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事理说明”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文对沙漠里千百年来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分析、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课文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沙漠奥秘,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作者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既便于事理的阐述,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沙漠的兴趣。故在学习本文时,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探究沙漠现象,及根据人们研究沙漠、征服沙漠的事实来明确文章所表现的中心,从而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写作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
2、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3、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
2、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方法: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说明文,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课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1)自学法。布置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预习本课的字词。
(2)朗读法。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通过自读,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的含义。通过对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的方法,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及形成原因。通过研读,精讲点拨,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多媒体教学法。它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在本课迁移运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看多媒体呈现的图片,编写对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创设民主的班级气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象学家竺可桢的一篇事理说明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二、自主预习,交流展示
小组分组展示课前预习的有关作者的知识,本课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
三、初读沙漠,了解沙漠
过渡:你们眼中的沙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畅所欲言)
1、那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分别有何感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1—3段。(生回答)
2、文章以法显和玄奘等古人对沙漠的印象开头,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由现实走进文本,活泼开放的问题设计,是学生思维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真正体现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四、合作探究,揭秘沙漠
过渡:沙漠里真有魔鬼吗?(没有。)没有魔鬼但却有奇怪现象。课文介绍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
并向我们做了科学的解释。由此可见,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此可见,沙漠里并没有魔鬼,作者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用表格形式呈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课堂精彩频现。)
五、写法探讨,指点迷津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完成。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其中的两处说一说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设计意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经过讨论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六、迁移运用,收获感悟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在青岛夏天的游船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的景象,请你编写一段对话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并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景象。(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运用图片,营造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趣味,编写对话,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读《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有感03-29
沙漠里的勇者经典美文10-06
《毛细现象》教学设计范文10-07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范文10-06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10-07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10-07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10-08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10-12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10-07
小班语言《在农场里》教学设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