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具准备:
直尺、小棒
教学过程:
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让学生边操作边把有关的数据记录在表内。当学生完成操作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的数据,并在填出或=。
一、数学活动
1、出示一组长短不一的几根小棒,请你挑选几根围成三角形。
不重复,你还可以怎么围?
通过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出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三角形形路线,从邮局到杏云村,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3、是不是任意两条边的程度的和一定比第三条边大呢?画一画,算一算。把计算结果填写在第33页的表上。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1题:下面各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2、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3、第3题:摆一摆,填一填。
4、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关于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鸽巢原理,掌握先“平均分”,再调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总有”“至少”的意义,理解“至少数=商数+1”。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出示一副扑克牌。
教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取出大王和小王,还剩下52张牌,下面请5位同学上来,每人随意抽一张,不管怎么抽,至少有2张牌是同花色的。同学们相信吗?
5位同学上台,抽牌,亮牌,统计。
教师:这类问题在数学上称为鸽巢问题(板书)。因为52张扑克牌数量较大,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先来研究几个数量较小的同类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教师:把3支铅笔放到2个铅笔盒里,有哪些放法?请同桌二人为一组动手试一试。
教师:谁来说一说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表示两种结果
教师:“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句话说得对吗?
教师:这句话里“总有”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句话里“至少有2支”是什么意思?
(2)教师:把4支铅笔放到3个铅笔盒里,有哪些放法?请4人为一组动手试一试。
教师:谁来说一说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表示四种结果)
引导学生仿照上例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里至少有2支铅笔”。
假设法(反证法)
教师:前面我们是通过动手操作得出这一结论的,想一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再汇报,教师进行总结
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支铅笔,最多放3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支,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就是平均分的方法。
教师:把5支铅笔放到4个铅笔盒里呢?
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支铅笔,最多放4支,剩下的1支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支,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
教师:把6支铅笔放到5个铅笔盒里呢?把7支铅笔放到6个铅笔盒里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铅笔数比铅笔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支铅笔”。
教师:上面各个问题,我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平均分”的方法。
(3)教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揭示本节课开头的魔术的结果,你能来说一说这个魔术的道理吗?
引导学生分析“如果4人选中了4种不同的花色,剩下的1人不管选那种花色,总会和其他4人里的一人相同。总有一种花色,至少有2人选”。
【设计意图】回到课开头提出的`问题,揭示悬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练习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1题(进一步练习“平均分”的方法)。
5只鸽子飞进了3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2只鸽子。为什么?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为什么?
先小组讨论,再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仿照例1“平均分”的方法得出“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剩下1本不管放在哪个抽屉里,都会变成3本,所以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书。”
(2)教师:如果把8本书放进3个抽屉,会出现怎样的结论呢?10本呢?11本呢?16本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
7÷3=2……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
8÷3=2……2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3本;
10÷3=3……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
11÷3=3……2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4本;
16÷3=5……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6本。
教师:观察上述算式和结论,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数÷抽屉数=商数……余数”“至少数=商数+1”。
三、巩固练习
1、11只鸽子飞进了4个鸽笼,总有一个鸽笼至少飞进了3只鸽子。为什么?
2、5个人坐4把椅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2人。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我们学会了简单的鸽巢问题。
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分析,也可以用除法的意义来解答。
关于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计算下面各题:
2/5+1/5=3/8+5/8=7/9-4/9=1-1/3=4/6+5/6=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4、分数计算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6、有三个苹果四个梨
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
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9、数学故事
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11、做一做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11、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估一估,量一量,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关于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乐意参与3以内的数数活动,初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体验去朋友家做客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布置家的场景:物品按数量1、2、3一组分散放于三个柜中。1——3数字宝宝图片(粘于椅子上)
2、水果一篮3、歌曲:看朋友、找朋友教学过程:
1、带礼物去数字宝宝家做客交代:今天去看朋友,但要带什么礼物去呢?
模仿开汽车,边唱歌:看朋友,到数字宝宝家。
敲门,进去,和数字宝宝打招呼。
个别提问:你在和谁打招呼?
2、送礼物(1)思考:应该怎么送礼物,数字宝宝才高兴?
要求:你送的水果个数要正好是数字宝宝表示的意思。
幼儿选择礼物给数宝宝讨论:老师送的礼物对吗?互相检查。
(2)参观数字宝宝的家。你觉得数字宝宝的家怎样?(东西摆放)有几个柜子?看看柜里的`东西,你发现什么?
交换数字宝宝朋友,把水果放好。
3、回赠礼物师:1、2、3数字中你还有哪个数字宝宝没打过招呼,带上数字宝宝去选它送给你的礼物。
个别介绍,互相检查。
4、听音游戏听到几下声音,就请几宝宝出来。带着数宝宝跳一个快乐的“找朋友”舞。
5、和数字宝宝再见,开汽车回。
关于数学教案5
数轴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关于数学教案6
一、情况分析:
今年教学一(7)班和一(8)班,每个班级都是60几名学生。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
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关于数学教案7
一、情况分析:
大部分入学前,都受过学前教育,可是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一样,一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一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
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关于数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和少。
2.学习在标记图上从左向右地摆放物体。
3.引导幼儿养成边操作边大声地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 贴绒娃娃5个,皮球3个,标记图。
2.学具 相同动物卡片若干套,标记图,相同圆片,相同方片,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图形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看,今天谁来我们班做客啦?
二.集体活动。
1.学习在标记图上从左向右的摆放物体。
教师出示标记图:有许多娃娃要做游戏,请小朋友帮他们排好队。第一个娃娃排在哪里?
2.学习--对应地并排放物体。(难点)
娃娃想玩皮球了,请你们给一个娃娃发一个。皮球,皮球放哪里呢?皮球放在红线的下面,一个皮球和一个娃娃要对整齐。
3.学习对应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
他是怎样给娃娃发皮球的'?(一个娃娃一个皮球)娃娃和皮球哪个少?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三.小组活动。
1.第一组,喂小动物。
先把盘子里的小动物排在红线上,再喂每只小动物一份点心,再说说动物和点心哪个多,哪个少。
2.第二组,圆片和方片哪个多。
先把圆片片排好队,再给每上个圆片片送一个方片片做朋友,送完以后,说说因片片多还是方片片多。
3.第三组,送片片回家。
先看看片片的家里是什么标记,再送片片回家。
四.活动评价
关于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关于数学教案10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关于数学教案11
教学计划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将学会反比例的概念、特点及应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具体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借助具体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底面积”和“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3)师追问:在什么情况下,“底面积”和“高”成正比例关系?
2.探究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体会函数思想,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理解反比例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探究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继续探究圆柱体积问题,如果圆柱的体积一定,底面积与高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将从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开始。
2.引入课题
如果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高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本节课将探究圆柱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反比例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初步感知反比例的量,并思考如何探究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思维完整性。
⊙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教师出示以杯子的底面积为自变量,水的高度为因变量的变化情况表格。
教师:请观察下表,思考其中的规律,并回答下列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如何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学生1:表中包含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学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
学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也就是底面积×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4)明确反比例的概念及特点。
由于水的体积保持不变,因而杯子的底面积变化就会影响水的高度。杯子底面积增加,则水的高度相应地降低,而当杯子底面积减小时,则水的高度反而会升高。然而,无论杯子底面积和水的高度如何变化,它们的乘积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反比例关系,即杯子底面积和水的高度是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
关于数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能用标记和数字记录活动室玩具的数量。
活动九:圆变球
活动目标:
1.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球体,找出球体的特征。
2.在操作活动中提高自我发现能力和想象力。
活动一:学习2—9的相邻数
活动目标:
1.知道自然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比他前面的一个数多一比他后面的数少一。
2.初步了解数与数之间的数差关系。
活动三:10以内的单双数
活动目标:
1.初步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学会边操作边讲述操作过程。
活动一:学习2的组成
活动目标:
1.学习2的组成,知道2可以分成1和1.
2.认识分合号,理解分合号的含义,知道怎样记录,并用语言表达。
活动二:3的组成
活动目标:
1.学习将数量是3的.物体分成2份,探索分合的不同答案。
2.按每次取3件物品分成2份的程序进行操作。
3.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分合物品的过程与结果,学习分合式的记录方法。
活动六:4的组成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分水果来学习4的分合,找出不同的答案。
2.学习用简洁的话表达分水果的过程和结果,用分合式进行记录。
活动九:为一组图形做标记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共同操作、讨论。
2.学习用颜色、形状、大小标志为已有图形作标记,学习归纳特征。
活动一:学习5的组成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组成,知道5分成两份有4种分法。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画面,感知同一事物中不同的数量关系。
关于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折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 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折纸。
1、 复习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2、 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
(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3、 交流汇报。
“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二、练一练。
第1题,看图填一填。
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 ,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习前,再一次复习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第3、4题,独立完成。
第5题,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议用线段图分析题意,作草图即可。
[板书设计]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
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关于数学教案14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数学乐园
一、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游戏,愿意吗
二、复习运用知识
1、出示数学乐园的&;39;全景图。
这是数学里最有意思的棋,你们觉得要玩好这个游戏要先知道什么
2、说明游戏规则。
我赢了我先走。按①、②、③……⑦顺序走。谁先走到终点谁获胜。走到每一格都要答题,答对了才能停在那里,答错了可要后退一格哟!
3、师生示范游戏。
明白了吗想玩吗4、分左右组竞赛开始玩游戏。
活动一
复习0~20数的认识
①(出示数字8)老师出一个数,你们出一个数,使这两个数组成8。
②6﹣4﹦2
③6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吗
④19﹣9﹣4﹦6
⑤星期一的前一天是星期几
⑥电梯中的号码12表示什么
⑦大于4小于10的数有哪些
⑧16的前一个数是什么后一个数是什么
⑨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⑩10﹣5﹣5﹦0
活动二
送信游戏
复习了数的组成之后,我们要利用他们来做一些加减题了,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下面请你们把桌面上得数与你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活动三
数数
其实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看,今天,我们就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这节课,我们在“数学乐园”里玩了很多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
运用到了我们以前过的数的认识的知识,有哪些的呢(用贴花瓣的形式来展现这些知识点的关系)这些都是关于20以内数的认识的一下知识,以后,我们还会学习百以内、甚至更大的数,都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的。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心吗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的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数学乐园的花朵会开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就一定能成为“小小数学家”。
关于数学教案15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大胆的想象与表达,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2、幼儿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寻找替代物。
二、活动准备:
各种外形可爱、色彩鲜艳的弹性糖,一次性纸盘等。
三、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导入
1.出示一盘各种形状、颜色的糖,请孩子们说说自己想吃的糖像什么、什么颜色的。
(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回答,并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2.让孩子们挑选喜欢的糖尝一尝,并说说味道。
(二)点点数数依次出示五盘糖
分别放有:1颗大熊糖,2颗大圈圈糖,3颗蛋糕糖,4颗小圈圈糖,5颗小熊糖。
提问:这些糖像什么?什么颜色?有几颗?再次品尝喜欢的糖。
(三)拼拼搭搭
出示大纸盘,请孩子们尝试用合适的糖替代人的五官,拼成脸谱。
四、活动总结及结束: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品尝糖果的同时,感受到科学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五、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可以分组进行。教师提供的外形可爱、色彩鲜艳的糖果很容易激发孩子的想象和食欲。于是,在“讲讲吃吃”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有关外形、颜色、大小特征的问题。如:“你想吃哪颗糖?这颗糖像什么?什么颜色?”“有两颗圆圆的'糖,你想吃的是哪颗?大的还是小的?”等等。
在“点点数数”环节中,教师出示了五盘糖,除了外形明显不同以外,每盘糖的数量依次递增。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和教师一起点数糖的数量,大月份的孩子还在教师引导下尝试将五盘糖按多少排序。
当几个孩子把圈圈糖想象成了“嘴巴”“鼻孔”“眼睛”时,教师灵活地引导孩子“用糖果替代五官”。教师先出示空圆盘:“这个圆圆的盘子就像老师的脸,老师的脸上有些什么呢?”孩子每说出一个五官,教师便启发他找出可以替代这一五官的糖,并摆在圆盘的相应位置。如孩子说到“老师脸上有眼睛”,教师即请他找一种糖来替代眼睛,摆放在圆盘的相应位置上。就这样教师和孩子一边轻松地吃着糖,一边在大圆盘上摆出各种脸谱。教师还满足孩子进一步拼摆的需要,让孩子在延伸活动中大胆表现。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案12-30
小班数学教案:种花_小班数学教案07-06
关于数学教案11-05
分类的数学教案11-16
初中数学教案11-26
有关数学教案01-29
《左右》数学教案07-18
小学数学教案08-27
趣味的数学教案02-25
小学数学教案[经典]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