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2-31 11:20:50 教案 投诉 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

  ②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

  ③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教师说:“平时屋里有土可不太舒服,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②出示生字生词指明带读: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①指明读阅读提示。

  ②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③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内容,了解四种动物尾巴的功能,感受动物尾巴的妙用。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儿童诗歌体裁语言的优美。

  3.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应该认识的12个生字的读音;应该会写的6个字的字形。

  2.感悟课文内容。了解各种小动物尾巴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尝试性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所用实物投影仪。

  生字卡片等。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接触课文。

  1.教师板书带拼音的“功能”词语,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并说一说对词语的理解。

  2.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对“功能”进行解释。

  3.引出课题:无论是动物还是人,每一个器官都有着自己特殊的作用,帮助我们生活,促进我们成长。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动物的尾巴有什么功能。

  (二)激活思维,感悟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自己练习多读几遍。

  (2)对照着插图,标画出每一个小节的节号。(共6小节)

  (3)在老师或学生的带领下认读12个字,读准字音。

  学习方法:

  ①出示词语,集体齐读,注意带下划线的字的读音

  shuǎi ɡǎn tuǐ bǎo wǔqì huī

  甩动 赶虻蝇 当条腿 保平衡 武器 挥舞

  wú qiónɡ xiǎnɡ xī línɡ qiǎo

  无 穷 响尾蛇 可惜 灵 巧

  ②学生自己练习读准字音。

  ③按字词的顺序进行认读。

  ④打乱顺序进行认读。

  (4)自由读课文。(意图: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在语言环境中练习读准字音。)

  (5)指名读课文。(意图:了解学生对字音掌握情况。)

  2.品读课文,了解内容。

  (1)问:通过读课文,你知道课文中介绍了谁的尾巴?

  (牛、袋鼠、非洲鳄、响尾蛇)

  (2)学习第一小节。

  ①读后回答: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两句)这两句话都是谁讲的?(第一句是一个小朋友在问;第二句是牛在回答。)教师板书:读一读、找一找。(意图:为指导小组合作做准备。)

  ②找两位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这两句话。问:你听出什么来了?(是一问一答的对话。小朋友想知道牛儿尾巴有什么用处,牛儿的尾巴可以赶虻蝇。)

  ③解释词语:“虻”一种小虫子,吸人、畜的血。

  ④找一找这一节中有几个“我”,表达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我”指问话的小朋友;第二个“我”指的是牛儿。)

  ⑤图文结合,感知牛儿尾巴是什么样的,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甩动”,然后再读文。(意图:理解词语,进行朗读。)

  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即:读一读;找一找;演一演;想一想。

  (3)在小组中学习第二~四小节。

  分组方法:前后的四位同学为一个小组。

  请同学们看黑板,听老师提出学习的要求:

  ①A生读一读文,其他人听一听是否读准字音了。

  ②每个人都找一找小节中有几句话。由B生回答。

  ③分角色再读一读文由B、C同学完成。

  ④想一想你从这一节中知道了哪些知识。由D生主说,其他人补充。

  每个小组只选学其中的一节。

  (意图:运用学习方法,并进行具体的'分工,培养分工合作的意识,使小组学习有实效。)

  汇报:汇报的内容与形式同小组学习内容。

  (4)学习第五~六小节。

  ①齐读这两个小节。回答:这两个小节与前边的几节相比有什么不同?(第五小节是问,第六小节是答。)

  ②按男女生分成两种角色再读课文。

  ③说一说,小朋友为什么也想有一根尾巴呢?(因为小动物的尾巴太有意思了,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功能;小朋友觉得尾巴很神奇,很有趣,所以他才会这样讲。)

  ④小动物又是怎样看待小朋友的哪?(它们认为:人是“小机灵”,手脑比尾巴灵巧多了。它的功能远远超过了动物的尾巴。)

  (三)教师点拨,学生品味课文。

  1.教师小结:你们都是很会思考,很会动脑筋的学生。

  2.请你们再来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与前边学过的课文从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你喜欢这种写法吗?请你说说理由。

  (诗歌很美,读起来顺口,像唱歌一样。每一行的字数都相同,有特点,引人爱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牛 儿 赶虻蝇 读一读

  袋 鼠 尾巴的功能 保平衡 找一找

  非洲鳄 是武器 演一演

  响尾蛇 引鼠、虫 想一想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在文中巩固字音。

  (二)学习要求会写的6个字。

  1.复习字音:尾、有、无、响、听、更。

  2.复习与本课要写字有关的熟字:毛、月、元、向、斤。

  3.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1)比较法。

  记忆“无”要与“元”比较什么地方不同,怎样记。

  (2)组合法。

  响:左右结构,这是个形声字。左边“口”要写得小一点。右边“向”帮助记字音。

  (3)部件分析法。

  听:左右结构,左边“口”右边“斤”,书写时注意要左窄右宽。

  尾:半包围结构,外边是“尸”字,里边是“毛”,书写时注意要把毛字藏在里边。

  有:上下结构,上边是“ナ”,下边是“月”,书写时注意要上宽下窄,字要写紧凑。

  (4)笔画记忆法。

  更:先进行笔画的书空练习,再让学生说怎样记。

  (三)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写字。

  1.先在课本上进行描写。

  2.再说一说每个字的重点笔画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3.然后练习写好每个字。

  要求写字时尽量不用橡皮,一行写好后查一查,写的是否正确;在同一个生字中,哪个字写得最漂亮。教师进行巡视,并注意表扬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书写,鼓励学生写好字。

语文教案 篇3

  【《灰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 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3.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4.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5.分角色朗读课文。

  6.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 .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 “郊,步,或,散,敢,者”

  2. 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 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 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 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 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 )

  2) 令人惋惜。 ( )

  3) 抬着头向上看。 ( )

  2 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 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 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 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1 ) .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 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1) 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 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想什么?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教学总结】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整个课堂教学也呈现流畅的态势,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 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整堂课从总体看,还算成功,但细细分析,存在的缺陷也不可少看。但是,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然后不断发现不足,加以改进的过程。所以,我相信,认真做好反思,并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我会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借助偏旁识记生字。

  2.认识表示动作的词。

  3.读句子,体会“非常”,“保护”的意思,并练习造句。

  4.初步练习运用逗号、感叹号和句号。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发现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借助偏旁识记生字。

  (2)在词语中认识表示动作的词。

  2.难点:练习用“非常”“保护”造句。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词语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语文百花园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语文百花园”走一走,看一看。

  (二)汉字真有趣

  1.课件出示花坛。

  姐、妹、妈、奶

  蝌、蚪、蚂、蚁

  打、抬、护、挂

  狼、狮、狐、狸

  你们看,前面是美丽的大花坛,快进去看看!谁看到什么有趣的现象?(花上有字)

  2.读字,说出每组字的偏旁。

  (1)你们小声读一读这些字,发现什么了?

  (2)指名读,说说每个小花坛里的字是什么偏旁。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先读读每一组字,再讨论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4)集体学习。

  师生共同总结偏旁与字的关系。

  ①“姐、妹、妈、奶”都是“女”,这些字跟女人有关。

  ②“蝌、蚪、蚂、蚁”都是“虫”,这些字跟昆虫等动物有关。

  ③“打、抬、护、挂”都是“扌”,这些字跟动作有关。

  ④“狼、狮、狐、狸”都是“犭”,这些字跟兽类有关。

  (5)拓展。

  说说还有哪些字的偏旁与字义有关。

  (6)总结:

  很多汉字的偏旁是表示字的意思,我们可以借助偏旁来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P34第一题中小女孩和她说的话:“借助偏旁想字义。”这种识字方法真好。

  请你们看看这位女同学是怎么说的?谁来读读。

  (三)读词语,说一说。

  1.课件出示一片树林。树干上写着第二题中的词语。

  请大家往前走。前面有一片树林,快看看树杆上有什么?(树杆上有很多词语。)

  2.小老师教读词语。

  谁能带大家读读树干上的词语。

  1.课件出示P34第二题中的小男孩和他说的话:我发现……

  ①指名读小男孩说的话。

  ②自由读词语,然后用笔在第一个字下面点点。

  2.小组合作学习。

  一个同学读第一个字,其他同学读后面的字。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3.小组汇报,教师小结。

  小结:第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词,后面两个字是表示“什么”的词,两个词连起来表示“干什么”。

  4.做找朋友游戏。

  把每一词组中的动词和名词拆开,让学生找朋友。

  5.拓展训练。

  分小组说出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多。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动词,扩展学生思路。如:讲、买、摘、吃。

  (四)读句子,选一个带点的词造句。

  课件出示池塘,播放青蛙的叫声。

  你们听,从池塘传来了什么声音?

  1.课件出示句子:我们要保护小青蛙。

  你们看池塘边立了一块牌子,一起读读。

  (1)齐读句子,找出带点的词读一读,体会“保护”的意思。

  (2)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保护什么?(益鸟、益虫、动物、视力……)

  (3)在小组里用“保护”说句子。

  (4)各组比赛看哪个组说得又多又好。

  2.课件出示句子:沙洲坝的乡亲们吃水非常困难。

  (1)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带点的词“非常”并体会它的意思。

  (3)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非常”和哪些词语搭配。如:多、好、漂亮、高兴……

  (4)在小组里用“非常”练习说句子。

  (5)各组比赛看哪组说得又多又好。

  3.让学生选一个带点的词写一句话,并用上标点。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我们写句子时都要用标点符号。现在我们到标点符号王国看看。

  1.课件出示:“标点符号王国”和“,。!?”

  标点符号王国到了。你们看4个标点朋友来迎接我们来了。我们听听他们的.自我介绍吧!

  2.扩放录音:标点的话。

  标点的话

  我叫逗号,象个小蝌蚪。读书的时候,只要看到我就要停一下。

  我叫句号,是个小圆圈。写完一句话时,常常用上我。

  我叫叹号,竖道下边带个小圆点。只要看到我,就会读得有感情。

  我叫问号,象耳朵,又象弯钩。只要一提问,就要用到我。

  3.课件出示句子。

  (1)您瞧多好的阳光

  (2)裙子里的阳光跑到哪里去了

  这里有两个句子,请你们先读读句子,再想想用什么标点符号。

  4.同桌互相商量。

  5.学生做书上的第4题。

  请你们给这两句话加上标点,再读一读,要读出标点表示的意思。

  6.指名读句子,说说用什么标点,并说出理由。

  7.按标点表示的意思齐读句子。

  (六)总结收获。

  在语文百花园里,你们学到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五、教学结束: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备课教案08-07

语文写作教案07-12

语文下册教案07-15

语文《赵州桥》的教案10-10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优秀教案02-04

关于语文的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