入新课

  背诵、默写中外名言。

  六、指南针-----介绍的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幻灯出示要求:

  “语文大课堂”是一次学以致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交际、分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调查报告。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准备:确定调查主题,选择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落实调查任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做好课堂交流;写出调查报告。

  (1)想一想:怎样把收集材料呢?。

  (2)怎样把你你手机的材料进行整理。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八、总结

  九、学生写调查报告,教师随堂指导

  十、作业

  1、完成习作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3、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学习诗歌,对学生而言,无疑是对其认知体系以及情感、想象力所进行的一次美的洗礼。我们的教学设计应立足于诗歌的审美和情感这一维度,覆盖到从内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也是围绕这个教学主旨,拟探讨以下两个大层面的问题:一是从诗歌的忧郁情怀中去感悟诗人情感个性的几种具体体现,如孤独、幽怨、迷惘和执着的追求等。二是分析诗歌形式的独具匠心,如意象选择的朦胧伤感、意象构成的独特性和语言的形象生动、含蓄蕴藉等特点,最后可以组织学生就诗歌的深层内蕴进行讨论,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全方位体会诗歌的美,并学会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对于中国古代诗歌,高一学生基本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多半学生可以做到烂熟于胸。他们对中国现代诗歌也并不陌生,一些学生还写过一些自由体的小诗。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一些时下流行的唯美抒情文字也有所偏好,这些都将成为《雨巷》教学的基础依托和兴趣点所在。《雨巷》的古典意境美和格式音韵的和谐美,学生在诵读及教师的点拨下应该不难领会,但对于《雨巷》意象的朦胧隐曲以及深层意蕴的理解,可能会因学生的情感禀赋和语文基础的差异出现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设置上应该灵活开放一些,可创设各种情境,利用相关资料进行印证融通,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置身其间,疏通学生的思维路径。

  三、设计思想

  "没有生命元素就没有诗",诗歌是人类生命体验最凝练的表达,因而诗歌教学不可单纯从文章学角度对诗歌进行断章取义的理性分析和中心主旨的挖掘,而应本着"尊重与要求"的教学理念,从教师"主导"地位出发引导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体验,在走进作者的内心天地的同时构筑自己的体验空间。在合作、探究的小组活动中倡导教学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以多变的教学形式应不变的审美和情感宗旨。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聆听他们对诗歌和人生的理解,同时教会学生把握好诗歌诠释的边界,并要求他们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针对部分程度好的学生,课外可就他们的兴趣进行单独指导,目送他们在诗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四、教学目标

  在诵读和小组研究性活动中品味诗歌意象、进入诗歌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理解和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和作者的忧郁情怀,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体验能力,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真正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画面感以及朦胧幽婉的意境美,正确看待诗人的孤独和忧伤,培养学生审美感悟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应对学生的诗歌诵读给予更细致的指导,包括训练朗诵的语音语速、断句停顿、重音等方面,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诗歌形象的感受中读出诗歌的情感。其次,让学生贴切地感悟诗歌朦胧意境中所传达的细腻情感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需要赏析时对诗歌进行整体与细节上的情感氛围营造,必要时作适当的横纵向拓展,帮助学生理解。再次,对诗歌中浸润了古典情怀和江南风韵的意象,如"丁香花"、"雨巷"可作重点铺展,在更富传统文化氛围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入境。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导语

  艾青曾说:"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诗神",戴望舒,一生留下的诗作仅有90多首,但他却以独到的技艺、纤巧的笔触和诗作所流露出的幽怨之情刻画出自己背后的诗神形象,在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现代诗派的代表。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为其赢得"雨巷诗人"声誉的成名诗作《雨巷》。

  2.品读入境

  (1)自由大声朗读。

  (2)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

  (3)尝试"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课件展示:现代诗歌朗读要领

  ①确定情感基调②确立语速③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4确定诗句的停顿

  (学生揣摩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4)请学生朗读,教师评点,择取部分进行范读。

  3.探究赏析

  (1)读完全诗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作答:忧愁、感伤、寂寥、迷惘等。

  明确:①整首诗字字句句都在诉说着"我"的心曲,畅诉着"我"的梦想、"我"的失望和"我"的执着追求。②"我"是一个"独自徘徊"的孤独者、在"寂寥""梦一般""凄婉迷茫"的路途中纠结着幽怨、迷惘,但又是那样热切地"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执着地等待着。③这孤独、幽怨、迷惘、追求恰也是诗人人生的一个缩写,是他情感个性的几种具体的表现。

  资料呈现:《雨巷》创作时诗人的人生经历。

  ①戴望舒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这生理上的缺陷,在那个缺乏真诚、友爱和同情心的社会中,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

  --性格的忧郁

  ②五四运动虽然震醒了他,但这只不过是一闪而逝的火花,因为没有成熟的思想仅凭幼稚的热情是经不住交替时代的狂风恶浪的。面对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没有也不可能有清醒认识的他只有避居在松江施蛰存的家中"去咀嚼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去了"。

  --时代的忧郁

  ③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满溢着自卑感,给本来甜蜜的初恋罩上了一层无形的阴影。没有真诚的理解,爱情之花注定要枯萎,他终于与恋人分手了。

  --爱情的忧郁

  思考:透过这些材料,结合《雨巷》你受到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针对学生各个层面的思考,适当地给予评点。

  归结:阿德勒说:"了解一种生活样式就像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反过来说,"个人的生活样式也是一种最丰富和最复杂的作品"。诗人的人生经历养就了他的情感个性,而这种情感个性在他的作品中也巨细无遗地展现出来,戴望舒的人生际遇中似乎摆脱不了忧郁的萦绕,而《雨巷》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这种忧郁的情绪,甚至可以说他的创作会直接受到其人生际遇的影响。

  (2)你怎么看待"忧郁",它美吗?

  学生自由发言:美,与多愁善感、脆弱、飘渺、消沉等因素相关。

  归结:古今中外,的确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家对忧郁偏爱有加,忧郁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宗教,一种精神的安慰。雪莱说得好:"倾听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作为象征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波德莱尔,曾对戴望舒发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也认为忧郁乃是美出色的伴侣,并说很难想象美没有不幸伴随。弥尔顿视忧郁为"贤明圣洁的女神";代尔说忧郁是甜蜜的音乐;济慈"几乎爱上了给人抚慰的死神";拉马丁喜爱大自然的悲凉;弗莱契坚信:"没有什么比可爱的忧郁更优雅甜蜜"。为什么忧郁是美的呢?可以说忧郁同"沉思""脆弱"相关,又同时表征着一种"宁静",忧郁是一种愁心、一种柔肠。一个忧郁的人往往沉缅于个人的忧郁而不把自己放之于众生,暖意的心肠抗拒着人世的冰凉或刺伤。从深层看,忧郁的实质乃是对生的愁思,对生命方方面面的迷惘忧虑,这种忧思蕴含着对生的无助疲软的挣扎,这种挣扎代表着不麻木,代表着抗争,它是力量,是美。戴望舒的忧郁也来自内心宁静中产生一份迷惘和哀思,这种哀思的缘由且不去追问,但它至少是一种非麻木状态下的静默的渴望,一种隐性的抗争。

  (3)那么诗歌中的忧郁美又是如何传达出来了的呢?下面我们进行分组讨论,大家可以从诗歌意象和语言特色二个方面来探讨一下作者在诗歌形式上的独运匠心。

  小组讨论,推举发言人发言,教师评点。

  归结:意象朦胧、伤感。"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颓圮的篱墙","雨的哀曲",从物象的选择,到物象的颜色状态以及赋予其上的感情都透露着一种朦胧的哀怨,我们可以想象在诗人所营造的音乐氛围里,江南的雨巷、江南的油纸伞,诗人彷徨的暗影渐渐淡出…他的身旁"象梦一般地"飘过一个女郎,这样一个忧怨的"丁香"姑娘是诗人"希望逢着"的。

  ①"丁香"姑娘。诗人化用古典诗词"芭蕉不展丁香结"(李商隐《代赠》)、"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中的"丁香"形象。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我们看到,由单纯的丁香结作愁心的借喻,变成了一个含着忧愁的美好形象的化身,这个形象包含了作者对生的美感意识,这正是唯有哀伤可以安慰哀伤,唯有忧愁可以理解忧愁。"丁香"姑娘虽然"象梦一般地"飘过,"凄婉迷茫",又"在雨的哀曲里"消散了她的芬芳和惆怅,但她的忧愁短暂地安抚了诗人的心灵。

  ②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狭长的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雨打房檐,滴滴答答,湿漉漉的小径,人迹稀疏,平添几分凄清伤感。小巷绵延,看不到尽头,左右高墙堆砌,日久班驳,置身其间免不了要愁肠百转。

  ③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在特殊环境下会构成更典型的意象。雨打油伞的意境是朦胧迷蒙的,况且油纸伞本身又具有复古、怀旧、神秘的特点,而且能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多少会因这个小小的道具更显得绝尘飘逸、幽渺迷离,而一种淡淡的感伤也会梦境般弥散开来。

  语言:形象生动,含蓄蕴藉,体现出一种散文美和音乐美。这都得益于他深厚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丁香一样"的设喻将"忧愁"这一抽象概念寓于具体事物中表现,更形象地表现了这"愁"的特殊性,彷徨、寂寥、愁怨、冷漠、凄清,惆怅等一系列双音节词语的运用,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情绪,况且其中的双声叠韵词本身就具有音韵和节奏美,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4.问题质疑

  资料呈现:

  在《雨巷》的深层意蕴的探究中,一些研究者从作品产生的时代氛围出发,认为1927年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所造成的白色恐怖,是诗人陷入迷惘的客观原因,《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心境的反映。"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对此,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作结。

  明确:这种解释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使《雨巷》中迷惘的情丝升华为一种积极的因素。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时代的氛围,是否会渗入一切诗的内蕴中,这便与抒情诗的主人公的主体感受息息相关了。从前面我们所给出的戴望舒的人生际遇的几重忧郁中,我们也完全有理由将这首诗看成是一首爱恋诗,就戴望舒《雨巷》的创作来说,这篇诗作成于1927年,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这个时期,参加过中国共青团的戴望舒不仅革命的热情已经消退或淡化,而且对施绛年的爱恋与追慕,正是他难于排遣的"情结"。由此可以说,不管是深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都会使后者溶入他的胸怀,潜入他的诗篇。事实上,《雨巷》以前的诗作,作为一个系列加以参照,也大多属于爱情诗;《雨巷》以后的诗也多为个人情绪的抒发。这样看来,把《雨巷》突然和时代的忧患勾连起来,便显得有些隔膜,而难于使人接受。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雨巷》中所抒发的爱的忧怨和失落的情怀,实际应该是生活本真的写照,而作为抒情诗中的诗人的自我,则宣泄着人类纯真的爱恋和自然涌动的生命精神。

  5.作业

  (1)背诵《雨巷》

  (2)搜集戴望舒其他诗作,以《我看戴望舒》为题写一篇短论,字数400字左右。

  七、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容易流于空泛和形式化,对于像《雨巷》这样朦胧意境的现代诗更需要反复斟酌。理想的诗歌教学应以引导学生审美体验的达成为宏旨,拿捏好虚实之间的尺度,在营造整体美感的氛围中将教学指向明确化,让学生在个体体验中进入诗歌的内部世界,体味作者的情感。本篇教学设计在对《雨巷》所传达的情感倾向的引导上注重多方位映射和多指向性,让学生在对诗人生平资料的大面积占有之上和对主要意象的立体式解读之中达到对《雨巷》的情感共鸣。

  八、点评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诗歌教学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

  本篇教学设计是一种开放的体验模式,从诗歌的情感切入,重在引领学生将诗人情感"内化"为自我体验,并最终获取"独我"的艺术感受和思考。教学过程既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映,又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指导职责,能够根据教学目的筛选和利用一些学术资料,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便于学生接受却又不显学究气,整个过程解读与资料互证,感悟和探究兼顾。意象与诗歌语言的鉴赏也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问题质疑"环节,有利于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也培养了学生多视角的阅读思维习惯。

语文教案 篇6

  一、课文悟读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全诗共4节,可分两层:1—3节为第一层,在树林里,“我”面临着两条路,而经过思考决定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在这一层中,诗人描述了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而是经历了复杂的心理历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遗憾,“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写出“我”的犹豫和久久思索: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但“无限美景在险峰”,

  “我”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就让另一条路留待后日去走,这显然是作者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虽然如此,但依然义无返顾。

  第4节为第二层,是作者多年以后的感慨,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每一次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不同,命运就会不同。

  弗罗斯特在诗歌风格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朴素无华,含义隽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本诗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但在构思上却非常巧妙。我们不难看出,诗歌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它说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必须要在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或两种行动中做出选择,不同的选择将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最后,我们终究会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其中的哲理。因为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这种每个人都有过的复杂的心理体验,被弗罗斯特敏感地捕捉到了,并谱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我想这首诗之所以广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受。

  二、亮点探究

  1.思考诗歌中“路”的`含义。

  探究学习:

  诗歌表面上是写自然之路,实际是借自然之路来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探究学习: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3.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探究学习: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4.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探究学习: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三、选题设计

  古今中外有许多对“路”的感叹,如战国时代屈原感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这样说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以上材料可以与《未选择的路》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应怎样去面对人生的选择。

  研究方法:

  首先,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一定要经过慎重的思考;其次,要使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意义、有价值。

  参读书目:

  《离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备教卡片

  ●卡片①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摘自吴富恒、王誉公主编《美国作家论》)

  ●卡片②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

  对弗罗斯特来说,生活是神秘的,诗歌也许能发现其中部分的奥妙,但永远不可能弄清全部真相,因此他的诗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个人生活经验所提供的启示和注释。但是尽管他的诗带有浓重的个人化色彩,并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却不是一个自传体诗人,他是为了增加诗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而使用单数第一人称,并把似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东西写入诗中。

语文教案 篇7

  [评者按]摈弃了烦琐分析,阅读教学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以为要走一条“强化诵读,注重感悟”的道路。

  众所周知,人们的语文能力是习得的,而语文能力的习得无一不是从感悟开始。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感悟,学生才会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形成了良好的语文素质。

  于永正老师所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摈弃了烦琐分析的套路,在“强化诵读,注重感悟”方面做了一些大胆探索。相信大家读了这个实录,一定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于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稻”的笔顺,“秧”的右边起笔位置。

  [评:板书课题不忘写字训练,说明老师有很强的训练意识]

  师:学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出示投影片,教师读)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读出生字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词语的意思。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评:于老师提出的这四项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本课课后作业题的基础上制定的。课后作业题规定了教每课书的具体目标,只有每课的具体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教每课书,都要像于老师这样强化目标达成意识,围绕课后作业题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有16个[注:教材是原版本,现已有所调整]。

  杂拥拼棵

  剂喷器欺

  负喘纷雾

  吵汹蛮搬霉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

  生:我认识“棵”、“拼”。

  师:这个“拼”字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生:我是一年级时认识的。那时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认识“剂”、“吵”、“雾”。

  师:对她来说,近一半的生字都认识了。你读书的时候,只把不认识的字的拼音画出来。还有哪些字你认识?

  生:我还认识“杂”、“器”。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认识的吗?

  生:认识,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生:我还认识“搬”。

  师:你是在哪儿认识的?

  生:在我们家门口墙壁上的“搬家公司”的广告上认识的。

  师:那是一些“野广告”。看来,“野广告”也有好处,可以帮助你认字。作为你,还要“感谢”“野广告”。这些字有没有一个都不认识的?(学生摇头)大家要实事求是:请大家拿好书,认真地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一看课后的生字表。那上面有注音。

  [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季都“生”,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廷相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这就叫实事求是]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发现有同学已经读第二遍课文了。有的同学在读书时,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这样很好。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上面。

  (学生默读,边读边写拼音)

  师: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生字的拼音,并记住它。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书上生字能记住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出示投影片)请同学们看,哪些字记住了。

  (请一同学读,其余同学跟着读)

  师:注意“欺负”的“负”,单读时,读第四声。和“欺”连在一起时读轻声。请接着读。

  (学生读完,老师出示投影片)

  杂草一拥而上拼命一棵

  化学除草剂喷雾器欺负

  喘气纷纷争吵气势汹汹

  蛮不讲理搬到倒霉

  师:看一看,这些字组成的词你会不会读?(指一学生读完)还有问题吗?

  生:“蛮”我读不准。

  师:多虚心,有不懂的就问。谁来当她的老师?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生:“气势汹汹”的“势”我读不准。

  (一学生站起来教读)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第一个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学生纷纷送来.老师把小黑板挂到大黑板上。这些词浯是: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请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读。

  (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

  (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刚才有的同学问我(板书“蜡黄”)“蜡黄”的“蜡”的读音。请大家读字音。(师顺手在“蜡”上面加上拼音。学生读la)“蜡黄”是什么意思?就是指脸色像蜡一样黄。第二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

  [评:感悟,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语句的意思。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已有的认识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时,所联系的语言环境可视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学生凭借这个词语或句子与上下文中的其他语句的逻辑联系,便能比较容易地推知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于老师指导学生受复诵读课文,意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语言。从而为领悟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创造良好条件]

  师:哪个小朋友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学生举手)三分之二的同学举手。哪些同学虽然没把握读正确,但愿意试一试?(一个同学举手)好,请你站起来。于老师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因为她勇敢、敢试。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较流利。但读到“小稻秧望着这群蛮不讲理的杂草,说……”时,“蛮”读错了,但自己意识到后,就改正了)

  师:请停下来。这个小朋友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蛮”一开始读错了,后来又改正了。

  师:好,你听得真认真。于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请你再读读那一句。

  (学生读完那句后,接着读下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师:哪一位同学能不让老师教,就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有感情?

  (指一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相机表扬)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真不简单!

  [评:感悟是指学习主体对语言材料的能动感受与领悟。感悟的效果取决于学习主体的内因,也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于老师长于激励、善于调动,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课)

  第二课时

  师:我们读了一节课的书,黑板上的词有些同学肯定都读懂了。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听于老师读,听后再读两遍,我想大部分词语都可以读懂。

  (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读完后.同学们禁不住鼓起掌来)

  师:怎么样三

  生:好!

  师:请像老师一样读。

  (学生像老师一样有感情地读.老师不时地进行表扬)

  [评:课文内容怎么才能懂?反复诵读才能懂,所谓“披文以人情”。诵读得充分,才能感悟得深切]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

  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评:这几个词语处理得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在不是老师一厢情愿地去灌输,而是借助情境启发学生去自悟。词属于第二信号.只有当它与第一信号——即它听代表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时,这个词才有意义:于老师进行词义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这两种信号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量子?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c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

  ,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评:强调让学生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正是由于于老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对“收拾”一词的理解才逐步到位]

  师:“纷纷”读懂了?请懂的同学站起来。我读课文,你们做动作。

  (学生纷纷站起来)

  师:“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不一会,杂草就纷纷倒下。”

  (在老师的读书声中,站起来的同学纷纷倒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师:请大家坐好,看哪个同学腰挺得直。“纷纷”懂了吗?(学生齐答:懂了)刚才有个同学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那里的“纷纷”是什么意思?

  生:那个“纷纷”是指毛毛雨慢慢地下。

  师:不是慢慢地下。

  生:是指不断地下。

  师:对,是指不断地下。课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评:同一个词语,所在的语境不同,意思也可能不同。于老师教学“纷纷”一词,不忘照应上一节课有同学提到的“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其教学安排得严密、周到之处]

  师:通过刚才的表演,这些词语都懂了。现在再读,就会读得更好。下面我们找一个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由同学推荐出来的一名女生,到前面配乐朗读。女同学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听得人了迷。读完,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还记得第三题的要求吗?“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请大家

  简单地说一说。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它就被杂草抢营养。(师插话: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杂草就来抢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喷了一些化学除草剂,把杂草消灭了,小稻秧这才脱险。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就被一群杂草团团围住。

  那些杂草抢去了它的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来了,把杂草给消灭了;小稻秧终于

  脱险了。

  师:说得好,一个比一个好。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评:第三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由于诵读课文比较充分,课文内容理解得较好,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并不困难。由此看来,让学生熟读课文是关键。正如于老师所说,“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师:下面,请大家把课堂习字簿拿出来,我们来完成最后一项任务——正确、规范地写生字。注意,一要正确,二要规范。每一个字描红、仿影、临写各一遍。自己检查一下写字姿势,“三个一”做到了没有?(放古筝曲)好,先描红一遍。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保持适当的速度)

  师:哪些字的笔顺需要老师帮助?

  生:“杂”、“欺”这两个生字的笔顺我拿不准。

  (教师范写“杂”、“欺”)

  师:还有哪些字?

  生:器。

  师:(范写后)一起把“器”字书写一遍。

  师:写字课再把仿影、临写两项任务完成。

  (下课)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09-19

[精选]语文教案10-07

语文教案[经典]10-04

【精选】语文教案09-05

语文教案【经典】09-17

(精选)语文教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