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重点难点:
1.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松鼠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课,导入新课
1.学习了第9课,我们了解了一位生活在海洋中的非常庞大的动物朋友──鲸,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你都了解了鲸的什么?”
2.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朋友──(课件出示松鼠图片)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读后出示生词,指名带读。
驯良 乖巧 矫健 榛子榉实 帽缨舵 蛰伏 苔藓狭窄 勉强 栎树 褐色 敏捷 机警 警觉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①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松鼠的某一方面读懂、读完整后,再交流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出对松鼠的特点和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②教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
松鼠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的描写,是从形体方面表现它的漂亮的特点;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驯良的特点,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乖巧,最后写繁殖、换毛、是补充说明其他习性。
③用上“先──再──然后”自己说说松鼠搭窝的过程。
四、朗读比较,再品语言
1.读读下面一段对松鼠的文字介绍,与课文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出示
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准确的语言把对松鼠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了。2.放一小段松鼠的影片,再回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松鼠的讨人喜欢。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丛书。
2.布置观察一种小动物,学着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
板书设计:
松鼠
漂亮 驯良 乖巧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两个生字。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
【教法】
引导扶助法:
一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在学习新知时,要充分发挥课件和老师的范读和范写作用,让学生变抽象为形象,学得更快些;熟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再小的孩子也应当让他们学会发现,学会尝试,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放手,让学生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自主识字,自主读文。
【学法】
1、自主识字法:
在一学期的训练中,学生已学会一些识字方法,在平时的.训练和教师的引导下应归纳总结,并学会迁移,用到学习新知中,并发现一些新的方法。
2、词语拓展法:
一年级的教学重在识字,认字,拓词,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词语的拓展和积累。
【教学过程】
一、图片观看,感受生命
1、播放小鸟破壳而出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导入:是啊,一个鸟蛋就是一个生命,就是一只小鸟,所以我们要像爱护小鸟一样爱护鸟蛋。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教学生字“蛋”,问:你是怎样认识“蛋”字的?谁会用“蛋”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题。
2、导入:好,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去读读课文。
3、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听,听完之后,请同学来说说体会到什么?
在学生交流中引导说两方面:
一说课文内容。
二说说教师的朗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音、语气。
5、小组合作:自由读,遇到生字圈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三、自主识字,拓词练习
1、出示课文中认读的生字(带拼音),让学生开火车的形式认读。读不准的同学可请教小老师,小老师带领大家读。
2、去除拼音同桌互读,再指名读。
3、交流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师归纳方法:
⑴ 用偏旁带字的方式识字:捧、抬、投(让学生在识字中做相应的动作)。
⑵ 用熟字带生字的方式识字:冷——凉,带两点水的字与寒冷、冰凉有关。
⑶ 结合课文,通过组词识字:鸟蛋、取出、轻声、仿佛。
⑷ 用换一换,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如:车——连,口——向。
4、巩固识字:抽读认字,并拓词。
5、练习“我会读”中的短语:
⑴ 认读,说说有什么不同。
⑵ 照样子再说几组这样的词语。
⑶ “找朋友”拓词练习:
出示小卡片,分别写上:花儿、小草、柳枝、大海,红红的、绿绿的、软软的、蓝蓝的。
把卡片分发给学生,让拥有不同词语的学生去找朋友,再让两个朋友变换左右顺序。
四、认真观察,书写生字
1、师范写两个生字(“听、唱”)在田字格里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怎样写,提示:“听、唱”二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左边的“口”字要写得小而高。
看看田字格中横中线和竖中线上分别落笔什么?注意笔画笔顺。
2、学生临摹,再在生字本中书写。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l、喜欢玩纸飞机吗?玩的时候最希望看到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2、师生一起放飞已折好的飞机。
3、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得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是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31课这个童话故事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31 地球爷爷的手
齐读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年级下册语文地球爷爷的手教案|教学设计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地球爷爷在跟我们打招呼呢,让我们来读读地球爷爷的故事吧!
2、认读本课生字,演示生字课件。
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小猴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可想吃了。我们来帮小猴摘桃子吧,只要读准了字音就能摘到它。)
自由认读生字。
指名读,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学生跟着读2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点击课件,“桃子”落地,变成一个个没带拼音生字。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指名读,齐读,小组读,男女读。)
4、读词语,记生字。(做动作,加一加,减一减)
小猴非常感谢你们,给你们送来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但是它要送给认识他们的.小朋友。(认读词语,接着记生字)
三、读中生思,读中感悟
1、在这棵大桃树下,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一起去听听吧!
课件出示l~9节文字,并教师配音。
2、听到了什么?
3、小动物们都在说着话呢,可是没有声音,我们给他们配配音,好吗?这些小动物都说了什么?读读课文,找一找,用横线把他们的话划出来,并好好地读一读。交流
4、指导朗读。
这些小动物们中,你喜欢谁啊?为什么?指名读。
5、四人小组,分角色读读1~9节。
6、小组展示,评一评。
7、感情地球爷爷的话。
课件出示第10节。
(1)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2)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3)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4)齐读地球爷爷的话。
四、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球、玩
2、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之处。
3、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师范写,生书空。
5、学生在书上先描后写。
6、投影展示学生的一份作业,评一评。
五、作业设计 一年级下册语文地球爷爷的手教案|教学设计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课后收集关于地球知识的资料,带到学校来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
3、尝试小实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板书设计:
31 地球爷爷的手
地心引力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6种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2.能正确读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4个新偏旁。
3.看图读文理解6个词语意思。
4.能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音节卡片,图片,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6种动物:猴子、小兔、松鼠、公鸡、孔雀、鸭子。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二)看图读文,理解6个词语:公鸡、鸭子、长、尾巴、一把、的。
(三)能独立认读音节。朗读短文,学习问话的读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二)学习句子、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读汉字卡片:八 鸟 爸 白 好 看 子
2.读带调韵母卡片:
u0 7i 2n g3n $u #ng u@ u8 3o
(二)指导看图。
1.今天我们要通过学词学句,知道6种动物尾巴有什么特点。谁知道是哪6种动物?看图按顺序说一说。(猴子、兔子、松鼠、公鸡、孔雀、鸭子)
2.仔细看图,看看每个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三)看图读文。
自己读短文,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读准字音。
3.自己再读短文,要读正确。
4.教师范读问句。先认识问句,问句是指出问题的句子,在句尾用“?”问号,跟老师说三遍“问号”。再指导问句的读法,读问句时语气要上扬,(示范)读答句时语气要平缓,肯定。(示范)
5.自己练读,同桌读。
(四)看图学词学句。
1.看“猴子图”,读句子,理解句义。学习“尾巴”、“长”两个词语。
(1)谁能找到和猴子里有联系的一个问句和一个答句,读一读。(学生读一对问答句)
(2)谁知道都什么动物有尾巴?(板书:尾巴)
(3)猴子的'尾巴有什么特点?(……长)“长”和什么词的意思是相反的?(短)长是指一个物体的长度比较长说的。这里的长是说猴子的尾巴比别的动物尾巴长。(板书:长)
(4)指导朗读句子。找两个同学,一人读问句,一人读答句。(同桌互相练习)
2.看“兔子图”,学习读句子,理解句义。
(1)看图找有联系的问、答句读一读。
(2)兔子尾巴的特点是什么?长得什么样?
(3)练习读句子。(同上)
3.看“松鼠图”,读句子,理解句义,学会词语“一把”。
(1)看图,自己练读有关的句子。
(2)看图说说松鼠的尾巴什么样子。(松鼠的尾巴毛茸茸的很蓬松,经常翘到身子后边)
(3)读读问句。问:“好像”是什么意思?生答后师述:“好像”在这句里是打比方的意思,是说松鼠的尾巴和打开的伞有相似的地方。不是说这两样东西一模一样。
(4)这句话中的“一把”是什么意思?
师述:“一把”在这里是表示数量的词语。(板书:一把)
(5)指名让两个学生读这一组问答句。
(6)学习练习朗读。(自练、互练)
4.朗读第6句话。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看“公鸡图”,读句子,理解句义,学习词语“公鸡”。(方法同前)板书:公鸡。
6.看“鸭子图”,读句子,理解句义,学习词语“鸭子”。(板书:鸭子)(略)
7.看“孔雀图”,读句子,理解句义。
8.读后6句话。
(五)朗读短文,总结课文内容。
1.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2.提问,课文向我们介绍了6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哪些动物是从长度(形状、外观)介绍的?(几个问题分别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4个新偏旁: (八字头)、鸟(鸟字旁)、扌(提手旁)、白(白字旁)。
(二)学会7个生字:公、鸡、鸭、长、巴、把、的。
(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读词语卡片:公鸡鸭子 长尾巴 一把的
2.指名读短文。
(二)认识4个新偏旁。
1. (八字头)。(随教师读三遍)
2.鸟:鸟字旁。(同上)
3.扌:提手旁,笔顺是一 扌,一共3笔。(随教师读三遍)
4.白:白字旁。(同上)
(三)学会7个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基本笔画。
1.公,拼读音节g#ng,读词语:公鸡。
(1)识记方法,启发学生自学,说方法。①偏旁加笔画。上面八字头,下面第一笔撇折( ),第二笔点()。②数笔画:一笔撇( ),二笔捺( ),三笔撇折( ),四笔点(公)。
(2)书空练习。(①拼读音节,②字形结构,③偏旁,④笔顺笔画,⑤一共几笔,⑥本课词语)按上面6点进行书空练习。
如公:g#ng,上下结构,八字头,一笔撇,二笔捺,三笔撇折,四笔点。一共4笔。公鸡的“公”。
(3)口头组词语:公鸡公共公物公开
2.鸡,拼读音节j9,读词语:公鸡。
(1)识记方法:偏旁加笔画。
左右结构,左边2笔,一笔横撇( ),二笔长点( ),右边是鸟字旁。
(2)书空练习。(同“公”)
(3)这篇短文介绍了公鸡的什么特点?(尾巴弯)读读有关的句子,指名读。
3.鸭,拼读音节y1,读词语:鸭子。
(1)识记方法,偏旁的笔画。
①偏旁加笔画。左右结构,左边第一笔是竖(丨),二笔横折( ),三笔横( ),四笔横(曰),五笔竖(甲),右边加鸟字旁。
②偏旁加旧字改笔画。左右结构,左边把“田”字的第四笔竖,改为第五笔下面出尾。右边是鸟字旁。
③偏旁加旧字添笔画。左右结构,左边把“曰”字加一竖(甲),右边是鸟字旁。
学生自学后,可能说出几种方法,让大家评议哪种方法简便,容易记。
(2)书空练习。(同“公”)
(3)短文里介绍了鸭子尾巴的什么?(形状)请两位同学读读有关的问答句。
4.长,拼读音节ch2ng。
(1)识记方法:按笔顺笔画记字形(数笔画)。
(2)教师边板书边口述指导笔顺,一笔斜撇( ),二笔长横( ),三笔竖钩( ),四笔捺(长)。
(3)教师带学生书空。
(4)和“长”意思相反的词语是什么?
(5)短文里介绍谁的尾巴长?请两位同学读读有关的问答句。
5.巴,拼读音节b1,与爸b4的读音区分开来。读词语:尾巴w7i b1,“巴”在词尾读轻声。
6.把,拼读音节b3。区分开与爸b4、巴b1的读音。读词语:一把。
(1)识记字形方法:偏旁加熟字。左右结构,左边提手旁,右边尾巴的“巴”字。(让学生自学)
(2)书空练习。(同“公”)
(3)“一把”在句子表示什么意思?
(4)找两位学生读读有关的问答句。
(5)教师介绍,“把”字除了组成“一把”这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外,还可以组成“把守”:把守大门;“车把”:自行车的车把;“把手”:门把,锅把。
7.的,拼读音节de,读词语:谁的。
(1)识记方法:偏旁加笔画。左右结构,左边白字旁,右边第一笔斜撇( ),二笔横折钩(勹),三笔点(勺),共8笔。
启发学生自学。
(2)书空练习。(同“公”)
(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的步骤:第一,看清整体或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找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三,知道每一个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注意记住偏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公”、“巴”,让学生自学后,请两个同学到田字格黑板中去写(拿看书),大家评议,教师订正后,学生自己练写。
3.鸡。
(1)看清整体位置,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插左。
(2)教师示范指导。第一笔横撇,从左下格中心点下面起笔,写斜横快到竖中线顿笔写折,撇向左下格中心点左上方,要有尖。第二笔,长点与撇交叉在横中线上,过横中线一点儿与折对齐。第三笔小撇,从竖中线左边离边线三分之一处起笔,撇到上半格中间不到竖中线。第四笔,横折钩,靠竖中线挨撇尖起笔,快到右上格中心点顿笔写折,斜向左下方到横中线挑钩。第五笔,点,点在横折钧中间。第六笔,竖折折钩,接撇头起笔,压竖中线直写过中心点一点儿折笔斜横,压横中线到离边线三分之一处顿笔写折,斜过下半格中间挑钩。第七笔,大横,从左边长点下面起笔过竖中线到竖折折钩里收笔。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
4.鸭。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左短右长,右插左。
(2)教师指导:左半边“甲”,中扁日,占左上格,右下角,左边过中心点一点儿,第二笔,横折,折压上竖中线,向下斜竖。第四笔,横,压在横中线上。第五笔竖,写到下半格中间收笔。右边“鸟”字写法与“鸡”相同,只是整体向右移一点儿。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
5.长。
(1)整体位置:四边留空相等。
(2)教师提示:第三笔竖钩靠近竖中线,第二笔大横,斜压横中线,第一笔,撇到横竖交叉点上方一点儿,第四笔捺,从横竖交叉点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6.把。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2)教师提示:①记住提手旁的写法、位置。提手旁占左半格的中间,第一笔横。
语文教案 篇5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绝唱》的人物描写方法
《绝唱》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二、诵读
1.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存在出入)。
说明: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诵读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于国尽心结果
梁惠王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导朗读: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察邻国之政”二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何也?”尽心了,但民不加多。读时应突出其困惑、不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请。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备课教案08-07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下册教案07-15
语文写作教案07-12
语文阅读教案03-08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下册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