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1-17 17:54:29 教案 投诉 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热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语文教案6篇(热门)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是看图读词串识字。全课是12个词语,分成4组,1、2、4组末字押韵,并配以相应的情景图画,分别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4个传统节日及其常见的民间习俗;篇尾图可供学生联系新学词语,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开展活动。本课训练重点是识字、写字。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包饺子、赛龙舟、赏月的欢乐场面,联想节日中粽子、月饼等丰富可口的食品,感受今天幸福的生活。词语理解上不必花太多时间,大部分是学生熟悉的。拜年、踏青、团圆这3个词语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来理解。引导观察每个生字字型,整体把握各个部件之间的组合图形;注意难写字在田字格中的布局,以求书写美观。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手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民间风俗。

  【实践活动】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词语。学写4个生字;

  2、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民间风俗。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我们刚刚过完什么节?春节欢乐的气氛还未散去,我们又回到了校园。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回味春节欢快的场面。

  二、指导看图,学习部分生字词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⑴这幅图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干什么?(出示:饺子)认读并指导记忆。

  ⑵过春节了,你们都干了些什么?(相机出示:拜年)指导认读。

  ⑶指导韵读:春节、饺子、拜年。(读出欢乐、喜庆的语气)

  ⑷练说:

  ①看图说一段话,用上春节、饺子、拜年。

  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⑴你能从图上看出是什么节日吗?

  ⑵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在4月4、5或6日。

  ⑶清明节前后人们会干些什么?(相机出示:扫墓、踏青)认读并理解词义。

  ⑷看图,清明节少先队员在干什么?

  ⑸指导韵读:清明、扫墓、踏青

  三、指名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

  1、认读,正音。

  2、用饺、扫、墓扩词。

  四、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你们知道了哪两个传统节日?春节,民间风俗是什么?清明节呢?

  五、指导书写:饺、拜、扫、墓

  1、饺、拜、扫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左窄右宽)

  2、拜:手字旁,是手的变形,右边是4横加竖。

  3、墓:自上而下,每个构字部件都要写得扁些。

  4、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词语。学写另4个生字;

  2、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民间风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哪两个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什么?(齐读前两行词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面两行词。

  二、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想一想这是什么节日?(出示:端午、龙舟)指导朗读。

  2、通常人们还会吃什么?(出示:粽子)有谁知道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3、指导韵读。

  三、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你能从这幅图上看出是什么节日吗?(出示:中秋)

  2、中秋节,人们会干些什么?(出示:月饼、团圆)

  3、出示月饼:指名读。注意后一个字是轻声。

  4、出示团圆:指名读。齐读。

  5、图上哪儿看出全家团圆了?为什么大家边吃月饼边赏月?

  6、古代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在中秋夜写了一首思念故乡、亲人的诗,你们知道是哪首诗?

  7、中秋节,驻守在边防的解放军叔叔能回家和亲人团圆吗?

  8、指导韵读。

  四、指导韵读《识字1》

  多种形式练读,读出节日的欢乐。

  五、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踏、端;

  2、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

  六、课堂练习

  看篇尾图,说几句连贯的话。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幸福,受到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教育。

  3.能把课文演一演。

  教学重点

  1.初步形成自己的幸福观。

  2.演课本剧。

  教学难点

  1.初步形成幸福观。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篇是阅读课文,主要由同学们通过自学来读懂。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看你能读懂什么。

  2.学生交流,并谈谈自己的幸福观。

  3.认读生字。

  二、学习新课

  (一)了解文章内容

  1.牧童们开始时,认为幸福是什么?(不知道)

  2.牧童们后来认为幸福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发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

  注:引导学生读13到22自然段。

  3.小结:正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劳动中感受到了帮助人的快乐……

  4.智慧的女儿是怎样回答三个牧童的?(她肯定了三个牧童的体会,指出: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知道什么叫“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吗?(“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例如,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是孝顺父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儿说的“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5.反复读:智慧的女儿的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

  6.谈谈你的`幸福观,并以名言的方式概括成一句话。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此环节上的积极性比较高,教师在这里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争取出彩。)

  (二)演课本剧

  1.分角色朗读。

  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眼神、语气作指导,为演做好准备。

  2.学生排练,教师巡视。

  3.汇报演出。

  作业布置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三)概括中心思想小结

  板书设计:

  10*幸福是什么

  (靠劳动 尽义务 有益的)

  帮助别人 有用的 养活别人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①能发现ABB式词语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感受重叠的表达效果。积累ABB式词语和成语。

  ②读背《三字经》节选,大致了解意思。

  ③猜字谜,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④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⑤通过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数本不同版本的《三字经》。

  ②学生带字典或词典。

  ③学生搜集字谜。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谈话引题。

  教师结合本堂课上两位学生的实际由衷地进行夸奖,让被夸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受到的最难忘的一次夸奖以及当时的感受。

  教师小结。人和人之间需要互相欣赏。夸奖别人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的阳光。因此,我们要学会夸奖别人。

  ②讨论明法。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例子讨论:应该如何夸奖别人。

  引导学生认识到,夸奖别人首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要通过具体的事情真诚地夸奖别人。

  ③分组交流。

  可按教室自然组分成四组。先想想小组里每个同学的长处,再用具体的事情来夸一夸组里的同学。注意小组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夸奖同学,每一个同学也都要被夸奖到。

  ④全班交流。

  a.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说。

  b.师生评议。评议要点:要用具体的事情;要实事求是;要真诚热情。

  c.对于同学赞扬的话语,请被夸奖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⑤填写“成长卡”。

  成长卡上分四栏:“教师说”“家长说”“同学说”“自己说”。同学间交换填后两项。

  第二课时 习作

  ①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交流一下这一学期来自己的`习作写了些什么?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态度、习作成绩充分肯定、表扬。

  ②交流拓展

  a.最的,你有──哪些很想和别人说说的?人、事、景或物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b.范例引路。

  请学生,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内容具体说一说,要把内容说清楚。

  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说清楚?

  注意: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例子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③学生自选内容进行习作。

  ④选取部分习作朗读交流,互相议议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⑤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然后誊抄。

语文教案 篇4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是执行教案的过程,不应把课堂变成演出“教案剧”的“舞台”。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的仍然只是教师的“教路”而不是学生的“学路”。

  《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现在请大家读第四小节,这小节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节有三句话,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

  师:对,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这种燕子课文中说像什么?

  生: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师:为什么说这很像曲谱呢?你们知道什么叫曲谱吗?

  生:就是歌曲的谱。

  师:你们知道歌曲有哪两种谱吗?

  生:……

  师:歌曲有两种谱,一种叫“简谱”,一种叫“五线谱”。(出示表示两种谱的图片)那么课文中说的“曲谱”应该是哪一种?

  生:(齐)是五线谱。

  师:对,那么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为什么会像五线谱呢?我们先来理解“嫩蓝的天空”,什么叫“嫩蓝”?“嫩蓝”与“深蓝”、“蔚蓝”有什么区别?

  生:嫩蓝就是蓝得很淡。

  师:很好,就是淡蓝,因为远远望去,天空是淡蓝的。这“几痕细线”又是指什么?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

  生:“几痕细线”指的是电线,“痕”就是很细,因为远远望去看不清。

  师: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什么,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什么?聪明的.孩子一定能回答。

  生: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五条线,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像五线谱上的……

  师:音符。说得真好。燕子正准备演奏一首歌颂美好春天的曲子呢!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这个环节的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师生一问一答,可谓是配合默契。然而,如果我们对照新的课程理念,认真反思,不难看出一些问题:

  一、烦琐的提问设计使学生学得被动

  这里,教师根据主观的思路提出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范围都很小,解答距离很短。缺少思维强度的问题,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紧跟教师的“教路”走,可以保证按时完成教案,但因此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掩盖了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面面俱到的分析使学生学得呆板

  这里,教师把课文分析得很细,短短的一个片断的教学,看似“教给”了学生不少的知识,但却造成了诸多失落,如丰富的想像、会心的鉴赏、逆向的批判、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等,严重冲淡了语文教学的情意性特点,使学生学得呆板。我想,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提一个问题“你觉得哪一句写得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去理解、感悟课文,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引发讨论的机会,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也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语文教案 篇5

  一、雅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认识字词

  3、了解本文中“雅”在哪里“陋”在哪里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等。

  提问: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导入新课:

  本文是梁实秋享誉海峡两岸的小品集《雅舍小品》的开篇之文,“雅舍”是作者在抗战时期的住所的雅号,名为“雅舍”,其实简陋不堪,但作者却自得其乐,表明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和不为外物所屈的品格。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茆草( ) 榛莽( )

  砉然( ) 笠翁( )

  长日无俚( ) 奇葩初绽( )

  喁喁细语( ) 拂拭( ) 单薄( )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找出下列词语注好音。2、分组讨论3、从小组中抽学生上台展示。4、大家一起评价。5、学生把每个词组读两遍。

  2、分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完毕,进行评价。

  二、课堂互动探究

  1、在你眼里“雅舍”是否名副其实?在作者眼里,他的房子是“雅”还是“不雅”呢?

  2、既然称其为“雅舍”,作者为什么又细致地描述了它的“陋”?它“雅”在哪里?

  3、对于如此恶劣的环境,梁实秋却称其“有个性”、“可爱”,这表现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1、学生分组讨论。2、从各小组中抽学生回答。3、教师评价。

  三、总结与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3、作业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二)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备课教案08-07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下册教案07-15

语文写作教案07-12

语文阅读教案03-08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下册教案01-31