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

时间:2024-01-06 08:32:54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

  随着在线社交网络的爆炸式增长,大家一定没少看到过文案吧,文案用于跟亲朋好友分享个人生活情况。那么什么样的文案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

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1

  教学内容:

  二期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本P22-2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学生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累积形成平方千米的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梳理过程,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初步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 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24.2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 1 m2=100dm2 1 dm2=100cm2 [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 )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

  [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 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 km2等于多少m2 , 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 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 km2就是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 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 ,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 × 1km = 1 km2

  1000m× 1000m = 1000000

  m2 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 km2=( )m2 1 m2=( )dm2 1 dm2=( )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 km2=1000000m2 。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 m2=( )dm 23 km2=( )m2

  (2)3400 dm2=( )m2 9000000 m2=( )km2 580cm2=( )dm2

  (3)70000000 ㎡ -7k㎡=( ) k㎡

  [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 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 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0.75 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

  [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 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板书)的面积单位,谁来谈谈这节课中你的收获?

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2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 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 24 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 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 24÷2,前两个 24 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 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 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 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 120-144÷18+35 (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 1。

  (1)把准备题

  ①中的 144 改写成 36×4 的形式,引出例 1, 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 2。

  (1)把准备题②中的 45 改写成 9×5 的形式,引出例 2, (58+37)÷(64 一 9×5) (2)比较例 2 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 可以同时计算的是( )和( )。

  (2)120+(28×5-120)÷10 第一步应该算( )。

  (3)100-(80+480÷24)×8 第二步应该算( )。

  (4)317+104÷13×52 一 270 最后一步应该算( )。

  2.课本“练习”第 1 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 4 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 1、例 2 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3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等。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⑴ 80-42+12 480÷60×2 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⑵75-15×4 40÷4+6 等。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⑶(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二)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三)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①

  ②

  ③

  3、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4、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池塘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每米需要三根竹棍做篱笆,共需要篱笆多少根?(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拓展提高: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32×800-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32×800-400÷25 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32×800-400÷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⑷32×800-400÷25 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4

  教学内容

  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

  2、教学例2.

  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

  3对比、发现

  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

  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

  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9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11-29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1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9-2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2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3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30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02-23

二年级下册苏教版数学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